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鬓华虽改心无改_关于欧阳修的事迹

鬓华虽改心无改_关于欧阳修的事迹

时间:2022-05-03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鬓华虽改心无改_关于欧阳修的事迹人的年纪一大,就难免会变得喜欢追忆,喜欢感慨,喜欢怀念过去美好的时光,以及曾陪伴自己走过风雨的那些人。早年间,欧阳修曾为父亲作过一篇《先君墓表》,由于父亲过世时欧阳修年仅四岁,所以有关父亲的大部分生平他都是从母亲郑氏口中得知的。新法颁布后,王安石提拔了许多新人,扩充了参与变法人员的队伍,新法的推行更加迅猛。

鬓华虽改心无改_关于欧阳修的事迹

人的年纪一大,就难免会变得喜欢追忆,喜欢感慨,喜欢怀念过去美好的时光,以及曾陪伴自己走过风雨的那些人。眼看着儿女们一天天长大,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而自己却在一天天老去,人们的心中总会不由得怀念起自己的父母,那种感情也越发地深刻。步入老年的欧阳修也会时常想起自己的父母,虽然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过世,可在母亲的讲述中,他觉得父亲仿佛一直陪在他的身边。

欧阳修一生为许多人写过祭文和碑文,自然也会为家人作碑文。早年间,欧阳修曾为父亲作过一篇《先君墓表》,由于父亲过世时欧阳修年仅四岁,所以有关父亲的大部分生平他都是从母亲郑氏口中得知的。在文中,他引用了母亲的话,对父亲的一生做了一个总结:“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

欧阳修从母亲口中得知,父亲去世时,家中“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然而母亲了解父亲,知道父亲最在意的事情便是他可以平安成长,进而成才,所以母亲将一生的心血都用于抚养和教育欧阳修。欧阳修的这种写法不但写出了父亲的清廉和乐善好施,也写出了母亲的贤良。

这篇碑文一碑双表,一方面歌颂了父亲的为官清廉、为人正直,另一方面歌颂了母亲的贤良淑德、安贫乐道,被人们视为“千古至文”。(www.guayunfan.com)虽然年事已高,欧阳修却仍然谨记母亲对自己的教诲,为事谨慎,作文也如此。每次作文之前,无论文章篇幅长短,他都会先打好草稿,然后再誊抄一遍,连只有一二十字的小柬也不例外。

离朝外任的日子里,欧阳修时常会将自己早年所写的文章拿出来修改。他的妻子心疼他太辛苦,却也知他性格倔强,于是半开玩笑地劝他,何必那么仔细,都这把年纪了,难道还怕写得不好被先生责骂?欧阳修却说:“不怕先生骂,却怕后生笑!”

对待文章尚且如此,对待父母的碑文,欧阳修更是用心。晚年,他将早年间写的《先君墓表》进行修改,一字一句都用心斟酌,然后重命名为《泷冈阡表》,刻于父母墓碑之上。后人将修改前后的两篇碑文进行对比,发现其中的改动之处虽然不多,但每一处改动都可见其心血。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剑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禄而养。又十有二年,烈官于朝,始得赠封其亲。又十年,修为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留守南京,太夫人以疾终于官舍,享年七十有二。又八年,修以非才入副枢密,遂参政事,又七年而罢。自登二府,天子推恩,褒其三世,盖自嘉祐以来,逢国大庆,必加宠锡。皇曾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曾祖妣累封楚国太夫人。皇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祖妣累封吴国太夫人。皇考崇公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皇妣累封越国太夫人。今上初郊,皇考赐爵为崇国公,太夫人进号魏国。

——《泷冈阡表》(节选)

欧阳修在青州安稳度日,朝中却渐渐变得不平静。神宗年轻气盛,有意扭转国库空虚的局面,以图富国强兵,开创新的盛世。他听闻朝中几位元老都参与过曾经的“庆历新政”,于是向他们讲述了自己的计划。

令神宗失望的是,元老们早已失去了从前的那种勇锐,变得老成沉稳,他们对他的计划不但不支持,还纷纷劝他三思。富弼劝他“当先布德泽,愿二十年口不言兵”,司马光则劝他先修身而后治国。

