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长孙无忌、褚遂良_外戚勋臣和书法大家的不幸

长孙无忌、褚遂良_外戚勋臣和书法大家的不幸

时间:2022-04-08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长孙无忌、褚遂良_外戚勋臣和书法大家的不幸_古代宰相故事贞观二十三年,文韬武略、功德兼隆的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太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长孙无忌推辞不受。李治成为太子后,长孙无忌任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褚遂良任太子宾客,与国舅一起担负起教育太子的责任。长孙无忌、褚遂良站在士族地主和正统势力的立场上,反对武则天,导致了不幸的厄运。武则天仇恨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立刻实行报复。

长孙无忌、褚遂良_外戚勋臣和书法大家的不幸_古代宰相故事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文韬武略、功德兼隆的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太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唐高宗懦弱无能,前期依靠宰相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辅佐,社会比较安定,经济有所发展,史称“有贞观之遗风”;后期受制于人,长孙无忌、褚遂良遭到排斥和迫害,朝政大权逐渐归于武则天。

长孙无忌(公元?~659年),字辅机,洛阳人。祖先是鲜卑族。父亲长孙晟,隋朝时官任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长孙惠嫁李世民,后来成为皇后。长孙无忌作为李世民的妻兄,一直追随妹夫,四处征伐。“玄武门之变”中,他坚定地站在李世民一边,再立新功。因此,唐太宗即位后,视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一等功臣,厚加封赏。其中,以长孙无忌为吏部尚书,封齐国公,再晋升为尚书右仆射,为宰相之一。有人上书说,长孙无忌的权势太盛,应当采取限制措施。唐太宗襟怀坦荡,把那人的奏书交给长孙无忌过目,说:“我与公是君臣关系,彼此间没有丝毫疑忌。这种关系要继续下去,别让别人钻空子。”他还把奏书交给朝臣传阅,说:“朕的儿子尚年幼,长孙无忌于朕有大功。有人挑拨离间朕与他的关系,这是朕不希望看到的。”

唐太宗信任长孙无忌,而长孙无忌则比较自谦,懂得“贵极招祸”的道理。特别是长孙皇后,通晓大义,多次规劝唐太宗,不可隆宠外戚。据此,唐太宗不得不解除长孙无忌尚书右仆射的职务,改授开府仪同三司。过了一段时间,唐太宗又任命长孙无忌为司空,知门下、尚书省事。长孙无忌推辞不受。唐太宗说:“朕得公,遂定天下,无需推让。”长孙无忌进位司徒。唐太宗经常幸其府第,饮宴劳赐,亲如家人。

唐太宗共有十四个儿子,其中长孙皇后亲生三人:李承乾、李泰、李治。李承乾被立为太子,但此人荒淫无耻,亲近奸佞,嬖爱妓女,收买刺客刺杀弟弟李泰,刺杀未遂,竟结党谋反,准备发兵攻打皇宫。唐太宗闻讯大怒,果断地废李承乾为庶人。李承乾被废,李泰积极活动,想当太子。长孙无忌看到李泰不具备当皇帝的品行,建议唐太宗立李治为太子。李治在兄弟排行中居第九位,封晋王。唐太宗想立李治为太子,却又认为他比较懦弱,颇为犹豫,一天罢朝后,留下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三人,伤感地说:“朕有儿子有兄弟,但就是不知立谁为太子,心里好难受啊!”说罢,一头扑到床上,解下佩刀,戳向自己的喉咙。(www.guayunfan.com)长孙无忌等大惊失色,争着抱住皇帝,夺下佩刀,并把它交给在场的李治,请立李治为太子。唐太宗说:“朕也只能立李治了。”长孙无忌赶忙说;“谨奉诏,异议者斩!”唐太宗看了李治一眼,说:“舅舅已经答应立你,还不拜谢!”李治乖巧,立即跪地,拜过长孙无忌。唐太宗还是有点不放心,说:“你们的意见与朕相合,但不知天下人怎么说?”长孙无忌回答说:“晋王以仁孝闻天下久矣,天下人肯定无异词。如有不同意者,臣负陛下,即使死一百次,也在所不惜!”

