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李斯_功巨过显的政治家_古代宰相故事

李斯_功巨过显的政治家_古代宰相故事

时间:2022-04-08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李斯_功巨过显的政治家_古代宰相故事秦王嬴政非常幸运。嬴政具有宏大的政治抱负,思想的主导倾向是法家。李斯所言,恰合嬴政心意。嬴政采纳李斯的建议,对外战争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李斯阐述的用人方略,对于嬴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不想这引起了李斯的嫉妒,他反复进言,声称韩非怀有异心,唆使嬴政将韩非逮捕下狱。为了巩固新生的封建国家,嬴政在李斯等人的辅佐下,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制统治。

李斯_功巨过显的政治家_古代宰相故事

秦王嬴政非常幸运。他当政的时代,正是风云际会、人才辈出的时代。吕不韦死了,李斯崭露头角,继续辅佐他,从而使他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不朽伟业。

李斯(公元前?~前208年),字通古,楚国上蔡(今河南汝河境)人。布衣家庭出身,祖辈生活贫困。贫困使他深切感受到了世道的不公,也使他萌发出了改变处境的雄心和决心。青年时代,他在本地官府谋得个小吏差事,掌管文书。一次,他在官衙茅厕中看到老鼠偷吃污秽之物,惊恐小心,稍有什么响动,便仓皇逃窜。后来,他在官衙粮仓里也看到老鼠啮吃积粟,坦然大方,即使见人,也不逃避。李斯从老鼠想到人,大发感慨地说:“人有君子和小人之分,全看处在什么环境。就像老鼠,在茅厕中就是小人;而在粮仓里,就是君子。”

李斯怀着做“粮仓鼠”的强烈愿望,游学齐国,拜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况(荀卿、荀子)为老师。荀况是儒学大师,讲究实际应用学问,即所谓的“帝王之术”。荀况的学生中还有一人,就是韩非(韩非子)。李斯和韩非后来都变成了法家。

李斯学成以后,分析天下形势,看到楚王胸无大志,不足成事,其他国家日见衰弱,很不景气,唯独秦国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正是仁人志士建功立业的地方。因此,他对荀况说:“机会难得,时不我待。当今各国诸侯倾力相争,游说之士参与政事。秦王意欲吞并天下,称帝而治。这正是布衣谋士奔走效力,建立功业的大好时机。人处于卑贱的地位而不思有所作为,就像禽兽光知道吃肉一样,徒有一张人皮。人生在世,耻辱莫大于卑贱,悲哀莫过于贫穷。永远处于卑贱之位和困苦之地,却硬要装出愤世嫉俗、厌恶功利的样子,自诩无为,这绝不是士人的真实思想。所以,我要西入秦国,游说秦王。”这里,李斯没有粉饰和伪装,公开表明自己择强而仕,博取功名富贵的愿望和志向,非常坦率。(www.guayunfan.com)公元前247年,李斯抵达咸阳,正值秦庄襄王去世,嬴政继位为秦王,吕不韦大权在握。李斯权衡轻重,投到吕不韦门下,很快显示出了过人的才华。吕不韦欣赏李斯,任用为郎。李斯从此跻身于“粮仓鼠”的行列,首先参与《吕氏春秋》的编撰事务,数年后便可以单独向秦王进呈奏书。

