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大局渐定_关于康熙的事迹

大局渐定_关于康熙的事迹

时间:2022-05-06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大局渐定_关于康熙的事迹在这场战争中,除了尚藩举兵反叛外,还有一支反清力量也让康熙吃尽了苦头。康熙的信任让王辅臣感动不已,他久久跪伏于地,立志誓死报效皇恩。可是,他最终还是辜负了康熙的信任。王辅臣的反叛,完全打乱了康熙原定的战略部署。对于王辅臣反叛的事,王继贞并不知情。与此同时,他还下诏,对于同王辅臣一起反叛的官兵,由于“变起仓促,情非得已”,所以概不治罪。

大局渐定_关于康熙的事迹

在这场战争中,除了尚藩举兵反叛外,还有一支反清力量也让康熙吃尽了苦头。

吴三桂甫一举兵谋反,四川巡抚罗森和提督郑蛟麟等人归顺了吴三桂。这样一来,四川也几乎尽在吴三桂的控制之下。吴三桂指挥大军,一方面据江抵御清军,另一方面让罗森、郑蛟麟等人取道汉中进攻陕西。

对于陕西,吴三桂是志在必得。吴三桂本人精通兵法谋略,深知陕西对于战局的重要性。陕西是边陲要地,西控新疆,南通四川,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且最重要的是,陕西各地方的将领以汉人居多。换言之,如果他能夺取陕西的话,那么就可以直接威胁到京城的安全。到那时候,康熙必定会收回兵力护卫京城,那么吴军在南方战线上就会轻松很多了。

吴三桂能想到的,康熙自然也能想到,他同样知晓陕西的重要性。康熙十三年(1674)二月,他任命刑部尚书莫洛为陕西经略,率领精兵驻扎西安府,命他会同陕西提督一起拒吴。他给了莫洛极大的权力,“巡抚、提、镇以下,悉听节制;兵马粮饷,悉听调发;一切应行事宜,不从中制;文武各官,听便选用,吏、兵两部不得掣肘;邻省用兵,当用援者,酌量策应;如有军机,将军总督领兵而行”。不久,他又加封莫洛为武英殿大学士。他想在陕西建立一个以莫洛为中心的铁桶政权,让吴三桂无从下手。(www.guayunfan.com)他的这些策略,确实很有用,吴军打到陕西边境,不得不止住了脚步。于是,清军和吴军在西北战场上展开了一场场血腥厮杀。在莫洛的有效调度下,清军慢慢掌握了主动权,给吴军以痛击。

但是谁也没有料到,清军还是出现了问题。康熙十三年(1674)年底,陕西提督王辅臣变节。

王辅臣祖籍河南,同吴三桂一样,也是明朝降臣。他作战勇猛,靠着战功一步步升成了副将。顺治五年(1648),他随大同总兵姜壤一起投降了李自成。李自成兵败后,他又降了清廷。后来,明朝降将洪承畴路过河南,看中了王辅臣的勇猛,遂推荐其在吴三桂手下做了右营总兵。王辅臣善于奉迎,在云南时极力讨好吴三桂,结果很得重用。

康熙听说王辅臣是个将才,就将其调往平凉任提督。王辅臣离开云南前去赴任的时候,吴三桂亲去送行,并赠送其两万两银子作盘缠。对此,王辅臣非常感激。王辅臣与吴三桂之间,有着非同寻常的主仆之情。

当然,康熙也很看重王辅臣。他曾多次宣王辅臣进京叙话。有一次王辅臣从京城返回平凉,临行前向康熙辞行,康熙赐了他一杆蟠龙豹尾枪,并对他说:“这枪本有两支,是先帝赐给我的。我每次外出,就将此枪列于马前,表示不忘先帝。你是先帝的老臣子了,我把此枪赠你一支,希望你能好好护卫平凉重要。”康熙的信任让王辅臣感动不已,他久久跪伏于地,立志誓死报效皇恩。

可是,他最终还是辜负了康熙的信任。

吴三桂谋反后,很快就想到了王辅臣,他深知辅臣之才,决意将其招降。于是,他派王辅臣在云南的老部下汪士荣,带着自己的一封亲笔信,劝其举兵响应自己。看到吴三桂的来信,王辅臣曾经有了动摇。但冷静下来后,他抓住了汪士荣,将其连同劝降书一起送到了京城。王辅臣的态度让康熙很是放心,他认为陕西有了莫洛和王辅臣,已经不惧吴三桂了。

不过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王辅臣和莫洛之间的矛盾,会使得局势发生了变化。莫洛经略陕西,位高权重,所以他对王辅臣的很多意见都听不进去。这让王辅臣非常生气,开始痛恨起莫洛来。后来,由于战略意见不同,王辅臣与莫洛之间的嫌隙越来越大。莫洛甚至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开始故意刁难王辅臣。王辅臣曾与莫洛一起出征,当王辅臣率领部将与吴军周旋请求增兵时,莫洛却只给其两千骑兵,而且这两千骑兵,尽是人弱马瘦。王辅臣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他对部将说:“经略尽调我良马他往,以疲瘠者予我,欲置我于死地!”

