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赵普_半部《论语》治天下_古代宰相故事

赵普_半部《论语》治天下_古代宰相故事

时间:2022-04-08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赵普_半部《论语》治天下_古代宰相故事后周显德六年,世宗柴荣英年早逝,年仅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正因为如此,宋太祖开国后,赵普官运亨通,很快登上了宰相的宝座。赵普调任渭州军事判官。赵普支持宋太祖,坚决予以镇压。李筠、李重进兵败自杀,赵普升任兵部侍郎、枢密副使。次年,赵普被拜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就是宰相。宋太祖无奈,只好批准。这话意在提醒宋太祖,禁军首领至关重要,若用人不当,后患无穷。

赵普_半部《论语》治天下_古代宰相故事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世宗柴荣英年早逝,年仅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次年正月元旦,柴宗训君臣正在欢度佳节,忽有边报传来,说北汉和辽军侵犯后周。宰相范质、王溥等,糊里糊涂,忙命检校太尉兼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率领禁军,北上抵御。大军出发四十里,驻扎于汴京东北的陈桥驿。当夜发生兵变,赵匡胤被“黄袍加身”,第二天回师京城,逼迫柴宗训逊位,自己当了皇帝,定国号为宋,史称北宋。他就是宋太祖。这次兵变是少数人精心策划的,军师赵普是核心人物之一。正因为如此,宋太祖开国后,赵普官运亨通,很快登上了宰相的宝座。

赵普(公元922~992年),字则平,祖籍幽州蓟县(今天津蓟县),后迁于洛阳。出身于小吏家庭,父亲赵迥仅官至相州司马。后周时,赵普步入官场,以“沉厚”获得朝廷的信任。柴荣进攻南唐,占领滁州(今安徽滁县),以赵普为滁州军事判官。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时为军校,在滁州病倒。赵普精心照料,犹如儿子。赵匡胤前往滁州探视父亲,结识了赵普,发现他很有见识和才干,二人遂成为莫逆之交。赵普调任渭州军事判官。赵匡胤因功不断升迁,出任同州节度使,立刻奏请朝廷,把赵普调到自己麾下,任节度推官。从这时起,赵普成为赵匡胤的心腹智囊,参与机密,出谋划策,起到了运筹帷幄军师的作用。

赵匡胤升任殿前都点检,掌握统领禁军的大权,萌生野心,广泛地结交将领和文官,发展自己的势力。柴宗训即位后,赵匡胤又升任检校太尉兼归德军节度使。柴宗训年幼无知,不足以统治一个国家。赵匡胤遂与赵普及弟弟赵匡义等密谋,巧妙地设计出一个陈桥兵变来,就连柴宗训的逊位诏书,也是赵普事先拟好的。宋太祖基本上用“和平”的方式,夺取了天下,建立了宋朝,为报答赵普,“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

新朝开国,原属后周的昭义军节度使李筠、淮南节度使李重进,拒绝臣服,举兵反抗。赵普支持宋太祖,坚决予以镇压。李筠、李重进兵败自杀,赵普升任兵部侍郎、枢密副使。(www.guayunfan.com)宋太祖控制了局面,坐稳了江山,内心并不安宁。因为时有内忧,且有外患,相比之下,内忧大于外患。他很疑忌那些拥戴他为皇帝的骄兵悍将,他们随时都有可能步他的后尘,也来个兵变,摘掉他刚刚夺来的黄袍和皇冠。一天,他怀着忐忑的心情,询问赵普说:“唐末以来,数十年间,皇帝换了八姓,战乱不息,原因何在?欲使国家长治久安,当用何法?”赵普回答说:“战乱不息,天下不安,其因在于将权重而君权轻。欲长治久安,亦无它奇巧,只须夺其权,收其兵,控其钱谷……”宋太祖心领神会,立刻说:“朕明白了!”其后,他迅速采取措施。于是便有了“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赵普升任枢密使、检校太保。枢密使掌管军事。宋太祖疑忌其他将领,而把这样一个重要职位授予赵普,可见他对赵普的高度信任。

宋太祖解除了内忧,接着着手解决外患问题,就是要消灭各地的割据政权,统一全国。他有一句名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顺应民心和时代发展的潮流,发动了旨在统一的战争。当时,宋朝北面有北汉和辽国,南面有南唐、吴越、荆南(南平)、南汉、后蜀,其中毗邻的北汉最具威胁。宋太祖有心“先北后南”,首先攻灭北汉。一个风雪之夜,宋太祖和弟弟赵光义(即赵匡义,为避讳,“匡”改为“光”),微服到了赵普府中,就用兵方略交换意见。赵普说:“北汉挡我朝西、北二面,北汉若亡,则我朝就得独挡之。不如暂且留下北汉,先削平南方诸国。北汉不过一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赵普的这个意见,具有战略眼光,“先南后北”,因此成为宋太祖统一战争中的既定方针。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宋军攻灭荆南(南平)。次年,赵普被拜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就是宰相。从此,宋太祖视赵普“为左右手,事无大小,悉咨决焉”。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宋军攻灭后蜀。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攻灭南汉。这样,长江中游及其以南、西南广大地区,尽入宋朝版图。

