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张崇贵、秦翰、李宪_统兵征战,建立功勋_

张崇贵、秦翰、李宪_统兵征战,建立功勋_

时间:2022-04-07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张崇贵、秦翰、李宪_统兵征战,建立功勋_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代后周恭帝柴宗训,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宋(北宋),奠都汴京,是为宋太祖。宦官中,倒有三人为了保卫国家,统兵征战,建立功勋,享有盛名。张崇贵在这场战役中,忠实地执行朝廷的命令,建立了功勋,因此升任黄门右班押班,兼任内殿崇班。

张崇贵、秦翰、李宪_统兵征战,建立功勋_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代后周恭帝柴宗训,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宋(北宋),奠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是为宋太祖。宋太祖记取唐朝宦官专权乱国的教训,严厉限制宦官的势力,规定掖廷给事不得超过五十人,宦官中年以后方可收养养子,官僚家庭禁止私蓄阉人,民间出现阉童孺者论死。由于采取这些措施,所以宋朝前期、中期没有出现宦官之祸,史称“善政”。宦官中,倒有三人为了保卫国家,统兵征战,建立功勋,享有盛名。

一是张崇贵,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宋太宗时,张崇贵因为善于骑射,被选拔为御带,继任内供奉官。淳化四年(公元93年),党项族人、银州观察使李继迁突然翻脸,率领一万三千兵马,大举侵扰宋境。警报传至汴京,宋太宗急命张崇贵为右班押班,统领鄜延(今陕西延安一带)屯兵,抗击李继迁。张崇贵与另一宋将田敏,通力合作,英勇作战,斩杀李继迁部下二千余人,获大批牛羊和骆驼。李继迁大败,逃往大漠,然后派遣部将赵光祚、张浦入宋营见张崇贵,表示愿意纳款议和。张崇贵征得朝廷的同意,会见李继迁,杀牛宰羊,设宴款待,宣布李继迁无罪,并赐以锦袍玉带,以示皇恩浩荡。李继迁装出诚惶诚恐的样子,进贡名马、骆驼谢罪。张崇贵在这场战役中,忠实地执行朝廷的命令,建立了功勋,因此升任黄门右班押班,兼任内殿崇班。

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张崇贵升任崇仪副使和内侍右班副都知。这一年,反复无常的李继迁再次反宋,并于次年大举进攻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警报频传,灵州告急。宋太宗准备放弃灵州,怎奈朝臣意见分歧,有人主弃,有人主守,难得统一。为了掌握第一手情况,宋太宗命张崇贵前往灵州考察,据实回奏,再作定夺。张崇贵火速奔赴灵州,认真考察了当地的情势,回奏说:“灵州乃西北重镇,宜守不宜弃。”同时请求朝廷增兵支援,自己愿意死守灵州。宋太宗接受了张崇贵的意见,任命他为灵环、庆州、清远军路监军,兼任排阵都监,协同另一个宦官窦神宝,共守灵州,抗击李继迁。

李继迁围攻灵州时达一年之久。这期间,灵州一带发生地震,断断续续,余震不止。张崇贵、窦神宝奉命守城,任务十分艰巨。关键的问题是缺少粮食。他们只能在夜间派人出城,到很远的地方去购粮,然后再趁夜色将粮悄悄运进城中,分发给将士。一有机会,他们还派出精锐骑兵,出其不意地攻袭敌人。李继迁原想速战速决,不曾想灵州却是一块硬骨头,根本啃不动,反而损兵折将,死伤累累。最后,他只能“望城兴叹”,率部退去。(www.guayunfan.com)张崇贵在灵州守卫战中再一次立功,多次受到宋太宗的褒奖。

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宋真宗赵恒登基。张崇贵官拜洛苑使、右班都知、管勾(统领)并州军马,继加六宅使。同年,李继迁臣服于宋,被任命为定难军节度使,管辖夏、银、绥、宥、靖五州。

咸平元年(公元998年),宋真宗考虑到西北地区总归是个不安定的地方,特任命张崇贵管勾鄜延屯兵,驻守延州(今陕西延安)。继改任驻泊都监,再为钤辖。这时候,李继迁与党项族另一首领李继福发生冲突,互相残杀,争权夺利。张崇贵将情况报告朝廷,获准向李继迁和李继福发动进攻,大获全胜,获甚多。宋真宗非常高兴,再次给予张崇贵褒奖。

