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美芹十论》始成_关于辛弃疾事迹

《美芹十论》始成_关于辛弃疾事迹

时间:2022-05-04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美芹十论》始成_关于辛弃疾事迹广德军治所并不大,城中只有几条街交错着住宅区和商业区划分开来。这正是辛弃疾一直以来所思考的问题。因此,对于那种一味退缩、寻求无代价的和平的政策,辛弃疾从来都是唾弃和厌恶的。辛弃疾不可能这样想。辛弃疾认为,应该采取积极态度来重新检讨如何对军队统帅进行奖励,从而加强部队的战斗力。

《美芹十论》始成_关于辛弃疾事迹

广德军治所并不大,城中只有几条街交错着住宅区和商业区划分开来。辛弃疾原本就住在府衙中,但和如兰婚后,有了女眷,再住在府衙中多有不便,于是他在离府衙不远处挑选了一处算是僻静雅致的宅院,承租下来。地方虽然不算大,但因为夫妻之间相敬如宾,一样令他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舒适。

辛弃疾走回家中时,如兰早已在灯下放好了可口的饭菜,等待着他的归来。见到贤惠的妻子,辛弃疾心中一阵暖流涌动。两人用完晚饭,聊了会天,如兰就退了下去,让辛弃疾能够安静地坐进书房,继续他的思考。

外面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天空的边缘依稀能够看到点点星辰闪烁。桌上的油灯在面前轻微地摆动,辛弃疾将墨在砚台上缓缓磨开,然后提起他喜爱的兔毫笔,蘸上浓浓的墨汁,用苍劲有力的笔迹继续写他的《美芹十论》。

很快,辛弃疾的思路接着白天的想法延续下去。(www.guayunfan.com)在隆兴和议之后,朝廷究竟应该怎么做,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才能应对未来的变化局面?这正是辛弃疾一直以来所思考的问题。而这天夜里,所有的思虑全都成熟起来,化作他笔下激情满怀而又严谨细致的文字。

在自治篇中,辛弃疾主张皇帝停止岁币、迁都金陵,从而有效振奋三军将士的士气,鼓舞中原故民的信心。他写道,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其形必至于战”。而只有做好战争的准备,才能强化民心和军心,反之,立足于盲目的和平,只能导致亡国。因此,对于那种一味退缩、寻求无代价的和平的政策,辛弃疾从来都是唾弃和厌恶的。

第五篇则是守淮篇。辛弃疾结合自己在山东归来的经验,同时总结了张浚北伐的教训,提出建议说,应该挑选十万精兵,分别屯驻在山阳(今江苏淮安)、濠梁(今安徽凤阳)和襄阳(今湖北襄樊)三处城池,并在扬州或者和州两处建立一府来对三处防务进行管理。这样,就能形成犄角之势,防止金军的重点突破,也能在进攻时成为发起反击的桥头堡。

这样的见解,展现了辛弃疾在战略上有相当的高度。他从来都主张“守江必守淮”的论点,因为两淮平原是北上中原和南下江南的连接点,是防止金军南攻的重要门户,如果两淮防务松弛,那么原来被称为天险的长江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战略价值。

第六篇说的则是屯田,辛弃疾知道,当时在南宋的江淮地区,有着更多默默无闻的“归正人”。这些人散居在江淮各地,经常被大唱和平论调的朝廷高官们抱着鄙视的眼光看待。这些高官们畏惧金人,进而怀疑“归正人”,他们觉得所谓归正的军民,都是带着野心回到江南的,他们一旦团结起来,就会产生突变。因此,高官们不仅反对接收安排这些人,更反对将他们组织起来。

辛弃疾不可能这样想。这不仅因为他自己就是“归正人”背景,更是因为他知道,一直遭受着金国欺压的北方军民,之所以想要回到南宋,是因为他们希望在回归之后能够得到善待。但残酷的现实却是,当许多中原百姓回到南方时,他们又会遭受到南宋官僚的冷眼、嘲讽,甚至是同样的苛捐杂税。在这种逼迫之下,他们中的部分人又会重新选择回归北方。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反复”,并不是中原军民的过错。如果朝廷能够将他们有效组织起来,编制成为军籍户籍,进行屯田。那么,这样既可以稳定归正而来的军民士气,又能够增强江淮地区的防卫力量。

停顿了一下,辛弃疾继续低下头去,运笔如飞,半点没有停下去的意思,他现在只想一吐为快,哪怕皇上看不到这封上书,自己也能出一口胸中长期被压制的闷气。

接下来的第七篇,他想告诉皇上的是“致勇”的重要性。

虽然南归才数年,但辛弃疾对于南宋军队的整体情况已经有了细致的观察。不得不说,军队的表现,是辛弃疾南归之后感到最失望的地方。用一个词形容,那就是“将骄卒惰”——他不留情面地将这个词写到了奏章中。