任何人,一旦有了这种危机意识,往往都会为了自保而采取行动。王辅臣别无他法,只好举兵谋反。

康熙十三年(1674)十二月初,王辅臣突然发兵,袭击了经略莫洛的军营,并杀死了莫洛。

王辅臣的反叛,完全打乱了康熙原定的战略部署。康熙知道,军情刻不容缓,如果王辅臣与吴三桂合在一起,那么陕西就危险了。他恨不得自己能亲赴荆州,消灭吴三桂。可是他是皇帝,要留在京城坐镇,根本无法亲征。

冷静下来之后,康熙果断地采取了应对策略。他派遣副都统鄂克济哈、将军坤巴图鲁等人紧急率领精兵奔赴西安。然后,又命令理藩院员外郎拉笃祜、图尔哈图等人,从蒙古调拨了数千名精兵,会同江宁扬威将军阿密达一起,奔赴西安。他不能让王辅臣反叛的后果扩大,这会很严重。

不过他认为,武力镇压王辅臣叛乱,只是下策。如果清军和王辅臣部打起仗来,那么只会便宜了吴三桂。所以,他要想办法和平解决这件事。作为皇帝,他所能使用的和平解决方式,只有招抚。几个月前,王辅臣还将吴三桂的策反信送往京城,那就说明,他和吴三桂合谋的可能性不大。那么,到底是什么促使王辅臣反叛呢?恰巧此时王辅臣之子王继贞在京叙职,康熙就召见了他。

一见王继贞,康熙就对其说:“你父亲反了!”

对于王辅臣反叛的事,王继贞并不知情。等到他弄明白了事情的始末时,已然吓得面如土色。他哆嗦着对康熙说:“我一点儿也不知道这件事,请皇上恕罪!”说完,他猛然想起父亲向来和莫洛不合,便向康熙言明了这件事。

康熙面色稍霁,拉起跪倒在地上的王继贞,对他说:“我知你并不知情,所以并未怪罪。我也知道你父一向忠贞,决不至于做出谋叛的事,大概由于经略莫洛不善于调解抚慰,才有平凉兵变。你速回去,向你父宣告我的旨意。你父无罪,杀经略,罪在众人。如果他能够破贼立功,那么我可以既往不咎。”

王继贞感激涕零,带着康熙的旨意,回到了陕西。

康熙的眼光是何等敏锐,他看出一个王继贞绝对难以说服王辅臣,于是又派遣科臣苏拜会同陕西总督哈占一起前往西安招抚王辅臣。与此同时,他还下诏,对于同王辅臣一起反叛的官兵,由于“变起仓促,情非得已”,所以概不治罪。他同样也给了王辅臣及其部属一条悔过之路。

怕王辅臣还不放心,他甚至亲手写了一道赦文,宽宥其过失:

“近据总督哈占奏称:进剿四川,军中噪变,尔所属部伍溃乱,朕闻听此信,殊为骇异。朕思尔自大同隶于英王,后归入正白旗,世祖章皇帝知尔赋性忠义,才勇兼优,拔于俦伍之中,置于侍卫之列。命尔随经略洪承畴进取滇黔,尔果能殚心抒忠,茂建功绩。遂进秩总戎,宠任优渥。迨及朕躬,以尔勋旧重臣,岩疆修赖,特擢秦省提督,来京陛见,面加讯问,益悉尔之忠贞天禀,猷略出群,朕心深为嘉悦,特赐密谕,言犹在耳,想尔犹能记忆也。

“去冬吴逆叛变,所在人心,怀疑观望,实繁有徒。尔独首倡忠义,举发逆札,擒捕逆差,遣子王继贞驰奏。朕召见尔子,面询情形,愈知尔之忠诚纯笃,果不负朕,知疾风劲草,于今见之。后尔奏请入觐,面陈方略,朕以尔忠悃夙着,深所倚信,且边疆要地,正资弹压,是以未令来京。经略莫洛,奏请率尔入蜀,朕以尔与莫洛和衷共济,毫无嫌疑,故令尔同往建功。兹兵变之后,面询尔子,始知莫洛于尔,心怀私隙,颇有猜嫌,致有今日之事。则朕之知人未明,俾尔变遭意外,忠荩莫伸,咎在朕躬,于尔何罪?朕之于尔,谊则君臣,情同父子,任寄心膂,恩重河山。以朕之惓惓于尔,知尔之必不负朕也。至尔所属官兵,被调进川,征戍困苦行役艰辛,朕亦悉知。今变起仓卒,情非得已,朕唯加矜恤,并勿致谴。顷已降谕,令狭西督抚,招徕安插,并遣尔子,往宣朕意。恐尔尚怀犹豫,兹特再颁专敕。尔果不忘累朝恩眷,不负平日忠忱,翻然悔悟,敛戢所属官兵,各归队伍,即令率领,仍还平凉原任。已往之事,概从宽宥;或经略莫洛、别有变故,亦系兵卒一时愤激所致,并不追论。朕推心置腹,决不食言。勿心存疑畏,有负朕笃念旧勋之意。”

