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少有人知菩萨行,世间只是重高僧_白居易诗传

少有人知菩萨行,世间只是重高僧_白居易诗传

时间:2022-05-0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少有人知菩萨行,世间只是重高僧_白居易诗传大和七年,春节将至,洛阳当地的群众都沉浸在春节的喜庆氛围中,而唯独白居易却无法被这氛围所感染,因为他还沉浸在朋友相继离世的痛苦中。而宗密上人也对白居易这位诗人对佛教的独特理解深感佩服。少有人知菩萨行,世间只是重高僧。那一日,白居易再一次独自来到香山。

少有人知菩萨行,世间只是重高僧_白居易诗传

大和七年(公元833年),春节将至,洛阳当地的群众都沉浸在春节的喜庆氛围中,而唯独白居易却无法被这氛围所感染,因为他还沉浸在朋友相继离世的痛苦中。

如今的他再也不用为了生计而忧愁,剩余的财产已经足够他安享晚年了。此时这位已经看惯了世事变幻的花甲老人,觉得一切都是虚幻,追逐了一生的名利,都将随着一个生命的陨落而变得失去了意义。白居易打算辞去河南尹一职,回归山林度过自己的余生,永久地陷入宁静。

朝廷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像白居易一样,期待一份属于自己的平静与安逸。那个时代的士大夫都觉得不论任何时候,只有官场才是展现自己,成就理想的地方,因此都不遗余力地在官场上为自己拼得一席之地。

二月初,李德裕回朝,与牛、李二人的党派斗争再次鸣起号角。此时的白居易已经对朝廷中残酷的争斗失去了兴趣,于是便以身体多病为由,辞去了河南尹一职。(www.guayunfan.com)不久之后,长安终南山宗密上人便来拜访白居易。白居易欣喜若狂,因为他早就听说了宗密上人的威望。宗密禅师曾经在长安华严寺学习过华严教义,成了华严的五祖,而且他还广收禅宗言论,主张禅教一致,这在当时的影响很大。与宗密上人接触几日后,白居易便觉得宗密上人学识渊博、教义精湛,由衷地感到钦佩。而宗密上人也对白居易这位诗人对佛教的独特理解深感佩服。有时候二人相对静坐,或是高谈阔论,或是静默无言。临别时,宗密上人希望白居易能够给自己写一首诗,于是白居易写道:

吾师道与佛相应,念念无为法法能。

口藏传宣十二部,心台照耀百千灯。

尽离文字非中道,长住虚空是小乘。

少有人知菩萨行,世间只是重高僧。

———《赠草堂宗密上人》

世人看重的只是有没有神通、有没有皇封,或是否活了百多岁这样的“高僧”。其实,高僧是僧人们行菩萨行所表现出来的总体的外观形象,但之所以成为高僧的菩萨行这个“因”,的确是少有人知,众生重果不重因。在白居易看来,宗密上人可以称得上是他的师父,而圭峰宗密大师呕心沥血,花了毕生的精力致使禅教合一,这样的菩萨行人们却看不到,还招致一些“落入文字”的非议,那简直是无知至极。

自从辞去了河南尹一职后,白居易也逐渐远离了尘世,向佛寺和僧人靠拢。白居易早就与佛寺有着不解之缘,在他看来,供养僧侣的最好物品就是窗外那如诗如画的美景。

那一日,白居易再一次独自来到香山。在洛阳的十八年,白居易早就与香山寺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座普通的庙宇,它并没有什么神奇的地方,但却吸引了白居易的目光,让他此生这般地爱慕着它。或许这就是佛家所说的缘分,有缘分的人或物不论隔着千山万水,就算历经千辛万苦还是会相遇,成为彼此的需要与牵挂。他就是这样深深地热爱着香山寺,不论是金钱的投入还是感情的投入,都让人感动。

只有在香山寺里,白居易才能感受到自己的灵魂,已经完全与那个尘世脱离。他享受这种逍遥的生活,闲来坐在山头看看天上的浮云,感受清风拂面的温柔。他将自己今后的生命都与这座古寺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同生死共命运。

所以,白居易才不遗余力地修缮了香山寺,而这里也成了白居易后半生主要的栖息之地。他基本上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寺庙里度过,与住寺的僧人们一起聊天讲经,通晓了大道理,那些小恩怨也就慢慢遗忘了。到了这个年纪,该放下的东西也就慢慢放下了,不该执着的事情渐渐放弃了。

人生走到晚年,白居易开始悟禅,也是他人生一个新的阶段,曾经执着于仕途的他,在经历了多次的打击之后,便开始慢慢看淡功名,而香山寺就是他悟禅的地方。一代香山居士完完全全沉浸在了佛教的浩瀚海洋里,他将自己生活的重心放在了乐善好施上,修缮寺庙和险滩,只为自己内心的安宁以及造福于后世的慈悲心。

其实,归根结底,白居易一直都在生命中找寻一个安静的角落,努力感受着自己的灵魂,用文字堆砌成一座堡垒,笑看走过的云淡风轻。他愿倚在时光的寂静深处,让淡淡的人生如溪水一般潺潺而过。

闭上眼睛,静静聆听树叶归于尘土的声音,轻触地面,发出几声犹如山谷间清泉碰触岩石的清脆响声,让人感觉好似走在空旷的山间,与房间内的嘈杂截然不同。我们无法时常沉浸在这静谧中,无法穿透宿命的前尘,越过黄泉的无奈。那淡淡的哀愁、浅浅的忧伤永久地充斥在我们的心头。

花甲之年的白居易已经学会了笑看朝廷中的风云变幻,他深知朝廷终将会在不断地斗争中向前推进的,这就是历史的演变,无论你是否身处其中,都是这历史中的过客,在时代的更迭中体会着作为世人的悲哀。