辛弃疾说,符离之败,虽然表面上突然,但实际上并不奇怪,就是“将骄卒惰”导致士兵动辄看到敌军就逃跑,几乎每一次都会败坏国家的大事。而指挥者方面,则文臣大都不懂得军事,武臣又因为没有受到监督而故意养兵自重,已然没有了太祖、太宗皇帝时锐意统一的进取之心,更遑论能有资格比肩神宗皇帝时的“五路伐夏”。对此,辛弃疾建议,应该在文臣之中挑选那些廉洁、稳重、变通、机敏的人,担任前线军队中的参谋。这样,国家一旦有战事,就能做到文臣和武将相互监督并配合,从而提高军队的战斗能力。

另外,辛弃疾还建议,对于那些建立了战功的武将,不应该随便就给予封赏,而是应该留有余地,便于皇上对他们实行新的激励政策。他举例子说,以前那些偶尔攻取一个敌军城池、击沉几艘敌军战舰的将领,皇上就封给代表最高赏赐的节钺等,无异于拔苗助长,教训是非常惨痛的。辛弃疾认为,应该采取积极态度来重新检讨如何对军队统帅进行奖励,从而加强部队的战斗力。

写到这里,辛弃疾想到了他刚刚回到南宋时听说的最为诧异的事情:那还是在江阴军时,一位曾经经历过高宗初年、绍兴南渡的老兵告诉他,当年韩世忠这些将军们,不论其私德如何,都习惯于挑选部下士卒,为自己营建别墅、庄园,将国家的军队看作自家的民夫工匠。而对于这样的习惯,高宗不仅不生气,还表现得相当高兴。辛弃疾不免在内心中隐隐感觉到,高宗难道就像当年的秦始皇,看到部下忙于扩充自家宅院,才能了解到他们没有政治上的野心?此时,辛弃疾想到这一点,心中不免不寒而栗,当然他虽然内心激动,但还是不敢写得太深,只是顺带一笔,提到将帅应该爱护士卒,而不应该随便驱使他们为私家宅院劳动,更不应该在军队中有意制造贫富对立、苦乐不均的现象,因为凡是历史上有这种现象的军队,没有一支能够持久地保持战斗力。

写到此时,夜已经深了。辛弃疾听听外面,寂静无声,万籁俱寂,他动手给自己倒了一杯热茶,驱赶走寒意,然后继续完成自己的文章。

第八篇的重点是防微。辛弃疾提倡,君主应该在基层人才中进行选拔并加以任用,而不能让这些人才被敌国所用。他举例说,完颜亮南侵的时候,是平江的工匠来帮助金军建造大船,而符离之败,主张金军趁酷暑入侵,也是无锡的谋士为他们出主意。因此,朝廷应该防微杜渐,避免人才流失。同样,对于那些归附的军民,更应该做到积极体恤,不应怠慢,更不能随意遣返,避免引起他们情绪上的对立,造成叛国投敌。

第九篇,辛弃疾将论锋指向了久任这个问题。在撰写这个篇章时,辛弃疾想到的是赵昚任命宰相的政策,时间最长的是一两年,最少则几个月就换人了,其根本原因在于皇上不愿意具体明确是和是战,因此始终不能做决定。在这篇文章中,辛弃疾显然是希望皇帝能够更加信任臣子,持续地任用官员,不应因为一时的失败而动摇,也不能因为一时的胜利就盲目相信。

最后一篇,辛弃疾提出“详战”的观点。他写道,兵法有云,如果发生战争,那么更值得提倡的是主动出击,在敌军的土地上作战,而不是在本土作战。因此,只有主动出击进攻敌军,才能做到击垮金军。结合当时的形势,辛弃疾写到山东地区犹如金国之首,而中原、关陕一带则是金国的身体、尾部。如果能够从沭阳出师,攻下山东,则河北也就望风而降;河北投降,则金国的京都也就岌岌可危了。

辛弃疾这样写,并非没有根据,他在山东成长,对燕京情况熟悉,对整个华北也曾多次游历。因此,他才在文章中坚定地说:“兵出山东,则山东民必叛虏而为我应,是不战而可定也。”

写完这一篇,辛弃疾长舒一口气,感到胸中的块垒被消解一空。他翻阅着自己今天在纸面上留下的这17000多字,感到其中尽是自己从起兵到南归以来深入实际观察到的弊端、教训,因此议论才能直接切中问题所在。

辛弃疾盼望着自己这十篇文章能够像当年王安石的万言书那样,受到皇帝的欣赏,从而得到施展才华的空间。带着这样的盼望,他将万言书装入简牍,打算第二天就通过快马送往临安,然后交到皇帝手中。带着这样的希望,他吹熄了桌上的油灯,在黑暗中回到卧室,此时,如兰早已经沉沉睡去……

而让辛弃疾失望的是,从《美芹十论》送出之后起,他就再也没有听到朝廷对这篇万言书的任何观点,甚至连赵昚是否看到这篇奏章都不得而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