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一朝为相富贵易散_元稹诗传

一朝为相富贵易散_元稹诗传

时间:2022-05-0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一朝为相富贵易散_元稹诗传从悬崖到深涧,这般起起伏伏,只是他绚烂传奇中的一个小小花瓣。皇上听完裴度的理由,依然不为所动,而裴度又拿出几份证据继续诬告元稹,话语间颇有不罢免元稹绝不罢休的味道。此外,裴度还借用元稹好友白居易之名诬陷元稹,一副咄咄逼人的样子。

一朝为相富贵易散_元稹诗传

从悬崖到深涧,这般起起伏伏,只是他绚烂传奇中的一个小小花瓣。惊涛骇浪早就被他收藏于心间,此次被贬,就像一颗石子被扔进了谷底,听不见一点回音,带不起一丝波澜。

元稹心里明白,朝廷这次对他已是手下留情,没有把他赶出京城,只是降职到工部,之所以如此,全凭自己与皇上的亲密关系。长期以来,皇上对元稹十分信赖,此次科举事件,皇上也相信元稹是无辜的,只是众怒难平,只好对他略施惩罚以缄众人之口。

只是那些与元稹作对的大臣依然对他耿耿于怀,只要元稹一日留在京城,他们便一日不得安宁。尤其是当朝宰相裴度,之前他给自己儿子争取了一个“特赐及第”的名额,元稹查明后,依律撤去了他儿子的官职,因此,他对元稹的仇恨不亚于李宗闵。

元稹与裴度矛盾真正的爆发,是在平息河北叛乱时开始的。由于当时朝廷对地方管理较为松散,使许多地方官员目无王法,横行一方,许多朝廷下拨的粮饷都被当地官员扣留,囤货居奇,官民矛盾日益激化,导致冲突的产生。(www.guayunfan.com)这是唐穆宗登基以来第一次遇到地方叛乱,所以非常重视,他特意命元稹撰写了《招讨镇州制》。文中,元稹以朝廷的名义,对叛乱者进行了严厉的指责,并且将其中的利害关系都一一讲清,利用天子的口吻恩威并施,他大力赞扬了出征平叛的大军乃国之精锐,并且夸耀田弘将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以此来威慑、劝降对方。

正在专心平叛的元稹,没想到在此时竟遭人暗算,一个名叫王播的官员了解元稹和裴度之间的恩怨,为了攀附当朝宰相,他便向裴度诬陷元稹,说他暗中勾结宦官,破坏平叛事宜。裴度原本就对元稹恨之入骨,如今听此消息,不问青红皂白,立即去皇上那里弹劾元稹。

皇上听完裴度的理由,依然不为所动,而裴度又拿出几份证据继续诬告元稹,话语间颇有不罢免元稹绝不罢休的味道。此外,裴度还借用元稹好友白居易之名诬陷元稹,一副咄咄逼人的样子。皇帝当时正在用人之际,而裴度是负责此次平叛事宜主要官员,大战在即,为了不使军心动摇,唐穆宗只好先迁就裴度,将元稹贬职于朝外,负责一些具体事务

元稹知道唐穆宗了解自己,不会被裴度的谎言所骗,也明白此次皇帝的苦衷,所以他心甘情愿接受贬职的决定。

不久,随着战争的失败,裴度在此次平叛中所犯下的罪过也随之浮出水面,与他诬陷元稹的罪过相比,他在平叛中所犯下的错误更是不可原谅,唐穆宗龙颜大怒,当即决定将他贬到洛阳,留守东都,在众宦官极力劝阻之下,唐穆宗才让他回朝参政。

在整个平叛过程中,元稹都表现得非常积极。即使是被皇上贬职之后,元稹也没有像以前那样失落,反而是积极做好分内之事。这份荣辱不惊的胸怀,若非源于绝对的自信,恐常人不可得。

元稹这罕见的坦荡,是接触皇上之后才逐渐懂得的。皇上贵为天子,一呼百应,表面看上去风光无限,可实际上却始终夹在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皇上虽是他们的君主,可为了权衡各方利弊,巩固自己的绝对权威,有时也要听从他们的劝告,做些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皇上已然如此,何况是他们这些臣子呢,想到这些,元稹便释怀许多。

而元稹的蒙冤,唐穆宗也是看在眼里,他当初就是在裴度的逼迫之下才贬了元稹的职务。如今虽然叛乱失败了,但是却给元稹带来了平反的机会,唐穆宗不仅将元稹调回了内廷,还直接拜元稹为相,因祸得福,元稹也因此走向了权力的巅峰。

按照唐朝的规矩,新任丞相要上表一篇文章,来表明自己对朝廷、对皇上的忠心。而此篇文章不能由丞相本人来写,而要由他人来撰写,所以元稹邀请白居易撰写了这篇《为宰相谢官表(为徽之作)》,文曰:

臣本庸浅,遭遇盛明。天心自知,不因人进。擢居禁署,访以密谋。恩奖太深,谗谤并至。虽内省行事,无所愧心,然上赎宸职合当死责。岂意怜察,曲赐安全。蝼蚁之生,得自兹日。今越流辈,授以台衡。拔于万死之中,致在九霄之上。扪心抚己,审分量恩:陛下犹不以众人之心待臣,臣岂敢以众人之心事上?皇天白日,实鉴臣心!得献前言,虽死无恨。