李治能够成为太子,褚遂良也有一份功劳。褚遂良(公元596~658年),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博涉文史,工隶书和正楷,书法风格丰艳流畅,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一起,合称唐初四大书法家。贞观年间任谏议大夫,兼起居郎。一天,唐太宗问褚遂良说:“卿记朕的起居,朕可看否?”褚遂良拒绝,说:“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也。善恶必记,不能让人主看,这不算非法。”唐太宗说:“朕有不善,卿必记邪?”褚遂良说:“守道不如守官,臣职执笔,皇上所言所行,一定如实记录。”唐太宗讪讪地说:“朕行有三:一、鉴前代成败,以为元龟(借鉴);二、任用贤才,共成政道;三、斥远群小,不受谗言。朕能守而勿失,你们史官大概也记录不了什么朕的过失。”唐太宗酷爱书法,经常和褚遂良讨论书法方面的问题。他搜集到很多王羲之的书帖,只有褚遂良,能够鉴别出书帖的真迹或赝品。

唐太宗为立太子煞费苦心。褚遂良多次建议,应立李治。史载:“诏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与褚遂良等,定策立晋王为皇太子。”可见,褚遂良当时官职虽然不高,但还是参与了“定策”的。李治成为太子后,长孙无忌任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褚遂良任太子宾客,与国舅一起担负起教育太子的责任

贞观后期的唐太宗好大喜功,动用全国力量,征伐高丽。褚遂良鉴于亡隋的历史教训,切谏不可渡海远征,劳民伤财,指出:“一不胜,师必再兴;再兴,为愤兵。兵愤者,胜负难以预料。”唐太宗坚持对高丽用兵,导致失败,证明褚遂良的切谏是正确的。褚遂良升任黄门侍郎,参综朝政,进而拜尚书令,也为宰相之一。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六月,唐太宗患了重病,召长孙无忌、褚遂良入内受诏,托付后事。他说:“汉武帝寄霍光,刘备托诸葛亮,朕近委卿矣。太子仁孝,其尽诚辅之。”他对太子李治说:“无忌、遂良在,你毋忧。”最后特别关照褚遂良说:“朕有天下,无忌出力最大。你受命辅政,千万别让谗毁者陷害他。”

唐太宗驾崩,李治即位,就是唐高宗。长孙无忌升任太尉,检校中书令,知门下、尚书省事。褚遂良封河南郡公,一度出任同州刺史,但很快被召回朝廷,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再任尚书右仆射。期间,长孙无忌与褚遂良悉心奉国,竭诚辅政,继续唐太宗时的治国方略,从而使“贞观之治”的气象得以延续和发展。然而,随着武则天的重新入宫,宫廷斗争变得激烈起来。长孙无忌、褚遂良站在士族地主和正统势力的立场上,反对武则天,导致了不幸的厄运。

唐高宗先封武则天为昭仪,进而打算立为皇后。长孙无忌坚决反对,说:“吾奉遗诏,若不尽愚,无以下见先帝。”褚遂良以儿立庶母为皇后,必惹天下人耻笑为由,慷慨陈词,“致笏殿阶,叩头流血”,说:“还陛下此笏,乞归田里。”表现出一种宁折不弯的气概。

武则天躲在幕后偷听他们的谈话,见褚遂良态度强硬,厉声说:“何不扑杀此獠!”长孙无忌大怒,大声说:“褚遂良受顾命,即使有罪,也不得加刑!”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唐高宗一意孤行,还是立了武则天为皇后。武则天仇恨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立刻实行报复。她指使亲信许敬宗等,诬称长孙无忌企图谋反,危言耸听地说:“无忌奸雄,天下所畏伏,一旦窃发,陛下谁使御之?今即急,恐攘袂一呼,以嚣同恶,且为宗庙忧。陛下不见隋室乎?”许敬宗请求将长孙无忌逮捕治罪。唐高宗六神无主,流着泪说:“舅舅即使谋反,我也不忍杀之。那样,后世将怎样说我?”武则天进一步施加压力和影响。唐高宗屈从,下令削去长孙无忌的官爵,以一品俸禄流放黔州(今四川彭水)。其子长孙冲流放岭外,从弟长孙知仁贬官翼州司马。数月后,唐高宗受到武则天的蛊惑和要挟,派人至黔州,审讯长孙无忌。长孙无忌不甘受辱,投缳自尽。其亲属大多被处以流放。

褚遂良也是自身难保,先被贬为潭州、桂州都督,再被贬为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他内忧朝廷之祸,唯恐死得不明不白,上书唐高宗,叙述当初拥立唐高宗登基的情景。唐高宗终究昏庸,无力保护功臣。一年后,褚遂良病死。武则天犹不解恨,指使许敬宗等,栽赃陷害,胡说长孙无忌谋反,全是褚遂良煽动的结果。唐高宗糊里糊涂,又削去褚遂良的官爵,并将其子褚彦甫、褚彦冲流放爱州,杀之。

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两位宰相,一是外戚勋臣,一是书法大家,因为反对武则天,而落了个不幸的结局,可悲可叹。其实,这并不奇怪。当时,庶族官僚正在崛起,士族官僚接近灭亡。武则天依靠庶族官僚的支持,打击士族官僚的势力,长孙无忌、褚遂良失势和败亡,完全是情理中的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