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北上途中(二)_关于吴梅村的事迹

北上途中(二)_关于吴梅村的事迹

时间:2022-05-09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北上途中(二)_关于吴梅村的事迹吴伟业拖家带口,迤逦北上,风尘仆仆,行动迟缓,在进入山东之前,天气就已经变得寒冷,他曾发出“已遇江南雪,须防济北冰”[42]的担忧。由临清进入河北,经过阜城、任丘、鄚州时,吴伟业均有诗作。当齐国反攻聊城时,已经离去的他仍然激励燕国士兵誓死坚守。朱昭芑卒于顺治九年三月八日,“君殁未两月”则举荐事当在四五月之际。

北上途中(二)_关于吴梅村的事迹

吴伟业拖家带口,迤逦北上,风尘仆仆,行动迟缓,在进入山东之前,天气就已经变得寒冷,他曾发出“已遇江南雪,须防济北冰”[42]的担忧。及至到达山东与河北的交界点临清,朔风骤起,大雪纷飞,运河果然封冻了。船无法开行,吴伟业只好携家人改走陆路。风雪泥泞,驴骡车马,不知给旅途平添了多少艰辛麻烦。吴伟业的心情更加凄苦黯淡,他一连写下三首诗《临清大雪》、《阻雪》和《途中遇雪即事言怀》以抒怀。他叹息“关山虽胜路难堪,才上征鞍又解骖。十丈黄尘千尺雪,可知俱不是江南”。因而更加思念家乡,渴望过“莼鲈三泖宅,花鸟五湖堤。著屐寻庐峤,张帆入剡溪。江南春雨足,把酒听黄鹂”那种自由散淡的日子。他恨自己“辜负故园梅树好”,如今落得“白头风雪上长安”。

由临清进入河北,经过阜城、任丘、鄚州(古县名,宋代废入任丘,在任丘城北)时,吴伟业均有诗作。值得注意的是《夜宿阜昌》一诗:

我来古昌国,望古思乐生。总将六诸侯,抚剑东专征。下齐功不细,奔赵事无成。草没黄金台,犹忆昭王迎。涕泣辞伐燕,气谊良非轻。此真天下士,岂独因知兵。忠心激旧将,誓死存聊城。惜哉鲁仲连,排难徒高名。劝使东游齐,毋乃伤纵横。

显然这是一首咏古诗,吟咏的对象是战国时期的乐毅。乐毅是中山国灵寿人,受到燕昭王礼遇,拜为亚卿。燕昭王二十八年,他联合其他诸侯国,率燕、赵、楚、韩、魏等国之军击破齐国,先后下七十余城,尽取齐国财宝祭器运送到燕国。燕昭王封他于昌国,号昌国君。以往论乐毅者,大多称赞其破齐的业绩,称赞其不凡的军事才能,把他当成了建立了不世之功的人物来看待。而这首诗却完全从不同的角度来刻画乐毅,着重表现乐毅对故国先君的忠贞不渝:燕惠王时,乐毅被谗出奔赵国。赵王欲与乐毅谋伐燕,乐毅流泪辞谢,表示不敢忘怀燕昭王黄金台拜将的知遇之恩。当齐国反攻聊城时,已经离去的他仍然激励燕国士兵誓死坚守。诗最后有意将鲁仲连与乐毅相对照。当齐国久攻聊城不能下时,鲁仲连写信给守卫聊城的燕国将士,驰辞骋说,力劝燕国将士不要顾念小节小耻,为了功名富贵,要么全军归燕,要么弃燕投齐。在诗人看来,这位以排难释纷闻名于后世的人实在是徒有高名,他只知权衡利害,而没有原则,正像司马迁所说“不知大义”。[43]与乐毅这样的“天下士”相比,相差何止以道里计!诗人来到“古昌国”,“望古思乐生”,萦绕于心的正是乐毅这种重如泰山的“气谊”。他写这首诗,是对有负古国先君、气节有亏的自己自责呢?还是暗讽那些为了功名富贵而降清的明朝将领如吴三桂、洪承畴之流呢?或者两种意思都有?