赵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宋太祖曾劝他多读些书,增长学识。赵普接受皇帝的忠告,认真读书,刻苦勤奋。他为相后,勤于政务,辅佐皇帝,竭尽忠诚,最大的贡献是为宋太祖治理国家,制订了各项典章制度。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进行了诸多改革,如分割宰相权力,禁军不设最高统帅,文官治军,完善科举,地方财权收归朝廷等,收到了显著成效,其中均有赵普付出的心血。他作为宰相,特别重视吏制,选用官吏,必先考核,说:“治国莫如用贤,用贤莫如历试,历试莫如责功,责功莫如校考。”凡是考核合格者,奏请皇帝任用,不屈不挠。一次,他准备任用一人,宋太祖偏不同意,把奏书撕得粉碎,扔在他的脸上。赵普面不改色,弯腰把纸片捡起,回府用糨糊粘好,第二天再次呈上。宋太祖无奈,只好批准。那人赴任,果然做出业绩,受到表彰。又一次,赵普决定提升一名官员的职务,宋太祖讨厌那人,还是不同意。赵普坚持原则,不断进谏。宋太祖大怒,说:“朕就是不让那人升官,卿又能怎样?”赵普据理力争,说:“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况且,刑赏乃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能以个人喜怒,荒怠政事?”宋太祖更加恼怒,愤愤地去了后宫。赵普紧随其后,伫立于后宫门外等待,长达数个时辰。宋太祖终于被他的忠心和执著所感动,批准提升那名官员的职务。

赵普选用禁军将领尤为慎重。一次,宋太祖决定任用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掌管禁军。此人为赵光义的岳父,一贯骄横放纵,恣意不法。赵普表示反对。可是宋太祖固执己见,颁发了任命诏书。赵普扣压诏书不发,退还给了皇上。如此反复数次。宋太祖大惑不解,说:“卿于彦卿,成见为何如此之深?”赵普回答一句分量很重的话,说:“陛下何以负后周世宗?”这话意在提醒宋太祖,禁军首领至关重要,若用人不当,后患无穷。宋太祖顿有所悟,取消了任命。

宋太祖攻灭南汉后,把目光转向南唐。为此,他先和吴越王钱俶结成同盟,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开宝六年(公元973年)的一天,宋太祖又驾幸赵普府第,忽见庑廊下放有十个精致美观的瓶子,问道:“这是什么?”赵普如实回答,说:“这是吴越王派人刚刚送来的,说是海物。”宋太祖说:“海物必佳。”命令开启,看个究竟。瓶子打开,所有人都惊呆了,因为瓶子里装的全是上等的瓜子金。赵普万分惶恐,慌忙跪地,叩头说:“臣实不知。”宋太祖叹了口气,冷笑着说:“受之无妨。吴越王还以为国家之事,皆由你这样的书生做主呢!”

宋太祖是个疑心很重的人,据此断定赵普收受了吴越王的贿赂。加之,赵普的儿子娶了枢密使李崇矩的女儿,违反了宰辅大臣子女不得通婚的禁令;又有人告发,赵普私购官禁的大木,用于扩建府第。宋太祖大怒,先分赵普相权,接着干脆罢免,命他出任河阳三城节度使。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宋太祖驾崩,其弟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宋太宗召赵普入朝,任为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宰相卢多逊嫉贤妒能,排斥赵普,使之郁郁不得志。期间,宋太宗继续按照赵普制定的“先南后北”的方针,攻灭吴越和北汉,基本上统一了全国,结束了五代以来的分裂局面。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赵普支持宋太宗对弟弟赵廷美的斗争,重新为相,官拜司徒兼侍中,封梁国公。这次为相仅两年,又出为武胜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侍中。宋太宗做诗为之饯行。赵普流着泪说:“陛下赐臣诗,当刻石,与臣朽骨同葬泉下。”

赵普虽到地方任职,心里仍牵挂着朝廷大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不顾第一次攻辽失败的教训,再度调集三十万兵马,分三路北上攻辽,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赵普分析形势,认为宋军并不具备实力,攻辽难以取胜。因此,他三次上书,陈述自己的意见,指出:“兵者,凶器也。致兴无名之师,深蹈不测之地,大发骁雄,动摇百万之众,所得者少,所丧者多。劳民伤财,诚无益也。”但是,宋太宗刚愎自用,坚持攻辽。结果正如赵普所预料的那样,宋军惨败,名将杨业父子等,命丧疆场。战后,宋太宗后悔没有听从赵普的劝阻,称赞他是“社稷元臣”,“忠言苦口”。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宋太宗以赵普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改封许国公。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宋太宗之子赵元僖恳切进言,称赵普好比唐太宗时的魏徵、房玄龄、杜如晦,唐玄宗时的姚崇、宋璟、魏知古,应当“任以辅弼,委之心臂”。这样,赵普就第三次出任宰相,拜太保兼侍中。其时,宋太宗信用一个不学无术的佞臣陈利用,擢为郑州团练使。此人目无国法,作恶多端,民愤很大。赵普派人查清了他的恶迹,下令逮捕处斩。不想宋太宗出面过问,只将陈利用处以流放。赵普不答应,说:“陛下如此宽贷一个歹徒,置国法于何地?”宋太宗摆出皇帝派头,说:“怎么?朕贵为天子,就不能赦免一个人吗?”赵普说:“那要看赦免的是谁,像陈利用这样的恶人,断不能赦免!”赵普严格执法,不管皇帝同意与否,硬是将陈利用处了斩刑,广大民众拍手称快。

赵普晚年仍有志于学习,手不释卷。尤其是一部《论语》,读得滚瓜烂熟。有人讥讽他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对此,他很得意,曾自负地对宋太宗说:“昔日,臣以半部《论语》佐太祖,定天下;而今,臣还要以半部《论语》佐陛下,致太平。”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赵普因年老体衰,主动请求辞去宰相职务,以太子太保兼中书令,充西京留守、河南尹。他再请求辞去所有职务,得到批准,挂名太子太师,改封魏国公,但仍享受宰相待遇。七月,赵普病死,年七十一岁。宋太宗痛悼不已,废朝五日,说:“赵普事先帝与朕,能断大事,倾节自效,尽忠国家,真社稷臣也!”他追赠赵普为尚书令,封真定王,谥曰“忠献”,而且亲撰神道碑,寄托哀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