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登临北固山,偶遇范邦彦_关于辛弃疾事迹

登临北固山,偶遇范邦彦_关于辛弃疾事迹

时间:2022-05-04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登临北固山,偶遇范邦彦_关于辛弃疾事迹几乎在隆兴和议达成的同时,辛弃疾离开了江阴。由于在江阴签判的职位上工作尽心尽力,治下百姓和上官都对辛弃疾赞不绝口。此时,范邦彦已经是近70岁的老人了。范邦彦爱才心切,感觉和辛弃疾还有说不完的话,迟迟不愿离开。当晚,辛弃疾因为牵挂广德军公事,辞别而去。第二天,范如山就让丫鬟陪伴着小妹出来,将辛弃疾的事迹、人品、相貌、文采,大大地夸奖了一番。

登临北固山,偶遇范邦彦_关于辛弃疾事迹

几乎在隆兴和议达成的同时,辛弃疾离开了江阴。这一年,正是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辛弃疾25岁。

由于在江阴签判的职位上工作尽心尽力,治下百姓和上官都对辛弃疾赞不绝口。因此,在这一年的冬天,得到上司赏识的辛弃疾被任命到广德(今安徽广德县)军中做通判。通判比起签判要高一些,但仍是州府行政长官的副职。

在广德为官时,辛弃疾逐渐感到了一丝寂寞。他发现,自己在南方虽然被许多人知道,但身边却并没有多少真正的朋友。于是,除了在广德公干的日子,每当闲暇时,他便会去自己南归初时、准备面见皇上而曾经寓居过的京口(今江苏镇江),在那里游历、休憩。这也是因为京口不仅有着他喜爱的人文风景,还有着他认识的山东老乡周信道。有这样的友人,辛弃疾才觉得在京口有自己的“根”。

此时,起伏人生中的一段甜美爱情也在向他慢慢走来。(www.guayunfan.com)宗孝宗隆兴三年(1165年)十月,辛弃疾从广德军去临安办理公务回来,经过京口。由于时间尚有余裕,他便登上了镇江城北的北固山游玩。

北固山,辛弃疾已经不止一次登临了。每次登临,他都会平添新的感慨。在这里,能够遥望大江,看见长江如同天堑般将神州大地分为南北,加上山脉拱卫,让人产生雄浑苍茫的感觉。

此时,辛弃疾站在北固山的多景楼前,凝望北方,觉得烟雾缭绕,无法看清。他想到北伐失败,痛心不已,情不自禁地念起张孝祥的名词《六州歌头》。正念到词尾“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的时候,身后忽然传来一声赞叹。辛弃疾回头一看,原来有几个仆人模样的人,簇拥着一位老者站在身后。他情知这位老者也是性情中人,连忙施礼。老者也忙扶起他,问道:“这位公子看起来气度不凡,志向高远,可以请教尊姓大名?”

辛弃疾谦恭地说:“不才辛弃疾,草字幼安,山东历城人氏。”

“原来你就是辛弃疾!”老者瞪圆了眼睛,“莫非真是那个活捉叛徒的豪杰?”

辛弃疾没想到,这位老先生居然张口就说出了自己的事情,也油然对他产生了好感。就这样,一老一少,两个人在北固山上挑了个亭子坐下,对谈起来。

很快,辛弃疾就知道这位老人名叫范邦彦,字子美,是河北邢台人。老人说起身世,脸上沉静如水,却透露出一丝凄然的神色。他在北宋末年曾经进过太学院,靖康之难中也曾身陷敌俘。当时,范邦彦因为家中有老母,人口众多而无法脱身,只好留在了北方。后来,他想到只有出仕才能有机会南逃,便考中了进士。中举之后,范邦彦拒绝了邢台县令这个可以衣锦还乡的机会,而是自请为蔡州新息(今河南息县)县令。他想的是,新息就在淮水的北岸,有机会就可以回归南宋。

果然,到了完颜亮大举南侵的时候,范邦彦和儿子范如山密商之后决定,向南回归朝廷,并在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十月打开城门,宣布归附宋朝。不久之后,范家家族全部南归,南宋朝廷任命他为镇江通判。