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恢复了元气的李继迁又一次攻陷灵州,改称西平府,设置官职,整编军队,此举为后来西夏的建国奠定了基础。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李继迁被吐蕃人射杀身亡。其子李德明继位。张崇贵看到这是朝廷和党项族人重新修好的有利时机,于是写信给李德明,宣谕朝廷的恩信,同时送去很多物品,表示慰问。李继迁在死前曾告诫过儿子,说:“大宋地广人众,非我党项族人可比。总结我毕生之经验,我族人只能归附于大宋,断不可与之发生战争。”李德明记住父亲的这一遗嘱,顺水推舟,表示愿意臣服于宋,请求封号,不再滋事。

张崇贵一面将李德明的态度报告汴京,一面在保安(今陕西志丹)附近筑一高台,召开党项族人首领会议,公开阐明朝廷对各少数民族的政策,突出“和为贵”的思想,受到与会首领的欢迎。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张崇贵应召回京师。宋真宗指示:朝廷可以封李德明为西平王,并赐金帛四万,缗钱四万,茶叶两万斤,但李德明必须纳还灵州,同时派子弟入朝为人质。张崇贵返回西北,向李德明传达皇帝的旨意。李德明基本上全盘接受,因而受封为西平王,次年又受封为定难军节度使。从此以后,李德明和宋朝友好相处,彼此间没有发生过大的冲突和战争。

张崇贵出以公心,维护大局,有效保障了西北地区的和平与安定。宋真宗欣赏他的才干,先后晋升他为皇城使、内侍左右班都知、诚州团练使。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张崇贵升任昭宣使,成为朝廷的高级官员。

张崇贵长期驻守西北,熟知西北的地理风情。因此,宋真宗绝对信任张崇贵,凡西北边事,统统交给他裁处。一次,张崇贵建议设置缘边安抚使的职务,负责安抚边地的少数民族。宋真宗说:“西鄙别无经营,只要李德明安守富贵,就不用顾虑朝廷会失恩信。设置安抚使,增加署局,徒为张皇,不若委任爱卿全权处置安抚事宜,更为妥帖。”在宋真宗看来,增设署局大可不必,有张崇贵在,定能处理好安抚边地少数民族的大事。

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张崇贵请求回归故里重葬父母。宋真宗恩准,给予他丰厚的赏赐。接着,张崇贵出任都钤辖,提举榷场(设于边地的互市市场)。两年后,张崇贵病故,死年五十七岁。宋真宗痛悼这位功臣,追赠他为丰州观察使,并派内侍护卫其灵柩,回京师安葬。一个宦官,生前建功立业,死后得此礼遇,算是相当荣耀的了。

二是秦翰,字仲文,真定获鹿(今河北正定)人。初为小黄门,后任殿头高品。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将崔彦进率兵进攻契丹族人建立的辽国。秦翰任都监,大败辽北院大王奚底、统军使萧讨古。秦翰因此成名,任瀛州驻泊,兼镇州、定州、南阳关三路排阵都监。这期间,西北党项族首领李继捧、李继迁兄弟忽而降宋,忽而反宋,严重威胁宋朝边境的安全。李继捧原本降宋,被赐名赵保忠,官授夏州刺史。淳化二年(公元991年),赵保忠却暗暗投降辽国,受封西平王。宋太宗勃然大怒,立命大将李继隆率兵前往讨伐,由秦翰任监军。宋军将抵延州,秦翰担心赵保忠闻讯逃跑,便和李继隆商定一条计策。他们装出并不知道赵保忠已经降辽的样子,只说前来慰劳将士。秦翰独自先行入城,会见赵保忠,假称奉了圣旨,好言抚慰,以稳其心。然后劝说赵保忠出城迎接官兵,莫失礼仪。赵保忠没有理由推辞,届时和秦翰并马出城。二人来到宋军营中,秦翰突然出手,一把将赵保忠推翻在地,大声喝道:“拿下!”宋军蜂拥向前,不费吹灰之力,便将赵保忠生擒活捉。赵保忠大喊冤枉。秦翰厉声斥责说:“你背主求荣,暗中降辽,受封西平王,今日擒你,有何冤枉?若果真冤枉,回京师跟皇上说去!”

