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顺水推舟_关于康熙的事迹

顺水推舟_关于康熙的事迹

时间:2022-05-06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顺水推舟_关于康熙的事迹既然是机会,就得好好把握。于是,康熙顺水推舟,颁下了圣旨,准许尚可喜告老还乡。不过,对于藩下官兵家口的迁移安插问题,他却提出要经议政王大臣会同户部和兵部,商议后再定。他决定假戏真做,打算批准他们的请求。他们赞成将吴三桂及其官兵家口全部迁移,酌情安插在山海关一带。其实对于撤藩一事,康熙早就有了打算。于是,撤藩的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顺水推舟_关于康熙的事迹

既然是机会,就得好好把握。于是,康熙顺水推舟,颁下了圣旨,准许尚可喜告老还乡。

在圣旨中,他表彰了尚可喜为大清朝立下的赫赫功绩:“自航海归诚,效力累朝,镇守粤东,宣劳岁久。”还称赞他归老辽东的奏疏“情词恳切,具见恭谨,能知大体,朕心为喜悦”。他是真心地喜悦,等了许久,终于等来了一个天赐良机,能不喜悦吗?

不过,对于藩下官兵家口的迁移安插问题,他却提出要经议政王大臣会同户部和兵部,商议后再定。说是商议,但议政王大臣中可没有傻瓜,他们清楚地揣测到了康熙的意思,提出同意尚可喜的奏请,但否决了由尚之信袭爵继承镇守广东的请求。

说实在的,尚可喜确实想要请辞,这从他曾经两次上书请辞中就可以看出。但是,他想请辞,却并不代表不想让自己的儿子承袭爵位。只是他没有想到,康熙会把这件事一斩为二,彻底剥夺了尚家的军权。他心有不甘,却又无可奈何。(www.guayunfan.com)就这样,三藩之一的平南王尚可喜,终于被“撤”了下来。消息传出,吴三桂和耿精忠大为震动。在某种角度来看,三藩其实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三位藩王的背景相似,地位相似,面对的问题相似,利益更是相似。尚藩被撤,这无疑是一个信号,震得两位藩王心头呯呯乱跳。他们不得不担心,撤藩的事,会不会很快找到到自己头上?撤藩之后,康熙会不会翻出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旧账,搞到自己不得善终?

靖南王耿精忠率先做出反应,他随即上书奏请撤藩:“臣袭爵二载,心恋帝阙,只以海氛叵测,未敢遽议罢兵。近见平南王尚可喜乞归一疏,已奉前旨。伏念臣部下官兵,南征二十余年,仰恳皇仁,撤回安插。”耿精忠曾经在北京待过一段日子,对于皇帝威严的感触,较之那些久经沙场的老臣要敏锐得多。他眼见康熙意在撤藩,内心挣扎一番之后,也赶忙紧随尚可喜之后。他不愿意撤藩,但思前想后,却又无可奈何。

吴三桂是平西亲王,三藩之中官儿最大,自然也最担心这个问题。在得到儿子吴应熊从京城传回来的消息之后,他立即召集幕僚商议对策,以求摆脱目前的困境。这确实是个困境,虽然康熙并没有言明,要求其他两位藩王撤藩,但尚藩被撤已经表明了这位年轻皇帝的意图。作为臣子,既然揣测到了圣意,总不能毫无表示,揣着明白装糊涂吧!更何况,此时耿精忠又自请撤藩。

吴三桂的意思是,也跟着上疏要求撤藩。他认为,三藩之中已有两藩请求撤藩,自己如果特立独行没有表示,那就太过招摇了,搞不好会把小皇帝惹毛的。虽然,他并不怕这位小皇帝。

对于他的计划,谋士刘玄坚决反对。刘玄说:“上久思调王,特难启口,王疏朝上而夕调矣。彼二王辞者自辞,王永镇云南,胡为效之耶!不可!”刘玄的意思是说,这道疏你万万不可上。你位高权重,皇帝早就想把你调离云南了,却一直难以开口。这次你如果跟着上疏,必定正中他的下怀。

