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分享带来的商业模型_关于扎克伯格的事迹

分享带来的商业模型_关于扎克伯格的事迹

时间:2022-04-23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分享带来的商业模型_关于扎克伯格的事迹Facebook的分享功能让人惊叹,马克·扎克伯格曾提到“馈赠型经济”,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印第安文化中的一种。在此基础上,马克·扎克伯格坚定地推行自己的透明化目标。但马克·扎克伯格坚持追求透明化,并不只是为了自家公司的私利。可以说,马克·扎克伯格打造Facebook的理念是非常理想化的。通过“分享”大量的相关人群可以关注和参与到这些事件中。

分享带来的商业模型_关于扎克伯格的事迹

Facebook的分享功能让人惊叹,马克·扎克伯格曾提到“馈赠型经济”,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印第安文化中的一种。印第安文化建立在互相馈赠的框架之下,每年的冬宴是这种文化的集中展现,而且冬宴刻意长期举行而不衰落,其原因在于,人们所处的社区很小,彼此之间刻意清楚地看到彼此有什么、拿出了什么、收获了什么。但这个系统不能扩大,超过一个临界点便会崩溃。原因在于,范围一旦扩大,大家彼此之间不透明,馈赠经济就无法顺利运作。

马克·扎克伯格认为,馈赠型经济的中心是分享,如果要扩大这种馈赠的范围,关键在于要提高人们之间的透明度能力,在更广泛的范围中展开馈赠。马克·扎克伯格说:“一个透明度高的世界,其组织会更好,也会更公平。”因此他希望Facebook能作为推动这种文化的工具。

Facebook坚持实名制,更是坚持鼓励人们互相之间共享信息,其最终目的便是实现世界和人们之间关系的透明化。马克·扎克伯格曾说道,起初Facebook的用户不敢也不愿意开放个人信息,也就是说不习惯和网上的人群共享自己的个人信息。他们对Facebook提出过很多的疑问,尤其是自己如果在Facebook上公布自己的全名和手机号码等私人联系方式会有问题吗?这些问题他们都有提出过。马克·扎克伯格及Facebook的解决方案是这样的,他们首先承认用户对于自身隐私保护的需要,因此Facebook上有很多精细的个人隐私设置。比如,用户只能在他们想共享的人中公开自己的个人信息等。

在此基础上,马克·扎克伯格坚定地推行自己的透明化目标。一开始,由于用户们能共享的信息种类比较少,他们可能每隔一个月甚至几个月才去更新自己的个人信息。后来Facebook增加了图片分享以及群组功能,迅速提升了用户的活跃度和更新自身信息的频率。平均来看,由原来的月度更新变为每周更新,甚至每天更新。随后,马克·扎克伯格又在Facebook中增加了用户状态更新的功能和提示,引入了大量的各式应用,持续激发了用户使用Facebook的愿望,他们在Facebook越来越活跃,很多用户几乎每天都要更新自己的信息或者动态。正如马克·扎克伯格在之后一次会议上所说:“如果你提供了更好的分享信息的方式,就会改变人们的生活。”而Facebook确实做到了这一点。(www.guayunfan.com)互联网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分享和过度透明的年代”,而马克·扎克伯格则是“分享”和“透明”的支持者。他的Facebook的成功正是改变了用户对于隐私、泄密与完全的自我展示之间的理解,让越多的人愿意在网上展示这些,Facebook也就拥有了一座大金矿,他刻意从广告商那儿赚到越多的钱。

但马克·扎克伯格坚持追求透明化,并不只是为了自家公司的私利。他曾说,当它足够开放,每个人都能迅速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大部分经济模式开始以馈赠型经济运行。它能让公司信誉良好,值得信赖。这种透明公开的商业,是马克·扎克伯格及Facebook追求的目标。而透明化的概念一旦走向社会和整个世界,其影响将是革命性的。马克·扎克伯格追求一个高度透明和共享的社会,他坚持认为,透明度更高的世界,其组织会更好,也会更加公平。可以说,马克·扎克伯格打造Facebook的理念是非常理想化的。而他的这种理想是有益于整个社会的,从而使Facebook在政治界和商业界开始获得力量。

