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_白居易诗传

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_白居易诗传

时间:2022-05-0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_白居易诗传大丈夫达则兼济天下,怎么能独善一身?李吉甫的回归昭示着旧贵族再一次崛起,而白居易作为进士派的重要人物,再加上曾经的旧怨堆积在一起,白居易必然会成为被打击的对象。而此时的白居易已经受够了政治的斗争。而一个沉痛的消息,更是加剧了白居易心中的悲凉。白居易的母亲在接连遭受亲人离世的打击后,身心不堪重负,最终投井自杀,终结生命。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_白居易诗传

大丈夫达则兼济天下,怎么能独善一身?现在暖和的新棉袄穿在身上,不知道有没有人还在忍受着严寒的摧残,过着衣不蔽体的生活。白居易心中思绪万千,无数个辗转反侧的夜晚,那忧国忧民的火苗让他的心感到刺痛。

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www.guayunfan.com)———《新制布裘》

木棉布像雪一样洁白,吴郡的丝绵如同天上的云朵一样柔软。寒冬即将来临,这是妻子为他做的新棉袄。看见它就让人的心中充满了温暖,冬天有了这样的棉袄一定可以抵御严寒。

有心事的人夜里总是难以入睡,即便是有温暖的屋子与棉被,也平复不住那颗跌宕起伏的心。

他希望能有一个可以遮盖万里的棉衣,这样就可以包裹着华夏大地所有忍受着寒冷煎熬的人。那样天下人都像他一样得到舒适、温暖的生活,天下就再没有被严寒困扰的人了。

一件新棉衣引发了无限的感慨。就算得到富裕的生活,奢靡的享受,他心中也是充满了不安。天下人果真都像他一样得到了一个温暖的棉袄,在这个冬天不再被寒冷折磨。

天开始下雪了,瑞雪兆丰年,却是一半欢喜一半忧。麦苗盖上了一层又一层的“被子”,它们一定很暖和,寒冷的冰雪是助长他们的肥料。每到冬天来临,百姓都期盼着漫天大雪,只是这皑皑白雪带来的寒冷却实在难以忍受。

平时在田间劳作,只有冬天,他们可以停下来享受着一段清闲时光。这是农家人最悠闲的时节,也是他们最难熬的时光。

飘飘落下的白雪已经将整个世界全部掩盖,村落里有人扫出了几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远处还有几缕青烟向天空飘去。只有雪天才会这般静谧,万物都睡着了,只有几个贪玩的孩子在院子里做着游戏,辛勤的妇人们坐在暖炉旁做着针线。

一旦到了数九寒天,人们便都不愿意出门,只想在家中待着,享受着温暖。破旧的棉袄已经不能抵御外面的严寒,仅有茅草屋是心灵的归属,能将自己的身躯温暖。

白居易的心中充满了对百姓的爱,为官自然是为了光耀门楣,但是更重要的是他遵循了家人的教导,祖辈就一直在官场上打拼,祖父与父亲还有许多未了的心愿需要他去继承。从开始接触圣贤书他就知道,自己的命运是与百姓的疾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童年经受了战乱、饥荒,他是幸运儿,并没有受到大的灾难,毕竟父亲还在朝为官,吃穿不成问题。但是身边那些伙伴们经常忍受着饥饿与苦楚,这些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遇上十分不景气的年份,甚至有人因为饥饿和寒冷而死去。这些惨烈的情景曾经触动了他幼小的心灵,对他以后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白居易的诗句多都是忧国忧民的情怀。那是他的心声,亦是他的沮丧。

饮水思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不仅仅是帝王应该思考的问题,更是一个为官之人应该明白的道理。百姓才是官员的衣食父母,只有全心全意为百姓做事才有资格享受那些衣食。

望着远方,他思绪万千,希望所有的有志之士都能为百姓着想,创建一个属于全天下的世外桃源,一个真正国泰民安的繁华盛世。

元和六年(公元811年),洁白的雪花纷纷飘落,拥抱着大地。空灵的雪花,触发了诗人的心绪,他挥笔写来一首《春雪》,“大似落鹅毛,密如飘玉屑。寒销春茫苍,气变风凛冽”。

皑皑白雪之下的长安城,庄严而平静。然而,一个消息,像一股飓风,在瞬间横扫长安。曾在“科举案”中被改革派打压,被宪宗贬谪的李吉甫,重新得到朝廷的任用。

李吉甫的回归昭示着旧贵族再一次崛起,而白居易作为进士派的重要人物,再加上曾经的旧怨堆积在一起,白居易必然会成为被打击的对象。而此时的白居易已经受够了政治的斗争。他曾多次直言进谏,却遭到了君王的漠视。他的激情渐渐被浇熄,他的心,也逐渐冷却。因此,他常常将心绪放逐于山寺古佛中,以求得一丝宁静。

