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冒着破产的危险赴美_关于梅兰芳的故事

冒着破产的危险赴美_关于梅兰芳的故事

时间:2022-05-14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冒着破产的危险赴美_关于梅兰芳的故事如果说梅兰芳第一次去上海演出是他第一次面对新旧文化冲突的话,那么,他去美国演出,面对的将更多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他不得不慎重行事。更使梅兰芳下定决心的,是另一位美国公使保尔·芮恩施。当然,梅兰芳之所以敢冒破产之险赴美,不完全是因为对自己的演艺充满信心,也有其他因素,这些“其他因素”是多方面的。

冒着破产的危险赴美_关于梅兰芳的故事

如果说梅兰芳第一次去上海演出是他第一次面对新旧文化冲突的话,那么,他去美国演出,面对的将更多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他不得不慎重行事。

相比去日本,梅兰芳对去美国演出顾虑更大。日本无论如何与中国同属亚洲,肤色相近,文化背景相仿,中国戏剧与日本歌舞伎有很多相似之处。日本古典戏剧直接受到中国唐朝歌舞《兰陵王入阵曲》的影响,在中国失传的唐朝古舞在日本却被完整地保存着。日本著名的“能乐”就受了中国元曲的影响,而“狂言”则受了唐代参军戏的影响。因此,梅兰芳在日本演出了《天女散花》、《黛玉葬花》、《千金一笑》、《嫦娥奔月》、《游园惊梦》等以中国古典文化为背景的戏,日本人完全能够看得懂。然而中国对于美国人来说,则完全是陌生的。

那个时期的美国人,如果说对中国人的态度还算友善的话,那也绝不是出于尊敬,对中国人嗤之以鼻的美国人大有人在。他们不认为中国有文化,如果中国有文化的话,何以会如此遭人掠夺而沦为世界弱国?中国人又何以会陷入如此悲惨的困境?在他们的印象里,中国人只会做杂碎和杂碎面。至于中国戏剧,是他们用来讥讽中国的又一有力武器。有位名叫伦伯的美国人认为中国人完全缺乏艺术美感,原因是所有演员的吐字都是单音节的,没有一个音不是从肺部挣扎吐出的,听起来就像是惨遭杀害时所发出的痛苦尖叫,更有人说那唱腔高到刺耳,以致无法忍受,尖锐的声音如同一只坏了喉咙的猫在叫喊。

在这种情况下,梅兰芳去美国演出,能就此改变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还是给美国人进一步讽刺挖苦的机会?连梅兰芳自己都难以设想。另外,单靠梅兰芳的表演就能拉近如此巨大的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谁也不敢这么肯定。

另一方面,负责出面邀请梅兰芳赴美的是“华美协进社”,这是个民间团体,梅兰芳又是以私人名义出访,因此一切经费自筹。尽管梅兰芳此时身价不菲,演出酬劳也高,但他并非出身豪门,没有祖产,只靠演出所挣戏份。除养活一家大小外,梅兰芳又乐善好施,常常接济贫寒的同业人士,自费在家接待国际人士。所以,面对赴美所需大笔经费,他颇有点一筹莫展之感。(www.guayunfan.com)不得已,梅兰芳只能四处借贷,却因数目太大,且多数人对他赴美能否成功表示怀疑,最终毫无收获。幸亏齐如山的亲戚兼世交李石曾联合了银行界友人,与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和他的秘书溥泾波等人四处奔走,在北平募捐到5万美元。同时,冯幼伟和吴震修、钱新之等人在上海又募捐到了5万美元,总算筹齐了旅资。

然而,就在梅兰芳动身前两天,从美国传来消息,说“美国正值经济危机,市面不振,要么缓来,要么多带钱”。此时,梅兰芳赴美宣传等一切准备工作已就绪,此时“缓来”声誉势必受损,但如果强行前往,又有可能血本无归而破产。梅兰芳犯了难。左右权衡,思来想去,梅兰芳还是下了决心:冒险一拼。于是,冯幼伟凭中国银行董事的身份,又筹来5万美元。梅兰芳便怀揣着15万美元,冒着破产的危险,跨洋过海去了美国。

梅兰芳为什么一定要去美国?早在他第二次访日归国后,美国驻华公使约翰·麦克慕雷去“梅宅”拜访,就曾建议他去美国演出,说“如果能够成行,则可使美国人民增进对中国戏剧艺术的了解,更可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1)。或许“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之类的理由过于含有官方色彩而略微显得虚,对于梅兰芳而言,到一个与中国、日本完全不同的国度展示中国文化,尽管难度颇大,但却极具挑战性。如果说十年前他第一次去日本仅是“试水”的话,如今他的艺术已臻成熟,名望也大了许多,一切都水到渠成,可到大洋彼岸一展身手。

更使梅兰芳下定决心的,是另一位美国公使保尔·芮恩施。他在卸任回国前,在徐世昌总统为其举行的饯别酒会上,说了一番和约翰公使大同小异的话,他说:“要想使中美人民彼此的感情益加深厚,最好是请梅兰芳往美国去一次,并且表演他的艺术,让美国人看看,必得良好的结果。”(2)芮恩施所说并非心血来潮,他与梅兰芳彼此并不陌生。有一次,留美同学会在当时的外交大楼宴请芮恩施,梅兰芳应邀演出《嫦娥奔月》后半出。芮恩施对梅兰芳的表演大加赞赏,次日还特地到梅宅拜访,与梅兰芳有过相当愉快的会晤,此后他又陆续看过几次梅兰芳的表演。

因为是官方宴会,在座的都是官方人士,他们异常惊讶于芮恩施的话,他们想不到一个中国演员竟然在美公使心里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他们根本不相信一个京剧演员能实现中美亲善,以为芮恩施在和他们开玩笑。芮恩施看出这些人的疑虑,于是补充说:“这话并非无稽之谈,我深信用毫无国际思想的艺术来沟通两国的友谊,是最容易的,并且最近有实例可证:从前美意两国人民有不十分融洽的地方,后来意国有一大艺术家到美国演剧,竟博得全美人士的同情,因此两国国民的感情亲善了许多。所以我感觉到以艺术来融会感情是最好的一个方法,何况中美国民的感情本来就好,再用艺术来常常沟通,必更加亲善无疑。”(3)

大多数人对芮恩施的话仍然将信将疑,唯有当时的交通总长叶玉虎(恭绰)心有所动。当齐如山、梅兰芳从叶玉虎那里得知芮恩施所说后,异常振奋,联想到约翰公使曾经的提议及这几年的外交活动,使许多在华美国人熟知了梅兰芳与中国戏剧,他们预感到赴美计划必能得以实现。

当然,梅兰芳之所以敢冒破产之险赴美,不完全是因为对自己的演艺充满信心,也有其他因素,这些“其他因素”是多方面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