嬴政具有宏大的政治抱负,思想的主导倾向是法家。李斯顺应形势,其思想完成了从儒家到法家的转变。他上书嬴政说:“庸人常常失去时机,而成大功者,总会在敌人营垒存在缝隙时加以利用。当年,秦穆公的霸业,没能兼并六国,为什么?原因在于那时诸侯尚众,周(指东周)德未衰,故而五霸迭兴,更尊周室。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纷争,关东成为六国,秦国以自己的胜利,役使诸侯,已经六世了。现在,诸侯臣服于秦,犹如郡县。以秦国之强大,大王之贤明,翦灭诸侯,成就帝业,一统天下,就像扫除灶上的灰尘一样容易。这可是万世逢一的好机会啊!如果怠慢而不迅速行动,等到诸侯重新强盛起来,相聚合纵,那时纵然有黄帝的能耐,也不能吞并它们了。”成就帝业,一统天下,正是嬴政的理想。李斯所言,恰合嬴政心意。嬴政因此提拔李斯为长史,命他帮助出谋划策。李斯提出,应该暗中派遣谋士,游说诸侯,贿赂权臣,离间敌国的上下关系;权臣接受贿赂,自会充当秦国的奸细,若拒绝接受贿赂,就派刺客将其杀死;同时,良将劲旅紧随其后,时时以武力相威胁,始终保持一种高压的态势。嬴政采纳李斯的建议,对外战争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秦国攻势咄咄逼人。韩国为了自保,采用一条笨拙的“疲秦”计策:派遣水工郑国到秦国,说服秦王在关中地区兴修水利,以消耗秦国的实力,达到“疲秦”的目的。嬴政相信郑国,并命他全面负责,主持修建一项浩大的水利工程。公元前237年,韩国“疲秦”的阴谋暴露,秦国大臣纷纷上书,要求将所有外国人驱逐出秦国。嬴政一时迷糊,果真下达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立刻向嬴政上了一篇奏书,即历史名作《谏逐客书》。李斯在奏书中,列举外来之“客”对于秦国所作的巨大贡献,说明“客”的情况不同,应该区别对待;如果凡是“客”皆加以驱逐,那么等于是帮助敌人,危害自己。李斯同时阐述了在用人问题上,必须“问可否”、“论曲折”,实行“地无四方,民无异国”,“不却众庶”的原则,这样才能完成“跨海内,制诸侯”的统一天下的大业。奏书写得慷慨淋漓,情词恳切,极富文采,很有说服力。嬴政明辨是非,果断地取消逐客令,继续重用李斯,拜为廷尉。那位郑国也安然无恙,继续主持修建水利工程。后来,他修建成了闻名于世的水渠,被称作郑国渠。

李斯阐述的用人方略,对于嬴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此后,大批智能之士,纷纷到秦国效力,施展才华。其中包括著名军事家尉缭(尉缭子),从魏国到秦国后,建议用三十万金收买敌国的“豪臣”,“以乱其谋”,“则诸侯可尽”。嬴政采用其计,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还有韩非,韩国人,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一书。嬴政读到其中的《孤愤》《五蠹》等作品,佩服得五体投地,感叹说:“寡人若能结识作者,死无恨矣!”李斯告诉嬴政说,韩非正是自己的同学。嬴政立即命他出使韩国,礼请韩非到秦国来。可是,韩非避而不见李斯,使李斯白跑了一趟。嬴政为了得到韩非,悍然发兵进攻韩国。韩非为国分忧,自请出使秦国,以免兵祸。公元前233年,韩非到了咸阳,向嬴政全面论述以法为中心,法、术、势三位一体的法家思想。嬴政听了,大合胃口,喜形于色,遂留下韩非,准备予以重用。不想这引起了李斯的嫉妒,他反复进言,声称韩非怀有异心,唆使嬴政将韩非逮捕下狱。李斯身为廷尉,主管狱律,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命人把韩非毒死于狱中。

随后,嬴政雄视天下,发动了兼并六国的战争。经过十余年的金戈铁马征战,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国。公元前221年,嬴政终于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割据局面,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统一的封建帝国——秦朝。为了巩固新生的封建国家,嬴政在李斯等人的辅佐下,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制统治。

首先是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李斯等经过讨论,建议嬴政用“泰皇”作为名号。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决定取“皇”、“帝”二字,号称“皇帝”,自称“朕”。他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从此,中国历史上有了第一位皇帝,他就是秦始皇帝,简称秦始皇。

鉴于李斯在统一天下过程中的卓越贡献,秦始皇任命他为丞相,封通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在皇帝之下,由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和九卿(郎中令、廷尉、太仆等)组成中央政府。地方行政机构,废除封国建藩制度,实行郡县制,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京畿内不设郡,设内史管辖),郡辖县,县辖乡,乡辖亭、里。这样,从中央到地方,全国就建立起一个严密的封建统治网,从而强化了封建国家机器。