就这样,李继隆、秦翰兵不血刃,顺利解决了赵保忠的问题。宋太宗钦佩秦翰的忠勇,提拔他为崇仪副使,兼任灵州、环州、庆州、清远军四路都监。

宋真宗登基后,秦翰任洛苑使和内侍副都知。辽国又多次南侵,宋朝北方边警不断。秦翰曾以排阵都监身份率兵抗辽,斩杀辽兵数千人,因而升任定州行营钤辖。

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蜀地戍卒以王均为首发动兵变,擅立国号大蜀。宋真宗命秦翰为川峡招安巡检使,领兵前往镇压。秦翰身先士卒,身中流矢,仍然勇往直前,五战五胜,很快攻克成都,进至广都(今四川成都双流境),斩首千余级,获马数千匹。捷报传至京师,宋真宗甚感欣慰,亲赐手札劳问。秦翰班师回朝,迁内苑使,并领恩州刺史。辽国再次南侵。秦翰出任镇州、定州、高阳关前阵钤辖,大破辽兵两万,并且生俘辽将铁林等十五人。

西北地区又生事端。秦翰改任邠宁、泾原路钤辖兼安抚都监,亲自会见当地少数民族酋帅,宣谕朝廷恩信,防止局面恶化。康奴族头领有意挑衅。秦翰毫不手软,率兵深入其境,实行武力镇压,杀人数千,焚其庐帐,掠获牛羊和马匹逾万。宋真宗喜不自禁,再赐手札嘉奖,另赐锦袍一件、玉带一条、白银五百两和布帛五匹。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太宗和其母萧太后发兵二十万,大举侵宋,直逼黄河北岸。宋真宗采纳宰相寇准的建议,放弃迁都的念头,御驾亲征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秦翰奉命先至澶州、魏州(今河北大名)察看形势,裁制兵要。宋真宗抵达澶州后,秦翰任邢洺路钤辖,分营扎寨,张掎角之势。尽管如此,宋真宗还是放心不下,又将秦翰调到自己身边,任驾前西面排阵钤辖,主管大阵的防卫事项。秦翰绝对忠诚于皇帝,督促士兵在大阵周围开挖壕堑,加强警戒,以防辽兵偷袭。整整两个多月,秦翰时刻保护着皇帝,没有脱过甲胄。宋、辽这次对峙,最后以缔结“澶渊之盟”而告结束。事后,秦翰升任宫苑使、内侍都知。

宋朝北方战事暂息,西北地区危机又起。那个反复无常的李继迁从来也没有真正臣服过宋朝,稍有风吹草动,便想割据自立。宋真宗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遂任命秦翰为泾源仪渭钤辖,随时准备征伐李继迁。秦翰赴任,考虑到边境空旷无阻,难以遏止敌人长驱直入,所以亲自勘察规划,发动士兵沿边境开挖一条巨大的壕沟,历时数年,耗费工日三十余万个。期间,他多次代表朝廷与李继迁谈判,李继迁总是讨价还价,缺少诚意。秦翰对此非常气愤,一次当着宋真宗的面说:“臣是一个宦官,微不足惜,只要皇上发话,愿手刺此贼,死无所恨!”这固然是气话,然豪壮气概,溢于言表,令人肃然起敬。

宋真宗偏爱秦翰,重新调他回京师,任皇城使,再任昭宣使、群牧副使。大中祥符初年,秦翰随宋真宗祭祀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恰有李继迁滋事的警报。宋真宗不敢大意,立命秦翰去前线观察动静,以决定对策。事态平息,秦翰又星夜赶回汾阴护驾。宋真宗出巡期间,行在的大小事务,均由秦翰一人裁决,其他人无权过问。

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秦翰为宋真宗做完最后一件事情:营葺洛阳大内(皇宫)。这一年,秦翰病故,年六十四岁。宋真宗深感悲痛,为之泣下,追赠他为贝州观察使。

秦翰一生,英勇善战,威风八面,然其性格却是温良谦恭,待人注重诚信。他体恤士卒,轻财好施,能与部下同甘共苦,人缘极好。因此,当他去世的时候,许多将士失声痛哭,非常伤心。宋真宗也难以忘怀这样一员虎将,于次年又追赠他为彰国军节度使,刻石立碑以记其功。

三是李宪,字子范,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原任小黄门、供奉官。宋神宗时出任永兴、太原府路走路承受,代表皇帝,负责朝廷与二路将帅的联络。期间,他多次上书议论边事和攻守之策,具有真知灼见。

