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败困黑水营_关于乾隆的事迹

败困黑水营_关于乾隆的事迹

时间:2022-04-24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败困黑水营_关于乾隆的事迹乾隆二十三年五月,雅尔哈善率领清军精锐,开始进攻叛军据点库车。雅尔哈善虽然前线失利,但却罪不至死,无奈他的推诿狡辩,却引起了乾隆的强烈反感。故尔,雅尔哈善被押解回京之后,乾隆以贻误军机处死了他。正因为此,他才成为乾隆出奇制胜的王牌力量,被其倚重。消息传至北京,乾隆龙颜大悦,认为战争已经胜利有望。

败困黑水营_关于乾隆的事迹

乾隆二十三年(1758)五月,雅尔哈善率领清军精锐,开始进攻叛军据点库车。当然,库车并不是叛军的主要据点,叶尔羌才是大、小和卓的真正老巢。

实际上,这个时候大、小和卓也正在叶尔羌。得知库车被袭,他们便率领鸟枪队前来支援。雅尔哈善听从裨将的建议,悄悄派人埋伏在路旁,等待叛军援军的到来。结果,清军以逸待劳,打败了大、小和卓的鸟枪兵。一场激战下来,叛军伤亡了四千多人,情急之下,大、小和卓率领残军仓皇逃进库车城,坚守不出。

初战告捷,雅尔哈善意气风发,更加信任手下裨将,自己却毫无主意。在手下将领的建议下,他对库车城采取了只围不攻的战略,意图等到叛军弹尽粮绝前来主动投降。对于一个文人来说,如果围而不攻能够解决战斗,那确实是最上乘的策略———至少不用流血和牺牲。但是这样,却恰好给了大、小和卓逃跑的机会。由于雅尔哈善疏于戒备,大、小和卓连夜率骑兵逃脱了。大和卓波罗尼都逃回了喀什噶尔,小和卓则逃回了叶尔羌。

绝好的一次围歼机会,却这样白白溜走了,这让雅尔哈善后悔万分。为了亡羊补牢,他一改围而不攻的策略,命令清军将士向库车城发进了进攻。硬碰硬,库车城也并不容易攻取。库车城的城墙是用沙土、柳条筑成的,十分坚固,而且依山傍水,易守难攻。恼羞成怒之下,雅尔哈善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攻城策略,只是一味强攻,结果清军损兵折将,死伤无数。(www.guayunfan.com)这一场战役打了足足三月有余,清军损兵折将却毫无寸功。消息传到北京,乾隆忧心如焚。这个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有些大意了。他发谕旨,严厉批评了统帅雅尔哈善。可是,雅尔哈善为了推卸责任,却强词夺理,把战场失利的原因转嫁给了下属,认为是下属办事不力,才导致库车久攻不下。

库车城久攻不下,乾隆虽然焦急,但却并不如何气愤。他之所以派遣雅尔哈善前往回疆,主要就是为了磨砺其带兵打仗的能力。可是作为主帅,失败之后不仅不反思失败的原因,还四处推卸责任,这种作为却让乾隆怒不可遏。他终于发火了,他在谕旨中说道:

“前后奏报,情词矛盾,惟图左支右吾,始参顺德纳以卸过,继参马德胜以诿咎,并无一语引罪,殊不思身任元戎,指麾诸将者,谁之责欤?此而不置之于法,国宪安在!已降旨命兆惠就近前往库车一带办理回部,雅尔哈善、哈宁阿、顺德纳俱著革职,兆惠至军营日,即著拿解来京,将此先行通谕知之。”

过去君主的权力极大,虽然他们也要遵守国家法律制度,但生杀大权却总是操于己手。雅尔哈善虽然前线失利,但却罪不至死,无奈他的推诿狡辩,却引起了乾隆的强烈反感。故尔,雅尔哈善被押解回京之后,乾隆以贻误军机处死了他。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乾隆皇帝虽然性子温和,但却有着很明显的底线。对于那些胆敢过线的人,他处置起来绝不手软。

另一方面,乾隆开始重新布置,解决回疆问题。他任命穆泰为靖逆将军,三泰、富德、阿里衮、舒赫德为参赞大臣。同时,他又命令兆惠率军由天山北路往征南路,并且说道:“办理回部,仍于兆惠是赖。”他把解决回疆问题的重担,完全放在了兆惠的肩膀上。

他一直都很信赖兆惠。

兆惠是满洲正黄旗人,姓乌雅氏,字和甫。他和乾隆算是亲戚,他是雍正皇帝生母的族孙。雍正九年(1731),年仅二十四岁的兆惠初登仕途,以笔帖式的身份入值军机处,授军机章京。后来几经升迁,官越做越大。到乾隆九年(1744),他已官至刑部右侍郎,第二年又成为正黄旗满洲副都统。乾隆十一年(1746),他被再授为镶红旗护军统领。乾隆十五年(1750),兆惠赴金川军营督办粮运,功劳卓著,被乾隆嘉奖。乾隆十八年(1753),他赴西藏办理筹防准噶尔事宜。乾隆二十一年(1756),他被授予定边右副将军,筹办伊犁善后事宜。乾隆二十二年(1757),他率师至乌鲁木齐,以功封一等武毅伯。

