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王导、谢安_辅佐晋帝,偏安江南_古代宰相故事

王导、谢安_辅佐晋帝,偏安江南_古代宰相故事

时间:2022-04-08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王导、谢安_辅佐晋帝,偏安江南_古代宰相故事西晋灭亡后,琅邪王司马睿于建武元年在建邺改称晋王,次年称帝,袭用晋国号,改建邺为建康,作为国都。东晋历时一百零四年,出过两位有名的宰相——王导和谢安,二人辅佐晋帝,偏安江南,对于江南地区的开发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其后,王导提出了许多安定江南的建议。王导受遗诏辅政,任司徒。王敦再次发难,率兵杀向建康,企图杀害司马绍,取而代之。

王导、谢安_辅佐晋帝,偏安江南_古代宰相故事

西晋灭亡后,琅邪王(邪,读作牙)司马睿于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在建邺(今江苏南京)改称晋王,次年称帝,袭用晋国号,改建邺为建康,作为国都。这个晋朝被称作东晋,司马睿就是东晋元帝。东晋历时一百零四年,出过两位有名的宰相——王导和谢安,二人辅佐晋帝,偏安江南,对于江南地区的开发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王导(公元275~339年),字茂弘,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出身于世家豪族。曾祖父王祥,以孝敬母亲卧冰求鲤而闻名,为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中的人物之一。祖父王览官至光禄大夫。父亲王裁官至镇军司马。王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具有“将相之器”。西晋“八王之乱”中,他追随东海王司马越,与司马宗室的琅邪王司马睿结为好友。司马越命司马睿镇守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王导即成为司马睿的心腹,军谋密策,知无不为。司马越再命司马睿移镇建邺,王导等一批士族官员,跟随到了江南。司马睿资历很浅,毫无名望,江南的世家豪族,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以致到任数月,当地官民中的头面人物,没有一人前往拜见。这种局面使司马睿感到尴尬,问计于王导。王导有个堂兄叫王敦,时任扬州刺史,很有点势力。王导把王敦请到建邺,二人一商量,想出个主意。这年三月初三,是江南人民传统的“褉节”,男女老少都到水滨河畔,举行祭祀活动,祈福祛灾。活动进行至高潮,司马睿乘坐的豪华辇车忽然出现,前有仪仗,后有侍卫,皇皇赫赫,引人注目。尤其令人惊讶的是辇车的后面,以名士王导、王敦为首,北方南渡的世家名流,全部衣冠楚楚,骑马恭敬随行。江南的世家豪族看到这种情况,大为震动,因而对司马睿刮目相看,头面人物顾荣、纪瞻等,当场跪拜在路边。事后,王导向司马睿建议说:“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杰。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荣、贺循,乃江南士族领袖,未若引之以结人心。这二人既至,则无不来矣。”司马睿急需拉拢人心,忙派王导登门拜访顾荣、贺循,延聘他们出来做官。顾荣、贺循乐于从命,由此带动许多人到司马睿帐下,出任高官要职。这样一来,“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其后,王导提出了许多安定江南的建议。司马睿深表感谢,尊称他为“仲父”,并说:“卿,吾之萧何也。”

司马睿改称晋王,重用王导,拜为右将军、扬州刺史、监江南诸军事,继迁骠骑将军,加散骑常侍、都督中外诸军事、领中书监、录尚书事、假节。一次,王导和朋友在长江边的新亭饮酒,酒酣,有人放眼江北,大发感叹,说:“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此话引起众人的乡情,无不掩面而泣。王导愀然变色,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