当时正是宋朝“积贫积弱”局面最严重的时候。北方有辽国,西北有夏国(西夏),西南有段氏建立的大理国,西藏高原的吐蕃也凑热闹,侵占了整个河湟地区(今甘肃、青海一带)。年轻气盛的宋神宗很想富国强兵,有所作为,一面起用王安石主持变法,一面调兵遣将,决心首先收复河湟。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王韶请求统兵对吐蕃作战。宋神宗批准,并命李宪前往督师。王韶和李宪通力合作,精心部署,一举收复了河州(今甘肃临夏北)。这一胜利大大鼓舞了宋军的士气。王韶镇守河州,李宪奉命视察鄜延军事。可是,李宪率本部兵刚刚离开河州,吐蕃头目木征纠合酋长董楦、鬼章的兵马又卷土重来,攻破踏白城(今甘肃临夏西),杀死宋将景思立,进而围攻河州,企图夺回这一战略要地。王韶面对强敌,一面坚守城池,一面向朝廷发出告急文书,请求支援。宋神宗无兵可派,只得颁诏通知李宪,让他别去鄜延,回兵驰援王韶,否则,河州难保。

李宪已经到达一个叫蒲中的地方,那里距离河州三百余里。回兵驰援,谈何容易?关键时刻,他想到随身携带的法宝——皇帝御赐的一面旗帜。他将旗帜高举起来,激励说:“伙计们!这面旗帜,乃皇上所赐。我等要看着它想着它,去战斗,去破贼。这里距离河州很远,但军情如火,容不得片刻延误。皇上命我等驰援河州,这面旗帜犹如皇上亲临,看着我等驰骋战场,建功立业,这是何等的光荣!大家说,我等有没有信心?”士兵们受到鼓励,群情激奋,齐声说:“有!”

于是,李宪高举旗帜,快马加鞭,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士兵们有的骑马,有的跑步,争先恐后。他们一天一夜,急行军三百多里,及时赶到河州城外。经过休息整顿,立刻投入战斗,呼喊着杀进吐蕃的军营。

木征顿时懵了,以为是神兵天降,仓皇退兵,固守踏白城。李宪和王韶合兵一处,攻杀前进,大获全胜。木征山穷水尽,进退无路,只得带领各路酋长八十余人投降了宋军。

捷报传至京师,宋神宗笑逐颜开,加封李宪为昭宣使和嘉州防御使。不久,李宪回京,晋升为内侍省押班,掌管皇城司。

李宪已是朝廷的高级官员,主管秦州、凤州、熙河一带的边事,西北诸将皆受其节制。他的飞黄腾达引起一些朝臣的忧虑,御史中丞邓润甫,御史蔡承禧、彭汝砺等先后上书,以历史上宦官专权祸害朝廷的事实为依据,弹劾李宪,特别指出:“戎敌吐蕃为患事小,宦官李宪为患事大;李宪无功祸患小,功成祸患大。”宋神宗器重李宪的军事才干,对于这些奏书置之不理。

李宪在军事上也确有一套。一次,吐蕃另一个头目冷鸡朴,勾结酋长董毡,鼓动部分羌人,侵扰宋朝西部边境。那个已经降宋的木征自告奋勇,请求率兵反击羌人。可是相当多的朝臣表示反对,说:“木征原是吐蕃头目,怎能让他带兵?”李宪力排众议,说:“这怕什么?木征降宋,便是我大宋的臣民。而且,羌人天性畏惧吐蕃人,尤其畏惧出身高贵的吐蕃人。只要木征出面,这场战役定能取胜。”

由于李宪的坚持,宋神宗同意由木征率兵反击羌人。交战之日,木征穿戴豪华的吐蕃服饰,跨马提刀,迎战冷鸡朴。冷鸡朴的部下觉得好奇,伫立观看。木征指挥宋军迅猛地掩杀过去,羌人尚未反应过来,早已被杀得落花流水。木征施展神威,一刀将冷鸡朴斩于马下。董毡见势不妙,乖乖跪地投降。这一战役,共斩杀、俘羌人万余人。

李宪又立了一功。宋神宗非常高兴,提拔他为宣州观察使、宣政使、内侍副都知,继迁宣庆使。

这时,宋朝的经济财政相当困难,各项经费入不敷出。宋神宗看重李宪的能力,让他兼经制财用。李宪上任,大刀阔斧,首先裁减冗费百分之六十,又从外地运来大量优质木材,供京师营缮之用。