从2008年开始,当时佛罗里达州议会讨论一个重新分配州立奖学金的方案,把奖学金的分配从支援文科生转为了分配给理工生。这一方案引起了佛罗里达大学的一位学生威尔·安德森的不安,他为了寻求援助,于是主动在Facebook上发起了一个群组——“保护你的光明前途”。没人预料到,只经过短短11天,群组成员激增到2万人,全是Facebook传播的效果。第二天,这个群组就成为当地政治史上的新兴事件,成为新闻头条。而州政府也不得不撤回了这条议案,据报道,州政府表示“你不能忽视两万人的力量”。

这次事件使人们注意到,Facebook是一个难得的可以供人们发泄怨言和展开抗议行动的平台,这样的平台在世界上是第一个。而一些发泄或者抗议的活动能在Facebook上顺利进行,主要使用的就是Facebook的“分享”功能。通过“分享”大量的相关人群可以关注和参与到这些事件中。美国政要、前国务院重要政策规划组成员贾瑞德·科恩先生甚至评论Facebook,说这是有史以来最天然有效地推进社会民主的工具,甚至有警察用Facebook来进行反对恐怖主义斗争。

在Facebook出现之前,网络世界是匿名的,犯罪分子甚至恐怖分子隐匿着身份,隐藏在网络世界中,并伺机作恶,酿成许多悲剧。而Facebook提倡实名制,把匿名的虚拟网络变得透明化了,改变了网络生态。在2010年3月,意大利警方利用Facebook抓住了一个重要犯罪分子。这人是意大利的百大通缉犯之一的冷血黑手党曼费雷迪。曼费雷迪一直隐藏自己,却也是Facebook的用户,他于在逃期间频繁登录了Facebook,从而泄露了行踪,迅速被当地警方成功擒获。毕竟犯罪者也有社交圈,他们也需要Facebook。而Facebook却能代替警察等公共组织监视他们的行动和踪迹。

除此之外,Facebook对于一些有思想的人来说是一个交流的理想国。Facebook平台允许用户随意发言,平等而自由。许多跨国家、跨文化的小组建立在之上,人们之间互相交流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独特而言之有理的观点,会使人成为Facebook上面受欢迎的热门人物。而且Facebook鼓励人们探讨政治,Facebook上有许多政治群组,只需要点一下鼠标,你就能表明你自己的政治观点,也可以随意在群组里发表你自己的政治观点。也有人因为在Facebook参加这些线上的政治群组,从而更大地肯定了自己的观点,甚至参与到线下的实际的政治活动中去。政党和一些政治人物看到了这样的机会,开始借用Facebook的平台宣传自己的观点并获得粉丝。最著名的使用互联网获益的政治人物是当前美国总统奥巴马,他甚至被誉为是“新媒体”总统。也就是说,奥巴马能成功当选美国总统的关键原因,是他利用Facebook为自己造势,而且他用Facebook宣传自己的方式非常独特,他不仅专门组建了一个线上的策略团队,利用Facebook打造自己的政治声势。甚至Facebook的创始人之一休斯也是奥巴马的粉丝。他为奥巴马捐赠了一个较高级别的Facebook账号。而Facebook之上人与人之间强大的分享传播功能是奥巴马超越竞争对手的力量,并且这一力量随着时间延续,传播的范围越广,参与的人越多。

奥巴马的对手——希拉里的造势运动指挥官克莱蒙斯曾见识了Facebook上社交网络的力量,并如此发言:“在竞选活动中,我们感到了明显的差异,因为奥巴马正在使用那些工具。有人说要为奥巴马加油呐喊,意味着他在Facebook上发动了30个朋友,如果其中有5个人转发,那么人数就会成倍增长。他们比其他人先知道这项技术,能够从一代先前从不参加选举的人那里凝聚力量和承诺,他们的成功与这大有关联。”在2009年年底,奥巴马的Facebook页面有了700万名粉丝,并且粉丝数量还在以客观的速度增长,而他的竞争对手——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沙拉·佩林排名第二,粉丝数是120万。

Facebook也是一个便捷的沟通工具,一些政府或者组织,不管怎样的公共事务,都喜欢使用Facebook跟员工和市民随时而紧密地沟通。2008年9月,飓风“古斯塔夫”袭来时,路易斯安那州在自己官方账号的首页顶端发了一个特别通告,希望灾区用户在Facebook的状态进行更新,并加上特别的标记表明他们现在是安全的,让亲友安心。而且还能让州政府得以统计受灾情况,Facebook强大的数据库在这时发挥了作用——Facebook帮助州政府最快地搜集了灾民的安全情况数据转到州政府,因此政府可以最快速有效地进行救助工作。