由于王导出谋划策,司马睿逐渐取得了江南、江北世家豪族的支持,终于在建邺站稳了脚跟。再经过十余年的经营,江南趋于稳定,司马睿得以称晋王,进而称帝。在举行登基大典的那一天,百官拜贺,山呼万岁。司马睿神采飞扬,踌躇满志,硬要王导和自己并坐御榻,接受朝臣拜贺。王导慌忙说:“天上只有一个太阳,臣怎能跟皇上并坐呢?”这事传扬开来,以致有民谣说:“王与马,共天下。”意思是说,东晋天下,归王氏、司马氏两大家族所共有。(www.guayunfan.com)为了表示“共天下”的诚意,司马睿再拜王导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王导在任首辅期间,坚持重用北方和南方世家豪族中的名士,注重发展经济,数年间,东晋人口增加了,荒地开垦了,整个江南地区开始兴盛和富裕起来。同时,王氏家族的势力大大膨胀,尤其是王敦,兼任江州牧和荆州牧,雄踞长江中游,威震半个天下。这时,坐稳了皇位的司马睿,开始不满“共”的局面了,任用刘隗(隗,读作葵)、刁协为心腹,企图削弱和排斥王氏家族的势力。刘隗甚至鼓动皇帝,诛杀以王导为首的王氏家族。王敦不能容忍这种情况发生,先发制人,于公元322年从荆州起兵,顺江而下,建康震恐。王导率领子弟二十余人,向司马睿请罪,说:“逆臣贼子,何世无之,岂意今者竟出臣族!”司马睿自然知道王导和王敦的关系,此时只能安抚王导,并颁诏说:“王导以大义灭亲,可以吾为安东时节假之。”王敦大军势如破竹,打败刘隗,攻陷建康,杀死刁协,企图废黜司马睿。王导出面调解,拜王敦为丞相、封武昌郡公,邑万户,加督宁、益二州,王敦这才退回荆州。王导依然控制着朝政大权。司马睿受到惊吓,忧愤成疾而死。

司马睿的儿子司马绍继位,是为晋明帝。王导受遗诏辅政,任司徒。王敦再次发难,率兵杀向建康,企图杀害司马绍,取而代之。王敦野心勃勃,忽染暴病毙命。接着,司马绍也一命呜呼。王导和另一位大臣庾亮,受遗诏辅佐司马绍之子司马衍登基,是为晋成帝。司马衍时年五岁,王导改封始兴郡公,进位太保,享有“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特权。庾亮是司马衍的舅舅,辅政后迅速崛起,起用生性阴险的苏峻,掌握军权。苏峻部下劝说诛杀王导。苏峻敬重王导的品行,没有采纳。这期间,王导虽是辅政之一,但权势已逐渐处于庾亮之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他请求辞职,未获批准。北方石勒政权南侵,王导老当益壮,请求率兵抗敌。事后,王导任中外大都督,进位太傅,又拜丞相。司马衍颁诏称赞他“文贯九功,武经七略,外缉四海,内齐八政”,表示要以他“永为晋辅”。王导位高权重,然“简素寡欲,仓无储谷,衣不重帛”。司马衍得知后,特意赐给他布万匹,以供私费。成康五年(公元339年),王导病死,死年六十四岁,谥曰“文献”。

谢安(公元320~385年),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于世家豪族。父亲谢裒(裒,读作剖)官至太常卿。他年轻时“神识沉敏,风宇条畅”,谈吐清雅,写得一手好字,名士桓彝预言说:“此儿风神秀彻,日后可比王导。”王导对他也很器重,有意引其进入官场。可是,青年时代的谢安,淡泊名利,不想当官,全部兴趣在于山水间。他有许多文人朋友,如著名书法家王羲之、诗人孙绰、名士许询、僧人支遁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正值“褉节”。他们聚会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临水饮酒赋诗,成为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次盛会。赴会的共四十一人,曲水流觞,一觞一饮,所赋诗作编成诗集,王羲之为之作序并书,信手写来,字体潇洒流畅,气象万千,这便是书法极品《兰亭序》。谢安还曾游览临安(今浙江杭州)群山,坐石室,临峻谷,悠然叹息说:“此去伯夷(古代隐士)何远!”谢安放情山水,每次外出游赏,必有歌伎相从,风流倜傥,其乐悠悠。吏部尚书汪范等看不惯他的行为,建议“禁锢终生”,即永不用他为官。有些人表示反对,说:“谢安既然能与人同乐,也一定能与人同忧,时局需要他,相信他会为朝廷效力的。”

