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天津越剧团

天津越剧团

时间:2022-04-24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南花北移”的创始人裘爱花_春华秋实“南花北移”的创始人裘爱花高 峰裘爱花1923年3月8日生于浙江省嵊县石璜村,原名王彬仙。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总难免遭到某些人反对,裘爱花对越剧的这些革新实践,受到保守派的抵制。裘爱花领导联合女子越剧团北上天津,为越剧的南花北移开创了先河。

“南花北移”的创始人裘爱花_春华秋实

“南花北移”的创始人裘爱花

高 峰

裘爱花1923年3月8日生于浙江省嵊县(现嵊州市)石璜村,原名王彬仙。幼时家境贫寒,三岁时父亲去世,后随母改嫁,成为继父家的童养媳。虽家境贫穷但有一股子倔强脾气,8岁时偷跑出去学戏未成,又被送回来。10岁时正式加入浙江临安越剧鲁家班坐科,同时摘掉童养媳的帽子。在鲁家班学戏共四年半,工青衣兼刀马旦,取名鲁芳莲。旧社会艺童学戏十分艰难,喊破嗓子,踢肿了腿,流不尽的辛酸眼泪。每天天刚蒙蒙亮,幼小的她就被喊起来,到外面练功。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土布衣衫,夜晚睡在简陋的草铺上,挨打挨骂更是家常便饭。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年幼的她凭着自己的决心和毅力,坚持刻苦学戏,终于完成了四年半的学戏生涯。她的开蒙戏是越剧《李三娘》、绍剧《陶三春》、京剧《坐宫》;师傅是金荣水(矮尼姑,女子越剧创始人)、裘瑞标、张湘华等。学徒期满后被母亲领回老家,从此开始了她的越剧表演生涯。

裘爱花的代表剧目有《孟丽君》、《文成公主》、《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盘夫索夫》、《秋江》、《思凡》、《游园惊梦》、《红楼梦》、《沉香传》、《西厢记》、《春香传》、《白毛女》、《芦荡火种》、《江姐》、《菊花石》等。她在长期的戏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表演经验,对越剧艺术无私奉献,用辛勤的汗水和满腔的热情,浇灌着广大观众喜爱的“南国之花”——越剧。她的奉献精神赢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在舞台上所塑造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创新实践兴越剧(www.guayunfan.com)抗日战争期间,女子越剧兴盛于上海。1938年,裘爱花随姚月明到了上海,与赵瑞花、李艳芳、尹桂芳、施银花、傅全香、竺水招、姚水娟、筱丹桂等越剧著名演员同台演出了八年。这种机遇极为宝贵。演出过程中,她心细如发,经常偷看别人演戏,模仿别人的戏路,学习别人的技巧,默记别人的声腔,把别人的特长牢牢记在心里,再结合自己的条件吸收消化,逐渐学会不少出戏,并且学习到越剧各流派的唱腔特点和表演风格,大大提高了艺术水平。期间她作为二肩花旦,演出了《盘夫索夫》、《玉蜻蜓》、《蝴蝶梦大劈棺》、《盘妻索妻》、《沙漠王子》、《石达开》等戏,还演出了《黄金与美人》、《难为情》、《红粉飘零》等现代题材的新戏,颇受上海观众欢迎。

抗战胜利后,她开始挑大梁,先后与小生演员陈少鹏和毕春芳合作,演出了《苏小妹》、《泪洒相思地》、《牛郎织女》等戏。1948年组织自己的“民声越剧团”,在虹口大戏院挑班演出,先后与筱少卿、陈佩卿合作,演出剧目有《白蛇传》、《孟姜女》、《六月雪斩窦娥》等,深受观众欢迎。原来的越剧,多年来没有规定的剧本,实际属于幕表戏,演员表演很不规范,而且没有具体规定的演出服装,舞台上也没有布景。为改变这种状况,裘爱花主动请来编剧、导演及舞台美术工作人员,使当时的越剧在舞台画面上更趋于完美,使观众耳目一新。此时她的舞台表演艺术已趋成熟,为提高越剧的表现力,她又吸收了昆曲、话剧和电影的表演手法,充实了越剧舞台。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总难免遭到某些人反对,裘爱花对越剧的这些革新实践,受到保守派的抵制。但是她认为,对越剧发展有利的,就要坚持到底。经过努力,她的改革受到观众的好评,剧团日益扩大。裘爱花主张戏曲应该对社会起有益的作用。1949年5月底上海解放,7月她与陈佩卿一起演出了革命现代戏《白毛女》,这是此剧在上海市的首次演出。

