首页 名人故事 最后的《穆桂英挂帅》_关于梅兰芳的故事

最后的《穆桂英挂帅》_关于梅兰芳的故事

时间:2022-05-14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最后的《穆桂英挂帅》_关于梅兰芳的故事不难想象,在全国解放到去世的这十来年间,梅兰芳的内心有时确实充满矛盾。在颇费了一番踌躇后,他选中了《穆桂英挂帅》。这为他日后改编《穆桂英挂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穆桂英挂帅》从筹划到最终完成只花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10月初,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梅兰芳在北京正式公演《穆桂英挂帅》。

最后的《穆桂英挂帅》_关于梅兰芳的故事

不难想象,在全国解放到去世的这十来年间,梅兰芳的内心有时确实充满矛盾。一方面,戏曲演员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梅兰芳更是作为国家主人得以参政议政,他自然有被尊重而扬眉吐气的满足;另一方面,梅兰芳这个名字是和京剧和戏曲和艺术密切相连的,他是个艺术家,而非政治家。然而环境拖拽着他不得不越来越靠向政治,而离他钟爱的艺术越来越远。

当头顶上的政治光环越来越多之后,梅兰芳不得不为之付出代价。于是,他身不由己地频繁参加各种会议,并在会上作千篇一律的讲话和报告。他还得完成各项政治任务,比如出访维也纳、苏联、日本等地。他又为贯彻“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上山、下乡、到部队、奔前线,广泛为工农兵演出。对于演员来说,实践自然也是需要的,但对于像梅兰芳这样的大艺术家而言,日复一日地重复性表演,无异于极大地浪费资源。

自抗战初期梅兰芳编排了《抗金兵》和《生死恨》之后,二十多年来,他再也没有一部新戏问世。除了抗战八年暂别舞台和解放前三年政局混乱外,建国后的十年间,他也未能拿出新戏,这不能不令人遗憾。要论原因,不是他不想,而是实属无奈。没有时间是一个问题,恐怕更重要的还是在一个说话都得小心的时代,在经历了“移步不换形”的风波后,梅兰芳深知编排一出新戏必然要冒一定风险。可以这么说,新戏成了政治的牺牲品,梅兰芳为了政治不得不牺牲了他的新戏。这是时代所致,梅兰芳迫不得已。

当新中国迎来十周岁生日时,戏曲界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竞排新戏作为献礼,有历史戏也有现代剧,一派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灿烂景象。梅兰芳也顺理成章地有了创排新戏的理由,压抑在胸中的对艺术的激情,如今终于可以释放,他激动万分。然而,经过近十年的政治磨砺,他对政治不再完全茫然无知,他很清醒地认识到,此次创排新戏与从前是不同的。作为献给祖国的寿礼,也作为庆贺他入党,这部新戏要反映出他对新中国对共产党由衷热爱的心声。因此,早已摆在他案头的《龙女牧羊》,就不是最合适的了。在颇费了一番踌躇后,他选中了《穆桂英挂帅》。

从梅兰芳自身来说,他在《穆柯寨》、《枪挑穆天王》等剧中已经接触过穆桂英这个角色,深为她爽朗、热情、勇敢且富反抗意志的性格所折服,也在不断演出中与这个角色结下了深厚感情。再者,此时他已65岁高龄,已经微微发福的身材不再适合演一些大姑娘小媳妇,而演《穆桂英挂帅》中的年纪已经不轻的穆桂英是再恰当不过了。同时,这个角色及其“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的豪气也正能体现他老当益壮、老骥伏枥的奋斗精神;从客观上说,这出戏的主题固然是表现穆桂英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但从侧面反映出的为大局而不计个人得失的品质,对于刚刚经历过反“右”斗争的中国人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www.guayunfan.com)其实早在6年前,梅兰芳就在上海观摩过豫剧“四大名旦”之一的马金凤演出的豫剧《挂帅》,这激发了他的灵感,当即便有将此剧改编成京剧的想法。当时,他对马金凤说,他演过年轻时的穆桂英,却从来没有演过老年的穆桂英。显然在他的眼里,老年的穆桂英比年轻时的穆桂英更有豪气。故而,看了一遍后他还觉得不过瘾,又连续看了三遍,甚至将马金凤请到家里,就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形象切磋、交流。这为他日后改编《穆桂英挂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相隔了5年,马金凤进京演出,保留剧目还是这部《挂帅》。梅兰芳又去观看,对这出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穆桂英的形象也有了新的理解。台上的马金凤扮演的穆桂英的形象逐渐模糊,却幻化成了梅兰芳所扮演的穆桂英,老迈却不失英姿,沉郁却不失豪气。这时,他意识到再演穆桂英的时机已经成熟。

