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一战准噶尔_关于乾隆的事迹

一战准噶尔_关于乾隆的事迹

时间:2022-04-24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一战准噶尔_关于乾隆的事迹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合兵,打败了达尔札。阿睦尔撒纳投降清廷,让乾隆十分意外。乾隆一直在密切留意准噶尔的动静,他知道准噶尔在经历了将近十年的内讧之后,实力严重削弱,已经变得摇摇欲坠。还有一些大臣认为,这些年来清廷与准噶尔一直相安无事,准噶尔部臣服之心已定,应该不会再起事端。严格来说,乾隆决定年后出兵准噶尔,确实有些过于仓促了。

一战准噶尔_关于乾隆的事迹

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合兵,打败了达尔札。可以说,在这场汗位争夺战中,阿睦尔撒纳居功至伟。但是到了最后,他却落得个兵败逃亡的下场,这让他很是不甘。一直以来,阿睦尔撒纳都是个有野心的人。他是和硕特部拉藏汗的孙子,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的外孙,他的牲畜、牧场、属众都很多,是当时卫拉特蒙古王公中一个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从辉煌到落魄,让他恨极了达瓦齐。他想要报复。

可是,怎样才能报复呢?达瓦齐已经继承了汗位,阿睦尔撒纳知道以自己的力量根本无法撼动汗位的位置。于是,他想到了借用清廷的力量。这才是阿睦尔撒纳投降清廷的真正目的。

阿睦尔撒纳投降清廷,让乾隆十分意外。为了表示重视,乾隆命专人带着赏赐去迎接阿睦尔撒纳等人。乾隆十九年(1754)十一月十五日,乾隆在承德避暑山庄设宴,以隆重的礼节接见了阿睦尔撒纳一行。在欢迎宴会上,乾隆更是当众任命他为参赞大臣。

乾隆如此重视投降而来的阿睦尔撒纳,不是没有理由的。其实早在即位之初,他就已经把平定准噶尔看作是头等大事了。虽说这些年来,准噶尔看似并没有抗清之意,但它始终是大清朝的一个隐患。它就像是一颗毒瘤,潜伏在大清朝的筋脉之中,稍有不慎,便会有发作的可能。事实上,自从圣祖康熙皇帝以来,每隔一段时间,准噶尔部都会肆虐一番,直至被武力打压才肯安静下来。所以,为了大清朝的长治久安,也为了秉承祖父和父亲的遗志,他必须要将这颗毒瘤彻底铲除。而阿睦尔撒纳的到来,正好为平定准噶尔带来了契机。(www.guayunfan.com)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契机。乾隆一直在密切留意准噶尔的动静,他知道准噶尔在经历了将近十年的内讧之后,实力严重削弱,已经变得摇摇欲坠。所以这个时候,正是用兵的大好机会。更重要的是,熟知准噶尔内幕的阿睦尔撒纳也力陈“伊犁可取状”,请求尽速出兵。他知道,除掉这个困扰大清王朝多年的“毒瘤”的机会,真的来了。

他意识到机会来了,但并不是所有大臣们都意识到了机会。虽然很多大臣揣摩圣意,知道他想要发兵准噶尔,但反对的声音还是有很多。原因就是,康熙、雍正两朝,清廷都曾与准噶尔较量过。虽然清军屡屡获胜,但大多胜在数量,准噶尔铁骑的凶悍早已深入人心。正因为如此,故而很多大臣有些害怕,也有些犹豫,认为事不可为。还有一些大臣认为,这些年来清廷与准噶尔一直相安无事,准噶尔部臣服之心已定,应该不会再起事端。

面对这些反对的声音,乾隆力排众议,果断决定调集兵马,筹备粮饷,准备出师西北。他在朝堂上压住了殿下嘈杂的议论声,果断地表态:“朕意机不可失,明岁拟欲两路进兵,直抵伊犁。”

皇帝都拍板了,谁还敢再反对?但是不反对,并不代表赞同明年出征,有些经验老到的大臣又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出兵过于仓促了。

严格来说,乾隆决定年后出兵准噶尔,确实有些过于仓促了。清廷虽然一直对准噶尔有所防范,但却并没有想要出兵征剿,仓促之下,征调大军、粮草囤贮都是个问题。而对于一场远距离的战争来说,这些都是很重要的问题。这仗怎么打?根本就没有办法打。

或许大臣们考虑得很周密,但是他们却都没有像乾隆一样抓住重点。所谓的重点,自然就是机会,准噶尔部正在严重内乱。可想而知,一旦内乱平息,那么清廷想要征讨准噶尔,难度将会大大增加。作为一位战略眼光非凡的帝王,乾隆敏感地意识到了机遇的重要性。而满朝文武大臣,只有大学士傅恒表态赞同。无怪乎乾隆欣喜地说:“在廷诸臣,只有大学士傅恒与我协心赞画,断在必行,朕心十分欣慰啊!”

