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诸葛亮_鞠躬尽瘁,死而后已_古代宰相故事

诸葛亮_鞠躬尽瘁,死而后已_古代宰相故事

时间:2022-04-08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诸葛亮_鞠躬尽瘁,死而后已_古代宰相故事大概是《三国演义》的缘故,诸葛亮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他的父亲诸葛珪,东汉末任泰山郡丞,去世很早。因此,诸葛亮是由叔父诸葛玄抚养大的。诸葛亮见刘备诚恳谦虚,遂侃侃而谈,对当时的政治形势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在博望坡,诸葛亮首次用兵,火烧曹操的先锋部队,出手不凡。诸葛亮建议刘备夺取荆州。

诸葛亮_鞠躬尽瘁,死而后已_古代宰相故事

大概是《三国演义》的缘故,诸葛亮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他被当做忠勇和智慧的化身,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不过,历史上的诸葛亮和小说中的诸葛亮还是有区别的,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他的父亲诸葛珪,东汉末任泰山郡丞,去世很早。因此,诸葛亮是由叔父诸葛玄抚养大的。诸葛玄经军阀袁术推荐,出任豫章太守,诸葛亮随之到了豫章(今江西南昌)。不久,袁术在与曹操的斗争中败死,朝廷任命了新的豫章太守。诸葛玄丢了官职,投奔荆州牧刘表,诸葛亮也就到了荆州治所襄阳。他曾从师隐士酆玖,学习兵法阵图和治世之道,学业大进。诸葛玄死后,诸葛亮移居襄阳城西的隆中,“躬耕陇亩”,过起了近乎隐居的生活。期间,他结识了当地名士崔州平、徐庶、石广元、孟公威、庞德公、黄承彦、庞统、司马徽等人,经常一起读书吟诗,纵论天下大事,抒发报国无门的感慨。他通过读书、思索和访问南来北往的行人,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了解了天下的形势,“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平时爱吟一首题为《梁父吟》的诗,仰慕春秋时晏婴那样的贤相。其诗云:“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冢,田强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理。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据此,他的朋友们一致认为,诸葛亮具有经天纬地之才,所以尊称他为“卧龙先生”。这条“卧龙”在静静地等待,随时准备冲天而起。

时值东汉末年,各地军阀豪强利用镇压黄巾农民大起义的机会,蜂拥而起。先有外戚和宦官之乱,再有董卓、李傕、郭汜之乱,汉献帝最后落到曹操手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平定割据势力,尤其是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再北征乌桓,基本上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刘汉宗室刘备参加军阀混战,屡战屡败,颠沛流离,无奈到了襄阳,投奔刘表。刘表控制荆州富庶之地,然而为人平庸,缺少抱负,内部统治很不稳定。刘备来投,刘表一方面表示欢迎,一方面又很疑忌。他命刘备驻军新野(今河南新野),以防守荆州的北大门。

刘备在新野,认真总结前半生坎坎坷坷的经验教训,认识到之所以一事无成,主要原因在于实力不济,尤其是缺少一位能够统领全局的军师式的人物。为此,他在襄阳一带寻访贤才,通过“水镜先生”司马徽和化名单福的徐庶,得知隆中有号称“卧龙”和“凤雏”的两位高人。徐庶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刘备说:“君与俱来。”徐庶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www.guayunfan.com)于是,刘备带着两员虎将关羽和张飞,登门拜访诸葛亮。“凡三往,乃见。”故而有“三顾茅庐”之说。刘备见到诸葛亮,态度谦恭,说:“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指汉献帝)蒙尘。我不自量力,意欲安定天下,然而智术浅短,已过半世,全无成就。但是,我志犹未已,特请先生指教。”