丞相是皇帝的助手。李斯在这个位置上是非常称职的。秦始皇统一法律,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扩大军队,收缴兵器,攻伐匈奴和越族,修筑长城,确认土地私有,迁徙天下豪富于咸阳,修驰道,定车轨,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等,这些大事,都是由李斯主持或在李斯的参与下,进行和完成的。比如文字,原先的形体非常紊乱,同一个字所采用的形符、声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李斯和中车府令赵高、太史令胡毋敬等,奉命对文字进行整理,制定出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通用于公文法令。后来,胥吏程邈又根据当时民间流行的字体,整理出更为简便的新书体隶字,作为日用文字,全面推广。中国文字的统一,对于推行法令和传播文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秦始皇为了显示皇帝的威严,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多次出巡,每至一地,必刻石纪功。李斯大多随行,负责写作碑文,称颂秦始皇的功德。李斯的书法艺术成就很高,从流传于世的《峄山刻石》《泰山刻石》拓本,可见其书法“骨气丰匀,方圆绝妙”的风格。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围绕建立国家体制问题,一直存在着尖锐的斗争。最早,部分大臣主张实行封国、郡县并行制。李斯坚决反对,认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和纷争,完全是西周分封诸侯所造成的,只有废除分封制,才能彻底消除祸乱的根源。秦始皇采纳李斯的意见,这才确立了郡县制。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宴请群臣,博士淳于越又提出分封诸侯的主张,说:“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李斯再次予以驳斥,说:“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事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淳于越所言三代之事,何足法也?”他指出,如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诸生不师今而学古,实是道古以害今,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这种情况如不加以禁止,有可能破坏国家的统一。因此,他提出建议:一,除《秦纪》、医药、卜筮、农书,以及国家博士所藏《诗》《书》、百家语外,凡私人所藏儒家经典、诸子和其他历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府销毁,逾期不交者处以刑罚;二,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三,严禁私学,以吏为师。秦始皇支持李斯的建议,于是便有了历史上的“焚书”事件。

次年,方士卢生、侯生和一些儒生,对秦始皇进行诽谤和攻击。一些方士为秦始皇搜求“不死之药”,没有结果,反而私吞巨额钱财逃亡。这极大地惹怒了秦始皇,他以“为妖言以乱黔首”的罪名,下令追查,共搜捕了四百六十人,全部坑杀于咸阳。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坑儒”事件。

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师古”与“师今”两种政治思想斗争激化的表现。在这场斗争中,李斯站在秦始皇一边,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焚书坑儒的目的在于加强政治思想统治,禁止“以古非今”的反动活动,巩固统一的成果。然其手段愚蠢而又残暴,特别是焚书,毁灭了许多文化典籍,造成了文化上的重大损失。

李斯位高权重,春风得意。公元前210年,他陪同秦始皇最后一次巡行天下,随行的还有宦官中车府令赵高和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等人。大队车马浩浩荡荡,翻山越岭,走遍了半个中国。六月到达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南),秦始皇突患重病。七月行至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西北大平台),已经气息奄奄,生命垂危。秦始皇自知死日来临,决定由长子扶苏继承皇位。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因反对焚书坑儒而遭贬斥,被派在上郡蒙恬军中任监军。秦始皇召见李斯和赵高,嘱为玺书,赐与扶苏,命其速回咸阳,主持葬礼,然后便断气了,死年五十岁。

李斯考虑,秦始皇死于巡行途中,如果立即发丧,很有可能发生什么变故。因此决定保守秘密,暂不发丧,悄悄将秦始皇尸体棺殓,置于辒辌车中,对外宣称皇帝还活着,奏事、进食如故。他一面催促赵高火速发出玺书,一面指挥车马准备兼程赶路。然而,赵高心怀鬼胎,袖藏玺书,匿而不发,怂恿胡亥抢班夺权。胡亥怦然心动,但又犹疑,说:“现在大行(皇帝灵柩)未发,丧礼未终,怎能为了皇位之事去求丞相呢?”于是,赵高去见李斯,以利相诱,逼迫李斯入伙,篡改秦始皇的诏书。李斯开始还算正直,坚决反对,说:“我李斯,当初仅是上蔡的一个布衣,幸蒙皇上垂爱,擢为丞相,封为通侯,儿孙皆得官食禄。皇上既将国家的安危存亡嘱托于我,我焉敢负心?而且忠臣不避死,孝子不惮劳,我但求自尽职守罢了。”他还说:“历史上晋献公废立太子,三世动荡;齐桓公诸子争位,身死为戮;商纣王诛杀宗室和谏臣,国为丘墟,社稷倾覆。总之,逆天行事,必遭报应。我是一个人,是人就当安分守己,岂能参与逆谋?”

