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赫赫武祖_关于米芾的故事

赫赫武祖_关于米芾的故事

时间:2022-04-28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赫赫武祖_关于米芾的故事宋代是人才辈出、群贤毕至的时代。本书的主人公米芾就出生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有关米芾的资料尽管很多,却有许多的不实。如果此说可以确信,那米芾以后关于自己祖先的光荣历史都是他编造和杜撰的。从保卫后周皇帝转而保卫大宋皇帝,这一重要职务不是绝对的亲信是不能担任的。悍勇难制的武将们一旦手握兵权,就成为割据一方的藩镇,从而拥兵向中央政权叫板,要求独立。因此,米信受到的待遇就非轻了。

赫赫武祖_关于米芾的故事

宋代是人才辈出、群贤毕至的时代。很多艺术通才似乎约好了似的在这个时代一起出生:欧阳修不仅擅古文、通历史、会诗词、懂教育、识音律,而且还精于金石书法的考证。苏东坡是一位集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建筑师、美食家、音乐鉴赏家、瑜伽修行者、佛教徒、酒仙、法官、巨儒和政治家于一体的通才型人物。沈括的多才多艺在当时就被人夸赞,他还是个科学家。就是王安石,也集政治家、经济学家、学者、文学家、巨儒、书法家于一身。这些通才为宋朝创造出了一个文人士大夫的乐园。

造成这种群集性通才出现的原因固然很复杂,但宋代良好的文化政策和环境是保障这些人才才智发展的根本原因,统治阶级上层领导的爱好,较为宽松的文艺政策,都使得宋代的文人具有了浓烈的艺术环境。

本书的主人公米芾就出生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在照耀着宋朝文化的群星当中,他并不是最亮的一颗,但也不是最黯淡的一颗。他不是当时文坛的领袖,但也不是无名小卒。他的官位并不高,但确是一位天才,一位具有独特个性的天才。他是一位书法家、画家、诗人、学者、收藏家、鉴赏家、佛教徒和半个音乐家,同时还是一位政府的中低级官员——虽然他的政绩并不怎么样。

有关米芾的资料尽管很多,却有许多的不实。在卷帙浩繁的《宋史》中,只有一小段文字来介绍他,然而就是这一点文字,还是有错:

米芾字元章,吴人也。(www.guayunfan.com)这一错误已经被后世的许多版本纠正,但对他准确的籍贯还是说法不一:

公讳芾,字元章,世居太原,后徙襄阳。自其曾高以上,多以武干官显。父光辅,始亲儒嗜学。

(蔡肇《故南宫舍人米公墓志》)

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芈、芾,或为黻。又称海岳外史,又称襄阳漫仕。

(《钦定四库全书》)

米黻字元章,后改写芾。襄阳人,定居润州,是以一作吴人。其先在宋初有勋臣信,黻五世祖也。父佐,字光辅,官武卫将军,赠中散大夫、会稽公。母阎氏,赠丹阳县太君。

(翁方纲《米海岳年谱》)

文臣米芾,字元章。初居太原,后为襄阳人。

(《宣和文臣传》)

襄阳漫仕米黻,字元章。尝自述云:黻即芾也。世居太原,后徙于吴。

(《襄阳志》)

综合了以上诸种说法,可以总结出米芾的籍贯大致是:祖居太原,后迁襄阳,定居润州。润州位于江南,属吴地。

能够确定的只有:皇祐三年,公元一〇五一年,米芾出生。

但是,米芾准确的出生地究竟在哪里,太原,襄阳,还是润州?却是难以判定的。

对于天才,人们一般都会以传统的观点去看待,会认为他的成功是家庭血缘的承续,会认为家庭的濡染和熏陶是一个人成长的最重要因素。

清代大书法家、大儒翁方纲是米芾的忠实崇拜者,铁杆的“米粉”,他在经过严缜的考据之后,撰写了一部《米海岳年谱》。他提出:米芾的五世高祖是宋初的开国功勋米信,他的父亲米佐也是位将军,也就是说,从米芾以上,世代都是武将。如果按照“将门出虎子”的传统,米芾也应该习武从军,练得一手好枪棒,然而,他却终其一生都是个文人。

这似乎是个令人难以接受的事实,然而确实如此。

米信是位武将,在宋初,他威名赫赫,战功累累。《宋史》中有传,把他与曹彬、李继勋、石守信等人并列为开国元勋之一。

米信原名海进,以勇猛凶悍、善于骑射而闻名,原在契丹为将,五代后周的时候,海进就归顺了周世宗,成为他的左右护卫,御林军的头领。海进跟随着周世宗北征山西,在高平一战中多有战功,因此得到升迁,被任命为龙捷散都头一职。这时后周的禁军总头领、武装部队总司令是赵匡胤,是海进的顶头上司。看到他武艺高强,勇猛善战,便让他归于自己的麾下,成为直接的心腹战将。赵匡胤对他非常信任,把他改名为米信,这一升擢和改名肯定了他的忠诚。