诸葛亮见刘备诚恳谦虚,遂侃侃而谈,对当时的政治形势进行了精辟的分析。他说:“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曹)操遂能克(袁)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富,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水)、沔(水),利尽南海,东连吴会(今江苏、浙江),西通巴蜀(今湖北、四川),此用武之国。而其主(指荆州牧刘表和益州牧刘彰)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今四川)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指刘邦)因之以成帝业。刘彰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州)、益(州),保其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城)、洛(阳),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今陕西关中),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便是著名的“隆中对策”。其中心意思是刘备应当占领荆州和益州,东联孙权,北抗曹操,从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然后相机行事,统一天下,振兴汉室。诸葛亮身在隆中,心怀天下,足不出户,就为刘备后来的政治、军事活动,提出了基本的战略思想。刘备听了,异常激动,大有一种振聋发聩、茅塞顿开的感觉。他诚恳地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成就大业。诸葛亮看到刘备可以信赖,满口答应,从此当了刘备的辅佐,开始了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人生历程。关羽、张飞以为诸葛亮不过是一介书生,不值得如此器重。刘备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刘表。刘表病死,由其少子刘琮继任荆州牧,刘备守樊城(今湖北襄樊东)。在博望坡,诸葛亮首次用兵,火烧曹操的先锋部队,出手不凡。诸葛亮建议刘备夺取荆州。刘备流露出妇人之仁,说:“吾不忍也。”刘琮懦弱无能,投降曹操。荆州百姓多附刘备。刘备南逃,欲取江陵,曹操亲率五千名精锐骑兵,长途追袭。在当阳长坂(今湖北当阳东北),曹军追上刘军,大破之。刘备急向夏口(今湖北武汉汉口),会合刘表长子刘琦,移驻樊口(今湖北鄂城西北)。曹操占有江陵,控制了荆州大部分地区。

这时,诸葛亮为贯彻“东联孙权,北抗曹操”的战略方针,自请前去江东,游说孙权,联合抗曹。孙权时在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深切地感受到了曹操的威胁。诸葛亮针对孙权犹豫不决的心理,采用激将法,激起孙权抗曹的雄心。随后又“舌战群儒”,批驳了以长史张昭为守的主降派。加之,周瑜、鲁肃等积极主战,孙权终于下定决心,任命周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发兵三万,会合刘备的水师,协同作战,共抗曹军。诸葛亮协助周瑜,从容调度,于是便有了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弱克强,成功地打败了曹操。此战奠定了日后魏、蜀(汉)、吴三国鼎立的基础。

赤壁之战后,曹操败退北方,周瑜夺取了荆州,刘备和诸葛亮则攻取了江南武陵(今湖南常德)、长沙(今湖南长沙)、桂阳(今湖南彬县)、零陵(今湖南零陵)四郡。刘备自任荆州牧,治所设在公安(今湖北公安)。接着,诸葛亮巧设妙计,向孙权“借”得荆州,主力部队移住江陵。从这时起,刘备真正有了栖身之所。孙权为了表示友好,还把妹妹嫁给刘备为夫人。

刘备在荆州站稳脚跟,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督领长沙、桂林、零陵三郡,筹集军资,自己进兵益州。恰好,曹操发兵进攻益州北方门户汉中(今陕西汉中)。刘彰畏惧曹操,派人请刘备入蜀。刘彰部下张松、法正归顺刘备,充当内应。刘备留下诸葛亮、关羽镇守荆州,自己率兵数万,西进益州。刘彰临时又害怕引狼入室,改变主意,资助刘备一些兵马和粮草、器械,让他去进攻汉中的张鲁。刘备到达葭萌(今四川昭化),不再前进,“厚树恩德,以收众心”。张松勾结刘备的事实被人揭露,刘彰杀死张松。刘备大怒,攻占涪城(今四川绵阳)和雒城(今四川广汉),并征调诸葛亮,围攻成都。诸葛亮让关羽留守荆州,领兵沿江西上,攻占巴东(今湖北巴东),顺利和刘备会师。他们进而围攻成都,十余日后,刘彰投降。刘备如愿以偿地占有了号称“天府之国”的益州,自任益州牧,优抚和重用刘彰的官属,施行仁政,实力大增。诸葛亮的身份变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刘备每外出,诸葛亮留守成都,“足食足兵”。接着,按照诸葛亮的部署,刘备夺取战略要地汉中。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汉中最终落入刘备之手。这年秋天,诸葛亮等拥立刘备为汉中王,刘备的事业进入一个新的起点。