而在美国,不仅是路易斯安那州,美国其他各地政府也都在学习着使用Facebook和人民交流、解释和探讨各项政策及议案。甚至美国的政治中心白宫也会有工作人员定时记录奥巴马出席新闻发布会的现场内容,所有政治信息被逐条整理并及时在Facebook上发布,用户可以在之后跟帖回复,对其进行评论和补充信息。连一贯以保守闻名的中东地区——沙特阿拉伯国家的信息产业部长也在Facebook上设了页面,并添加记者作为邻友,偶尔还接受访问邀请,并发布一些相关的信息。

Facebook作为如此一个风起云涌的新平台,爱好潮流的媒体肯定不会忽视,很多新闻媒体进驻Facebook。但Facebook有自己的社交新闻逻辑,对于用户来说,Facebook是针对自己个人的平台,那么自己订阅的新闻也应该是围绕在自己周围,自己感兴趣的订阅形式的新闻。Facebook允许人们通过自己的友人,通过信息在朋友之间的“分享”构建了一个独特的个人媒体。正如Facebook副产品经理克里斯·考克斯说:“我们想赋予每一个普通人和大众媒体一样强大的力量,去传播每一则消息。”在Facebook上,每个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发布者。也就是说,每个用户不仅是用户,也成为一个媒体。每个人都拥有了新闻媒体的力量,并且在Facebook之上,媒体也只能以个人的身份运作。媒体必须建构自己的页面,和所有普通人一样发布让人感兴趣的信息、和其他用户成为朋友、互相关注和互动,等等。

Facebook这种以平等人际交往为基础逻辑的成功,引起了现代管理学大师加里·哈梅尔的惊叹。加里认为,以Facebook这类社交网络为代表的互联网正在给我们的社会带来变革。原来金字塔式立体搭建的组织被打碎,变得平面化。加里还提到,人类历史上,对于群众智慧的集中和扩散有两次革命,一次是官阶体制的建立集中了人们的才能,而这一体制曾被市场运作的逻辑打破,人类的才能扩散开来。而在网络时代,人们能够更大范围地协作起来却不需要依靠官僚体制,这种组织方式的出现削弱了官僚和掌权者的力量。

如此看来,Facebook正如马克·扎克伯格所说,开始推动一个更透明的世界。一些拥有特权的官僚体制顶端的人对此感到很不适应。在美国,主要是一些公司的高管,他们自己不愿意,也不希望员工使用Facebook,因为担心信息传播得太快,他们的掌权失去了信息优势。这对他们运用控制力来说是个很大的隐忧。但也有公司喜欢这种开放的方式,不仅允许员工们上Facebook,甚至是整个公司的人都在上面建设群组。比如有个名叫伯顿的公司,公司总裁在Facebook上把公司的900多名员工全部加为了邻友,他得到的好处,就是获得了许多有用的信息,对公司每日的运作洞若观火。这种包容的态度,也让很多员工愿意真诚直率地给他公司的任何信息。

曾经有人向马克·扎克伯格建议,让他设计一些特殊功能,让Facebook能和线下一样,隔离员工以及之间传播的信息,防止公司信息泄露。而马克·扎克伯格从来没有接纳过这类意见,不仅是因为这违背他“分享”的逻辑,更是因为,不敢坦诚的公司永远都会有发展扩大的瓶颈。而Facebook以及信息的透明化虽然会打破权力的平衡,有时候会让某些人感到尴尬,但愿意分权的组织领导者都不避讳,甚至喜欢使用Facebook,哪一类人会更具亲和力,一目了然。

而Facebook是互联网时代“分享”和透明化的旗帜,它既是分享的受益者,分享也是其原罪所在。Facebook自身也有其生存发展的需要,需要投放广告获利,而这样的代价是干扰了用户,或者不经意泄露了用户的隐私。就好比之前经历的“灯塔”风波,当Facebook在某些地方引起用户强烈不满,就必须接受用户大规模的抗议投诉及不满。在这一点上,Facebook的广告非常慎重,甚至添加了静态广告工具,以求保护用户的使用体验。受到过挫折的马克·扎克伯格表示:“我们只是提供了一种媒介,让人们能够分享信息。因此我们掌握着趋势,我们要靠它谋生。”也就是说,“分享”是Facebook生存的基础,他们必须维护这一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