作为他的知己好友,白居易自然了解元稹的生平轨迹和行文风格,在这篇短短的谢官表中,白居易以元稹的口气讲述了自己数十年来的遭遇,将人生的跌宕起伏都一一展现给皇上。文首“臣本庸浅,遭遇盛明”不仅尽显谦虚之态,而且赞颂了皇帝的清明,随后,白居易知道朝中有很多关于元稹的流言蜚语,所以他在文中特意提到“天人自知,不因人进”和“内省行事,无所愧心”。以此道出元稹心中的委屈及不渝之志,文末“陛下犹不以众人之心待臣,臣岂敢以众人之心事上?”可谓点睛之笔,宣告了自己身为人臣的不二忠心

唐穆宗非常重视这篇文章,因为他对元稹有着极高的期望,不仅因为他为人正直,有效忠朝廷之心;更重要的是,元稹是唐穆宗为数不多的朋友,他想把这个贴心之人留在身边。

每个皇上都希望身边有一个可信之人。如今自己虽贵为皇帝,但依然有些势单力薄,那些朝中的老臣们,个个迂腐顽固,处处阻挠改革,他想做一番大事业,必须要有自己的人才可以,而元稹,就是那个他需要的人。

身居相位的元稹,依然是刚正不阿、一心为民,现在朝廷百废待兴,正是自己发光发热的时候,他将朝廷和百姓的事情作为心中头等大事,朝堂之上,他油然想起自己所敬佩的人,如元岩、吴凑、柳宗元、裴垍等人,他期望自己也有那一份气魄,他日功成身退,名留千古。

官拜相位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颇令人不解,不管白居易等人的劝说,他执意召回了当初因平息叛乱得罪自己的李景俭。元稹一直非常欣赏他的能力,即便他曾得罪了自己,仍要给他为国效忠的机会。

其次,他在公务之余,也时常体贴自己的下属,他明令禁止克扣下级官员饷银,每年的寒食、上元等节日,还令人派发粮食、布匹等慰问物资;如有官员政绩良好而久不得升迁,元稹了解后,主动帮他们向皇帝说明情况;他奖掖后进,提拔了许多年轻有为的寒门子弟,在他的引导下,朝廷逐渐出现了任人唯贤、以德授官的良好风气。

此时的元稹,权倾朝野,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自然有许多达官显贵企图通过攀附他保全自己的利益,令他们失望的是,元稹与前几位宰相大相径庭,他从不取不义之财,也严责亲属们禁止收受贿赂,可谓是两袖清风,官中之典范。

然而,即便是这样,他仍躲不过敌人的明刀暗箭。

长庆二年,都知兵马使王庭凑谋反,元稹好友牛元翼被朝廷授深冀节度使出兵讨伐,王庭凑得讯后,立刻出兵围攻德州,将牛元翼困在德州不得进退,为了及时营救好友,元稹一得到消息便上奏皇上,希望能增兵解围,而彼时皇上正在为征讨河朔之事伤脑筋,所以元稹几次上奏都无果,此时,官员李逢吉劝元稹利用反间计救出牛元翼,走投无路的元稹,只好听取了李逢吉的计谋。

谁知这是李逢吉所使的一计,当元稹利用反间计相救牛元翼时,李逢吉却向皇上进言,说元稹勾结乱党,谋害裴度。起初,唐穆宗并没有将此事放在心上,他始终相信元稹的为人,认为他绝不会做出勾结乱党之事。

但是不久,元稹一再上书要求营救牛元翼,唐穆宗开始怀疑元稹上书的本意了。而在唐穆宗心存疑惑的同时,李逢吉不停地向他进言,编造谎言来诬陷元稹,进而使皇上相信他的话。

唐穆宗听完李逢吉的几番谎言之后,心中的天平竟然有所倾斜。他开始怀疑元稹对自己的忠诚是否只是一种献媚,并非真情所至。

长庆二年六月,唐穆宗一纸诏书,免去元稹丞相之职,贬为同州御史。

元稹起初以为皇上又一次被逼无奈而为之,以往贬官之后,皇帝总会派人前来安抚,而这一次,他没有等到皇帝的手书,不久,他就得了一个令人心寒的消息:李逢吉晋为丞相。

在得到消息的那一刻,他便明白,他与穆宗李恒之间彼此信赖的关系,已经彻底被瓦解了。他与李逢吉之间的恩怨,皇帝心知肚明,而这一次他既然选择了李逢吉,而将他贬到同州,可见态度之决绝。此刻,他甚至不愿再向皇帝伸冤,因为他明白,他不可能突然失宠,将他远贬的主意,也许早就在皇帝心头存在了。

只是他始终认为唐穆宗对他有知遇之恩,昔日君臣相和的场景历历在目,常言道,伴君如伴虎,没想到穆宗的想法,他元稹终究无法猜度,既然他如此绝情,元稹也心灰意冷,拂袖而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