谢安的弟弟谢万早就当上了中郎将,总藩任之重。谢安虽然隐居不仕,声名反而远远高于谢万。他天生具有公卿宰辅的德望,居家总以礼仪规训子弟。他的妻子认为家门显贵,丈夫理应出仕做事,说:“大丈夫光想隐居自安,这算什么?”谢安回答说:“恐不免此耳!”不久,谢万被贬官,谢安终于决定出仕,振兴门庭。这时,他已四十多岁了。

东晋偏安江南,北方建立起多个少数民族政权。东晋从皇帝到大臣,习惯了南方的生活,很少关心北方,更谈不上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征西大将军桓温控制朝政,出于私心,仍然想着北伐。谢安到桓温军中任司马,桓温对他非常敬重。桓温即将北伐,谢万忽然病故,谢安因此又回家给弟弟治丧。丧事结束,谢安出任吴兴太守,“在官无当时誉,去后为人所思”,说明他的政绩是不错的。由此发端,他被调到朝中任职,拜为侍中,迁吏部尚书、中护军。咸安二年(公元372年),简文帝司马昱病危,桓温推荐,由谢安出任顾命大臣,目的在于颠覆晋室,能使自己当上皇帝。不想司马昱死后,谢安却拥立司马昱十一岁的儿子司马曜为帝,即孝武帝。桓温大为恼火,立刻引兵向建康,驻军新亭,盛陈兵仗,召见谢安和中书令王坦之,准备加以杀害。王坦之万分恐惧,问计于谢安。谢安神色不变,说:“晋祚存亡,在此一行。”他俩去见桓温。王坦之吓得流汗沾衣,倒执手板。谢安无所畏惧,从容落座,说:“谢安听说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须如此相逼呢?”桓温说:“因为不能不这样。”谢安巧妙地和桓温周旋,陈说利害关系,使桓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打消了杀害谢、王的念头。他们谈笑多时,就像亲密的朋友。王坦之原与谢安齐名,经此事件,人们方知,王坦之的胆略和气魄,根本不能和谢安相比。

谢安、王坦之尽力辅佐司马曜,稳定了朝廷的形势。但是,桓温篡权之心不死,危险一直存在。好在桓温生了重病,转眼进入弥留之际。桓温希望朝廷给自己加九锡之礼。袁宏奉命起草诏书。谢安以修改为名,故意将诏书扣留,拖延十余日不发。桓温毙命,临死时也没得到九锡之礼的荣耀。

桓温死后,谢安任尚书仆射,领吏部,加后将军。王坦之出为徐州刺史,谢安任中书令,正式成为宰相。期间,他“镇以和靖,御以长算,德政既行,文武用命,不存小察,弘以大纲,威怀外著”。人们都把他比作王导,文雅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次,谢安和王羲之外出游览,悠然遐想,抒发超然世外之志。王羲之说:“四郊多垒,宜思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谢安反驳说:“战国时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到秦二世灭亡,岂清言致患邪!”司马曜非常倚重谢安,再任命他为中书监、骠骑将军、录尚书事,复加司徒、侍中,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诸军事,假节,进而拜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建昌县公。

