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张元济和他的《赴会日记》_关于张元济的故事

张元济和他的《赴会日记》_关于张元济的故事

时间:2022-05-02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张元济和他的《赴会日记》_关于张元济的故事1949年8月,中共中央邀请张元济赴北平参加新政协会议。8月27日,陈毅、潘汉年致张元济书,再次邀请他出席政协会议。经过一番认真考虑,张元济于9月3日“定计应招”北上赴会。《赴会日记》即始于此日。上述两条修正提议,均得到大会采纳。《赴会日记》记录了这两次亲切会见,特别是第二次尤详。《赴会日记》有不少张菊老在京访友的记载。

张元济和他的《赴会日记》_关于张元济的故事

1949年8月,中共中央邀请张元济赴北平参加新政协会议。张元济有些顾虑,以“年迈力衰”竭力谢辞。8月27日,陈毅、潘汉年致张元济书,再次邀请他出席政协会议。信云:

昨接我党中央来电,人民政协筹委请先生做为邀请单位代表出席会议,并望于九月十日前抵平。曾派本部(按指中共中央华东局统战部)秘书处周而复同志及梅达君处长面谈,据称先生因病不拟北上,特再派周、梅两同志前来探视,并慰问之意。如近日贵体转佳,盼能北上。尊意如何,请与周、梅两同志面谈。

经过一番认真考虑,张元济于9月3日“定计应招”北上赴会。《赴会日记》即始于此日。

张菊老由树年先生陪同抵达北平,入住六国饭店,来访者络绎不绝。有陈叔通、黄炎培、简玉阶、郑振铎、沈雁冰、郭沫若、邵力子、竺可桢、梁思成、沈钧儒等熟人,也有党和军队领导人及各界人士。9月11日《日记》载:“傍晚,周恩来来,谈半小时而去。精神奕奕,临行嘱英儿(按指树年)伴余到会,伊当招呼。”笔端流露出对这位初次相识的中共领导人的深深敬意。不久,张担任《共同纲领》草案整理委员会委员。9月14日第一次参加于中南海勤政殿召开的讨论会,讨论《共同纲领》修正稿。张菊老是一位秉性耿直、不喜人云亦云的人。他见修正稿第十七条有“禁止肉刑”一条,凭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一眼看出了问题。他提议删除此条,说:

汉文帝废止后,似南北朝时曾经恢复,至何时又被废止不复记忆,似唐宋以来均无之。近惟黥刑尚未废,但非正刑,肉刑早已禁绝。际此文明进化时代,如以此列入,于我国面子甚不好看。我料此所谓肉刑者,当指鞭笞而言。其实民国以来,鞭笞亦已禁止。至于私刑,则比此更甚亦禁无所禁。鄙见事实上早已无有,何必再缀此文。(www.guayunfan.com)几天后,他又写信给小组召集人章伯钧,建议《共同纲领》第三十六条,补入推广海运一条。上述两条修正提议,均得到大会采纳。

大会讨论国名问题时,代表中有几种方案,争论颇为热烈。9月26日中午,周恩来、林伯渠设宴请几十位民主人士,征求意见。张菊老应邀参加并居首席。《赴会日记》写道:

“周恩来起言,前提出三案,屡经小组讨论,归束大致无甚异同。独中华人民共和国名称下加括弧‘中华民国’,每次会议均有人言似属赘旒。当草案叙入之时,系为顾及一部分人之意见,谓宜勿忘创始革命之绩。究竟如何定名方为妥协,今日承毛主席之命,特约诸长老至此讨论。”

有代表提议删去“中华民国”四字。张菊老即发言表示赞成。“何香凝起而抗议”,邵力子、黄炎培谓“可暂留”。而大多数代表都主张删去。沈钧儒说:“去此四字,并无忽视辛亥革命之意。”周恩来最后取沈说作为结论。这些政协大会之幕后花絮,反映了当时民主空气之浓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爱国统一战线之巩固,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0月1日,张菊老参加了开国大典。当晚,他心情十分激动,难以入眠,披衣而起,给毛泽东主席写信,并赠以《林文忠公政书》一部。信曰:

“昨日会推元首,我公荣膺之选,为吾国得人庆也。英伦三岛昔以鸦片强迫售于我,林文忠焚毁,乃愿辄于半途,酿成江宁条约之惨。桎梏百年,贫弱日甚,后虽设禁,终多粉饰。我公发愤为雄,力图自强,必能继□前贤,铲绝根柢,一雪此奇耻。谨呈上《文忠政书》全部,聊附壤流之见,藉伸祝颂之忱。”

他急切盼望一个强盛的新中国能早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雪我百年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奇耻。字里行间跳动着一颗爱国老人的赤诚之心。10月5日,毛泽东亲笔复信,“谨谢厚意”。

在京期间,毛泽东曾两次约见张元济,畅谈国事。第一次,9月19日在天坛;第二次,10月11日晚中南海颐年堂。《赴会日记》记录了这两次亲切会见,特别是第二次尤详。张记道:“余所言者:一为应令下情可以上达,当局措施容有未当,报纸不敢昌言,宜酌登来稿。报馆应负责,必须有确实地址、姓名,方予录登,以广言路。毛云,可专辟一栏,可先做一样子。二为建设必须进行,最要为交通,其次农业,其次为工业。工业先轻工业,次重工业。(我)国抗战八年,内战三年,民穷财尽,并百端并举,民力实有不逮,不能不权衡缓急。毛言现在铁路需要铁轨,鞍山矿产不能停顿,纺织亦有数十万亦亟于进行。余言现有者无中辍之理,需新建者宜斟酌。三为征粮之事,民间苦于负担甚重。此由有田者有匿报之户,于是实报者意有不平。同匿报者反而减轻,此必须由地方公正绅士出面相助。……”毛泽东认真听取了张元济的陈述。陪同会见的陈毅将军有时插话。毛泽东说,章行严(士钊)欲营商业,将来北京,并为杜月笙说项,意欲招其回沪。同座的周孝怀先生起而反对。张元济则说:“此君声名不佳,且门徒甚多,有所依赖,于地方上不免受扰。如令其回沪,宜慎重处置。”杜月笙后来并未回大陆,可能由于其他原因。杜病逝香港临终前曾表示,希望将其遗骨迁回上海高桥故乡。这恰好印证了当年他确实提出过愿回大陆的请求。《赴会日记》这条鲜为人知的记载,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毛泽东尊重党外人士意见、虚心纳谏的宽广胸怀。会见中还就读经与文字改革等文化教育问题展开过讨论,张元济无不畅所欲言。

张元济与毛泽东等游天坛

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云、陈毅的领导人的交往,使张元济加深了对共产党的理解和信赖。

作为近代“教育救国”的一位先驱者和著名出版家,张元济在政协大会期间,理所当然地与文化界人士有较多的接触。9月11日,他宴请商务印书馆旧友郭沫若、沈雁冰、胡愈之、沈钧儒、叶圣陶、宋云彬、马寅初、黄炎培、郑振铎、陈叔通、周建人、马叙伦等。10月7日,他与陈叔通等宴请华侨代表,谈华侨子弟用教科书编印事。他还多次与胡愈之、郑振铎、沈雁冰等谈出版改革事宜。这些广泛交游,无疑使张元济对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出版方针和政策,有了进一步了解。他对教育复兴、文化繁荣充满着信心和希望。

《赴会日记》有不少张菊老在京访友的记载。如他几次前往探望卧床数载的老友傅增湘,对其贫病交加的困境十分关心,通过陈毅向党中央有关方面反映。戊戌老友王书衡,商务北京分馆经理孙伯恒,均过世多年,菊老一到北京就登门拜访了他们的家属,以致慰问。访北大,他在老友蔡元培的铜像前伫立良久,还让树年去观看了清末海盐前辈徐用仪的故居。戊戌政变,张被革职,靠徐用仪资助二百两银子才得举家南迁。50年了,张菊老始终没有忘怀。此情此景,令人感动。

《赴会日记》第一册末页,还记有许多有过交往的代表在京地址、电话,对研究现代史上这些重要人物不无参考价值。

(原载《上海统一战线》1992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