这里做一个小小的补充辩证:古昌国,在今山东淄博东南。燕昭王封乐毅为昌国君,即此。其地不在吴伟业进京路线上。伟业赴京之时,心情郁闷,又值天寒地冻,决不会携家人三十口或者抛离家人独自往游。他一定是误将阜昌当成了古昌国。(www.guayunfan.com)过了阜昌、任丘,距离北京就不远了,时间则已近年底,从其《自信》诗中的句子“浊酒一杯今夜醉,好花明日故园春”即可得知。屈指算来,吴伟业一行已经跋涉三个月了,走得实在是够慢的。或许他故意俄延,希望有什么奇迹发生吧?从他的《将至京师寄当事诸老四首》可以看出他确实心存侥幸:也许当政者见自己如此不愿出山,会网开一面,成全自己的意愿?这四首诗反反复复讲的就是乞求放归,请看其四:

平生踪迹尽由天,世事浮名总弃捐。不召岂能逃圣代,无官敢即傲高眠?匹夫志在何难夺,君相恩深自见怜。记送铁崖诗句好,白衣宣至白衣还。

诗意极为委婉,清人邓汉仪说:“此笑啼不敢之时也,诗却字字斟酌。”[44]是的,吴伟业不敢不斟酌,诗中一口一个“圣代”,一口一个“君相恩深”,但中心意思却是希望当政者成全自己的“匹夫之志”,给旨放还。在诗中他用了元末明初诗人杨维桢的典故。杨维桢,号铁崖,元朝官至建德路总管府推官。入明,太祖召他入朝任职,他作诗表示不仕两朝之意,得以赦免放归。从以专制忌刻闻名的朱元璋手中脱身,实在是少有的幸运。当时,宋濂曾赠诗给杨维桢,中有“不受君王五色诏,白衣宣至白衣还”之句。杨维桢的典故在吴伟业的诗中曾一再出现,表明了他对于这位诗人命运的羡慕。现在他巴望着也有杨维桢那样的好运,能够白衣还乡,保全自己的节操。这当然只是他的一厢情愿。这几首诗除了起到向世人剖明心迹的作用,没有得到一丁点回响。一入京,他的幻想就完全破灭了:“同事者有借吾为剡矢,吾遂落彀中,不能白衣而返矣。”[45]所谓“同事者”,指的是陈名夏、陈之遴等人。他成了他们加强党派力量,可资利用的一支“剡矢”,自然就不会轻易被放过了。

[1] 《清史列传》卷七九《吴伟业传》:“本朝九年,两江总督马国柱遵旨举地方品行著闻及才学优长者,疏荐伟业来京。”又据《梅村家藏稿》卷四六《朱昭芑墓志铭》:“当君之未亡也,诏书举山林隐逸,学官以其名闻,君辞以书……君殁未两月,余之困苦乃百倍于君,君平昔所以忧余者,至今日始验,愤懑不自聊,乃致抱殷忧之疾。”所谓“余之困苦”指的正是被地方官员举荐事。朱昭芑卒于顺治九年三月八日,“君殁未两月”则举荐事当在四五月之际。

[2]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卷三《与吴骏公书》。

[3] 《娄东耆旧传·吴伟业传》。

[4] 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六《清初顺治康熙间之党争》。

[5] 陈名夏《石云居文集》卷一五《答吴骏公先生》:“乃先生不我遐弃,称引拙文,实发胸臆,何以得此于先生耶!”

[6] 《壮悔堂文集》卷三《与吴骏公书》:“域凡驽不材,年垂四十,无所表见,然辱学士交游之末者,自甲戌以来,今且二十年矣。”

[7] 《清史列传》卷七九《吴伟业传》:“本朝九年,两江总督马国柱遵旨举地方品行著闻及才学优长者,疏荐伟业来京。”又据《梅村家藏稿》卷四六《朱昭芑墓志铭》:“当君之未亡也,诏书举山林隐逸,学官以其名闻,君辞以书……君殁未两月,余之困苦乃百倍于君,君平昔所以忧余者,至今日始验,愤懑不自聊,乃致抱殷忧之疾。”所谓“余之困苦”指的正是被地方官员举荐事。朱昭芑卒于顺治九年三月八日,“君殁未两月”则举荐事当在四五月之际。

