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此情唯有君深知_小山词传

此情唯有君深知_小山词传

时间:2022-05-0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此情唯有君深知_小山词传身外闲愁空满,眼中欢事常稀。浅酒欲邀谁劝,深情惟有君知。年轻时的欢乐香艳,中年时的冷静顿挫,小山似乎在刻意保持着《小山词》的清新淡雅,或者是刻意保持着自己人品的高洁清幽。《小山词》中关于两人宴饮描述并不多,想来不拘小节也是小山的一贯风格。在黄庭坚的心里,小山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品质高洁,不与世俗同流。而从这侧面也可以看出黄庭坚不仅能与小山畅饮,还知小山内心。

此情唯有君深知_小山词传

身外闲愁空满,眼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细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劝,深情惟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临江仙·身外闲愁空满》

古代人没有那么多的娱乐活动,但能更单纯地享受日常生活中的细碎快乐。春花秋月、夏雨冬雪、草长莺飞,都能给他们带来最纯粹、最本真的快乐。对他们来说,朋友们在一起清谈、喝酒、聚会也是极大的享受,因为这既能享受金樽对月的轻松惬意,又能和朋友们把酒言欢。宴会过后,发之为文,也成为了一项传统。(www.guayunfan.com)受性格的影响,不同的诗人在宴游诗中表达出了不同的感受。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里这样表达:“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时光如白云苍狗,转瞬即逝,所以古人秉烛夜行,及时行乐。“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既然有这种吟咏创作的才能,就“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然后发而为文,为自己的创作提供不竭的灵感。

小山的词里多描写宴会聚饮,一部分是他还处于钟鸣鼎食、奢华富贵之中的青少年时的作品,那时他一掷千金,夜夜迷失在管弦嘈杂和推杯置盏里,所写的宴会大多数是“小令尊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的香艳以及“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宴会散尽之后巨大的失落和空虚感。另一部分写宴饮的诗词是他在家世落败、奔波逐利时所作,这时年轻的激情、放肆已经褪去,转而成了沧桑而沉郁的反思腔调。“罗幕翠,锦筵红,钗头罗胜写宜冬。从今屈指春期近,莫使金樽对月空。”不难想象小山写作这两首词时的景象,定是在杯酒之间眼神开始恍惚,越过吆五喝六、红光满面的宾客,而把回忆飘回到场景同样相似的年轻岁月,脸上就有了一种与宴会的欢乐不符的怅惘与沉静。原来,与社会相融不那么契合的人都无法自如地融入到盛大的欢乐里。

可是,我们可以看出,纵使到了中年,《小山词》里也没有那种阿谀奉承、拼酒求宠的景象,更全无那种庸脂俗粉、珠光宝气的调儿。年轻时的欢乐香艳,中年时的冷静顿挫,小山似乎在刻意保持着《小山词》的清新淡雅,或者是刻意保持着自己人品的高洁清幽。

这首《临江仙·身外闲愁空满》也是发生在那样一个宴会上。明明是很难得地和三五好友在一起开怀畅饮,却总是能让人感受到欢乐之下忧伤的暗流涌动。人到中年,总是“身外闲愁空满”,为了自身的前途,为了家人的生计,也为了自己在现实中横冲直撞的理想。除了那些无可奈何的离别和相思,小山人生中的愁思该是不少吧。于是,他也学会了临窗嗟叹,也学会了在欢乐的宴饮之间放飞自己的愁思,也不得不感慨年轻时候羡慕至极的成熟稳重原来需要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在小山的眼里,能让自己开怀大笑、狂喜不已的事情越来越少,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则成了常挂在嘴边安慰自己的说辞。

朋友永远是相处起来最舒适的一群人,你不必担心自己是不是够出风头、有最抢眼的表现,也不必担心自己是不是太沉默影响了气氛。你只需要做好自己,高兴时插上两句应景的话,没有谈性时就静静地感受聊天的欢饮氛围,就足够了。这样的氛围在成人世界里是非常难得的。可是,眼前的欢乐总是像手中的细沙迟早会流失殆尽,细细算来,朋友明年就要离去。到明年,又要上演一出灞桥挥泪、折柳送别的场景,真是惹人哀伤。而从今夜开始,欢聚的时光又有几何?

离别之后,再有金樽美酒,不知能再与谁共饮?因为知晓自己脾性的只有诸位好友吧。如若没有分别该有多好,那就可以携手共赴东溪,那儿的盎然春意早就让人心神向往。杨柳依依,纤细的影子在江水中摇摆,褶皱了一池春水,带来早春的气息。而梅花还不忍离去,在枝头依依惜别,奉献最后一丝香气。宁静而疏朗的春意,不奢华、不张扬,最是适合和这样的知心友人一起赏鉴。

治平元年(1064年),晏几道结识了黄庭坚,彼时小山27岁,黄庭坚26岁,两人一见如故,经常在一起喝酒作诗。《小山词》中关于两人宴饮描述并不多,想来不拘小节也是小山的一贯风格。可是,黄庭坚是一代文人,我们能从他的话中感受到两人的情义。黄庭坚这样评价对小山的学问才干,“潜心六艺,玩思百家”,“文章翰墨,自立规模,持论甚高,未尝以沽世”。在黄庭坚的心里,小山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品质高洁,不与世俗同流。而《小山词序》中,黄庭坚又把小山的一生概括为“四痴”:仕途蹭蹬,却从来不依傍权贵;文章水平高,却从不用作晋身之阶;饶有资产,慷慨大方,家人却过着贫寒的生活;他人辜负自己,依然给以充分信任。这一词序多被人当作研究小山的珍贵史料。遍览黄庭坚的诗作,会惊奇地发现两者的思维和脾性相似得惊人。“高盖相磨戛,骑奴争道喧;吾人抚荣观,宴处自超然”,黄庭坚和小山一样把功名利禄置之身外,专注自己内心,不问他事,淡然超脱。“余尝为少年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欲,欲便不可医也……视其平居无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书僧卷后》中表达了黄庭坚内心深处保持的高洁品性。“胸次九流清似镜,人间万事醉如泥”(《戏效禅日作远公咏》),把世事的无奈和沧桑都化作一杯杯酒吞入喉肠。而从这侧面也可以看出黄庭坚不仅能与小山畅饮,还知小山内心。的确,这样的人,如何不被小山引以为挚友呢?小山一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挣扎着,有这样的朋友实属难得,不知道这首词是不是也是为他而作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