赵高必欲达到目的,说:“我赵高不过是个内官厮役,幸得粗知刀笔,入侍秦宫三十余年,所见所闻甚多。但凡丞相、功臣,有谁能够长盛不衰?他们的儿孙多被诛杀,甚至灭家夷族。始皇帝的儿子,论能耐和人缘,首推扶苏。扶苏如果继承大统,肯定任命蒙恬为丞相。那时你算什么?还能保全印绶吗?还能荣归故里吗?”他进而说:“从来圣人无常道,无非是就便从时,见末知本,观指睹归。丞相老成练达,应当知道其中的利害。有道是‘从外制中谓之惑,从小制上谓之贼’。秋霜降,草花落,水摇动,万物作,势有必至,理有固然。凡事上下同心,可以长久;里外如一,彼此都好。丞相若听我的话,必定长封通侯,世世荣宠,寿比乔山,智如孔墨(孔子和墨子);若决意不从,必然祸及儿孙,令人寒心。识时务者为俊杰,理当化祸为福,不必在一棵树上吊死。”

李斯进退两难。他想,赵高和胡亥已经串通一气,仅凭自己单枪匹马,断难使其改变主意。自己若和他们同流合污,实在有违本意,愧为人臣;若和他们硬顶硬碰,那么势必大祸临头,还会殃及儿孙。在关键时刻,李斯受私心所驱使,屈服了,妥协了,不禁仰天长叹,垂泪自语说:“嗟乎!我生不逢时,偏遭乱世,既不能死,何以托命?皇上啊!你不负臣,臣可要负你了!”

赵高花言巧语,软硬兼施,终于说服了李斯。接下来便是胡亥、赵高和李斯结成阴谋集团,篡改秦始皇的遗诏。他们捏造了两份伪诏,一份谎称秦始皇已立胡亥为太子,一份赐扶苏和蒙恬自裁。扶苏愚忠愚孝,自杀于蒙恬军中。蒙恬可不想死,被关进大狱。胡亥、赵高、李斯车载秦始皇的尸体,赶回咸阳。胡亥迅速即位,就是秦二世皇帝。李斯仍然为丞相,保住了荣华富贵;赵高升任郎中令,开始专权用事。

胡亥野心很大,而智能很低。他被赵高操纵着,残酷地杀害元老大臣,其中包括蒙毅、蒙恬兄弟。他对自家兄弟姐妹也不放过,一天之内,曾诛杀十二位公子和凌迟十位公主。因受株连而被杀害的官吏、侍从达数百人。一时间,宗室震恐,百姓震恐,咸阳内外充满血腥气氛。接着,胡亥、赵高又大兴土木,横征暴敛,筑骊山陵,建阿房宫,并调五万士卒守卫咸阳。繁重的赋税、徭役和兵役负担,压得人民喘不过气来,十室九空,家徒四壁,普天仇怨,遍地哀鸿。因此,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了。秦始皇灭掉的六国诸侯后裔也趁乱而起,谋反叛乱,割据称王。秦王朝处于各方冲击、风雨飘摇之中。这期间,李斯虽是丞相,但已被排斥在权力中心之外,对于胡亥的所作所为,有时沉默,有时附和,完全丧失了一位政治家应有的品质和气节,而成为一个尸位素餐的庸人。

四方乱起,警报迭传。胡亥犹如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这时,他并不追究赵高恃宠弄权的罪责,反而一味责怪丞相李斯。李斯贪恋禄位,违心地迎合上意,要胡亥讲求刑名,严行督责,说:“督责之术设,则所欲无不得矣。群臣百姓救死不及,何变之敢图?若此则帝道备,而可谓能明君臣之术矣。”

