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狄仁杰_摈弃性别偏见,竭诚辅佐女皇_古代宰相故事

狄仁杰_摈弃性别偏见,竭诚辅佐女皇_古代宰相故事

时间:2022-04-08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狄仁杰_摈弃性别偏见,竭诚辅佐女皇_古代宰相故事武则天一生追逐权力,蔑视传统,在唐高宗死后,废黜两个儿子,自己当了皇帝,改国号为周,称圣神皇帝。武则天当政期间,狄仁杰两次为相,辅佐女皇,为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武则天接受了狄仁杰的意见,改将二千多人处以流放。狄仁杰斥责这是强盗行径,坚决予以制止。狄仁杰不然,摈弃性别之偏见,认为女人为帝,只要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福祉,那么就应当欢迎。

狄仁杰_摈弃性别偏见,竭诚辅佐女皇_古代宰相故事

武则天一生追逐权力,蔑视传统,在唐高宗死后,废黜两个儿子,自己当了皇帝,改国号为周,称圣神皇帝。她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当政期间,狄仁杰两次为相,辅佐女皇,为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狄仁杰(公元629~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出身于官僚家庭。祖父狄孝绪,官至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官至夔州长史。狄仁杰从小喜爱读书,专心刻苦。一次,他家的门人被杀,县吏前来调查,传讯有关人员。狄仁杰自顾读书,不予理会。县吏大声呵斥。他摇手说:“我正和书中的圣贤对话,哪有工夫跟俗吏闲扯?”长大后举进士,任汴州参军。著名画家阎立本时任河南道黜陟使,发现狄仁杰才干突出,惊叹说:“君可谓沧海遗珠矣!”经阎立本推荐,狄仁杰任并州法曹参军。他的才干进一步显露,以致有人说:“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

仪凤元年(公元676年),狄仁杰升任大理丞,掌管刑狱。他到任后,用一年时间,处理了历年来的全部积案,涉及一万七千人,公正合法,无一人上诉申冤。狄仁杰断案,坚持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的原则,有罪无罪,重罪轻罪,严格量刑和执行。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和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无意中采伐了唐太宗昭陵上的柏树。唐高宗认为这是大不敬,命将二人处斩。狄仁杰认为二人虽然有罪,但罪不至死。唐高宗大怒,说:“你这是使我为不孝子。不行,二人必须杀之!”狄仁杰引用律令和历史上的事例,据理力争,说明不能那样做,最后说:“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今误伐一树,而杀二臣,后世谓陛下为何如主?”唐高宗无奈,只能接受狄仁杰的意见,免了权、范的死刑。狄仁杰升任侍御使。恰有左司郎中王立本,怙宠自肆,危害百姓。狄仁杰不畏权贵,弹劾其恶,请求严惩。唐高宗有意袒护,说:“算了吧!”狄仁杰不答应,说:“朝廷不乏贤才。像王立本这样的恶人,陛下不顾成法,倍加爱惜,这是为何?臣请将之贬斥,以为群臣戒!”唐高宗自觉理亏,这才将王立本贬官。由于狄仁杰严格执法,“由是朝廷肃然”。

狄仁杰改任度支郎中,掌管财政。一次,唐高宗巡幸汾阳宫,途经妒女祠。并州长史李冲玄迷信旧俗,胡说华服盛装过妒女祠者,会招致风雷之灾,因此征发数万民工,另修一条驰道。狄仁杰非常气愤,说:“天子之行,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必回避妒女邪?”他坚决制止另修驰道的愚蠢做法,节省了大量人力、财力。事后,唐高宗称赞狄仁杰说:“真丈夫哉!”(www.guayunfan.com)唐高宗死后,武则天为太后,废黜唐中宗李显,限制唐睿宗李旦,临朝称制,专断朝政。狄仁杰出为宁州刺史,政绩显著,因而又被调回京城,任冬官(工部)侍郎,充任江南巡抚使。江南一带,建有许多祠庙,供奉各类人物,祭祀膜拜,既浪费钱财,又败坏风气。狄仁杰厌恶这种现象,下令关闭和拆毁一千七百多座祠庙,只保留夏禹、吴太伯、季札、伍员四祠。在拆毁项羽祠时,他特意写了一篇《檄告西楚霸王文》,文中说:“崇高的名声,不可假借谬误获得;英明的帝王,不可滥用武力;顺应天命者,自会得到百姓的拥戴;违背民心者,不是明察物变的君主。”