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西夏国内发生政变,惠宗李秉常遭囚禁。宋神宗认为这是对西夏用兵的最好时机,立即调集五路大军,以李宪为统帅,进攻西夏。然而,这场战争进行得很不顺利。高遵裕、刘昌祚、种谔、王中正统领的四路军遇到西夏的顽强抵抗,相继败归。唯李宪直接指挥的秦凤、熙河一路军,攻克了西夏河西重镇兰州,并在那里设置了帅府。战争本应就此暂息,而宋神宗估计形势错误,硬是命李宪进一步进攻兴州(今宁夏银川)和灵州(今宁夏灵武),如果中途受阻,可趁势攻取凉州今甘肃武威)。李宪遵命而行,结果一事无成,徒劳而返。

宋朝和西夏这场战争,从总体上说,宋朝是失败者,西夏是胜利者。追究责任,没有人敢说宋神宗怎么怎么样,矛头只能指向李宪。同知枢密院孙固等人借题发挥,撇开李宪攻克兰州的事实于不顾,抓住其后进兵无效大做文章,上书说:“兵法云:期而后至者斩。李宪有负圣命,没能攻取兴州、灵州和凉州,罪不可赦。”

宋神宗完全知道其中缘由,主动承担了责任,并不怪罪李宪。李宪一如既往,仍以边事为重。他考虑到宋和西夏之间很难在短时间内决出胜负,所以建议在西北边境构筑防御工事,以作长久对峙的准备。宋神宗表示同意,可是许多朝臣反对,说那样必然劳民伤财,弊多利少。宋神宗于是改变态度,构筑防御工事的事中途夭折。

这期间,李宪应召,回了一趟汴京。宋神宗信任李宪,任命他为泾原经略安抚制置使,准予配置侍卫三百人。其后,李宪回兰州,仍然总领秦凤、熙河路军马。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西夏发兵进攻兰州,破了西关。李宪抵御失策,因而被降为宣庆使。降职后的李宪并不计较个人得失,依然尽职尽责,筑城修堑,严阵以待,随时准备抗击西夏的反扑。次年正月,西夏再次大举进攻兰州,步骑兵马号称八十万。由于李宪早就作了准备,所以尽管西夏攻势凌厉,却没有占到便宜。十余日后,西夏兵粮草供应不济,被迫退去。这次守御战,李宪没受损失,战果平平,然而他在给朝廷的报告中却言过其实,片面夸大了胜利。这被反对他的人抓住把柄,纷纷弹劾他妄奏军功,沽名钓誉。李宪因此被罢去内侍省的职务。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宋神宗驾崩,宋哲宗赵煦继位。宋哲宗时年九岁,由其祖母太皇太后高氏执政。李宪改任永兴军路副都总管,提举崇福宫。宋和西夏再次爆发战争。李宪建议,应当集中兵力于泾原路一带,机动地攻击西夏。而种谔等人却主张从正面出击,步步为营,稳稳推进。时过境迁,李宪的建议遭到否决。结果,永乐城(今陕西米脂西)一战,宋军一败涂地。朝廷命李宪率兵救援永乐城。李宪的军队半路受到西夏的阻击,没有到达目的地,永乐城就失陷了。

这样一来,李宪又有了新的罪名。御史中丞刘挚等再次弹劾李宪,说他顽逆欺罔,屡违圣命。宋哲宗和高太后又能说什么呢?于是将李宪降为宣州观察使,再贬为右千牛卫将军,分司南京(今河南商丘南),居陈州(今河南淮阳)。李宪曾是风头强劲的显赫统帅,一旦遭到贬黜和冷落,感情上接受不了,闷闷不乐,郁郁寡欢,五十一岁时怅惘而死。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宋哲宗追赠他为武泰军节度使,赐谥敏恪,改谥忠敏。

李宪生前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原因就在于他是宦官。宋神宗并不在乎他的宦官身份,绝对信任他和重用他,使他得以发挥才干,建功立业;一些朝臣则借鉴历史经验,担心重蹈宦官专权祸国的覆辙,有意诋毁他和排斥他,以致他受到了某些不公正的待遇。不过,历史学家对他还是持肯定态度的,称他为宋神宗朝的“魁杰”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