李斯的逢迎很合胡亥的心思。胡亥遂大申刑威,督责更厉,几乎每天都要杀人,而且以杀人多者为“忠臣”,以致“刑者相伴于道,而死人日积于市”。李斯要胡亥加强督责,而赵高则要胡亥恣意淫乐。胡亥心领神会,乐得一头钻进后宫,拥妻抱妾,寻欢作乐。从此,他深居简出,朝廷大事,统由赵高断决,就连三公九卿,非经赵高允许,也根本见不到皇帝了。

赵高权势显赫,渴望拥有更大的权势。于是,他把矛头对准了李斯。当初在沙丘,他拉李斯入伙,那是权宜之计;如今目的达到了,必须扳倒李斯,自己才能登上丞相宝座。他经过深思熟虑,登门拜访李斯,假意说:“天下盗贼多如牛毛,警报日甚一日,而皇上深居宫禁,恣意淫乐,不理朝政,这样下去,如何是好?我很想予以进谏,无奈人微言轻,难有作为。君侯位居丞相,一言九鼎,怎么不见进谏呢?”李斯叹气说:“唉!我倒是想进谏来着,可是皇上久不临朝,别说进谏,就是连面也见不上啊!”赵高装出热心的样子,说:“这有何难?我来安排,等到皇上闲时,我即通知丞相,丞相尽管进谏就是。”李斯全当赵高一片好心,欣然同意。几天后,赵高派人通知李斯,说:“皇上现在闲暇无事,丞相可以入宫进谏。”李斯立刻穿了朝服,赶到皇宫,求见胡亥。胡亥其时正与妃姬左拥右抱,一边饮酒,一边欣赏歌舞,听得李斯求见,大觉扫兴,挥手说:“朕闲时不见他来,忙时他却来了,岂不是存心败朕兴致?去!命他回去,明日再来!”李斯吃了闭门羹,怏怏不乐,摇头回府。

其实,李斯被拒于门外,完全是赵高的故意安排。他专门在胡亥寻欢作乐的时候通知李斯进谏,目的在于激起胡亥对于李斯的反感。这样的恶作剧连续玩了三次,李斯三次被叱回。胡亥可真的生气了,恨恨地说:“这个李斯怎么回事?总是在朕饮宴的时候前来捣乱,真是该死!”

赵高看到火候已到,赶紧趋步向前,说:“他李斯拥立皇上,自以为功勋盖世,一心想要封地称王。没能如愿,所以便和儿子李由密谋造反。近来几次要见皇上,定有歹意,皇上可要提防哩!”胡亥听了,尚在沉吟。赵高又添油加醋地说:“皇上知道吗?李斯是上蔡人,而陈胜、吴广是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和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他们距离近着哪!陈胜、吴广横行三川时,为什么那样猖狂?因为三川太守李由是李斯的儿子,听说李由与陈胜、吴广常有书信往来,谁知道他们之间搞的什么名堂?”

胡亥眼睛睁得溜圆,说:“噢?有这种事?”赵高进一步煽动说:“儿子私通盗贼,他李斯能不知情?没准儿他们是父子合谋,存心算计皇上呢!”赵高危言耸听,不由胡亥不起疑心。胡亥本想拘捕李斯,但因关系重大,不好贸然行事,转而命按察已经战死在沙场的李由,追究其私通盗贼的罪责。

直到这个时候,李斯方知中了赵高的奸计,异常愤怒,上书奏劾赵高,历数其罪。奏书中特别指出:赵高“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陛下不图,恐其为变”。胡亥看了李斯的奏书,觉得好笑,派一内侍告诉李斯说:“赵高不过是先朝的宦官,一贯洁身自爱,安分守己,侍奉先帝和朕,以忠得进,以信守位,何来‘邪佚之志,危反之行’?朕信用他,而卿疑忌他,这是为何?况且,朕年轻嗣位,无知无识,不习治民,丞相年事已高,朕不信用赵高,又能信用何人?据朕观察,赵高为人清廉强干,下知民情,上适朕意。所以,卿宜自爱,不要疑忌他人为好。”李斯再上奏书,说:“赵高充其量是一阉奴,无识于理,贪得无厌,求利不止,求欲无穷。他的权势仅次于陛下了,实是个危险人物,陛下不可不察。”胡亥不爱听这种话,说:“李斯心虚,恶人先告状,可恨可恨!”