武则天专政期间,相继爆发了李敬业、李冲、李贞的叛乱。叛乱虽然被镇压下去,但也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垂拱四年(公元688年),狄仁杰出任文昌右丞,转豫州刺史。当时,武则天实行铁腕政策,残酷杀害李氏宗室成员,仅追随李贞叛乱的,就有二千多人被定为死罪。狄仁杰秘密给武则天上书,认为那些人“皆非本恶”,属于上当受骗,不应诛杀。武则天接受了狄仁杰的意见,改将二千多人处以流放。那些人死里逃生,异常感动,说:“是狄大人使我等活命耶!”负责镇压李贞叛乱的是宰相张光辅。他的部队自恃有功,趁机敲诈百姓,掠夺财物。狄仁杰斥责这是强盗行径,坚决予以制止。张光辅不快,高傲地指责狄仁杰说:“你一个州官,敢蔑视我元帅吗?”狄仁杰义正词严地说:“你率三十万大军平叛,纵横暴虐,使无辜之人生灵涂炭,这算什么?我如果得上方宝剑,斩你之头,虽死不恨!”张光辅回京,弹劾狄仁杰桀骜不驯,使之贬官复州刺史,迁洛州司马。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六十七岁的武则天废黜李旦,自己称帝,建立了武周政权。次年,武则天任命狄仁杰为地官(户部)侍郎,同凤阁鸾台(中书门下)平章事,是为宰相。武则天坦率地对狄仁杰说:“卿在豫州有善政,但也有人说你坏话,想知道吗?”狄仁杰说:“陛下以为那是臣的过错,臣当改之;以为不是,臣之幸也。至于谁说臣的坏话,臣不愿知之。”武则天赞赏狄仁杰的这种胸怀,说:“卿堪称长者!”武则天称帝,许多人视为颠倒乾坤之举,犹若洪水猛兽。狄仁杰不然,摈弃性别之偏见,认为女人为帝,只要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福祉,那么就应当欢迎。正因为如此,他真心实意地辅佐武则天,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广延人才,务求真贤。武则天开始高度集权,事必躬亲,就连太学生请假之类的小事,也要由她批准。狄仁杰认为这样有损于皇帝考虑和断决国家大事,诚恳地建议说,皇帝应该掌握用人和生杀大权,至于具体事务,当由职能部门办理。武则天以为然,从此不再过问烦琐小事。

狄仁杰为相,刚正严明。酷吏来俊臣根据一些权贵的诬告,奏请武则天,以谋反罪将他逮捕下狱,严刑逼供。来俊臣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家伙,凡落入他手里的王公大臣,很少能活着走出监狱的。狄仁杰清楚这个事实,未及用刑,便招认自己谋反,巧妙地说:“武周革命,我乃唐臣,谋反自然是我了。”来俊臣大喜,无需用刑,把他关进死牢。来俊臣副手王德寿又逼狄仁杰招供大臣杨执柔是同党,并说:“你招供了,可免一死。”狄仁杰异常愤怒,说:“皇天后土,我狄仁杰能干这种事吗?”说着,一头撞向房柱,血流满面。王德寿不敢强逼,权且作罢。

狄仁杰在死牢里进行机智的斗争。一天,他偷偷写了一纸冤状,藏在棉衣里,借口天热,请求狱吏去家中换取单衣。他的儿子狄光远拆开棉衣,取了冤状,报告武则天。武则天派通舍人周琳前往狱中了解情况。来俊臣忙命狄仁杰身穿朝服会见周琳,表明并未对之用刑,而且还让王德寿用狄仁杰的口气,伪造一份《谢罪表》,呈送武则天。武则天从《谢罪表》中发现了破绽,立刻召见狄仁杰,说:“卿何欲谋反?”狄仁杰说:“臣若不承认谋反,早就死于酷刑之下了。”武则天说:“《谢罪表》是怎么回事?”狄仁杰说:“那非臣所写。”武则天明白了事实真相,下令释放狄仁杰及同案的七位大臣。武承嗣等坚持要杀狄仁杰。武则天不同意,暂时将他贬为彭泽令。狄仁杰不管在什么地方担任怎样的官职,总是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他在彭泽令上,关心民生疾苦,减免租赋徭役,当地人民为之建立生祠,颂扬其功德。

