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强压下懂得伺机而动,才能成就不失败的人生

强压下懂得伺机而动,才能成就不失败的人生

时间:2022-05-12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强压下懂得伺机而动,才能成就不失败的人生_关于左宗棠的故事决定成功的因素有很多,能力、勤奋、人脉、胆识、机遇……善于等待,才能缓冲突如其来的重压,不至于压垮人生。在这当地引起了强烈的轰动,左宗棠和柳庄的名号也不胫而走。而在地理学上,左宗棠认真研究军事地理和历史地理。此外,左宗棠早在第一次参加会试之时,就已经认识到清朝在边防和对外关系方面的不足和弊端。

强压下懂得伺机而动,才能成就不失败的人生_关于左宗棠的故事

决定成功的因素有很多,能力、勤奋、人脉、胆识、机遇……都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因素。能力和勤奋固然十分重要,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机遇同样不可忽视。

兵法上说战争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其实成功也是一样。左宗棠三次会试,三次落第,不是他才能不够、努力不够,而是运气不佳,机遇未至。

无法考取功名,就走不上仕途,满腹经纶、满腔抱负也就无处施展。这对于一个迫切希望出仕为官、为国效力的知识分子来说,简直是莫大的悲哀。(www.guayunfan.com)这样的悲哀,压在任何一个人身上,恐怕都会喘不过气来,稍微受点刺激,就可能彻底崩溃。但左宗棠顶住了,他不但没有垮下,反而在冷静思考以后,决定向一位传说中神一般存在的古人学习,归隐乡间,修身养性,等待伯乐自己送上门来!

毫无疑问,这位古人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姜太公姜子牙。据说姜子牙半生微寒,择主不遇,又身无长物,只好入赘马家做了“上门女婿”。但是,姜子牙并不是一个甘心贫贱的人,他刻苦读书,为此经常不务家业,最后惹怒了妻子马氏,被赶出了家门。从此,姜子牙漂游不定,四海为家,不过,他能够动心忍性,观察风云,伺机而动,终于遇到明主周文王,成就了一番事业。

仔细一看,左宗棠简直就是姜子牙的翻版啊!左宗棠对此肯定也心有戚戚,所以,鸦片战争以后,他审时度势,果断地决定买山归隐,学姜太公,等待鱼儿自己上钩。于是,他用在陶家坐馆省吃俭用攒下的积蓄,在湘阴东乡柳家买了七十亩良田,自己设计、建造了一座小庄园,并在屋门前题署“柳庄”二字。

这近似于一场赌博,但是对科举心灰意冷的左宗棠,已经无路可走,只能背水一战,狠狠心用半生做了赌注!

这并不是气急败坏,也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善于等待的表现。善于等待,才能缓冲突如其来的重压,不至于压垮人生。这种等待,不是消极懈怠之下的自暴自弃,而是养精蓄锐,积攒力量。一旦时机成熟,把积蓄的全部力量爆发出来,必然会绚烂夺目,令人赞赏。

在中国北方,有很多花儿都是这样,像蜡梅、杏花、海棠、丁香……这些花儿往往含苞很久都不肯绽放,只是用摇曳的姿态吸引着人们的注意,然后在某一天或者某一瞬,便“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花儿开”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北方地处高纬度,冬天漫长,春天短暂,有时即使春天来了,也是乍暖还寒,天气反复,早晚温差极大。在这种气候中,花儿们就遭到了相当严酷的“压力”,一旦贸然行动,必然会被无情的寒风吹散凋零。所以,它们只好一直处于含苞待放的状态,一边韬光养晦,一边用枝头待放的花蕾远播声名,一边寻找最佳的绽放时机。

身处柳庄的左宗棠,深谙其中道理!

道光二十四年(1844),周夫人带着三个女儿从湘潭迁到了湘阴东乡的柳庄。左宗棠仍在安化教书,但他经常回家,每次回家,除了看看家中的妻子和孩子,他都在陇亩间巡行,用自己平日所学监督耕作情况,或亲自到田间地头做农业试验,并自号“湘上农人”,生活悠然惬意。

其实,早在湘潭周家,左宗棠就开始种植桑树,养蚕、缫丝。三次落第以后,左宗棠心灰意冷,便决定学习姜太公归隐山林,等待时机,这从周夫人安慰他的诗句就能看出来:“书生报国心常在,未应渔樵了此生。”(《秋夜偶书寄外》)可见,虽然表面上醉心山林,但面对正处于内忧外患、危急存亡的紧要关头的国家,左宗棠满腔爱国热情仍在汹涌澎湃,出仕为官之心仍在蠢蠢欲动,所以他在致力农业的同时,也没有放下对地理、军事等应用学科的研究,这就注定左宗棠的“姜太公模仿秀”必会大获全胜。

蛰居期间,左宗棠不但在农事上躬行实践,而且著书立说,推行新的经济模式。早在道光十八年(1838),左宗棠就写下了《广区田图说》,主张大力推广古代区分种田的区田制。道光二十五年(1845),左宗棠又写了《朴存阁农书》,分门别类地记述了各种农事。当时,柳庄的生产、经营模式都带有了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的性质,不再是单纯的放佃收租,而是一种类似现代的农场主模式。在这当地引起了强烈的轰动,左宗棠和柳庄的名号也不胫而走。

而在地理学上,左宗棠认真研究军事地理和历史地理。道光十六年(1836),左宗棠第二次会试落第以后,就开始专攻地理学,制作地图册。道光十八年(1838),第三次会试失败以后,左宗棠放弃科举之路,更加集中精力研究地理学。他钞录《畿辅通志》《西域图志》以及各省通志,分门记录,写成了一套数十册的地理丛书。

在安化陶家教学期间,左宗棠利用陶家丰富的藏书,绘制舆图,获得了超强的地理知识储备。这一系列地理学的研究,为他后半生的军事建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学上,左宗棠深知构成封建时代关系国计民生的四大要政,即水利、赈灾、改革漕运和盐法,也看到了社会现实中各级贪官借机搜刮、营私舞弊的渊薮,他将对这方面的关注纳入了自己研究的视野之内。左宗棠通过广泛涉猎,对清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都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和了解。这些也成为他从政以后的政绩根源。

此外,左宗棠早在第一次参加会试之时,就已经认识到清朝在边防和对外关系方面的不足和弊端。归隐柳庄以后,左宗棠开始关注并着手研究边防和对外关系,开始广泛涉猎世界地理、历史,研究边疆对外关系。

这样,左宗棠虽然在科举道路上屡遭挫折,但却在人生低谷找到了另一条“终南捷径”,并通过勤奋地学习和研究,在“经世致用”的道路上成为了一个相当成熟的人物。

而他更聪明的一点是,不时跟老师、朋友们互通书信,相互交流,向他们展示自己的才能和研究成果。

于是,一个博古通今、“谈天下形势,了如指掌”的“近世楚材第一”形象逐渐形成了,左宗棠成为湖南地主士绅中颇有声望的人物。“姜太公模仿秀”的晋级赛算是圆满完成了,只差东风送他扶摇直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