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复起之时,义投桓玄_陶渊明诗传

复起之时,义投桓玄_陶渊明诗传

时间:2022-05-0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复起之时,义投桓玄_陶渊明诗传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时任荆州刺史的殷仲堪注意到桓玄的影响力,因此对他多有笼络;桓玄则有心借助殷仲堪的军力为自己的政治抱负做后盾,两个人就此结为同盟。桓玄从容地接受了这个不公的任命,却并未前往江州履职。孙恩攻陷会稽后不久,已经成为江州刺史的桓玄宣布,将带兵镇压孙恩乱贼。陶渊明走出了浔阳柴桑,再次前往江州。

复起之时,义投桓玄_陶渊明诗传

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

山川一何旷,巽坎难与期。

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时。

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www.guayunfan.com)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当年讵有几,纵心复何疑!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其二

晋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司马道子朋党继续在朝廷中一手遮天;新继任的皇帝司马德宗虽然已年满十五,却是个连寒暑冷热、温饱饥饿都不懂得的白痴皇帝。有主如此,做权臣的司马道子当然十分开心,反正现在朝中的大小事务本来就是靠他决断,现在倒连请皇帝盖玉玺的工夫都省去了,于是他行事主政更加骄纵,连同他那年仅十六的儿子司马元显也开始积极谋划,准备接任父亲的权臣之位。

但要想夺权,就要有军队,当时的军队都在地方,在那些雄霸一方的刺史手中。

青兖刺史王恭就对司马氏父子的专权行为十分恼怒,时刻都想杀之而后快。这个想法在孝武帝司马曜驾崩、安帝司马德宗登基后变得愈加炽烈。终于在这一年的七月,王恭联合荆州刺史殷仲堪,以诛除王国宝的名义大举起兵,准备趁势讨伐司马氏父子。

大难当头,司马道子毫无抵抗能力,吓得团团乱转,专程派人前往王恭营中道歉,极尽卑躬屈膝之能事。他对王恭的示弱起了作用,不久王恭就撤了反兵,回到京口驻扎,司马道子的首次危机就此渡过。

这件事后,司马道子对外地刺史的军权十分忌惮,于是将自己的族中心腹安排到地方,引以为外援。这一举动自然招来那些在地方上摸爬滚打多年的官员的不满———他们有人终生都没去过建康,如今却将要看着建康人的脸色行事,不悦之情溢于言表。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因不满司马道子任命司马王愉接任江州刺史职务并占据己方地盘,豫州刺史庾楷上表无果后找到一年前刚讨伐过建康的王恭,极力劝诱他再次讨伐司马氏。王恭同意了,决定七月再次出兵建康,而他得再为自己寻找个帮手。

这个帮手就是江州刺史桓玄,他就是陶渊明后来找到的“明主”。

桓玄是桓温最喜爱的儿子之一。公元373年桓温死后,桓玄的叔叔桓冲继承了他的扬州刺史职务和军队,五岁的桓玄则袭封南郡公爵位。桓玄长相英武,为人豪迈爽朗,还善写书画文章,博学多才,很得当时荆江地区文人名士的看重。有这些人的追捧,桓玄自己也颇负大志,认为其注定要作出一些豪杰雄主的事迹来。只是由于桓温晚年对篡位情有独钟,所以东晋朝堂对桓氏十分防备,直到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二十出头的桓玄才被召往建康,成为太子司马德宗的侍从。

后来,不堪忍受猜忌的桓玄离开建康,前往荆州的治所江陵居住。这里是桓氏的传统势力范围,桓玄叔侄、父子在此横行多年,当地百姓们对他们又敬又怕。时任荆州刺史的殷仲堪注意到桓玄的影响力,因此对他多有笼络;桓玄则有心借助殷仲堪的军力为自己的政治抱负做后盾,两个人就此结为同盟

王恭第一次兴兵后,司马道子发现了盘踞在荆州的桓玄。本着既无近忧则必有远虑的担心,司马道子将桓玄派往江州做刺史———陶侃遭受王敦排挤时担任过的职位。桓玄从容地接受了这个不公的任命,却并未前往江州履职。恰逢王恭第二次举兵,桓玄便同殷仲堪追随王恭讨伐司马氏,并在石头城大败朝廷军队。

身在浔阳柴桑的陶渊明,把目光转向了这个不到三十岁就威名传遍天下的桓温之子。

然而到了九月,事态却出现了极具戏剧性的转变。司马元显令庐江太守高素前往勾连刘牢之,将王恭的青兖二州做筹码,终于引得刘牢之叛变,直接导致王恭兵败后被朝廷擒杀,王恭的讨伐大业就此功亏一篑。而桓玄、殷仲堪等人仍在建康上游的浔阳驻兵,并推举桓玄为盟主,准备继续讨伐司马氏,直到殷仲堪接受朝廷抚慰后才宣告平息。

与此同时,被军阀混战折磨得无以复加的东晋百姓也已忍无可忍,准备向骑在自己头上作威作福的贵人们讨债。

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五斗米道”道士孙恩宣布起义,带领义军进攻上虞,进而攻打会稽。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作乱中,孙恩的义军斩杀了坐地画符请“鬼兵”的会稽内史、陶渊明的老上司王凝之。捷报传来后,周边郡县立刻响应孙恩,瞬间拥起数十万兵马,准备继续攻打都城建康,图谋改朝换代

到了这个时候,就算陶渊明想继续待在陶家园做隐士,怕也做不成了———孙恩据守会稽时,为了立威而大肆诛杀异己,甚至连妇女婴孩都不放过。孙恩攻陷会稽后不久,已经成为江州刺史的桓玄宣布,将带兵镇压孙恩乱贼。

投桓玄去!

陶渊明走出了浔阳柴桑,再次前往江州。这一次等待他的,不是莫名其妙的祭酒,也不是庶务繁杂的主簿,而是桓玄的记室参军。在这个自古以来就充满政治暗示的地方,陶渊明将真正展开一次为即将熄灭的政治理想而奋斗的人生。

赴任前,陶渊明一定是看得起桓玄的:初到江州刺史任上,桓玄就利用清谈和文采在当地建立了不小的雅名,甚至还结交了庐山的高僧慧远———此人与陶渊明亦师亦友,关系非比寻常。陶渊明第二次出仕时的介绍人始终不闻其名,这个慧远也一直是“嫌疑人”之一。

“敬道公,听闻公要讨伐孙贼?”

“玄正有此意,大师有何见教?”

“尘外之人,不敢论方内之事。只是敬道公若心怀黎民,有戡乱之志,贫僧处倒有个不大不小的助力。”

“哦?”桓玄一下就来了兴趣,“是何方高人?可有过出身?”

“故大司马、长沙陶桓公曾孙,故丞相、令尊宣武公参军孟万年外孙,前江州祭酒———五柳先生陶渊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