[8] 侯方域《四忆堂诗集》卷六《寄吴詹事》。

[9] 参见杜登春《社事始末》和沈彤《震泽志》。

[10] 参见全祖望《鲒埼亭集》卷八《雪窦山人(魏耕号)坟版文》。

[11] 程穆衡《吴梅村先生编年诗笺注》卷五所引。

[12] 见《王巢松年谱》和顾师轼《吴梅村年谱》所引《王随庵自订年谱》。

[13] 见《王随庵自订年谱》。

[14] 王涛《吴梅村诗选·前言》。

[15] 《梅村家藏稿》卷八《赠寇白门六首》诗序。

[16] 黄传祖《扶轮广集》。

[17] 《陆陈二先生诗文钞》陈瑚《确庵先生诗抄》卷二《隐湖集》(原注:起己丑九月尽甲午)有《读吴梅村宫詹南中杂诗却寄》三首,所引诗句出自其三。

[18] 本年六月某日,为吴伟业父亲七十岁生日。钱谦益为作寿文(《牧斋有学集》卷二四《吴封君七十序》),文中有“因宫相以献于先生”语,由此知六月中,吴伟业已返里。而九月,他已启程赴京。因可推断征召的诏书是在入秋后不久下达的。

[19] 《梅村家藏稿》卷五七《与子暻疏》。

[20] 《梅村家藏稿》卷九《送何省斋》。

[21] 《梅村家藏稿》卷一五《寄房师周芮公先生四首》其三。

[22] 陈玉璂《学文堂集·文集》卷三《吴梅村先生诗集序》:“先生诗一刻吾邑毛卓人,再刻虞山顾伊人。”按,卓人为毛重倬字。

[23] 王曾祥《书梅村集后》。

[24] 《梅村家藏稿》卷五七《与子暻疏》。

[25] 王抃《王巢松年谱》:“(顺治十年)九月中,梅村夫子出山北上,余送至吴门。”又顾师轼《吴梅村先生年谱》所引王撰《王随庵自订年谱》:“(顺治十年)是秋九月,梅村应召入都,实非本愿,而士论多窃议之,未能谅其心也。”

[26] 黄宗羲《撰杖集·张南垣传》:“涟为人滑稽,好举委巷谐谑,以资抚掌。梅村新朝起用,士绅戏之,演传奇,至张木匠,伶人以涟在座,改为李木匠。梅村故靳之,以扇确几,赞曰:‘有窍!’哄堂一笑。涟不答。及演至买臣妻认夫,买臣唱‘切莫题起朱字’,涟亦以扇确几曰:‘无窍!’满堂为之愕眙。梅村不以为忤。‘有窍’、‘无窍’,吴中方言也。”

[27] 钱谦益《牧斋有学集》卷五有《送吴梅村宫谕赴召》诗。《陆陈二先生诗文抄》陆世仪《桴亭先生诗抄》卷四有《五君咏送吴梅村太史北赴征车》。胡介《旅堂诗文集》有《送吴梅村被征入都》诗。

[28] 《艮斋杂说》。

[29] 王抃《王巢松年谱》:“(顺治十年)九月中,梅村夫子出山北上,余送至吴门。”又顾师轼《吴梅村先生年谱》所引王撰《王随庵自订年谱》:“(顺治十年)是秋九月,梅村应召入都,实非本愿,而士论多窃议之,未能谅其心也。”

[30] 《梅村家藏稿》卷一《避乱六首》其五。

[31]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32] 靳荣藩《吴诗集览》卷一二下引陆云士语。

[33] 《梅村家藏稿》卷一二《清江闸》。

[34] 上书同卷《远路》。

[35] 上书卷一五《过宿迁极乐庵明日晤陆紫霞年兄话旧有感》。

[36] 由明朝万历初年至清朝咸丰五年,黄河东出徐州,由泗夺淮,从桃源县南流过,注入东海,与今日黄河水道不同。故吴伟业过黄河,当在经过宿迁和进入山东之前。

[37] 吴伟业赴京,并未经过山东胶州。其《胶州》一诗系闻说胶州“时有兵变”而作。

[38] 《梅村家藏稿》卷一二《高邮道中四首》其三。

[39] 上书同卷《桃源县》。

[40] 上书同卷《自信》。

[41] 上书同卷《新河夜泊》。

[42] 《梅村家藏稿》卷一二《旅泊书怀》。

[43] 《史记》卷八三《鲁仲连邹阳列传》。

[44] 邓汉仪《诗观》初集。

[45] 《梅村家藏稿》卷五七《与子暻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