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腐败大潮_关于乾隆的事迹

腐败大潮_关于乾隆的事迹

时间:2022-04-24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腐败大潮_关于乾隆的事迹从历史上看,清朝帝王一直是反对贪污腐败、主张严惩贪案的。奇怪的是,康熙雍正两朝视贪污腐败为仇敌的现象不见了,乾隆中后期的官员们,开始视贪腐为正常。单个贪污腐败变成群体贪污腐败,一股风气变成满朝大风,这不能不说是乾隆朝的一大奇景。其实,乾隆朝贪污腐败案件又多又显著,主要还是因为乾隆数十年如一日地审断贪案、惩罚贪官的缘故。

腐败大潮_关于乾隆的事迹

历史上看,清朝帝王一直是反对贪污腐败、主张严惩贪案的。在立国之初,清朝的统治者就开始自省:要严防墨吏贪婪,明朝灭亡就是前车之鉴。所以在顺治元年(1644)六月,即清朝入关后不久,摄政王多尔衮便发文告诫官民:

明国之所以倾覆者,皆由内外部院官吏贿赂公行,功过不明,是非不辨。凡用官员,有财之人虽不肖亦得进,无财之人虽贤才亦不得见用,所以贤者皆抱恨隐沦,不贤者多夤缘倖进。夫贤既不得进,国政何由而理;不贤用贿得官,焉肯实心为国,甚至无功者以行贿而冒功,有功者以不行贿而功掩,乱政坏国,皆始于此,罪亦莫大于此。今内外官吏如尽洗从前贪婪肺肠,殚忠效力,俸禄充给,永享富贵;如或仍前不悛,行贿营私,国法具在,必不轻处,定行枭示。

多尔衮说得很明白,明朝之所以灭亡,皆是由官员贪污腐败引起。所以大清朝的官员要秉承清廉,永不可贪污腐败,否则必将严惩不贷。顺治元年(1644)十月,在清廷颁布的皇帝即位恩诏内,清政府又再强调遇贪即惩、罪不容赦的决心。

立国之初,清廷之所以会三令五申,强调肃贪的决心,那是因为统治者们恐惧于贪污腐败带来的危害。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中,那些引起改朝换代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贪污腐败。那些贪污的官员们,就像是散落在朝中的蛀虫,悄悄地侵蚀着朝廷的根基。(www.guayunfan.com)尽管清朝的统治者们一再强调肃贪的重要性,尽管他们为此采取了种种强有力的措施,但是贪污腐败现象却屡禁不绝。其实这种结果也在意料之中,在传统社会里想要根除贪污腐败,就如同让大海停止波动一样不可能。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国传统政治体制是默许官员在一定程度下贪污的,“低薪制”的设计,使得官员们不得不靠灰色收入来生活。历史上有一些非常出名的清廉好官,无一例外,他们的日子过得都很清苦,这就是证据。想要全面杜绝贪污腐败,难啊!

顺治之后,康熙继位。康熙所处的时期,正好是大清朝根基将稳未稳之时,他要做很多工作,包括与鳌拜集团斗争、与三藩斗争、与台湾郑氏集团斗争、与准噶尔和西藏分裂分子斗争,等等。所以,他很忙,几乎抽不出时间来应付其他。但是,他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精力最旺盛的帝王之一。在繁忙的工作中,他仍然能够抽出时间来整肃朝政,遏制贪污腐败之风。因为他的睿智精明,康熙年间的贪污腐败现象只是涓涓细流,并不严重。不过到了康熙四十年(1701)之后,他开始满足于大清“盛世”的虚荣,改变了严惩贪官污吏的政策,对官员的科派贿赂放松了追求,甚至允许他们可以作“些微”的侵蚀。尤其是对一些宠幸的大臣,他更是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的措施。结果,康熙后期,贪污腐败的风刮得强了一些。

到了雍正时期,官员贪污腐败之风戛然而止。原因是,雍正是一位精严刻薄的君主。他十分痛恨贪官污吏,所以打击起来是威猛严厉,绝不留情。结果他一继位,大清朝马上政界吏治澄清,贪案大为减少。不过雍正在位时间不长,仅仅只有十三年就逝世了。

应该说,乾隆甫一登基,大清朝那些潜伏起来的贪官们便开始蠢蠢欲动了。原因是,乾隆标榜以中道治国,一改雍正严厉的作风。脸上总是挂着笑容的人,总会让人少些恐惧,乾隆就是这样一个人。于是在乾隆年间,大清朝的贪官污吏多了起来。

