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三千繁华终散尽_关于李煜事迹

三千繁华终散尽_关于李煜事迹

时间:2022-05-01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三千繁华终散尽_关于李煜事迹“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李璟决定投桃报李,派遣使臣携重礼恭贺,同时依旧承认了南唐之于大宋的属国地位。平叛结束后,李 璟 竟然设宴为赵匡胤庆功,并以重金犒赏北宋三军。这无异于是开门揖盗,使得赵匡胤更加不将南唐放在眼中。为此,他决定放弃金陵,将都城迁往洪州。新皇即位,南唐举行了盛大的登基典礼,文武朝拜,天下大赦。

三千繁华终散尽_关于李煜事迹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每每看到这行文字,心中总是有莫名感慨,凡尘中的种种,原来不过是梦幻泡影,所有爱恨嗔痴,最后都会化为烟尘,消失于天地。

人的生命,在宇宙中如同渺小蜉蝣,仿佛命运轻触流离就能碾为粉末。可一个人的爱恨,情长情断,却是那样强烈,隔着遥远时空的距离,仿佛还可以震撼和崇拜。

我想,那个被命运无端推上帝位的少年,心中除了茫然不知所措之外,是否曾有过几缕连自己也不曾发觉的恨意?因为正是这样的命运,令他成为亡国之君,令他走向了无可挽回的悲剧。他的寂寞,他的悲伤,他的怆然离合,或许,在最初时皆是源于这样一种啼笑皆非的命运安排。

野心勃勃的赵匡胤登上大宝之后,为了天下太平,笼络周边属国。他派去专使,释放了南唐三十余名战俘,表示友好。李璟决定投桃报李,派遣使臣携重礼恭贺,同时依旧承认了南唐之于大宋的属国地位。同年七月,原扬州城节度使李重发动叛乱,赵匡胤亲自领 兵镇压。平叛结束后,李 璟 竟然设宴为赵匡胤庆功,并以重金犒赏北宋三军。这无异于是开门揖盗,使得赵匡胤更加不将南唐放在眼中。次年二月,李璟 决定迁都,原京师金陵距离淮水太近,宋朝随时可以挥军南下,覆灭整个南唐。为此,他决定放弃金陵,将都城迁往洪州。在离开金陵之前,李璟 将当时还是吴王的李煜立为太子,命他在金陵监国,自己则带领文武百官走水路迁往洪州。(www.guayunfan.com)从金陵到洪州,一路烟水山岚,满目青翠,全是好山好水。然而,那些美丽的山川河流都已经不再属于自己,李璟 不由得颓然伤怀,想起当初踌躇满志、一心要圆老父夙愿的自己,又想起此时孑然悲凉的清醒,只觉得惆怅不已。有时候,被逼到绝境的人,会爆发出难以想象的勇气,从而反戈一击,东山再起。可这种情况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有时候,一些人却会被绝望倾盖,直至走到终途 末路。显然,李璟 是属于后者的。

他很快将这种愁苦消却以纸醉金迷的灿烂,迷离一颗伤怀 的心,以莺歌夜舞的繁华填补失去江山的痛苦。时年,皖公山有名士史虚白冒险向李璟 进言,只道是如今的南唐一如“风雨揭却屋,浑家醉不知”,希望以此能够一语惊醒梦中人,换来李璟的奋发向上。他以为,越王勾践有过比如今的南唐更屈辱的时刻,忍辱负重多年,最后依旧扬眉吐气,成为一方霸主。南唐虽然伤了元气,可依旧富饶丰厚、民心安定,未尝没有翻身的一日。

可心怀家国的谋士,却不知道他说的这些事情、这些建议、这些希望,李 璟 他都明白,他只是选择了将心放逐在三千繁华里,选择了忽略那些殷切的希望以及过往的梦想。那些谏言,他无一不是以一副认真的面孔聆听,听完了也不以为怒,反而赏赐众人财帛。只是他不会清醒,他决定继续沉溺,直至死亡的那一刻。

这是李璟 自己选择的人生,却因为他所在的位置,同样决定了众多人的人生。这其中,也包括他所宠爱的六子李煜。

到了洪州之后,李璟 下令建造宫殿,工部官员开始大兴土木,在洪州选址营造殿宇。这场苍白背后的盛世,多年后依旧有人记得当时的风光。直至明朝,还有人撰诗说:长衢通辇路,宛马竞纷纭。帝子凌风去,銮声尽日闻。杂花迎队去,御柳看行分。千载宸游地,临歧惜别君。然而,这样的盛景并没有让李璟满足,他依旧记得金陵城内,碧落深宫的穷极奢 华,他开始不满洪州宫殿的“狭小”和“简陋”。而洪州到底比不上金陵的繁华,日常出行,总是多有不便,思念之情难免要漫溢出怀。

