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古今多少成亡事_关于辛弃疾事迹

古今多少成亡事_关于辛弃疾事迹

时间:2022-05-04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古今多少成亡事_关于辛弃疾事迹曾经纵横南北、镇抚四方的辛弃疾,就这样以极其悲怆的方式离开了人世。很多人熟知辛弃疾是因为他的文学作品,其实他更是一位卓越的军事战略家、一位罕见的幕僚人才。辛弃疾在战略方面同样富有才华。辛弃疾的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诩,其一生均在追求抗战复国。在中国的历史上,辛弃疾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事帅才。辛弃疾认为兵不在多。

古今多少成亡事_关于辛弃疾事迹

曾经纵横南北、镇抚四方的辛弃疾,就这样以极其悲怆的方式离开了人世。他活着的时候轰轰烈烈、坎坷多艰,临死前依旧不忘国事,大呼“杀贼”数声才饮恨离去。此时,韩侂胄却还在临安焦急地等待着铅山的回音。

然而,他终究是等不到了。

信使在路上已经听说了辛弃疾辞世的消息,回到临安后就立刻求见韩侂胄。韩侂胄原本满心欢喜地以为辛弃疾见官眼开,肯定会来临安对自己俯首听命。然而,当信使将那封乞求致仕的奏疏呈上时,韩相公一屁股瘫倒在座椅里,所有的希望在瞬间化成了泡影。

连辛弃疾都不愿意出山北伐了,试问天下还有谁能为自己力挽狂澜?看着奏疏上歪斜的字体,韩侂胄不禁百感交集。(www.guayunfan.com)也许他真的后悔了。

因感慨辛弃疾的忠心,赵扩很快发下诏书,赐他以龙图阁待制的品秩致仕,并追赏官职以示隆重。

但这些东西,对已然辞世的辛弃疾而言已没有什么意义了。他唯一的心愿就是,有朝一日,以胜利者的身份,将自己的枯骨埋葬在祖父的坟茔旁,墓碑之上,还书有横平竖直的“大宋”二字。

很多人熟知辛弃疾是因为他的文学作品,其实他更是一位卓越的军事战略家、一位罕见的幕僚人才。在辛弃疾出生的时候,北方已经落于金人之手,从小生活在金人占领区的辛弃疾渴望恢复疆土。他在22岁的时候就能够聚集上千位将士,加入耿京的部队,他本人也成为了耿京的高级幕僚。

辛弃疾在战略方面同样富有才华。他完成了军事论文《美芹十论》和《九议》,在这两篇文章中我们能够看到辛弃疾的战略思想,而这种战略思想对于当时的战局的确具有指导意义,只可惜被腐朽的南宋王朝忽视了。

尤其是在《九议》中,他论述了处于劣势和危机时的反攻之法。只可惜当时的南宋已经处于岌岌可危的地步,而且辛弃疾一直不能得到重用。等到最终重用他的时候,大势已去,辛弃疾也没有了回天之力。

朱熹就对辛弃疾的军事思想大加赞扬,并且在他的著作中多处引用了辛弃疾的论兵思想。

辛弃疾的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诩,其一生均在追求抗战复国。他的《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他和南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他们在一起切磋学问的同时,也会交流爱国思想。辛弃疾的这种战斗思想在他的作品中多有体现,甚至可以说是他作品的主旋律,虽然其中也有一些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叹以及壮士闲置的愤懑,但是依旧能够看到他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战斗理念,他的这种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在中国的历史上,辛弃疾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事帅才。

辛弃疾从根本上重视士兵的来源和构成,而且非常看重谍报和情报的作用。在搜集来的情报上面,明确记载了敌方的兵马数量、驻扎地点、将帅姓名。

辛弃疾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战略家和思想家,他在战术方面善于出奇,以奇袭获得最大的成效,而这些奇袭中饱含着他的军事思想。他的军事思想总是干净利落且有十足的效用。

当年,辛弃疾在湖南任湖南安抚使时,就非常重视对士兵军事能力的训练。他召集农家壮年子弟成立了飞虎军,史称“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他的飞虎军有精锐步兵2000人、骑兵500人,这些士兵协同作战,在训练中强调实战能力,讲究速战速决,这支部队的战斗能力在当时数一数二。

辛弃疾认为兵不在多。他渴望建立一支有快速反应的部队,一方面可以随时进行攻击和防御,另一方面其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威慑力。辛弃疾的这种思想是超前的,在当时并不能够被人们所接受,而纵观几千年的战争史,我们会发现一个有快速反应部队在战争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一点在之后的历代战争中均得以应用。

辛弃疾的这种思想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多有体现,比如“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等。

如果辛弃疾当时的军事攻击思想能够与宋朝政治、经济所融合,那么这种思想必然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只可惜当时的宋朝已经千疮百孔,即便有这种优秀的思想也无法得到具体实施。

当时宋朝的整体军事实力下降,虽然从北宋初期到仁宗时期,兵力由20余万增加到120万,但是当时“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训练毫无,指挥稀烂”。带兵的将军想通过人数的增加来克扣军饷,而为了养活这些并没有战斗力的士兵,国家又大肆敛财,苛捐杂税让百姓苦不堪言。

再加之当时的宋朝结党营私层出不穷,这种权力的争夺,让国家的实力迅速下降。

辛弃疾就在这样的空间中挣扎,虽然他的军事思想能够让国家变得强大,但是他无法得到重用,只能空有一腔抱负。

辛弃疾在《论阻江为险须藉两淮疏》中也讲道,长江是军事险要之地,但其必须借助两淮,长江将国家分为南北,从来“未有无两淮而能保江者”。两淮的地势非常重要,地方军队一旦扑到长江沿岸,则长江的优势荡然无存。如果能够从中截断,使得敌军首尾不能相顾,必能大破敌军。虽然宋朝当局没有重视辛弃疾的这种思想,但是他的这种论述在之后历史中多次被应用,使不少战争取得了胜利。

辛弃疾是想通过自己的方法消除笼罩在人民头上的掠夺和屠杀,他渴望强国固民,渴望以战争消灭战争。

比如辛弃疾在担任建康府通判之际,湖湘一带有盗贼,他在平定了盗贼之后,开始思索盗贼蜂起的原因,其给皇帝上书:“……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吏以乞取害之,豪民以兼并害之,盗贼以剽夺害之,民不为盗,去将安之?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今年剿除,明年铲荡,譬之本焉,日刻月削,不损则折。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为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皇帝对他的这种想法也点头称是,之后其在江西做官,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运用自己的方法平定了当地的骚乱。

通过这件事,我们能够看到辛弃疾卓越的政治见识和眼光,以及其处理危机的能力,他的这种能力令人可钦可佩。辛弃疾是一位战斗英雄,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他的诸多军事思想虽然在那个时代没有得以实现,但却指导着之后的很多战争。辛弃疾的一生闪烁着真善的光辉,同时其也是一位可歌可泣的军事帅才,只不过当时的宋朝没有给辛弃疾足够的机会。

试想,如果给这位卓越的军事将领足够的机会,历史该会有如何走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