李斯不识时务,又邀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等人,联名上书,请求减轻赋税徭役,罢建阿房宫,且劾赵高恃宠弄权,飞扬跋扈。胡亥阅书,更加恼怒,愤然说:“朕贵为天子,理应肆意极欲,尚刑明法,使臣下不敢为非,然后可制御海内。试看先帝起自诸侯,兼并天下,外攘四夷,所以边境安宁,内筑宫室,功业盖世。今朕即位二年,丞相等不能禁遏,反要罢先帝既定的事情,既无以报答先帝,又无以为朕尽忠。像这些无用的大臣,还有什么脸面高居尊位呢?”

赵高假意哭丧着脸说:“李斯所患者惟赵高一人。臣请陛下赐臣一死,这样李斯便可为所欲为了。”

胡亥心目中只有赵高堪可信用,其他无一中意者,于是毅然颁诏:免去李斯、冯去疾、冯劫的官职,囚系狱中审讯。冯去疾、冯劫下狱,不忍受辱,愤然自杀。李斯心存幻想,不肯遽死,招致了更大的屈辱和痛苦。

负责审讯李斯的正是赵高。仇家相见,分外眼红。李斯起初还以丞相自居,不当回事。赵高凶神恶煞,喝令狱吏用刑,李斯顿时皮开肉绽,鲜血淋漓,几次晕死。赵高命用凉水泼面,待其苏醒过来,再行鞭笞。李斯死到临头,还对胡亥抱有幻想,忍痛作书,自叙前功,请求从轻发落。赵高冷笑一声,恶狠狠地说:“囚犯哪有资格给皇上上书?”他一把将李斯的奏书撕得粉碎,命令狱吏重重用刑,说:“罪犯就是铁嘴铜牙,也要叫他招供认罪!”

李斯彻底绝望了。这时,他对胡亥、赵高算是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仰天叹道:“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他自比历史上的关龙逄(逄,读作旁)、比干、伍子胥,而将胡亥比作夏桀、商纣王和吴王夫差,说:“今行逆于昆弟,不顾其咎;侵杀忠臣,不思其殃;大为宫室,厚赋百姓,不爱其费:三者已行,天下纷扰。而以赵高为佐,我必见寇至咸阳,麋鹿游于朝也。”他实在忍受不了皮肉之苦,最后完全按照赵高的意图,一一招供,认罪请死。

李斯招供认罪。赵高笑逐颜开,立即奏告胡亥。胡亥喜形于色,说:“若非爱卿,朕险被李斯所蒙蔽!”接着按察李由的御史报告说,李由生前私通陈胜、吴广,情况属实。就这样,一件无中生有的天大冤案形成了。胡亥下令:李斯处以五刑,夷灭三族。

赵高穷凶极恶,立命将李斯及几个儿子五花大绑,押赴刑场。李斯想到自己的一生,前期辅佐秦始皇,干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官拜丞相,诸子多娶秦公主,诸女多嫁秦公子,满门显贵,风光无限;后期因利禄熏心,竟在赵高的唆使下,参与篡改皇诏,立胡亥为皇帝,到头来苟且偷生都不能,还连累了儿女和三族老少。他感到愤怒,同时感到羞愧,面对几个儿子,热泪纵横,呜咽着说:“我想同你们牵着黄犬,出上蔡东门,驱赶狡兔,过普通人的生活,这已不能再得了。我,真是……”

赵高容不得李斯多活一时一刻,立命行刑。刽子手向前,先在李斯脸上刺字,次割鼻,次断足,次割下身,最后砍了脑袋。这就是“五刑”,手段极为残忍。李斯的家人及三族成员全被杀害,无一幸免。

李斯一生,功巨过显。在秦始皇翦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过程中,他表现出了过人的智慧和谋略,建立了皇皇的功业。然而,他从步入政坛的那一天起,就存在着严重的私心,过分看重功名利禄,以致在沙丘之谋中,自觉不自觉地上了胡亥和赵高的贼船,最终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不妨设想,如果李斯能够坚持正义和原则,拒绝参加胡亥、赵高的谋逆集团,出以公心,拥立扶苏继承皇位,那么秦朝的历史又该是怎样的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