注意这一细节:也就是说,米家的姓是赵匡胤改的,而不是世传的谱系,米信原来叫海进。如果此说可以确信,那米芾以后关于自己祖先的光荣历史都是他编造和杜撰的。而后人关于他身世的一切考证也都可以推翻。

以后,发生了著名的“陈桥兵变”。身为武装部队总司令的赵匡胤在北伐的过程中,被三军将士黄袍加身,拥戴为皇帝,并回兵东京,取代后周的寡妇孤儿,当上了大宋的开国皇帝。在这一兵变劝进的过程中,米信在其中究竟有没有起到作用?于史无载。《宋史》中只记载了石守信和高怀义等六位将领的名字,但身为御林军高级军官的米信,不可能不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对自己上级的忠诚,或许跪下拥戴的人群或是取来黄袍的人中就有他?总之,这场不流血的政变结束之后,大宋王朝建立,赵匡胤分赏众臣,米信也得到了自己的一杯羹,他被宋太祖任命为殿前都指挥使,保卫皇帝的御林军司令,让他掌管在宫内值日保卫的重任,足见对其信任,这也足以证明他在“陈桥兵变”中是立了功的。从保卫后周皇帝转而保卫大宋皇帝,这一重要职务不是绝对的亲信是不能担任的。

纵观五代的历史,甚至可以上溯到晚唐,出现的无数纷乱无一不是由拥兵自重的武将们造成的。悍勇难制的武将们一旦手握兵权,就成为割据一方的藩镇,从而拥兵向中央政权叫板,要求独立。甚至随时可能朝秦暮楚,纵横捭阖,推翻政权,改朝换代,即使赵匡胤亦然。

米信起先是在为契丹效命,后来投奔后周,后又归顺宋朝,从情义来看,这是一叛而再叛,已无异于“三姓家奴”的吕布。但对于后周来说,赵匡胤也是个叛臣,他看中的是米信的虽改归属然而未改忠心的为人,把他收服在自己的麾下,让他成为自己手中的一杆枪,用他的忠勇为自己效力打江山。

因此,米信受到的待遇就非轻了。他感恩戴德,以死来报。

米信在历次战役中都表现出过人的英勇,这英勇表现在骑射上。他是游牧民族出身,自小弓马娴熟,身手不凡,功夫了得。在跟随周世宗征南唐的战斗中,米信表现得特别英勇。平扬州时,他手执弓箭守卫在世宗左右,突然有游骑杀来,眼看着就要接近御驾,他搭箭引弓,只一箭就射毙了敌人,军中都称他是神射手,他也因此役而得升为内殿直指挥使,成为皇帝的贴身侍卫。以后,在跟随宋太祖赵匡胤的历次战斗中,他也表现出同样的英勇。

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对这位旧将依然重用。在北伐契丹时,在新城与敌军大战,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宋军损失惨重,但米信带领着自己的三百名亲信龙卫兵,以弱敌强,冒着流矢如雨的危险,一连射中数人,部下多战死。薄暮时,他又手持大刀,率领一百余名骑兵突入敌阵,大声喊杀,一时所向披靡,杀死数十人。正好曹彬与李继宣赶来接应,共同破敌,此战斩敌首千级,获马一百匹。新城一战打得契丹胆寒,它成了米信军功的纪念碑,他在宋军中也有了勇敢之名。

米信的功绩大,被朝廷所重用。朝廷对他十分信任,米信所处的地位也很高。他是著名大将曹彬的副将,也曾与名将田重进共同领兵北征契丹,杀死敌将裴正,威名远赫。太祖、太宗两朝,他先后做过郴州刺史、高州团练使、洮州观察使、保顺军节度使、彰化军节度使,后转任彰武军,成为藩镇一方的封疆大吏,最后被封为右武卫上将军,任判左右金吾街杖事。这一系列官职,表明了他的功大,也表明了朝廷对他的封赏和信任。

然而,这位威名赫赫的战将,却是一位目不识丁的文盲。他只能在马上打天下,却不能下马治天下。就是因为他没有文化,不识字,在他治理的地区里为政横暴,不仅专恣不法,待下属刻薄,而且利用职权私自贩卖货物,欺行霸市,甚至强行发掘民家坟墓,盗窃死人财物,还把自己家中有病的老奴拷打致死。这一切不法的行为,表明他并不适合当镇守一方的官员,只适合上马厮杀,决战疆场。他的暴行并不能被他的功劳所抵,因而被百姓告发,也被御史弹劾,把他拿入狱中问罪。正在候审而未宣判之际,他得病而死,年六十七岁。

一位征战一生、战功累累的将军,最终因为暴虐横行而被朝廷入狱治罪,结局很悲惨,这并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虽然在米信死后,朝廷还念及他昔日南征北战的功劳,追赠他为横海军节度使,还让他的儿子米继丰,也就是米芾的四世祖在皇宫里担任内殿的值日官,表明了对米氏的宠信依旧。