同年发生一起重大事件:刘备和孙权为荆州问题出现裂痕,孙权袭杀关羽,收回荆州。刘备意欲发兵进攻孙权,但被诸葛亮等止住。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病死,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自己称帝,灭汉建魏。刘备立刻打出刘汉正统的旗号,为登基称帝大造舆论。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四月,刘备堂而皇之地也当起了皇帝,国号定为“汉”,是为蜀汉,定都成都。诸葛亮正式升任丞相。刘备为此专门颁布策文,说:“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统,兢兢业业,不敢康宁,思靖百姓,惧未能绥。于戏!丞相(诸葛)亮其悉朕意,无怠辅朕之阙,助宣重光,以昭明天下,君其勖哉!”诸葛亮以丞相领尚书事,后又兼领司隶校尉。

称帝以后的刘备犯了个致命的错误,急于替关羽报仇,轻率地发兵进攻孙权,破坏了孙、刘联盟。张飞又被部下杀害。刘备更加暴躁,拒绝吴王孙权提出的和议,大举进军,直至秭归(今湖北秭归)、彝陵(今湖北宜昌东)。接着爆发了彝陵之战,孙权大将陆逊,火烧刘备连营,大获全胜。刘备为一时意气用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几乎全军覆没,退守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年底,刘备患了重病,急召诸葛亮托付后事。次年二月,诸葛亮到达白帝城。刘备流着泪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我的儿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听了这话,诚惶诚恐,也流着泪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还给太子刘禅留话,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四月,刘备去世。刘禅继位,是为蜀汉后主。建兴元年(公元223年),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兼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诸葛)亮”。

诸葛亮辅佐刘禅,所做的第一件事,是“遣使聘吴,因结和亲”,恢复两国联盟,形成对曹魏左右夹击的钳形之势。诸葛亮志向高远,想在东吴的配合下,出师北伐,完成统一大业。然而,蜀汉的后方南中地区,少数民族上层贵族发动武装叛乱,这给北伐增添了后顾之忧。诸葛亮审时度势,决定先安定南中而后北伐。

南中,泛指今大渡河以南的云南、贵州等地,历来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少数民族上层贵族发动的叛乱,破坏各民族的和睦相处和国家的统一,不得人心。如何平定叛乱并保持那里长久安定?参军马谡提出建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这八个字,成为诸葛亮用兵的基本方针。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出师南征。这时,叛军原来的统帅雍闿被部下杀死,益州豪强首领孟获被推举为统帅。孟获在当地颇有声望。诸葛亮决定利用此人大做文章,争取降服,而不是杀害。诸葛亮大军渡过泸水(今雅砻江下游及其与金沙江会合后的一段),孟获退往山区抵抗。诸葛亮实施计谋,先行进军,然后假装撤退。孟获以为怯弱,紧追不放。诸葛亮设下埋伏,轻而易举地将他活捉了。

诸葛亮捉住孟获,非但不加惩罚,反而以礼相待,并请他参观军营。军营整肃,纪律严明,士气旺盛。孟获看了,心中暗暗敬佩。但是,他不服气,说:“我不是被打败的,而是中了埋伏才被捉的。以前不知虚实,今天看了你们的队伍,情况也不过如此。真要硬打硬拼,我定能取胜。”诸葛亮笑着说:“既然这样,也好,将军请回,整顿兵马,我们就再打一仗。”孟获被放回,整顿好兵马,又来与诸葛亮较量。可是,一战再战,先后共战了七次,被活捉了七次。最后,诸葛亮还要放他回去,孟获却不走了。他按照民族习惯,袒臂露肩,跪在地上,诚恳地说:“南人虽不知礼义,但也知道羞耻,七擒七纵,这是自古以来没有过的事,丞相天威,南人再不敢反叛了!”

这就是“七擒孟获”的故事。诸葛亮以其仁德和智慧,感化和征服了孟获。南中平定后,仍用孟获等民族首领充任官吏,进行管理,同时推进政治改革,给当地人民传授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和手工业技术,促进经济发展。这对西南各民族的团结和进步,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南征是为了北伐。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孙权正对曹魏用兵。诸葛亮驻军汉中,决定挥师北伐,以完成刘备的遗志,实现天下统一的宏愿。出师之前,他给刘禅上了一道奏表,就是《前出师表》。他回顾刘备创业的艰辛和自己所受的知遇之恩,申述兵伐中原的大义,说:“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次年春天,北伐开始,诸葛亮佯装从褒斜道进兵关中,吸引了曹魏的主力,而自己则率二十万大军,迂回陇西(今甘肃陇西),兵出祁山(今甘肃礼县东),攻占南安、天水、安定诸郡,并派先锋马谡驻军街亭(今甘肃秦安东北),完全扼住了陇西通向关中的咽喉地带。这时,魏文帝曹丕已死,继位的是他的儿子曹叡,即魏明帝。魏明帝派遣大将张郃(郃,读作合),率兵五万,迎战马谡。关键时刻,马谡违背诸葛亮的军令,死搬兵法,自行其是,导致街亭失守,全军陷入被动。诸葛亮引军回汉中,挥泪斩了马谡,以正军法。事后,他上书刘禅,自责“授任无方”、“明不知人”的错误,请求“自贬三等,以督厥咎”。刘禅同意,把他降为右将军,仍行丞相之职。

