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归正人,江阴签判_关于辛弃疾事迹

归正人,江阴签判_关于辛弃疾事迹

时间:2022-05-04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归正人,江阴签判_关于辛弃疾事迹短暂的静默过后,大厅里面的人还没反应过来,辛弃疾和王世隆就架着张安国冲出府衙,飞身上马。这一年,辛弃疾刚刚22岁。张安国被处决了,辛弃疾的英雄事迹一夜传遍临安。很快,辛弃疾的事迹被街巷中的百姓传得愈来愈奇特。在这样的舆论下,朝廷下诏书,任命辛弃疾做江阴签判,可以即日离开临安上任。相反,从回归南宋到被任命为江阴签判,辛弃疾心潮起伏。

归正人,江阴签判_关于辛弃疾事迹

短暂的静默过后,大厅里面的人还没反应过来,辛弃疾和王世隆就架着张安国冲出府衙,飞身上马。张安国此时已经吓得魂不附体,辛弃疾将他一把挟起来,横在马上,然后扬鞭催马向前。王世隆则乘马在后紧紧跟随。两匹马冲到门前,辛弃疾高喊道:“知府醉了,我们送他出城!”士兵们不敢阻挡,眼睁睁看着两人将张安国带出城外。马全福立刻迎上前去,拈弓搭箭,防止金兵随后赶来。

这三人纵马而去,行出三里,原本布下的三名骑兵迅速跟上。50里处,50名骑兵已经全部集中。辛弃疾遥望背后,估计济州城已经派出了追兵,他轻蔑地一笑,说:“让他们来追吧,张安国已经是我们的了。”

王世隆哈哈大笑,50多人放马奔驰,将济州的救兵远远甩在了身后。其实,金人并没有打算怎样追赶,张安国在他们的眼中,无非是个失去了作用的投降者而已。

这一年,辛弃疾刚刚22岁。(www.guayunfan.com)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的春天,辛弃疾和王世隆一行50多人潜入虎穴,将叛徒张安国生擒。他们很快又从海州出发,将张安国押解奔赴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

为了让朝廷更加清楚事情的经过,李宝特意将辛弃疾他们智擒张安国的经过如实写入奏章,让王世隆随身带到临安,面呈皇上。

赵构看完奏章,内心也为之起伏。在政治上,赵构顾虑重重,从不敢真正向金国开战,甚至还因岳飞的力主抗战而授意秦桧制造冤案。但是,在矛盾的心理状态下,他又希望自己的臣子中能多一些英勇忠诚之人,这样才能确保自己在南方统治的安稳。现在,他看到辛弃疾如此年轻就能立下奇功,喜出望外而又赞叹地说道:“辛卿真是对朝廷忠心耿耿,智勇双全。”他又掉头对身边的大臣说道:“辛卿如此胸怀忠义,真是人才难得!”这时,在赵构身旁侍立的尚书左仆射、宰相陈康伯出列启奏说:“陛下能够礼贤下士,正是祖宗的福气、大宋的福气,微臣为陛下道贺!”话音未落,文武大臣们纷纷附和,连声夸赞。

第二天,叛徒张安国被押赴临安城外的刑场。囚车走过临安城中,无论大街小巷,到处都有百姓向他扔出愤怒的石块、吐出憎恶的唾沫。此时的张安国再也没有当知府的得意,早已吓得魂飞魄散。等囚车到了刑场,监斩官宣读了他的叛逆罪行,随即下令将其斩首示众。

张安国被处决了,辛弃疾的英雄事迹一夜传遍临安。无论是朝廷官员还是市井百姓,都希望能够亲眼看看这个敢于在万军丛中生擒叛徒的英雄。

很快,辛弃疾的事迹被街巷中的百姓传得愈来愈奇特。有人说,他本来就是天神下凡来辅佐大宋的,也有人说他是青牛星转世,还有人说他让皇上为之感动而叹息不止。这些传言鼓舞了南宋军民的士气,让原本怯懦的人也振作起来,让原本勇敢的人更加愿意引为知己。

在这样的舆论下,朝廷下诏书,任命辛弃疾做江阴签判,可以即日离开临安上任。其实,江阴签判也只是个州府长官的助理,官职并不大,这背后的原因,自然和辛弃疾作为“归正人”的背景有关——在南宋朝廷来看,“归正人”无论如何都是不能轻易信任的。

当然,辛弃疾自己并没有计较官职的大小。相反,从回归南宋到被任命为江阴签判,辛弃疾心潮起伏。他常常梦见自己还在泰山脚下过着戎马倥偬的战斗生涯,也常常设想将来有一天能够再次跨上战马带领王师重新返回山东。这样的情绪将影响辛弃疾的一生,直到晚年,还在自己的词作中对这段生涯有着细致的回忆描写。

在《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中,他这样写道:“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另一首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文字同样激情壮阔:“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这两首词传神地描绘出辛弃疾当年在战场上纵横驰骋的本色,即使今天读起来,依然令人动容。

然而,归附朝廷,意味着从此结束了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抗金斗争的生涯,也意味着和那种血与火的战斗时代说再见了。正当辛弃疾初入政坛,准备摩拳擦掌、大干一番的时候,临安传来了消息——皇帝宣布退位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