万岁通天年(公元696年),北方契丹南侵,攻陷冀州等地,烧杀抢掠,黄河以北地区为之震动。武则天马上想到狄仁杰,调为魏州刺史,防御契丹。原先的刺史畏惧契丹,把全州的百姓迁进城中,固城自卫,这更助长了契丹的气焰。狄仁杰的做法正好相反,动员百姓回归田里,照样耕作。他说:“贼虏在远,何自疲民?贼虏若来,我自有拒敌保民之策。”魏州(今河北大名)官民钦佩狄仁杰的胆略和气魄,照办。契丹素知狄仁杰的威名,不敢贸然侵犯。武则天深感欣慰,提升狄仁杰为幽州都督,赐予紫袍、龟带,而且亲自在袍上绣了十二个字,以彰扬他的忠勇。

神功元年(公元697年),武则天第二次任用狄仁杰为宰相。狄仁杰以天下为己任,用很大精力,为朝廷选用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如后来的名臣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均是由他推荐,而进入中央权力核心的。为了张柬之,武则天和狄仁杰之间有过一次对话。武曰:“安得一奇士用之?”狄曰:“陛下求文章资历,今宰相李峤、苏味道足矣。岂文士龌龊,不足与成天下务哉。”武曰:“然。”狄曰:“荆州长史张柬之虽老,宰相才也。用之必尽节于国。”武则天于是起用张柬之为洛州司马。一天,武则天又让狄仁杰荐举人才。狄曰:“臣尝谏张柬之,未用也。”武曰:“迁之矣。”狄曰:“臣谏宰相而为司马,非用也。”武则天微微点头,似有所悟。随后,武则天连连提拔张柬之,直至宰相。张柬之为相后,果有建树。正是他,日后发动政变,逼使武则天逊位,复辟了唐王朝。

武则天晚年,颇有苦恼和困惑。是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还是立武氏侄儿为太子?犹豫再三,迟迟拿不定主意。关键时刻,还是狄仁杰帮她解决了疑难。狄仁杰语重心长地说:“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危矣。姑侄和母子,孰疏孰亲?陛下自然明白。陛下立亲子为太子,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若立侄儿为太子,宗庙不祔姑母。”

狄仁杰的话,深深地打动了武则天。但是,她强装嘴硬,说:“这是朕家事,不用你管。”狄仁杰说:“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民,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太子乎?”其他一些大臣也主张立李氏宗室为太子。圣历二年(公元699年),武则天终于作出决定,召回放逐的儿子庐陵王李显,藏于帷帘后面,然后召见狄仁杰,谈论太子之事。狄仁杰力陈己见,痛哭流涕。武则天唤出李显,说:“还你太子!”狄仁杰激动不已,跪拜说:“太子归,未有知者,人言纷纷,何所信?”他请皇帝大张旗鼓地礼迎太子,以树立太子的威信。武则天同意,致使“中外大悦”。

狄仁杰为相,为了国计民生,敢于直谏,从不顾虑自己的安危。武则天决定派重兵戍守西域四镇(龟兹、疏勒、于阗、碎叶)。狄仁杰上了长篇奏书,分析其中的利害关系,未被采纳。武则天崇信佛教,晚年尤甚。她准备塑造一尊巨大佛像,花费需要数百万钱。狄仁杰再次进谏,说:“工不役鬼,必在役人。物不天降,终由地出。不损百姓,且将何求?今边陲未宁,宜宽征镇之徭,省不急之务。浮屠之举,既失农时,是为弃本,费官财,竭民力,一方有难,何以救之?”武则天因此而取消了塑造佛像的决定。

狄仁杰六十多岁时任纳言,兼御史大夫。期间,曾为河北道行军元帅,率兵十万,抗击入侵的突厥。再拜河北安抚大使,抚慰边境百姓。他说:“民犹水也,壅则为渊,疏则为川,通塞随流,岂有常性。”因此在安抚中实行疏导和宽缓的政策,尽量淡化和消解矛盾,保证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安宁。

狄仁杰班师,出任内史。武则天敬重这位老臣,给予优厚的赏赐,“眷礼卓异,时无辈者”。公元700年,狄仁杰病死,终年七十一岁。武则天追赠他为文昌右相,谥曰“文惠”。

武则天当了十五年皇帝,加上垂帘预政和临朝称制二十年,实际统治中国三十五年。这段时间,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兴旺发达的时期。其中,宰相狄仁杰是有一份功劳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