虽然乾隆决心征剿准噶尔,虽然他力排众议,初步拟定了出征计划,但是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亟待解决,那就是理由。也是,世间万事都抬不过一个“理”字,有道是“有理行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庶民打架要有“理”,帝王打仗更需要有“理”。如若不然,堂堂帝王之师,岂非出师无名了?可是,这次征剿准噶尔,理由好像并不充分。达瓦齐对清廷并未显露恶意,对改善与中央政府关系也很有热情。就在不久之前,达瓦齐还主动派遣使者来到北京,以极为恭顺的态度向乾隆表示,希望获得清廷的谅解,愿与大清永久修好。如果真的师出无名,那么这仗可怎么打?

不过,乾隆皇帝却认为这仗该打,而且理由充分。他曾说过:“堂堂大清,中外一统,而夷部乱臣,妄思视同与国。”他的意思是说,大清朝中外都统一了,而内部夷臣却在作乱,妄想自成一国。这岂有不打之理?在乾隆心中,达瓦齐既然是“夷部乱臣”,那就必须要打,而这个时候正是平息西北内乱的大好机会,不容错过。

乾隆二十年(1755)年初,乾隆正式颁下了平定准噶尔的谕旨,并决定“以新归顺之厄鲁特攻厄鲁特”。意思就是,让阿睦尔撒纳率军攻打达瓦齐。

这又是一招老辣的“以夷制夷”方略。“以夷制夷”虽然好用,但施用者必须胆大心细,睿智果决。乾隆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至少要考虑到两个因素,一是阿睦尔撒纳是否真心归顺,二是阿睦尔撒纳有无带兵之才。当然了,阿睦尔撒纳长期在准噶尔执掌一方,手下有才干的将领也不在少数,所以有无带兵之才这点可以暂且不予考虑。但是,他却必须要考虑到,阿睦尔撒纳是否真心归顺。对方是准噶尔人,万一心怀不轨,又或者临战倒戈,那清军可就要损失惨重了。

小心,但不多心,是乾隆一贯的用人策略。他看出来,阿睦尔撒纳是走投无路才真心归顺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给了阿睦尔撒纳足够的权力。

二月,清廷西、北两路大军同时进发,前往伊犁。西路军由定西将军永常率领,萨赖尔为副将;北路军由定北将军班第率领,阿睦尔撒纳为副将。阿睦尔撒纳虽为副将,但乾隆仍然给他很大的权力,谕令班第凡事多听取他的意见。乾隆的重视,让阿睦尔撒纳欢欣鼓舞,一路上出力不少。

行军路上,阿睦尔撒纳凭借自己在部族的威望,广加宣扬皇帝的英明神武,结果“准噶尔部落人众,各带领鄂拓克,陆续前来投诚者甚多”,影响之大,甚至“四山草木,尽助威声,诸岭风云,俱增叱咤”。这仗还没有打,局势就开始出现了一边儿倒的情形。

四月,两路大军在博尔塔拉胜利会师,合为一军,然后浩浩荡荡地直逼伊犁。一路上,清军所向披靡,横冲直闯,而大量准噶尔守军则望风而逃。双方虽然有过战斗,但却并不激烈,准噶尔军斗志全无,总是一触即走。达瓦齐不甘心失败,率领亲兵且战且退,一直退到了格登山上,继续负隅顽抗。

阿睦尔撒纳熟悉地形,便建议清军采用合击策略。于是,清军兵分两路,分别从伊犁河的固勒扎渡口翻越推墨尔里克山岭和从喀塔克渡口翻越扣门岭,两面夹击格登山。在清军的突然袭击下,准噶尔兵营被攻破,达瓦齐趁乱逃走。至此,准噶尔部的主要力量被彻底击溃。

乾隆得闻捷报,大喜过望,赋诗一首表达喜悦心情:“敉宁西极用偏军,天马人归敬受欣;每至夜分遥檄问,所希日继喜相闻;有征已是无交战,率附常称不变芸。”当机立断,用人不疑,是这次乾隆平定准噶尔的关键所在。

达瓦齐逃跑后,被清军所俘并押送至京。乾隆实行宽仁政策,并没有治他的罪,不仅赦免了他,反而封其为亲王,并赐予宅第。

至于领兵将领,乾隆也是论功行赏。傅恒因襄赞有功,加封一等公;班第封一等诚勇公;萨赖尔封一等勇公,阿睦尔撒纳晋双亲王双俸禄。其他随军出征将士,也一并封赏。

第一次平定准噶尔的战争至此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