朝廷中人事怎样变动,都与这个年过六旬的老人无关了,他需要的只是适意的生活,一个能让他继续徜徉佛海的机会以及一种参禅悟道的境界。

他一生看了太多别人的故事、他人的遭遇,每一次他都会认真聆听,细细思量。将自己的见闻用诗句记录下来,才有了后来那么多名诗名句被后人传颂。他的经历决定了他对待事物的态度,只有看尽了离合悲欢才会这样坦然。有万贯家财,也得精力和时间去享受,只怕金山银山尽是空。

人生能够如此,他已经觉得满足了,那些战乱、灾祸并没有将他的生命夺走,也没有令他一蹶不振,最后,他还是坚强地活了下来。他一生之中虽没有经历什么大的富贵,也算是衣食无忧,每年朝廷的俸禄足够他的生计,还有一些盈余。他也不曾想要过多么富贵的生活,所以在金钱方面他从来没有挣扎过。有的人一生都成为金钱的奴隶,那样的人是悲哀的。他们从来没有自我,不知道人情温暖的感觉,看似风光的背后只有冷漠、麻木。以致其弥留的那一刻除了用不完的钱,其他什么都没有。

而想自己这一生,可以游玩,可以舞蹈,可以赏花悟禅,可以饮酒对诗,不用再去理会朝廷的尔虞我诈,不必再去担心未来的仕途,这样的淡然,怕是有些人一辈子也体会不到的幸福。怡然自得的老年生活,几杯美酒,三五好友,没有比这更加安逸的了。

生命走到七十岁的高龄,白居易也慢慢看透了生死,曾经惧怕死亡,虽然这只是一个俗世、浊世,但是却是这样令人留恋,或许只是留恋这个世界上的人与情,只有这些才是最让人难以割舍的。这一生他受尽了创伤,前半生只有一个女儿,老来得子,却又早夭了。丧子之痛想必是人生最大的伤痛了,他心中的痛苦可想而知。

他的诗中并没有提及这件事情,或许是这样过于伤痛的事情直到死亡的那一刻他都不愿想起。或许对于任何事情都不能抱有太多的希望,当他极度渴望得皇帝的赏识时,他努力表现自己的才华,竭力要做一个好官,最后终于得到了皇帝的垂爱。但是,好景不长,他最终还是被那个他寄予厚望的人抛弃。那个时候的失望与伤感又有谁知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当看见琵琶女时他就落泪了,这不仅是对那个女子的同情,还有对自己的怜惜。

经历了那么多伤痛,只要没有一蹶不振,终究会看透这个世界的是是非非。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能够表现出来的情感并不是最深沉的,只有那些深深埋藏的情绪才是最撕心裂肺的。当时间的脚步碾过岁月的裙角,那些曾经的血泪和欢笑变得索然无味,他已经记不清当时为何如此执着。步入古稀之年,不知道是年龄摧残了人的记忆,还是时间抹杀人的情感,很多事情逐渐变得模糊,只剩现在这个躯体,还有什么不能失去的?

可悲啊,可悲啊,可就连仅剩的躯体,也在日渐残败。晚年的白居易,身体一直不好,每日要喝一些汤药,医生叮嘱的事情,他很少能够记在心里。他总是我行我素,不知道自己还有多少时间可以活,所以他很豁达。这种心态反而是最利于养生的,佛家的参禅悟道亦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只有平静的心才是长寿的秘诀。

虽然他一直有病在身,但是他的精神却是非常好。他经常与友人一起爬山、吟诗,游历大山名川。他是一个懂生活的人,他知道每天无所事事就是浪费时间,他一直在给自己寻找乐趣,快乐的心境让他更加容光焕发。那些比他年纪还小的人一直都羡慕他的精神头,不得不佩服,这个倔强不服老的人。

后来的后来,白居易开始将自己家中的马儿卖给别人,将家中侍候他的歌姬也都遣散了,那些他已经不再需要,也不想让她们跟着自己受苦。他将自己毕生的积蓄留足家用之后,都逐渐捐献给了周围的百姓。这样的人怎能不让人敬佩?他想为后世开太平,虽然他的力量有限,但是若是将这些善举都汇聚起来,那将是一股强大的力量。他希望自己的行为能为成为众人的表率,能让更多的人受到庇佑。后人中也有很多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他们将白居易当成自己的榜样,百姓的安慰就是自己最大的心愿。

直到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的一天,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最终安详地闭上了双眼,去往他曾经一心向往的西方极乐世界了,就好似白居易远赴了一场美妙的梦境。梦中的他终于可以和那些阔别已久的老友们相聚了,在另一个世界里,他们把酒言欢,吟诗为乐。他再不用为官场之事烦恼,他终于真正到达了那个属于他的宁静之地,那里有他爱的美景,也有曾经痴缠半生的湘灵,更有他挚爱的父母……

他走了,这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他并不知道自己的名字会让世人记住;他也不知道自己的雄心壮志,以及善举能被世人赞美,他还为后世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诗名句。他的一生历尽了艰辛,但是却是成功的,因为他是一个被后人赞美的诗人,一个好人、好官。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结局,只有他———白居易将自己的名字永远地留在了浩瀚的历史长河里。纵观整个历史,他只是轻轻的一笔,但是却是恢弘的一笔。

一代文坛巨匠铸就了属于他的光彩,留下了无数感人的诗篇,即使生命终止在了七十五岁的这一节点之上,但谁又未曾感受到,这位老人将带着他那颗淡泊之心微笑着向自己心中的净土缓缓走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