“南花北移”立功勋

1950年3月底,裘爱花、高其声夫妇组建了“上海联合女子越剧团”,自己出资购置了堂众行头、门帐、桌围椅披、刀枪把子和乐器,约请了筱少卿(头肩小生)、邢湘麟(头肩老生)、筱玲童(头肩小花脸)、筱艳芳(二肩旦)、王玉春(二肩小生)等主要演员。4月22日起,剧团在天津劝业场天华景戏院演出,公演剧目为《碧玉簪》、《盘夫索夫》、《秦香莲》等。这是越剧有史以来第一次以整齐的阵容登上天津的舞台,在天津引起轰动。有南方艺苑奇葩美誉的越剧,受到北方戏迷的热烈欢迎。裘爱花领导联合女子越剧团北上天津,为越剧的南花北移开创了先河。1951年6月,裘爱花伉俪将“上海联合女子越剧团”改组为自负盈亏的私营“上海联合越剧团”。1953年5月18日,越剧团正式登记成为在津演出的专业剧团。

裘爱花让越剧在天津深入人心。在天津天华景戏院的三年多时间里,裘爱花一共演出了二千二百余场,剧目三百二十余个。从最初的剧目一日一换到一个剧目能演一个多月,其中《春香传》连续上演了七十多天。如此高强度的演出,给了她极好的舞台实践机会,磨练了她的艺术才能,同时也培养出人数众多的越剧观众,为越剧在天津的发展打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1952年,她主演的《虎符》获得了天津市春节戏曲竞赛一等奖。同年她担任了天津市戏曲改进委员会委员。1954年1月,裘爱花凭借《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天津市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中荣获表演一等奖。她在这个戏里成功地塑造了祝英台的形象,突出表现了这个反叛封建礼教的年轻女性过人的才智、奔放的热情和倔强的性格。她把祝英台这个可爱聪明的古代少女,演得相当真切,感人至深,观众报以热烈掌声,并得到周扬、张光年、田汉、郭汉城及方纪等戏剧界领导和专家评委的交口赞扬。她不负众望,以出色的艺术实践在剧坛上奋力拼搏着。她为提高自身的艺术水平,为了南花北移的成功,克服种种偏见,于1951年夏,拜北昆名家田瑞庭先生为师,努力开拓越剧表演新天地。她潜心刻苦学习了北昆大师韩世昌的代表剧目《思凡》、《游园惊梦》和《春香闹学》,从中汲取了昆曲旦角表演艺术的精华。她除了认真掌握旦角表演技巧外,还刻苦学习昆曲表演艺术家白云生的巾生和官生身段要领。由于坚持不懈地学习,她的艺术表现力进步很快,越剧的戏路也变得更宽了。

裘爱花还把越剧的影响带到了首都北京。1953年6月,裘爱花率团首次晋京演出了《十八相送》、《三盖衣》、《闯宫》和《秋江》等戏,受到首都文艺界专家沈雁冰(茅盾)、田汉、马彦祥、欧阳予倩、洪深、阿英、伊兵等的一致肯定与好评。1954年3月,裘爱花又带领剧团在北京实验剧场演出了《红楼梦》,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中央戏剧学院院长欧阳予倩看后,来实验剧场与她单独切磋了《葬花》中“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段的唱腔、水袖运用和人物情感表现,并将自己的心得体验倾囊相授。后来,为了进一步演好《红楼梦》,她主动向阿英、俞平伯、焦菊隐等专家学者求教,受益匪浅,对剧中人物的理解及舞台表演产生了质的飞跃。1955年,裘爱花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孔雀胆》,饰演阿盖公主。这次演出受到了郭沫若的肯定和鼓励。这年,裘爱花带领剧团到沈阳、长春、哈尔滨、青岛、呼和浩特等地巡回演出,把越剧的种子撒到了北方各地。1956年1月到3月,剧团由私营转为国营,定名为“天津市越剧团”。至此,裘爱花和她所带领的剧团正式扎根于天津,完成了越剧的南花北移。

远绍明妃传妙曲

裘爱花嗓音条件好,音域宽,音色甜亮,素有“金嗓子”之称。她演唱的时候真假声结合,强调声音的位置和共鸣,中低音委婉柔美,高音区峭拔明亮,高低音衔接自然,所以她的唱腔婉转圆润、华彩绮丽,曲调跳跃多姿,小腔丰富,富有激情。尤其在重点唱句中,常采用六、七、八度的音程跳动,在人物感情特定需要的时候,唱腔在高音区延长时值,形成震撼人心的高腔,从而把唱腔推向戏剧性的高潮。她文武俱佳,戏路甚宽,台风凝重大方、雍容华贵,表演情真意切,常为观众所称赞。

