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蔺相如求学_妙答小二解尴尬_关于蔺相如的事迹

蔺相如求学_妙答小二解尴尬_关于蔺相如的事迹

时间:2022-04-03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蔺相如求学_妙答小二解尴尬_关于蔺相如的事迹四、蔺相如求学——妙答小二解尴尬传说蔺相如的家境并不富裕,蔺父在邯郸城开一间珠宝店,专门经营珠宝玉器。蔺相如离家求学时,妹妹才九岁,弟弟只有五岁。蔺相如关上闸板返身回店,见状大吃一惊。这就是蔺相如刚到稷下求学时的一段小插曲,也是蔺相如初显身手的一段经历。他们各自大力宣传自己学派的主张和见解,其激烈热闹场面不亚于联合国讲台上的情景。

蔺相如求学_妙答小二解尴尬_关于蔺相如的事迹

四、蔺相如求学——妙答小二解尴尬

传说蔺相如的家境并不富裕,蔺父在邯郸城开一间珠宝店,专门经营珠宝玉器。母亲除料理家务照管儿女外,有时也抽空帮蔺父照料珠宝店。蔺相如是蔺家长子,下面还有一个妹妹和弟弟。蔺相如离家求学时,妹妹才九岁,弟弟只有五岁。蔺相如当时也不过十五六岁,却十分稳重。他平时言语不多,说话不紧不慢,可每当紧要时往往表现出出奇的冷静与果敢。

就在他求学的前一年,他还在帮父亲料理店铺。一天,天刚擦黑,蔺相如像往常一样收拾好账目,到外面上闸板,突然有一个歹徒闯了进来。这个歹徒用一块黑布罩住脸,只露出两只贼溜溜的眼睛,右手拎着一把砍刀,进来就一把揪住蔺父的衣领,叫蔺父把钱拿出来。蔺相如关上闸板返身回店,见状大吃一惊。只见他打开店门,站在门口高声喊道:“有强盗,快来抓贼啊!”里面强盗听见有人大喊,吓得顾不得去拿钱匣子就夺路而逃了。

事后,惊魂甫定的蔺父拍着蔺相如的脑袋瓜说:“非吾子相如,吾家破也!”

从那以后,蔺父对相如更高看一眼,一心想把他培养成才。当听到齐国设馆纳贤、开馆讲学的消息后,马上同相如母亲商量,送相如到齐国求学。(www.guayunfan.com)为啥到齐国求学呢?说来话长。齐桓公时为了招贤纳士,齐国在都城临淄建了一处稷下学馆,它是古代齐国设立的一处专供各地学者著书论辩、传道授业的场所,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由政府创办的高等学府,也是我国最早的多学科的社会科学院。同时,它还明显地具有政府的咨询参议机构的性质。位于齐国都今山东临淄西门外,从齐桓公田午时期开始创建,到齐王建时衰弱,历时一百四十余年,繁盛时达“数百千人”。当时很多来自各国的著名的饱学游说之士曾先后或长期在此著书讲学,互相切磋驳难,掀起了当时思想界的一大波澜,形成了空前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其规模之大、人员之众、阵容之强、历时之久,史所罕见。当时云集稷下的主要学者有孟子荀子、宋开、尹文、慎到、环渊、邹衍、田骈、彭蒙、淳于髡、接与、鲁仲连、田巴、貌说、邹衍等。这些学者在学术上各有所主,分属各派,没有统一的模式,也不威惧于权势,自由地宣传自己的学说和主张,百家立异,各持其说,争辩求知,蔚然成风。至于各国前来求学的人就更多了。

蔺相如听父母说要送他到齐国求学,高兴得好几天没有睡好觉。可是等到出发那天,他却忍不住哭了。他怕母亲见了难过,便偷偷地躲在一边掉眼泪。

毕竟是第一次出远门,而且一去就是好几年。但当想到了父亲常常说的那句话“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难成才”,他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尽管一个人远离父母,要独立生活,他也在所不惜。他擦干眼泪,强装笑脸,背起行囊,告别年近半百的双亲和朝夕相伴的弟弟妹妹,踏上了求学路。也许是怕父母伤心,也许是怕自己又要忍不住掉泪,他一直没有回头再看一眼。

那时的临淄城,商贾云集,十分繁华热闹。正如晏子所说,是“挥袂成云,吐沫为雨”的人口密集的大都市。蔺相如到达这里时,正值春夏之交,风和日暖,天气晴好。由于初次来到一个生疏的地方,一切都觉得是那样新鲜。他忘记了一路上的疲劳,兴致勃勃地东张西望,走街串巷,直到掌灯时才感到饥肠辘辘。他找了一家临街的饭馆,要了一碗阳春面,狼吞虎咽地吃了个干干净净。饭店小伙计看他的穿着打扮,听他的说话,就知道他是从赵国来的,笑着问他说:“公子吃得这样快,想必是饿坏了吧?”蔺相如被小伙计一问,感到不好意思,不觉脸一红,慌忙答道:“并非我吃得快,而是你们做的阳春面太可口了,所以不知不觉就下肚了。”小伙计一听,很为眼前这位岁数不大的书生的辩才折服,高兴地说:“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想不到你小小年纪就有如此口才,实在令人佩服。这样吧,算是我请客,再给你添上一碗好了。”蔺相如谦逊地说:“我素闻齐国是礼仪之邦,今见店家如此热情好客,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果然名不虚传。既然店家有这样好意,我也就恭敬不如从命了。”这番话说得既不失身份,又显得亲热,博得饭店吃饭的人齐声喝彩。这就是蔺相如刚到稷下求学时的一段小插曲,也是蔺相如初显身手的一段经历。