北风呼啸而过,春的脚步将至,却依旧摆脱不了刺骨的寒冷。而一个沉痛的消息,更是加剧了白居易心中的悲凉。

白居易的母亲在接连遭受亲人离世的打击后,身心不堪重负,最终投井自杀,终结生命。

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

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

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

———《慈乌夜啼》

白居易以慈乌比喻自己的心情,他的母亲也已经离世,这令他十分难过。母亲还没有享受他的荣耀就匆匆离开这个世界,他的心中充满了遗憾和不安。曾经对母亲的允诺,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诺言,只求来生他还能成为母亲的儿子,将这些未能实现的诺言全部兑现。

慈乌失去了它的母亲,一直哑哑啼哭,那凄凉的叫声充满了悲伤。失去母亲的它,盘旋在空中,哀伤地朝着天空呐喊,昼夜守着它与母亲生活的旧树林,整年都不肯飞离。好像守在这里就能感受到母亲的气息,仿佛她还没有走远,就在某个角落一直注视着它。

它每天半夜都哀哀啼哭,听到的人也忍不住泪湿衣襟。这种发自内心的悲伤,将人的心紧紧抓住,或许是感情的共鸣,不禁让人想起的自己的母亲,心中隐隐作痛。慈乌的啼哭声或许在哀诉着自己未能及时尽到反哺孝养之情,又或许在它没有来得及表达自己的孝心,母亲就在漆黑的夜里离它远去。

其他鸟类难道没有母亲吗?为什么只有慈鸟特别哀怨?想必是它们的母爱比其他鸟类更加深沉,更加令人感动。母爱重如泰山,从出生的雏鸟直到可以独立觅食的成鸟,都是母亲在旁保护、教导着的,这份恩情自是难忘。

白居易自幼跟随母亲长大,他的童年遭遇安史之乱,父亲将他与母亲留在安全的地方。他从小就远离了父亲的陪伴,只有母亲的呵护,对于母亲的感情自然很深。从《三字经》开始就是母亲在一旁教导他,母亲兼顾他与其他兄弟的生活以及学习,十分辛苦。但是他知道,只要他们能够学成,定不辜负母亲的一片苦心。白居易一直刻苦学习,他的才学在兄弟之中是最出色的一个。

最初走上仕途,他的心中充满了希望与憧憬,想让母亲看见他成为百姓爱戴的好官,只是这条道路,他着实走得艰难。但是,他并没有令母亲失望,因为他一直在努力。第一次做官母亲愉快的神情,他一直牢记在心间,他希望自己能够带给母亲更多的笑容。

自从来到长安,他就很少回家,只有依靠家书与母亲联系。母亲字字真切,句句关怀,每次收到家书他都难以入眠。遥望明月,不知母亲是否就寝,身体是否像信中一样康健。他知道母亲总是报喜不报忧,怕自己担心,总认为男儿志在四方,不能被家中的琐事束缚。

夜微凉,皓月当空,寂静的夜是思念的温床,不禁让人想起心中放不下的种种。黑暗将思念的情绪轻轻笼罩,难以挣脱。或许,慈乌也是被这深深地思念所俘虏,每天都在为母亲哀啼,希望母亲在另一个世界能够听见它的心声,感受到它的难过和思念。

因为对母亲深深地眷恋,在母亲去逝后,他经常到慈恩寺上香,为母亲祈福,希望母亲远在天上也能快乐生活。世间多少母慈子孝的故事令人感动,孟母三迁只为让自己的儿子成材,沉香历尽艰辛将自己的母亲从华山救出,成就一段传奇佳话。

中华文明浩浩荡荡数千年,我们歌颂那些品德高尚的人,不管时间如何变化,岁月怎样变迁,有些人注定被历史铭记,有些人注定被后世唾弃。

白居易曾在洛阳街头看见过这么凄惨的场面:

妇人坐在地上哭泣,拉着往来人的衣襟一直在诉说,却没有人能够帮助她脱离苦海。她的生活已经被彻底摧毁,没有任何幸福可言。与孩子在一起生活是她唯一的心愿,只是老天并没有同情她的遭遇,依旧让她骨肉分离。

那凄惨的场面闻者落泪,见者伤心,白居易深深地同情这位母亲,也感受到了母爱的纯粹以及深刻。

早在汉文帝时,十四岁的女孩缇萦为救父亲于危难,上书朝廷指出刑罚的严酷,成为“文景之治”的导火索。一个小女孩的魄力与胆识,让所有成年人都自叹不如。只有对父亲深沉的爱才让她这样一个小女孩做出如此惊天动地的事情,不论最后结果如何,她的父亲应该会感到欣慰,有这样一个敬爱他的女儿。

一个朝代走向衰落,并不只是经济、政治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一个国家的根本是人们的思想,思想开始腐败变质,那么这个社会也就走向了尽头。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可以不管不顾,自然更不会去关心国家的安危

孝道透视着太多的社会问题,白居易希望人们可以从细小的善意做起,从自己做起,共同维持社会的长治久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