米信本是奚人。据现代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民族史》里的研究,奚是中世纪时的一个少数民族,源出于鲜卑,本名“库莫奚”,是古时东胡的一部。鲜卑的别部很多,族类也很复杂,而这一部落最后兴起的一部,就是契丹,为宇文部的别种。鲜卑人原本生活在东北的大兴安岭一带,东汉尽逐匈奴之后,北地空虚,鲜卑人便趁机南下,从东北迁徙到北部和西北居住,“尽得匈奴十万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成为雄踞在中国北方的一大政治势力,直到隋唐之后才渐而失势。鲜卑人不仅与匈奴人相斗,与氐人相斗,与羌人相斗,与汉人相斗,各部之间也互相争斗。鲜卑人的宇文部为慕容部所破,逃窜于松漠之间,以后又为拓跋部的魏道武帝所破,乃分为东西两部,其居西者为奚,居东者为契丹,其实同为一族。奚部中有很多人居住在西北边境,倚其骁勇,逐水草而居,各自依附,有很强的战斗力,也与其他的民族相混杂。因为他们是游牧民族,机动性强,有时也能聚集成为一股时时侵扰边境的势力。五代时,有一部奚人依附于契丹,契丹曾与后周争夺燕北之地,米信就是在与后周作战时归顺周世宗的,并以其武艺高强而得到重用,从而成为赵匡胤的部属。奚人以后被金人所灭,剩下来不多的人也逐渐消失在汉族人的海洋和历史的长河之中了,现在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中已经没有奚这一族了。

五代宋初之时,在汉族政权中服务的异族将官并不止是米信一人。由于五代时的汉族政权多依附北部的少数民族,所以骁勇善战的游牧民族就以他们的过人武艺而成为战斗的主力。投在赵宋麾下的不仅有奚族的米信,还有戎人的薛怀让、鲜卑族的慕容延钊、沙陀部的郭从义和杨承信,甚至还有来自河西藏才族的王承美。这样一些异族猛将,不啻就是一个“八族联军”,一个多民族混成旅,共同辅佐着赵匡胤来打江山。

尽管以战功论,或者以官爵论,米氏一族都应该感到自豪,但在一个以汉族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一个处处以“正统”自居的民族当中,一个“非我族类”的蛮夷无论怎样都不可能被人瞧得起。即使如安禄山、史思明那样的贵胄也被人唾骂为“秽胡”,民族出身时时都会成为朝廷中被人讥讽的笑柄。唐朝时对外族的歧视还好点,还能容忍异族人来朝作大官,但到了宋代中后期,朝中已经是汉人的天下,何况又时时与北方的少数民族抗争作战,儒家的学说占了上风,一个人的民族出身就非常重要了。所以米芾尽管也可能为他的远祖骄傲,但他时时也会有民族出身的自卑,因而时时讳言自己的族类。

米芾的世代祖先都是行伍出身,这一点在“重文抑武”的宋朝并不太光彩,至少是位置不高于文官,这也是他一生不愿提及的事。何况这位先祖是个文盲,又曾因罪而被法治,死于狱中,是个罪犯,更是令他心中怏怏不快。

以一般人的心态,都会以有一位前世显赫的祖先而骄傲,然而米芾却是含糊其辞,甚至刻意更改其出身,不免蹊跷。

米信是米芾的五世祖这件事,并不是所有的史书上都提及的。堂堂正史《宋史》中就没有记载,甚至把他称为“吴人”。他的挚友蔡肇为他撰写的墓志中只是称:“自其曾高祖以上,多以武干官显”,并没有说是谁。只是到了清代,翁方纲才考据出米信是他的曾高祖。对于这一点,米芾终其一生都非常含糊,他从未在任何文字中说过自己有这样一位显赫的先祖。

按封建社会的礼制来讲,后代对于他祖先的名字,必须要有所避讳,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提及,在书写时也要避讳,或是不写,或是替代,或是缺笔,以示尊敬。赵匡胤当了皇帝,他的弟弟赵匡义就改名为赵光义了。杜甫一生写诗数千首,无一首提及海棠,有人分析说,这可能是他的母亲名叫海棠。避讳是封建士大夫对先人首要的尊敬,错一点都不行。然而,米芾对于他的五世祖米信和四世祖米继丰之讳,却是公然不避。稍稍翻一下米帖,其中书写了“信”字的就有《动静交相养赋》《夜梦帖》《蝶恋花》和《披山帖》等篇,书写了“继”“丰”两字的,也有《依赦帖》和《捕蝗帖》等。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米信的一生都是在山西一带作战,他做官和封邑也都靠近这一带。《宋史》上说,米信的族属多在塞外,他归于宋朝之后,有一位侄子曾冒死来投,想做个先导,把还留滞在关外的其他亲属都引来内附。但是边境的巡查极严,一直没能遂愿,因此他们一直留在塞外,这也是米信一生痛惜“忠孝不能两立”的极大遗憾。山西太原一带,从五代起,就是军阀盘踞、诸胡与汉族作战的要地,周世宗和宋太祖、宋太宗都在那里进行过多次拉锯战,米信又一直在那里作战做官,他的亲属也在附近,这也是米芾“世居太原”的一个佐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