与其说这是一道谕旨,还不如说这是康熙写给王辅臣的一封私信。在信中,康熙的语气很平静,他回忆起自己与王辅臣之间的事,娓娓道来,充满了浓厚的情谊。对于王辅臣的反叛,他没有一句责备之言,而是让自己承担了全部过错。他怪自己不能知人善任,甚至没有了解王辅臣与莫洛之间的嫌隙,这才导致出现了变故。他是皇帝,却能用这种语气去和一个反叛之人谈心,实属难得。王辅臣纵然是铁石心肠,看到这道充满情谊的赦文,也要感激涕零,悔过自新。

事实也确实如此,虽然反叛,但王辅臣仍以臣子的礼节跪在地上听了赦文。听完之后更“激动万分”,遂派人进京面见康熙,陈述了自己“反叛”的原因。他把一切过错全都推到了莫洛身上,说这件事全是因莫洛“控驭失宜,军心不服”所致,自己则是不得已而为之。虽然王辅臣的辩解中有不少不实之词,但是有一点很明显,那就是他看起来像是后悔了。而这些,才是康熙真正想要的。

尽管如此,康熙还是没有大意。他知道王辅臣虽然表示了悔过之意,但也不排除是借机拖延时间。对此,他做了两手准备。他一方面派大臣去陕西招抚王辅臣,示以皇恩;另一方面,他谕令定西将军贝勒董额和陕西总督哈占,让他们密切注意王辅臣,防止其采用缓兵之计。

很不幸,康熙又料中了。王辅臣虽然已有悔意,但他清楚莫洛是清廷重臣,而且又是西北战场的主要指挥者。莫洛之死,对于整个战争局势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无论康熙怎样表示不追究自己的过错,这个罪责却终究无法避免。而仅这一条罪,就足以让自己抄家灭门了。

正因为如此,他想受诏,但却又不敢。恰好在这个时候,吴三桂派人送来了二十万两犒师银,且封其“平辽大将军”、“陕西东路总兵”。犹豫再三,王辅臣终于下定决心,投降吴三桂,与其合兵。

西北大后方失势,局势更加险恶,一时间清军多面受敌。面对这种情况,康熙迅速做出应变,调整了战略部署。他还是以吴三桂为重点剿灭对象,把清军的主力放在了湖广地区的战场上。在陕西战场上,他下令把兵力主要放在几条主要通道上。他曾谕示贝勒董额:“陕西重地,栈道关系尤急,沔县、秦州乃通汉中要路,栈道如何踞守,沔县、秦州如何保固,务必作速部署,使叛兵不得侵犯,以保固全陕。”陕西的重要性,他看得清清楚楚。他思虑得很周全,防御得也很及时。但是,这几个地方还是相继失陷。

主要原因,一是董额畏战没有听从康熙的旨令;二是王辅臣和吴三桂相互配合,使得这几个地方根本无法固守。

王辅臣与吴三桂合兵,真正给陕西带来了极大的危险。这个危险,甚至开始悄悄向北京扩散。他们或是威逼,或是利诱,不断煽动陕甘各地官兵反叛。陕甘两地官员本就以汉人居多,他们振臂一呼,自然是趋者若鹜。康熙又感到了压力,没有办法,他只好一面继续招抚王辅臣,一面派重兵前往陕甘。

在清军精兵的迎头痛击下,西北战场上的局势开始好转,以王辅臣为首的叛军开始节节败退。退来退去,王辅臣实在无路可退了,他又想到了投降,但却还是心存侥幸。康熙十五年(1676)二月,康熙断然决定,任命大学士图海为抚远大将军,迅速前赴陕西督战。陕西省所有大清军队,全部听从图海调遣。

图海的到来,加速了叛军的灭亡。王辅臣看到大势已去,不得已重又向康熙请降。

康熙皇帝最大的优点,是心胸宽阔。任何帝王对于一个叛军之将,能给一次机会,但却未必会给第二次机会,但是康熙却可以。康熙给过王辅臣机会,却被他拒绝了,他甚至堂而皇之地与吴三桂合兵向清廷开战。迫不得已康熙只好出兵平叛,但是在打仗的过程中,他却还是没有忘记招抚王辅臣。直到最后王辅臣兵败请降,他还是宽宏大量地接纳了这个人。他不仅恢复了王辅臣原官,还加封太子太保,请其追随图海驻守汉中。

或许,正是因为他的如此胸襟,才使得这场平叛之战最终开始慢慢走向胜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