思念金陵的并不止李璟 一人,还有众多家在金陵的文武百官。他们纷纷上书,请求李 璟 将都城迁回金陵。当初极力建议迁都的大臣唐镐在舆论中忧惧而死,李璟 也开始考虑迁回金陵的可行性。然而,还没等到他作出决定,这位懦弱优柔了一生的君王就郁郁寡欢地病逝在了洪州城。李璟 的一生,终于在距离金陵万里山水的地方画上了句号。连他自己也不曾想到,他的生,是那样柔弱怯懦,他的死,亦是这样的无声无息。

灵蹉思浩渺,老鹤忆空同。李 璟 的诗,也多是这样的萧条冷落,如同南唐的千里江山,仅剩残山旧水。然而,此时的李 璟 ,终于得以解脱。他以他的一死换来了永恒的安宁,这位优柔寡断的君王终于可以不必强求自己背负着黄金枷锁,勉力坐在王座上,处处忍辱求全。他将所有的责任和耻辱、痛苦和残酷都留给了太子李煜。

建隆二年(961年),李煜从他的父亲手中接过了南唐微弱的权柄,在风雨之中登上了那个荆棘遍布的黄金宝座。那年,他只有二十五岁。这位年轻的君王像他的父亲一样,温柔而顺从,对于政治上弄权之事全无概念,一心留恋琴棋书画,艺术造诣极高。后世总是对他在政治上的无能颇有微词,可是他们 也浑然忘记了,这个一心只有诗词的年轻人并不是自己主动求来王位的,相反,他是被宿命戏弄,无奈之中身不由己地坐上这个位置的。如果非要说是谁的错,李煜没有错,错的是可笑的宿命。

他也有不像父亲的地方。李璟 还曾有过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只是这个梦,无声消失在种种挫折失败里。李煜却从未有过这样的梦,或许这对于他来说,更像是一个奢侈的存在。作为一个仰仗强国一念之间而生存的属国国主,他哪里有勇气去奢望一个永远都不可能会实现的梦。他无心天下,却并不代表心怀天下的人愿意让他做一个太平君主。在赵匡胤心中,南唐迟早会属于大宋,而李煜,不过是一个任人鱼肉的懦弱者。

强者能够得到强者的敬重,弱者却无法得到强者的同情。李煜的悲哀里,或许也有过这个原因。这个南唐文弱的君王,在即位之初就被赵匡胤定义为“弱者”。新皇即位,南唐举行了盛大的登基典礼,文武朝拜,天下大赦。按照礼仪安排,礼部在宫门前立起一只金鸡,以绛绳系住,口中衔七尺绛幡。这原本只是一个微小的细节,却为赵匡胤所知。赵匡胤大怒,即刻传召南唐进奏使陆昭符,质问他一个属国国主,为何登基大典上所用的竟然是天子才能用的金鸡。

一场战争似乎顷刻而来,所幸陆昭符能言善辩,见机行事,将 金鸡说成“怪鸟”,这才令赵匡胤转怒为笑,令一场弥天大祸消弭于无形。虽然赵匡胤怒气已消,消息传回国内,李煜到底寝食难安,于是亲自提笔给赵匡胤写了一封《即位上宋太祖表》。书中言辞恳切,恭敬而谦卑,一如寄人篱下毫无自尊的仆童,处处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

通过此事,城府极深的赵匡胤一眼就看出了这位年轻的南唐国主亦是一个柔弱谨慎的上位者。于是,李煜的恭敬非但没有令赵匡胤见好就收,反而导致对方步步紧逼,贪得无厌。仗着国力雄厚,赵匡胤对南唐强取豪夺,落井下石。李煜深知北宋是乘人之危,然而国道衰微,终究只能忍气吞声。

当整个国家的存亡都不过在他人的一念之间时,纵使是血性男儿也只能暂且作罢,更何况那是心性慈柔的文人,在他成长的世界里,最大的灾难不过是长兄的阴谋暗算,这甚至没有给他带来实质性的灾难。只懂得吟风弄月的文人却成为一国之君,可以想象,这是李煜的悲哀,亦是南唐的悲哀。

心如明镜又如何,残忍的是通透一切,却发觉自己无能为力。李璟 在这样的矛盾之中走向了死亡,他的儿子也终将在如此可笑的命运中重蹈覆辙,将一颗心沉浸于温软红尘,忘却俗世纷扰,在风雨飘摇的国度固守一人的渺小世界,成为词中独一无二的帝王,亦成为国事上可恨可怜的亡国之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