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老友来访,共叙友情_陶渊明诗传

老友来访,共叙友情_陶渊明诗传

时间:2022-05-0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老友来访,共叙友情_陶渊明诗传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曾经的同僚、过往的属下、交恶过的将领,一切的一切都将陶渊明和这个摇摇欲坠的朝廷联系起来。一天,陶渊明正在家写书,曾经的同僚柴桑县令刘程之突然造访。刘程之见状无奈地叹了口气,转身离开陶渊明的住所。而此时,陶渊明并不知道,桓玄称帝的事情再有几月便会昭告天下,到那时,他的田间生活就要告一段落了。

老友来访,共叙友情_陶渊明诗传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www.guayunfan.com)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陶渊明一直将孔子视作自己的先师,但是相较于“忧道不忧贫”,陶渊明更喜欢现在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几次出仕,官场的黑暗让陶渊明心灰意冷,甚至心生叛逆,这才写下了“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的诗句,发誓永不为官。然而,事与愿违,既然进过官场,想要彻底洗清,难之又难。曾经的同僚、过往的属下、交恶过的将领,一切的一切都将陶渊明和这个摇摇欲坠的朝廷联系起来。

一天,陶渊明正在家写书,曾经的同僚柴桑县令刘程之突然造访。陶渊明连忙起身迎接,但是当他看到刘程之身着素服,就猜到他跟自己一样,也已经辞去了县令的职务。

刘程之,字仲思,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士子,在荆州一带颇有清誉。他曾经是殷仲堪的上宾,而桓玄也是个喜欢才子的人,所以在入主荆州之后就经常请刘程之前来做客,两人谈天说地,每次都要聊个十天半个月,而陶渊明和刘程之就是在桓玄的府中相识的。

虽然刘程之对桓玄的文采也较为欣赏,但是他早早便觉得桓玄这个人胸怀野心,所以尽管桓玄多次邀请他到自己的府中供职,他都谢绝了。直到后来,刘程之因为听说了慧远大师的事迹,很想拜他为师,就向桓玄提出,想到慧远所在的柴桑县当县令,也好积攒一些佛学知识。桓玄早年间跟慧远打过一些交道,所以就同意了。

慧远,俗姓贾,是一名官宦子弟,早年间生活无忧,少年时期便博览群书,到及冠之后开始周游各地,一年后偶遇名僧道安,被其佛法折服,选择剃度出家。出家之后,慧远潜心钻研佛经,并且结合自己所了解的一些儒家道家佛教知识,很快便继承了道安的衣钵,成为一代名僧。

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慧远来到庐山东林寺定居开始弘扬佛法。由于他精通儒家、道家的典籍,能够以儒道释佛,因此和当时很多的清谈名士都有着密切的来往。随着声誉越来越大,连当时的荆州刺史殷仲堪都专程到庐山探望他,与他终日倾谈;而后来的江州刺史桓玄原本是想找慧远的麻烦,最后却被他所折服。

在司马元显父子被杀之前,佛教在东晋地区广为传播,而桓玄当权后,便偏偏要和他们对着干,竭尽全力打压佛教的发展。最初,他令慧远下山,但是慧远对他并不理睬,于是他就专程跑上山找慧远的麻烦。初次见面,桓玄就用《孝经》中的“身体发肤,受之始也,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一古训来质问慧远为什么佛教僧人要剃头,而慧远却丝毫不慌张,同样用《孝经》中的“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孝之终也”来反驳他,当时便让桓玄哑口无言。在交谈了一番后,桓玄更是对慧远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后两人始终保持着书信往来。而他之所以答应刘程之去柴桑县当县令,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但是随着桓玄的野心逐渐增大,刘程之也渐渐对他产生恶感,于是下定决心挂印辞官,带着自己一年的俸禄前去投奔慧远。因为陶渊明的老家正好在柴桑县,所以刘程之顺路来拜访他。两人原本在桓玄府中就有交情,再加上现在双方都已经辞官还乡,更是对对方产生一股钦佩之情,生出一股惺惺相惜的感觉。两人喝酒饮茶,昼夜倾谈,直到第二天中午,刘程之才起身告辞。临走之前,他对陶渊明说了最后一番话:“此番离去,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元亮。你我志气相投,原本可以携手作出一番天地,为百姓谋福,为天下谋福。可如今朝廷动荡,奸臣当道,我且鲁钝,辞官便罢,唯独可惜了元亮这一身的才气与抱负。今天听愚兄一语,日后如有机会再次入仕,元亮切不可再次推辞,无论在何人手下,只要能为百姓谋福,也是一大幸事。”

陶渊明听完这番话苦笑一声道:“连年战乱,我等自保尚且困难,还何谓入仕?仲思兄此番好意元亮记在心中,还请仲思兄一路慢行,平安抵达东林寺。”

刘程之见状无奈地叹了口气,转身离开陶渊明的住所。而此时,陶渊明并不知道,桓玄称帝的事情再有几月便会昭告天下,到那时,他的田间生活就要告一段落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