此时,范邦彦已经是近70岁的老人了。辛弃疾看着他皓然的白发,不知怎么就想到了自己的祖父,对老人一见如故,两人非常投缘。

很快,暮色沉沉。范邦彦爱才心切,感觉和辛弃疾还有说不完的话,迟迟不愿离开。一旁陪伴的儿子范如山说道:“父亲,既然辛通判也是路过京口,不如就请他来我们府中小住如何?”范邦彦这才从谈兴中回过神来,连忙亲切地拉着辛弃疾,邀他去府中做客。辛弃疾原本不想打扰老人家,但看到老人如此热情,又不忍推辞,便搀扶着老人一同下山而去。

晚宴时,酒过三巡,范邦彦仔细端详着灯下的辛弃疾,越发觉得他少年英武、才气过人。于是,他摸了摸胡须,微笑着说道:“贤侄,你回归朝廷,令老夫这样的残弱之身都感觉油然增添了一份勇气。不过,眼下你既然安定,家属有没有安顿好?”

辛弃疾怆然道:“禀前辈知,晚生幼年时父母先后而去,由祖父抚养教育。后来起义兵前,祖父也已经驾鹤西游。当初在山东虽然也曾娶妻赵氏,但可惜她福气浅薄,我归附朝廷之后不久,她就在江阴去世了。现在,我还是只有自己一人,倒也算是匈奴未灭,毋须为家了。”

范邦彦正色道:“这句话老夫觉得倒也未必。圣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再者,大丈夫成家立业,并没有什么阻碍。将来复兴中原,也需要有后人继承你的志向啊。”

辛弃疾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老先生教训得是,只是我为官之初,身世恐怕漂泊不定,难以能再谈论婚配之事啊……”

范邦彦看到辛弃疾这样稳重,心里更是喜欢,他想了想,还是按捺住了念头,将话题转了过去。但这一切,逃不过同桌的范如山的眼睛。

原来,范邦彦有一位小女儿,名唤如兰,长得秀丽可人又知书达理,从小跟随父亲学过不少典籍。只是家族南迁,诸事繁多,等安定下来,如兰已经25岁,却还是待字闺中。现在范邦彦看到辛弃疾,觉得怎么看都很投缘,便想将辛弃疾招为东床快婿。

当晚,辛弃疾因为牵挂广德军公事,辞别而去。深夜里,范邦彦对儿子谈了自己的想法,范如山也觉得完全赞同。

第二天,范如山就让丫鬟陪伴着小妹出来,将辛弃疾的事迹、人品、相貌、文采,大大地夸奖了一番。如兰其实早就听说过辛弃疾的大名,却没想到他能走进自己的家门。想到这里,她心中如小鹿乱撞,脸上绯红一片,只是低着头并不作声。范如山说得口干舌燥,却不见妹子回应,急切地说:“如兰,你到底有何想法,我好去回禀父亲。要是不说清楚,恐怕人家就不会再来了!”如兰这才小声说道:“如兰愿意一切听父兄安排。”范如山一听,知道好事已成,连忙起身道:“小妹放心,哥哥去给你安排好姻缘。”一句话,让如兰的脸上更添羞赧之色。

其实,如兰之所以到25岁尚未婚配,也并非仅仅是因为乱世颠沛。她自幼饱读诗书,仰慕那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心中暗暗立下誓愿此生非豪杰不嫁。因为知道女儿的这个心思,范邦彦才多方寻访,想要找一个豪杰人物,只是访到的虽然也有豪杰,可要么是五大三粗的黑铁塔,要么是不通文墨的大老粗,全没有能让老爷子中意的,也入不了小姐的芳心。而这一次,辛弃疾这样文才武略的豪杰,上马可杀贼,下马可填词,真是打动了如兰的芳心。

正因为如此,当范如山探听好消息,告诉如兰辛弃疾还要过上一段时间才能来到京口时,她的内心就像被拨动的一池春水那样,止不住地荡漾起来。少女的心思飞到了意中人的身边,想象着他俊朗的面容、多情的文辞,想象着他英武的身姿、传奇的故事,在这样一天天的想象中,如兰等待着自己幸福的到来。

而此时的辛弃疾却毫不知情,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未来的终身伴侣,此时正在望穿秋水,等待他的出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