1959年春,裘爱花在北京演出《孟丽君》,大受观众欢迎,连续客满七十多场,引起首都文艺界的重视和极大兴趣,都以一看《孟丽君》为快。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盖叫天和剧作家田汉都非常欣赏她在此剧中的表演艺术。最使裘爱花难忘的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也来剧场观看了她演出的《孟丽君》,给了她极大的鼓舞。

为坚决拥护中央政府平息达赖集团武装叛乱和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天津市越剧团排演了新编历史剧《文成公主》,裘爱花饰演文成公主。1960年1月《文成公主》公演之后,受到中央领导人、首都文艺界及其他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广泛好评,连续满座,再一次引起极大轰动。郭沫若、田汉、马寅初、赵朴初等人观看演出后赋诗称赞。郭老的题诗是:“八千里路赴罗些,巾帼英雄事可夸。远绍明妃传妙曲,中原文物到天涯。”翦伯赞、欧阳予倩、马少波、冰心等文化界知名人士纷纷发表文章,表示对演出的欢迎和赞赏。全国剧协秘书长张真主持召开《文成公主》座谈会,会上中国京剧院院长马少波给予裘爱花的表演高度评价,并鼓励她要超越前人。西藏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在民族文化宫观看了为他安排的专场演出,对裘爱花饰演的文成公主连声赞许,说她为颂扬藏汉民族友好团结作出了贡献。2月,裘爱花在上海长江剧场上演《文成公主》,受到文艺界领导及越剧同行的重视和欢迎,受到上海观众的热烈拥护和爱戴,连演一个多月,场场满座。周信芳、袁雪芬、赵景深、陶雄、徐进、黄沙、金风、红枫、小白玉梅、筱月英等都给予了极高评价。大家认为,“裘爱花在演出中不论唱腔、眼神、身段的运用都表现出了唐朝仕女的风貌,看得出是下过工夫的”。上海历史学家们一致认为《文成公主》是一出具有一定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好戏。在返回天津前,上海中国唱片社灌制了《文成公主》的唱片。

1961年,裘爱花演出了由歌剧移植改编成越剧的新戏《刘三姐》,并在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制作了录音,电台至今仍经常播放,深受听众喜爱。此后,她又先后主演了朝鲜名剧《红色宣传员》、从京剧移植的《黛诺》、从沪剧移植的《芦荡火种》和根据歌剧改编的《江姐》等,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为了落实周总理的指示,她倾注了大量心血培养青年一代演员,不辞劳苦手把手地给学员做示范,为学员排演了大型神话剧《宝莲灯》,此剧在北京演出后受到马少波等戏剧专家及观众的普遍好评。

老当益壮焕余晖

在十年浩劫期间,天津市越剧团被强行撤销。裘爱花被打成“反动艺术权威”,下放到天津市缝纫机零件厂劳动。1978年7月,她被调回天津市文化局戏研室工作,越剧团撤销后重新回到文艺界的她是第一人。1979年7月“天津市越剧团”正式恢复。1980年,裘爱花重返舞台,首场演出《文成公主》。此时已经年近花甲的她扮演文成公主,精神抖擞,风采不减当年。天津观众看到时隔多年再次登台的她,兴奋异常,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

1984年10月,为了积极响应邓小平同志的倡议──“爱我中华,修我长城”,她与厉慧良、鲜灵霞、王玉磬、陈素真等天津市京剧、评剧河北梆子豫剧、越剧五个剧种的著名艺术家一起,共同发起组织为修复天津蓟县古长城举行的义演。拥有二千三百七十六个席位的天津市第一工人文化宫座无虚席,大门外、马路上还挤满了慕名前来的观众。艺术家们不争名次,不问剧种,携手同演一场戏,取得了极好的社会效果。1987年12月她又与袁世海、丁至云、王玉磬、马三立等著名艺术家一起在天津中国大戏院为天津市平房改造工程举行联合义演,时任天津市委书记、市长李瑞环同志给予了她高度赞扬,并代表市政府颁发了荣誉证书

1990年6月12日,裘爱花在天津病逝。生前任天津市越剧团主要领导,天津市表演艺术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演员,天津市文联委员,全国剧协会员、天津剧协理事,并当选天津市第一至十届人大代表,1962年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在裘爱花和她的伙伴们的齐心努力下,越剧在祖国的北方扎下了根,拥有了众多热情的观众,“南花北移”成为了现实。她为越剧艺术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她对越剧艺术所作的贡献,人们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发稿编辑 吉朋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