当时到稷下开馆讲学的既有儒家大师,也有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释家各门各派的名流。他们各自大力宣传自己学派的主张和见解,其激烈热闹场面不亚于联合国讲台上的情景。

像宋开、尹文两人大谈道家的见解。他们说:“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主张“化育万物谓之德,君臣父子人间之事谓之义,登降揖让,贵贱有等,亲疏之体合于礼”。

田骈、慎到两人的辩才更让人惊叹折服。稷下学子把田骈尊称为“天口骈”,意思是称赞他的辩才自然天成,天下无故。慎到虽说年轻,但学识渊博;口才虽不如田骈,但句句点石成金,闪烁真知灼见。他既主张“法”,又重视“礼”。他说:“定赏分财必由法,行德制中必由礼。”他还说:“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他针对当时人分三六九等的社会现状,大声疾呼:“法之所加,各以共分。”用今天的话讲,就是要用法来肯定财产和权力的再分配,强调法的重要性和应该严格执行。他认为:不这样做,就等于没有法。”

环渊宣扬农业是“人之本”,主张“毋夺民财”,“节民力”,“赋敛有度”。

蔺相如如饥似渴地学习这一切,白天听了,晚上坐在灯下整理自己的笔记,将各个先生的学术思想反复比较,认真思考,从中得出自己的见解。

后来,稷下来了一位大学者,人没到,他的名字就已经在整个学馆传开了。这人就是儒家的集大成者,后来被称为“亚圣”的孟轲,人们都尊敬地称他为“孟子”。

蔺相如早就听人说过孟轲,对他的人品、学识由衷佩服。从听说孟轲要来稷下讲学的那一天起,他就盼哪盼,有时在睡梦中还梦见孟轲。在他的梦境里,孟轲是个身材魁伟、浓眉圆眼,长有一副络腮胡子的人。可是当他真的看见孟轲本人时,却与他想象中的孟轲完全相反。孟轲的身材算不上高,甚至连中等也算不上。黄面皮,淡眉细目,完全是一个儒者模样。蔺相如想象不出像他这样一个慈眉善目的人,说的讲的怎么会那样力破千钧。

孟轲见过齐宣王后,就到了稷下学馆。稷下学馆一千多名师生恭恭敬敬地夹道欢迎他们爱戴的学者、老师。孟轲在稷门很远的地方就下了车,在几名弟子的引导下,徒步向稷门走来。孟轲看到这么多人欢迎他,心里很激动,不断地挥手,微笑。他步子平稳,不疾不徐地向前走着,仿佛与这里的人十分熟悉,显得是那样自然,一点也看不出局促。

蔺相如当时个子不高,人还瘦小,夹在欢迎的人群中使劲地鼓着掌,希望孟轲看他一眼,记住他。蔺相如仿佛真的看见孟轲对他笑了,还对自己招招手,他高兴极了,兴奋、激动地泪流不止。他开始觉得还有点难为情,但当他往左右一看,好多人也像他一样挂着泪花,才又拼命地鼓起掌来。其实,孟轲哪里能认得他,只不过孟轲那蔼如春风的微笑、电闪雷射的目光,只要轻轻一扫,你就会感到如沐春风,像有电流流过一般,浑身上下都暖洋洋的,整个身心都会感到兴奋、激动。

在稷下学馆千名学子的欢呼声中,孟轲稳步登上讲台,待欢呼声平静下来,他开口讲话了。那天,孟轲宣讲的中心议题是“仁政”。他说:“吾不过邹地一介布衣,今天能得到稷下学子如此热烈欢迎,心情十分激动。要说到我个人所走过的思想历程,可以用十二个字来说明,这就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在当今动乱年代,我认为应首倡的就是‘仁政’。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概莫能外。以力服人者,终将失人心;以德服人者,才能得民心;得人心者,才能得天下。”

蔺相如听了暗暗心服,用心记住孟轲说的每个字,生怕漏掉一个字。

孟轲接着又说:“诸侯有三宝:土地、人民、政事。这三件哪样最为宝贵呢?轲以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一石激起千层浪。孟轲一语落地,整个大厅立刻唧唧喳喳起来,原因很简单,当时能这样大胆讲话的,孟轲还是头一个。

孟轲用他那双锐眼巡视四周,不语自威,气氛立刻重又安静下来。

孟轲又接着讲道:“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王侯也是这样。倘若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么治国平天下就像玩于股掌之中那么简单。”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轲洋洋洒洒,滔滔不绝,从上午十点一直讲到下午两点,四个多小时过去了,底下没有一个人感到疲倦、饥饿。

孟轲讲完,被人接进内室休息去了,可学子们还在那里议论纷纷,久久不愿散去。

蔺相如就是在这种思想活跃、学习气氛很浓的环境里度过了他一生中十分宝贵的六七年。当蔺相如学成回乡时,已经是经纶满腹、舌辩如剑、志向远大的青年了。选自《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