其时,建都长安的前秦政权势力强盛,皇帝苻坚基本统一了北方,积极准备攻灭东晋。谢安意识到晋、秦之间将有一场战争,所以暗暗提前备战,以防不测。备战中,仍采取一系列措施,尽量减轻农民负担。每遇水旱灾害,必会减免租税,同时发放粮食,救济贫民。太元四年(公元379年),他下令御供从俭,官员俸禄减半,停止一切非军国要事的差役和费用。他进行过两次改革,一次废除“度田收租制”,王公贵族按人头缴纳税米,免除劳役;再一次精兵简政,裁汰冗官七百余人。这样做,就是为了集中国家的财力和物力,加强备战。同时,谢安还在军事上作出部署,命侄儿谢玄驻军广陵(今江苏扬州),把守京师的北大门;命将军刘牢之驻军北府京口(今江苏镇江),招募北方南迁的健儿,组成一支英勇善战的劲旅,称“北府兵”,随时待命。另外,在长江中游,安排大将桓冲镇守夏口,以与建康形成掎角之势。

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八月,骄狂的苻坚举兵八十七万,号称百万,水陆并进,杀向江南。建康为之惊恐,谈兵色变。谢安相当冷静,通达多谋,精心策划,诏命其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其侄谢玄为前锋都督,加上刘牢之的北府兵,共八万人,奋力拒敌。晋军只有秦军的八分之一,力量过于悬殊,人人为之捏一把汗。桓冲派遣三千精锐,前来保卫京城。谢安却命令说:“京师不缺甲兵,你们回去,镇守西疆要紧。”桓冲不解其意,六神无主,长叹说:“谢安是位好宰相,却不是位好统帅,我等怕是都要成为秦人的俘虏了!”谢玄问策于谢安。谢安夷然无惧色,说:“已别有旨。”说完,他拉了谢玄等人,乘车前往别墅下棋,至夜方归。这时,他指授将帅,各当其任,井然有序。于是便有了以弱胜强的淝水之战。十一月,晋军大破秦军,秦军几乎全军覆没,苻坚身中流矢,仓皇逃回洛阳。

前方捷报传来,谢安正与客人下棋。他看了看捷报,丢在一边,没事儿似的,继续下棋。客人忍不住问道:“战事进行得怎样?”谢安轻描淡写地回答说:“孩儿们已破秦军了!”其实,他内心是很兴奋的,只因为涵养深厚,所以从容镇定,不喜于形色。客人走后,他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和喜悦,进入内室时,忘记跨门槛,把鞋底的木齿碰断,全不知晓。

淝水之战的胜利,是谢安一生中最辉煌的业绩,说明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而且是一位军事家。战后,他进位太保,上书自请北征,因此进都督扬、江、荆、司、豫、徐、兖、青、冀、幽、并、宁、益、雍、梁十五州军事,加黄钺,其他官职如故。桓冲病死。有人建议由谢玄镇守荆、江二州。谢安考虑谢氏家族树大招风,容易引起朝廷怀疑,所以决定以桓氏子弟镇守荆、江、豫州,时称“三桓”。谢安这样做,属于明智之举,平衡了各种政治势力的利益,避免谢氏家族处于众矢之的的位置。东晋一朝,王氏、庾氏、桓氏等家族都曾出现过企图谋反的权臣。唯谢氏家族比较安分,忠心辅佐朝廷,别无他想。这和谢安个人品行和修养是分不开的。

谢安长期处于高位,有权有势,很会享受生活。他喜爱音乐,营建别墅,一食之费,常达百金。时人讥之,他毫不介意,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他还想带领全家泛海旅游,可惜没能如愿。会稽王司马道子后来居上,专权揽政。谢安急流勇退,上书请求辞官,而且召回儿子征虏将军谢琰,命他解甲归家。太元十年(公元385年),谢安病亡,年六十六岁。司马曜追赠他为太傅,改封庐陵郡公,谥曰“文靖”。

王导和谢安,说到底只是一个偏安王朝的宰相。他俩当政期间,只考虑东晋皇帝的统治,很少考虑黄河流域少数民族政权轮番更迭,以及给人民所造成的苦难,缺乏锐意进取和统一中原的雄心。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俩的胸怀是狭窄的,目光是短浅的,不能算作经天纬地、大有作为的政治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