吴三桂这个人,骄横跋扈,非常自大。他听了刘玄的劝谏,怒道:“予疏即上,上必不敢调予,具疏所以释其疑也。”他自持手握重兵,又在云南镇守多年,康熙皇帝必定要顾忌三分。所以他认定,康熙皇帝敢撤其他两位藩王的藩,却必定不敢撤自己的藩,自己上疏只是为了打消康熙的疑虑罢了。

于是,他抱着试探和侥幸的心理,于同年七月三日,向康熙上了一道奏疏,自请撤藩。他说:“臣驻镇滇省,臣下官兵家口,于康熙元年迁移,至康熙三年迁完。虽家口到滇九岁,而臣身在岩疆,已十六年,念臣世受天恩,捐糜难保,唯期尽瘁藩篱,安敢遽请息肩!今闻平南王尚可喜有陈情之疏,已蒙恩鉴,准撤全藩。仰恃鸿慈,冒干天听,请撤安插。”这道疏,虽然是自请撤藩,但也是在表功。他想告诉康熙,你如果真有撤藩的意思,还是掂量掂量再做决定吧!

不可否认,对于人心的揣测,吴三桂确实很有一套。如果换了一位老成一些的皇帝,肯定不会贸然同意他撤藩的请求。但他千算万算,却漏掉了一点,那就是当今的天子,只是一个年轻人。年轻人应该有的优点他全有,年轻人会出现的缺点他也有,包括冲动。

康熙审阅吴三桂和耿精忠的奏疏,不由得抚案而笑了,因为这两个人的奏疏几乎如出一辙。一个说“臣身在岩疆,已十六年”,为报答“天恩”,只想要“尽瘁藩篱”而不敢“遽请息肩”。另一个说“臣袭爵二载,心恋帝阙”,而“臣部官兵,南征二十多年”,只是因为“海氛叵测”,所以也不敢“遽议罢兵”。这算什么?这不是明着在说“我们其实不想撤藩,之所以提出撤藩,实在是出于无奈”吗?他们的字里行间,除了精忠为国、护卫边疆的“一片忠心”之外,就只剩下一种无可奈何之情了。难怪康熙看后要发笑,这两道请辞书,上得也太勉强了些。

不管他们心中有多么不情愿,康熙却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他决定假戏真做,打算批准他们的请求。可是,在与大臣们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的这个想法却遭到了一部分大臣的强烈反对。多数大臣认为,“滇、黔苗蛮反侧,若徙藩必遣劲旅驻防,劳费,不如勿徙”。这其实只是一小部分原因,那些大臣们心如明镜,知道撤藩如同虎口拔牙,一个不慎,就有可能会遭到反噬之祸。耿精忠还好,可是吴三桂身后的势力,就不能不让人忧惧了。

议来议去,大臣们分成了两派,一派同意撤藩,而另一派反对撤藩。

以兵部尚书明珠、刑部尚书莫洛和户部尚书米思翰为首的支持派,认为可以撤藩。他们赞成将吴三桂及其官兵家口全部迁移,酌情安插在山海关一带。以大学士索额图、图海为首的反对派则认为,自吴三桂镇守云南以来,地方虽然偶有动荡,但还算安宁。如果撤藩命其迁移,则需另派官兵前往镇守,恐生祸端。还不如继续让吴三桂镇守,维持地方安定。

双方说的都有道理,那么该听谁的?其实对于撤藩一事,康熙早就有了打算。他一句话就堵住了所有人的口:“三藩俱握兵柄,日久滋蔓,驯致不测。”谁还敢说什么?三藩手握兵权是事实,现在不撤藩,万一以后闹出点儿什么事来,谁能担当得起这个责任

于是,撤藩的事就这么定了下来。康熙也考虑到了对方兵变的可能,但转念一想,“三桂子、精忠诸弟皆宿卫京师,谅无能为变”。三藩都有家眷在京,对方投鼠忌器,总要有所顾忌吧。想到这些,他大为宽心,对王大臣做了批复:“吴三桂请撤安插,所奏情词恳切。着王率领所属官兵家口,俱行搬移前来,其满洲官兵不必遣发,如有用满兵之处,该藩于起行时,另行奏请,然后遣发。俟官兵到后,王来亦不至迟误。余依议。”

千等万等,康熙皇帝终于等来了撤藩的机会。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撤藩之路会如此坎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