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发妻过世,平添心痛_陶渊明诗传

发妻过世,平添心痛_陶渊明诗传

时间:2022-05-0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发妻过世,平添心痛_陶渊明诗传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在陶渊明看来,这并非结束,秋天的寂寥往往意味着新一轮的繁荣。况且母亲日渐年老,起居出行多有不便,陶渊明留在家中,至少可以和妻子一同照顾垂垂老矣的孟氏,让她颐养天年。诗人的日子愈发困顿,王氏却不舍得责备陶渊明;即使是家中频繁断米断炊,她也不肯对丈夫说一句怨言。陶渊明或许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苦心构筑多年的精神堡垒会以这样一种方式被命运洞穿。

发妻过世,平添心痛_陶渊明诗传

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www.guayunfan.com)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酬刘柴桑》

陶渊明狂热地想要追寻能为自己的生命带来安定和平静的处所,却始终无法彻底跳出世间的重重困囿。他就像一个精神上的神灵,但身体却始终属于普通人。

《酬刘柴桑》大概是陶渊明于年过半百时写下的,是他专门写给至交好友刘程之两首诗中的其中一首(另一首为《和刘柴桑》)。他在此诗中将回避的精神宣泄得淋漓尽致:他热爱生命的灿烂,对孤寂落寞抱有最原始的恐惧;然而又感慨大千世界,生命飞逝、落叶为泥。在陶渊明看来,这并非结束,秋天的寂寥往往意味着新一轮的繁荣。只要曾经在这个世界上行走过,即使多么短暂,他都能安然接受,所以才会以“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告诫刘程之,有“趁早”之意。

回到陶家园后,陶渊明农忙时摆弄犁耙、侍候田产,农闲时读书习字、教养子孙。况且母亲日渐年老,起居出行多有不便,陶渊明留在家中,至少可以和妻子一同照顾垂垂老矣的孟氏,让她颐养天年。想到这里,当初“不堪吏职”而愤然辞去后心中怀有的悔恨便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陶渊明或许是个很固执的人,正因为处世态度过于极端,他的人生总也甩不开贫贱和厄运;不懂变通的他根本不会想到,田园诗人的命运其实始终在证明一个在今天看来再正常不过的道理:人无法为尚未发生的事情作出保证。

比如,妻子王氏的病逝。

数年前,她和所有新嫁娘一样,带着满面的桃红娇羞,幻想着未来夫婿的仪容,坐上花轿离开了闺房。走进荒芜破败的陶家园后,她靠着对丈夫的爱和古代女子与生俱来的顺从,在茅屋破庐中与他唇齿相依,不离不弃。男人不可做家务,她便大包大揽,小心侍奉婆母和小姑;丈夫不会耕作,她就学着乡里农妇的模样,挽起裙摆下地劳作。诗人的日子愈发困顿,王氏却不舍得责备陶渊明;即使是家中频繁断米断炊,她也不肯对丈夫说一句怨言。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情愿成为丈夫的影子、从未过过一天宽裕生活的女人,在追随了陶渊明不到十年的时间后,便带着对孩子的眷恋和对丈夫的无限遗憾,流着泪闭上了双眼。

不少人推测,王氏很可能死于肺痨之症,而且应该不止是病痛致其亡故,还有可能是长时间营养不良的结果。

年轻的妻子静静躺在残破的床榻上,裹了几床临时拼凑起来的破旧被褥做寿衣。尸身很快就变得冰冷僵硬,如同丈夫此时的内心。

陶渊明或许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苦心构筑多年的精神堡垒会以这样一种方式被命运洞穿。作为苦难的承受者,他曾经设想过无数种足以令自己颠沛流离、潦倒终生的方式,却唯独没有这一种,因为它太过残忍,缺乏人性

陶渊明的人格可以继续伟大下去,可以让自己的诗文以前无古人的姿态永远伫立在千百年来的文坛高峰,可以接着用大无畏的精神对抗黑暗的东晋士族们。可是,即便他能收获再大的成就,也换不来王氏脆弱的生命。在生老病死面前,志比青菊、冲和谦淡,统统都是瘦弱文人的无病呻吟。

二十年后,当已是天命之年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同家人、朋友出游赏景时,是否还会想起二十年前死在冰冷卧榻的结发妻子?眼前美如童话的秋色,还有一如既往清新恬淡的诗歌,会不会仍是酒精深入大脑后的自然反射,如同冰冷的橱窗前,靠着一根根点燃的火柴麻醉自己的小女孩?

毕竟,生来就与酒精为伍的并不只有我们的诗人,还有诗人的后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