从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到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七年间,诸葛亮六次出兵,致有“六出祁山”之说。实际上,真正取道祁山北伐的只有两次。在这连续的战争中,诸葛亮运筹帷幄,神机妙算,往往在千钧一发之际,化险为夷,留下了许多动人而有趣的故事,充分表现了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智慧和才能。

然而,仔细考究起来,诸葛亮南征是得计的,而北伐在战略上则是失算的,应该说是聪明人做出的违反客观实际的糊涂事。他在“王师不偏安”的总的思想指导下,不度时宜,不自量力,不惜千里运粮,连年劳师远征。曹魏采取战略防御方针,以逸待劳,据险固守。这样,蜀汉往往因粮草不济,不能以战养战,屡屡受挫,因而弄得疲惫不堪。加之,诸葛亮所辅佐的皇帝,是“扶不起的阿斗”,昏庸荒淫,根本不可能给予他有力的支持。从实而论,当时魏、蜀汉、吴三国,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实力基础。曹魏父子不能做到,孙权君臣不能做到,诸葛亮也不可能做到。历史反复证明,任何英雄人物,包括诸葛亮在内,如果试图做那种超越现实客观条件的事情,那么只能是失败的归宿。其实,这一结果,诸葛亮是预料到的。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底,他第二次北伐时,也曾给刘禅上过一道奏表,即《后出师表》,说:“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此话说得明白,“成败利钝”,不可“逆睹”,也就是说,根本没有把握。奏表中“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两句话,后来演变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诸葛亮一生中标志性的警语。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与魏军统帅司马懿相持于渭河之滨,历时三个多月。八月,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南)军中,时年五十四岁。蜀汉军队退去,司马懿察看诸葛亮营垒处所,由衷地赞叹说:“天下奇才也!”

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和个人品质,在中国古代政治家和军事家中,都是一流的。他能够举贤授能,不搞宗派,不计门第,凡有德才者,一律加以提拔和重用。他提出七条“知人”之道,即“志”(志向)、“变”(变通)、“识”(见识)、“勇”(勇敢)、“性”(本质)、“廉”(廉洁)、信(诚信);严防“五害”,即“因公为私,乘权作奸”、“过重罚轻,法令不均”、“纵罪恶之吏,害告诉(上告申诉)之人”、“阿私所亲,枉克所恨”、“县官慕功,赏罚之际,利人之事,买卖之费,多所裁量,专其价数,民失其职”。由于诸葛亮实行正确的用人方略,所以蜀汉初期,人才济济,事业兴旺发达。诸葛亮注重礼法治军,著有《兵要》《军令》《将苑》等,既讲“礼”,又讲“法”,把思想教育和执行军法结合起来,造就一支将帅指挥有方、士兵勇于战斗的军队。他特别强调将帅的自律和示范作用,《将苑》五十篇,专门论述将帅的素质修养、治军方法、战略战术、行军布阵等问题,极有见地。而且,诸葛亮“长于巧思”,改进连弩兵器,增加其杀伤能力;制造木牛流马,用于运输以军粮为主的作战物资。同时推演兵法,创新八阵图。对此,他很自信,说:“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矣。”

诸葛亮之死,无疑是一颗巨星的陨落。他死前给刘禅写信,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他还留下遗嘱,“葬汉中定军山(今陕西勉县境),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服,不须器物。”据此可知,他是廉洁的,不尚奢华。刘禅“嘉兹宠荣”,给他追赠谥号为忠武侯。

西晋时,《三国志》的作者称诸葛亮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给予他很高的评价:“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轨仪,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为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耻;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仲)萧(何)之亚匹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