早期还好,乾隆饱读史书,更是听惯了皇祖皇父的谆谆教导,知道惩贪尚廉的重要性。所以,他也总是强调人臣“尚廉”,不断惩处贪官,破除官官相护的恶习。他为创造“盛世”和延续“盛世”,打下了还算坚实的基础。结果乾隆早期的时候,贪官污吏也有,但其风甚小,大清朝基本上算是湖清水甜。

但是到了乾隆中后期,贪污腐败之风就有点越刮越猛了。有学者打了这样一个比方:乾隆前期,大清朝经济一直高速成长,经济总量迅速增加。这就好像是在做蛋糕,蛋糕做大了,可以搜刮、聚敛的基数比以前扩大了许多倍。于是在这种情形下,政治腐败开始出现,就如同细菌遇到了合适的土壤,开始快速发展起来。在极短的时间内,乾隆朝就完成了“华丽的转身”,由一个纪律严明的盛世王朝,转变成了一个百孔千疮的破烂大船。不能不说,这很悲哀。

相较于清朝的前几代,乾隆中后期的贪污腐败有着很鲜明的特点。

首先,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通过清史料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乾隆中后期所发生的腐败案件,涉案数额从小到大,腐败案件也从少到多。这很像虫子蛀大树,刚开始的时候是几条小虫子,但是越往后虫子越多越大,树也被虫蛀得越来越厉害。最糟糕的是,这棵大树的主人,开始控制不住虫子了。前期的时候,乾隆处理过不少贪污腐败的案子,但是涉案金额都不是很大,最大也就几万两银子。总督鄂善受贿了几千两银子,就被判处死刑。可是到了中后期,涉案金额开始成倍地增长,从几千两到几万两、十几万两,甚至于几十万两,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了。

其次,涉案官员的“级别”不断攀高。乾隆前期,因为贪污腐败而落马的高官,只不过区区几人而已。可是到了中后期,这样的涉案高官开始不断增多。从州府到省级大官,再到军机大臣,都陷入腐败的泥潭。据《乾隆起居注》记载,乾隆自己都曾承认:“各省督抚中廉洁自爱者,不过十之二三。”这个比例实在惊人,也真难为他看得明白。

最后,就是涉案的形式。乾隆中后期,窝案串案迅速增多,腐败呈集团公开化趋势。这很容易理解,贪污腐败的人多了,就彼此开始拉帮结伙,形成团体,方便照应。奇怪的是,康熙雍正两朝视贪污腐败为仇敌的现象不见了,乾隆中后期的官员们,开始视贪腐为正常。在权力已经充分市场化的背景下,官员们每办一件事,安排一项工作,或者升一次官,需要多少钱,都有心照不宣的规定。单个贪污腐败变成群体贪污腐败,一股风气变成满朝大风,这不能不说是乾隆朝的一大奇景。

历史学家们认为,乾隆朝贪官腐败现象之严重,已经远超前几朝。可是,在这种现象的背后,并不能掩盖这样一个事实:乾隆一直在用心治理贪污腐败之风。如若不然,那么多贪污腐败的案件从何而来?这不都是乾隆治理的结果吗?其实,乾隆朝贪污腐败案件又多又显著,主要还是因为乾隆数十年如一日地审断贪案、惩罚贪官的缘故。不过他所使用的手法,不同于前几代皇帝。处理这种案件的时候,他都要“亲加廷鞫”,有的惩罚极重,有的从轻发落,颇具随意性,没有一定的标准,有时候甚至会破坏法治。于是,这便给人一种他并不重视贪污腐败的假象。再联想到乾隆年间贪污腐败发案率高,犯案贪官位阶高,犯案团伙规模大等现象,这就更容易使人产生假想:由于乾隆的纵容,贪污腐败才蔚然成风。这样想,其实对乾隆来说并不公平。

严格来说,乾隆朝贪污腐败现象严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了,这其中乾隆还是占主导因素。毕竟他是一国之君,贪污腐败现象愈来愈严重,同他的施政脱不了关系。不过,大清王朝发展到乾隆中后期,这艘大船已经在开始慢慢腐烂了。任何一个王朝,都会经历由盛至衰的过程,而乾隆所处的时期,恰恰是盛极而衰的一个点。严重的贪污腐败,成了压垮大清王朝的最后一个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