神宗感到很失望,决定起用一些年轻的新人来协助他完成大业,就在这时,王安石进入了他的视线。

早在仁宗当政时,王安石便提出过“变更天下之弊法”的主张,并在地方实施过实验性的改革。治平四年(1067年),刚刚即位的宋神宗因久仰王安石之名,将其召入宫中,任翰林学士兼侍讲。王安石在与神宗讨论政事时,时常能够提出令神宗满意的建议,其观点也比较新颖,这使神宗对他更加欣赏。

熙宁元年(1068年),神宗向王安石说明了自己的想法,问他有何建议,王安石提出“治国之道,首先要确定革新方法”,并建议神宗效法尧舜,简明法制。神宗见王安石在此问题上与自己观念一致,十分激动。王安石对神宗说:“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神宗听了,颇受鼓舞。

熙宁二年(1069年),神宗不顾元老们的反对,大胆起用王安石,任其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事宜。王安石接到任命后,首先提出要改变风俗,确立法度。在神宗的高度支持下,“熙宁变法”开始。由于此次变法主要由王安石发起和负责,所以史上又称其为“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雷厉风行,勇往直前,在成立了新机构的同时,对旧的机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它们成为为变法服务的机构。元老们反对的呼声越来越高,可是这些都阻止不了神宗和王安石变法的决心。新法颁布后,王安石提拔了许多新人,扩充了参与变法人员的队伍,新法的推行更加迅猛。

不出一年,朝中便形成了界线分明的两派,一派支持变法,一派反对变法。随着变法的开展,两派之争也日益激烈。远在青州的欧阳修得知此事,并没有像其他元老一样立刻提出反对意见,而是冷眼旁观着这一切,毕竟王安石想要达到的目标,与他当年想要达到的是相同的,那便是富国强兵。

欧阳修也知道,王安石太过年轻,举动太过激烈,在有些方面考虑得欠妥,可是纵横官场数十年,经历了无数风雨,欧阳修已经累了,对于他而言,与其和革新派发生正面冲突,不如静观其变。所以,当他的旧故向他求助,问他如何驳倒王安石时,他只回答“不复敢措意于其间”。

王安石的变法开展一段时间之后,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成效。熙宁二年,王安石推行了“青苗法”,改变了“遇贵量减市价粜,遇贱量增市价籴”的做法,使朝廷的财政收入迅速增加,国库变得丰盈,神宗十分喜悦,可是百姓却苦不堪言。

欧阳修对王安石的政绩也表示认可,但他不认可的是他所采取的只重“国计”而不重“民生”的手段。王安石为了实施改革,颁布了许多苛酷政令,在欧阳修看来,他的手段过于激烈,所谓“天下之事,牵一发而动全身”,王安石若是继续如此,定会影响百姓的生计。于是,他终于不再沉默。

欧阳修对地方行政进行了调查,并对“青苗法”的实施和具体情况进行了了解。之后,他向朝廷递上了一篇札子,指出“朝廷新制俵散青苗钱以来,中外之议,皆称不便,多乞请罢”。

欧阳修建议取消百分之二十的利息,暂停对特别困难的百姓发放青苗钱,以及确保百姓自愿贷款。建议递交上去后,朝廷没有作出相应的回应。眼看秋天将至,新的一轮青苗钱又要开始发放,欧阳修二度上札,为民请命。为了解除农民的包袱,他私自停止发放当地的青苗钱。

欧阳修的做法在当时犯了朝廷的大忌,朝廷念在他是三朝元老且年老体弱,没有给予重罚,只是口头上进行了责备和批评。欧阳修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但仍然坚持指出“青苗法”的种种弊端,至于王安石推行的其他法令,只要不碍民生,他便不予指责。

在此之前,担任宰相一职的曾公亮到了致仕之龄,神宗有意任欧阳修为下一任宰相,于是就此事与王安石商量。王安石起初赞成欧阳修为宰相,所以神宗将欧阳修与其他候选人比较,王安石皆言欧阳修要胜出其他人许多。然而“青苗法”一事之后,王安石意识到欧阳修与他不是同路人,便不再赞成他出任宰相一事。

事实上,即使王安石不反对,欧阳修也不会真的出任宰相一职。此时的他已对官场十分厌倦,只想退隐颍州,安度晚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