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伤时感事,心有寄托_陶渊明诗传

伤时感事,心有寄托_陶渊明诗传

时间:2022-05-0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伤时感事,心有寄托_陶渊明诗传余闲居,爱重九之名。而这首诗正是配合这样的境况而作,当时是义熙十四年,当时的陶渊明已经五十多岁了。大多数时候,陶渊明无酒可饮,但这并不是他落寞的根本原因,在他的内心深处有更大的悲痛,而这种悲痛正是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自身价值的探求。陶渊明是一个感时伤事的人,他的心中始终有所寄托,他对政治和生命两个方面的认识在这段时期有了全新的诠释。

伤时感事,心有寄托_陶渊明诗传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www.guayunfan.com)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

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

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

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

———《九日闲居》并序

虽然退出仕途、隐居山林之后的陶渊明生活窘迫,时常需要朋友周济,但是他在这段时间忘却了人生的得失,怡然自乐。某年九月九日重阳节,虽然宅边的菊花开得很好,但是因为家贫无钱买酒,陶渊明一个人在菊花丛中独坐了好久,就在惆怅的时候,忽然担任江州刺史的朋友王宏派人送来了酒。陶渊明也是性情中人,丝毫不做推辞,饮则醉,醉则归,不拘礼仪,颓然自放,表现了他不受拘束、纯任自然的天性。

而这首诗正是配合这样的境况而作,当时是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当时的陶渊明已经五十多岁了。

在中国古代,很多地方的重阳节都有饮菊花酒的风俗,据说这样可以延年益寿。《西京杂记》中就讲道:“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对于陶渊明这样一个生活窘迫的人来说,这一年的重阳节应该是缺少菊花酒的,虽然他在宅边种植了很多菊花,而且此时各种颜色的菊花争竞开放,但苦于无酒,他只能若有所思地看着菊花。在古人的眼中,菊花象征着高雅而有节气,因为它在众花凋落的秋天开放,无论是屈原的“夕餐秋菊之落英”,还是后来人的吟菊之作均体现了菊花的这种气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无限感慨。

在陶渊明的这首诗中,通过“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几句诗词,一方面解释了重阳节,另外一方面也在感叹自己的人生。人生在世不过是白驹过隙,本就是一个非常短暂的过程,所以很多人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忧虑,同时也有更多的人渴望能够长寿永生。重阳节每年只有一次,而人们之所以喜欢这个节日,一方面就是因为“九”和“久”同音,这也体现了人们对长生不老的渴望。陶渊明又何尝不是,但是此时的他已经看淡了得失,更喜欢这种隐居的生活。陶渊明的这首诗将景色和抒情融合在一起,展现了其诗歌的特色,而诗中有些句子凝练而新异,展现了其对文字的驾驭能力。比如“世短意常多”、“日月依辰至”及“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虽然均为陈述的句子,但却遒劲新巧,词简意丰,让人们在感受意境美的同时,领略到了陶渊明驾驭文字的能力。

虽然生活非常窘迫,但是陶渊明丝毫不放过任何赞叹美景的机会,就在这菊花丛中独坐的重阳节,虽然感叹自己有菊花而没有酒,但是眼前的美景良辰他也丝毫不愿意辜负。露水凄清,暖风已止,秋高气爽,天象清明,从北方飞来的大雁在空中盘旋。在陶渊明的眼中,酒水能够祛除自己内心的烦恼和不得志,而菊花又能够抑制人的衰老,从而感叹自己这样穷困的隐士只能看着重阳佳节就这样白白过去。诗歌中也描写了这样一幅天气晴朗的深秋景象,但是这种美景却改变不了他生活的潦倒,两者做了一个很好的对比:在宅边开放着的菊花正好衬托出陶渊明心中的苦闷,他不愿意这种良辰美景就这样白白浪费,但又没有一点办法。

隐居之后的陶渊明虽然生活怡然自得,但是内心依旧满怀忧虑,虽然他渴望这种山林之间的快乐,可是面对自己的一无所成,不免有些感叹。他在这段时期不仅会感叹人生苦短,同时也对一个人的价值进行了重新审视。大多数时候,陶渊明无酒可饮,但这并不是他落寞的根本原因,在他的内心深处有更大的悲痛,而这种悲痛正是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自身价值的探求。

陶渊明这个时期的情感在这首诗中展露出了一些,难怪清朝人延君寿在《老生常谈》中讲道:“《九日闲居》一首,上面平平叙下,至末幅‘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忽作一折笔以顿挫之,以下二句‘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以一意作两层收束,开后人无数法门。”这首一气呵成的诗歌主旨好像是为了展现人生短促而自己却不能够及时行乐,白白辜负了这大好时光,但是“淹留岂无成”一句又翻出了其他的意思。

或许这个时候的陶渊明心中还有着其他苦闷,或许有着晋宋易代的悲愤,他的内心深处眷恋着前朝,并且有志于恢复王室之事。“空视时运倾”就是对时事颠覆的感叹,而无论时事怎样颠覆,他都固守自己的一份心和愿望,甚至在内心深处暗藏着一颗复国的种子。

历史上对这段时期的陶渊明研究颇多,很多人认为陶渊明也有着感时伤事的情怀,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也讲道:“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陶渊明是一个感时伤事的人,他的心中始终有所寄托,他对政治和生命两个方面的认识在这段时期有了全新的诠释。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评价陶渊明说:“于朝政还是留心,也不能忘掉‘死’,这是他诗文中时时提起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