可以说,乾隆即位后的数次战役,兆惠都有参与,而且功勋卓著。正因为此,他才成为乾隆出奇制胜的王牌力量,被其倚重。

责任大,担子就重。乾隆为了给兆惠打气,曾经传谕兆惠说:“回人素称选懦,近来屡经剿捕,畏我军威,乞降相续。”又言:“如擒获霍集占,各城自然归附,兆惠即加意奋勉,以奏虏功。”毫无疑问,乾隆的用意是好的,他想让兆惠抖擞精神,将回疆一举收复。但是,他的“示敌以弱”,却让兆惠感到了沉甸甸的压力

乾隆二十三年(1758),兆惠率军来到库车时,大、小和卓已经决定放弃库车,叛军的主力退至阿克苏城。

八月二十日,兆惠指挥清军攻打阿克苏城。虽然阿克苏城也并不容易攻破,但战事却慢慢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原来,在平定准噶尔部时,兆惠带兵颇有声望,这使得一些回部头目因惧怕前来投降。在战争中,起决定因素的除了军力以外,最主要的就是人心所向问题。回部头目的投降,使得战争的天平开始向清军倾斜。消息传至北京,乾隆龙颜大悦,认为战争已经胜利有望。他们被将要到来的胜利蒙蔽了双眼,致使他们做出了一项错误的决定。

为了节约军需开支,他竟然下令,停止给兆惠增援。

按理说,他的决定并没有错误。如果两个人就可以打胜仗,那就不需要再派第三个人万里迢迢赶赴回疆了。但是他忘记了,战争局势往往会瞬息万变。

兆惠在攻下阿克苏城时,立即向叶尔羌进攻。但是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朝廷的增援停止了。一般情况下,大型的攻城战争,军需耗费都比较严重。兆惠正在等待朝廷支援,却没有料到已经失去了后勤援助,于是这支清军队伍陷入了困境之中。

小和卓霍集占抓住了战机,使用坚壁清野的策略,下令将城外粮食尽数收割到城中,然后紧闭城门,拒不应战。没有后勤供给粮食,又没有援兵增援,战局登时逆转,清军由主动变成了被动,兆惠大军开始出现了危机。

霍集占善用兵,为了进一步牵制清军,他下令在叶尔羌城东北五里处挖掘壕沟,筑起土台,布置兵力,作为一个据点。这样,叶尔羌城、城北据点和大和卓占据的喀什噶尔城便互为犄角,能够互相照应了,这给清军的攻城又增添了很多麻烦。

最麻烦的还是补给问题。兆惠攻城既难,兵力不足,又不敢贸然撤退,便只好在城东有水草的黑水河边驻扎。大军没有补给,在河边驻扎,还能多坚持一些时日,等待援军到来。兆惠很清楚,等下去不是办法,谁也不知道援军什么时候才到,所以不能完全寄希望于援军身上。那么,就只有靠自己补给了。

主意已定,兆惠一方面派副都统爱隆阿分兵八百,守住喀什噶尔方向,以阻挡大和卓波罗尼都出兵突袭;另一方面,他派出探子四处侦查,希望可以找到粮食。这一找,还真让他找到机会了。探子侦查到,奇盘山下有牧群,牛羊不计其数。兆惠心动了,决定冒险劫掠牧群。

十月十三日,兆惠派出一队人马,准备渡过黑水河,劫掠牧群。可是,当清军队伍过桥渡河时,意外却发生了。刚刚过去四百余人时,桥断了,大批回部人马从周围杀出,对清军展开了疯狂反击。

原来,牧群的出现,只是小和卓的一项诱敌之计。他知道兆惠大军急需粮食,便故意用牧群引兆惠上当。兆惠求粮心切,果然入彀。面对回军的突然袭击,清军措手不及,伤亡惨重。总兵高天喜、副都统三保、护军统领鄂实、监察御史何泰等,都在这一战中身亡。残余清军慌忙往回逃,依托营地固守不出。

这一战,也让兆惠心惊胆寒,他再也不敢轻易出兵了。唯一的办法,是向朝廷求救。于是,他派出了几名士兵,从不同的方向突围,向朝廷告急。兆惠只希望在坚守之下,能够等来朝廷的援军。

好在对方也不敢轻易进攻兆惠大军。在西北地区,兆惠带兵凶悍早已声名在外,慑于其威名,大、小和卓采取了困而不攻的计策,只是在外围筑起土台,想要困死清军。战争进行到这里,这一计策,确实是最为实用。清军没有补给,已经能够坚持的时间不多了。

兆惠长年带兵打仗,早已磨炼出坚韧的心性。他知道,清军现在已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了,如果主帅不能稳定军心,那么后果将会极其恶劣。他不断地鼓舞士兵,告诉他们,援军很快就要到了。

可是那些鼓舞,终归是一些画在纸上东西,既不能做粮食吃,又不能当水喝,更不能变成枪弹用来御敌。难道,真的要全军覆没?兆惠苦苦思索计策。进入回疆地区之后,兆惠经常会同一些当地人沟通,打听一些他们的习俗。现在,他突然想到,曾经听过为了逃避准噶尔人的搜刮,当地人有掘地藏粮的习惯。病急乱投医,他下令士兵四处挖掘,居然还真找到了数百石粟米,解决了粮食问题。围营的敌军为了尽快解决战斗,引来河水想要灌营,这样一来,又解决了清军缺水的问题。

粮食和水都暂时得到了补充,兆惠大军士气大增,虽然“拒守日久,粮日乏,仅瘦驼羸马亦将尽”,但总算有了坚持下去的资本。这一坚守,就是三个月之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