很快,《穆桂英挂帅》剧组成立,导演由中国京剧院的郑亦秋担当,女编剧陆静岩和彭韵宜负责编剧。他们结合梅兰芳的声腔特点编写唱词,均采用“人辰辙”,除保留原剧本中的“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这两句台词外,其余的均重新改写。著名剧作家田汉在看了首场演出后,当即建议将最后一场穆桂英唱词中的“金花女着戎装仪态英俊”后四个字改为“婀娜刚劲”。

梅兰芳在这出戏里的最大创新是一身兼二角,“二角”并非两个人物,而是两个不同行当的角色。虽说他对穆桂英的形象已很熟悉,但在初排中,他发现《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与《穆柯寨》、《枪挑穆天王》中的穆桂英不仅存在着年龄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年轻时的穆桂英飒爽英姿,但因未历经磨难而思想单纯;老年穆桂英则因不被重用而退隐家乡,仍然忧国忧民,所以比年轻时的穆桂英多了份沧桑、沉郁和忧患意识,又不失豪迈。

《穆桂英挂帅》,梅兰芳饰穆桂英

通过对人物的分析,梅兰芳认为以刀马旦应工年轻时的穆桂英是当然的,能突出穆桂英当年大破天门阵的英雄气概;以刀马旦应工接帅后的老年穆桂英也是应该的,能显现穆桂英老当益壮、威风不减当年的豪迈气魄。而在接帅前,穆桂英是一个已退隐家乡20年的妇女,如果再以刀马旦应工显然不适合。以青衣应工就能恰如其分地衬托出此时的穆桂英沉郁、忧患的心态,也与她年过半百的妇女身份相吻合。

在一部戏里以两种行当应工同一角色是梅兰芳的初次尝试,而起用专职导演编排新戏则是梅兰芳在这部戏里的另一个“初次”。说“初次”其实并不确切,梅兰芳早在解放前编排新戏时,齐如山、张彭春实际上都充当过导演,只是他们并不专职罢了。对于《穆桂英挂帅》的导演郑亦秋,梅兰芳说“他是属于熟悉传统表演,又能让演员们发挥本能的导演”,而他恰恰认为好的导演“应该有他自己的主张,但主观不宜太深,最好是在重视传统、熟悉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也让演员有发挥本能的机会”。

《穆桂英挂帅》从筹划到最终完成只花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1959年5月25日,《穆桂英挂帅》在北京人民剧场首演,一连数场,场场爆满,赞誉声声,好评如潮。观众说梅兰芳的几个捧印姿势,“使人看了有雕塑美的感觉”。周恩来在看了此戏后,拉着梅兰芳的手连声说“很好”。10月初,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梅兰芳在北京正式公演《穆桂英挂帅》。著名京剧演员于连泉观后特别写了评论文章,这样分析道:

《穆桂英挂帅》,梅兰芳饰穆桂英

这一出戏是很难演的,要有扮相、有嗓子、有基本功夫,还要有元帅的气度。起先要含蓄,之后要放开,而且还不能离开青衣的范围,要演得既稳重又大气,才合乎中年穆桂英的身份。梅先生的艺术已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六十多岁的人了,还是嗓子是嗓子,扮相是扮相,腰腿灵活,身上、脸上、一招一式坦坦然然,水袖清清楚楚,跑起圆场来,脚底下轻、稳、快,叫人看了舒服松心,确实是难能可贵的。(9)

梅兰芳预感到,这或许就是他的最后一个机会,因为他心里很清楚,即使身体再好,毕竟岁月不饶人,他已65岁了。像这样再逢天时地利人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穆桂英挂帅》没准是绝唱也说不定。

正因为梅兰芳怀揣着这样的心思,他对排演《穆桂英挂帅》倾注了最大的心力,在人物塑造与剧情安排上,穷尽了他毕生对艺术的感悟和体验,全面展现了他全部的艺术才华,集中体现了他舞台生活50年的艺术精髓,终使这部戏,不仅成为他晚年的代表之作,更成为梅派艺术巅峰的经典之作。

两年后,梅兰芳去世,《穆桂英挂帅》真的成为他人生的最后一部新戏。

戏中的穆桂英这个角色,融青衣和刀马旦于一体,或文或武,亦娴静亦豪迈,因此极需功力。梅兰芳在红装武装的变换中,或许会想到,正是祖父最初打破了青衣与其他旦角的界线,他今天才能这样来演穆桂英;而他当年,又是包括继承与发扬祖父遗传在内的种种创新探索,才获得四大名旦的声誉;当他在舞台上转身面对台侧或布景,或许会想到曾在那沉沉的幕布遮挡下,在后台默默照顾他、支持他的妻子;当他在舞台上文唱武打,随着场景的大反差变换,或许会想起他一生足迹所至的舞台,北京、上海、南京、重庆……远至日本、美国、苏联,他对京剧倾尽了全力,京剧也还给他一份享誉世界的殊荣……

想到这一切,梅兰芳会有一种满足;在那一刻,他对他的这一生,会觉得一无遗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