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蔺相如创作的诗篇《东山》考辨_关于蔺相如的事迹

蔺相如创作的诗篇《东山》考辨_关于蔺相如的事迹

时间:2022-04-03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蔺相如创作的诗篇《东山》考辨_关于蔺相如的事迹六、蔺相如创作的诗篇《东山》考辨唐代诗人李为在《蔺相如秦庭返璧赋》中写道:“有和氏兮旷代之珍,有蔺生兮非常之人。全重宝以藩赵,在轻生以抗秦。既获我心,信卓哉于千古;不辱君命,能使乎于四邻。相如于是咏《东山》之诗,考西郊之役。”在胜利之后,蔺相如咏《东山》之诗,表达胜利后的思乡之情完全在情理之中。而《东山》的主人

蔺相如创作的诗篇《东山》考辨_关于蔺相如的事迹

六、蔺相如创作的诗篇《东山》考辨

唐代诗人李为在《蔺相如秦庭返璧赋》中写道:“有和氏兮旷代之珍,有蔺生兮非常之人。全重宝以藩赵,在轻生以抗秦。既获我心,信卓哉于千古;不辱君命,能使乎于四邻。相如于是咏《东山》之诗,考西郊之役。”由此可知,诗人在写《蔺相如秦庭返璧赋》一文时从某一渠道了解到蔺相如写过《东山》之诗(据了解,在山西榆次的南蔺郊村,民间流传着蔺相如避难的故事,村里一位自称由蔺改姓安的安姓老人曾说,他家祖辈就保存着一本名叫《赵国宰相实录》的书,后来不幸散失),并对战争进行过研究。也就是说,蔺相如至少留下了一篇诗作和调查研究战争的文章。可惜的是,由于历史久远或秦代焚书坑儒的原因,至今没有发现他的传世作品。不过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国风·豳风》中收有一篇名为《东山》的诗作,该诗反映了战士在归途中思念家乡和胜利返归的喜悦心情。这里的“国风”就是指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大部分为东周时期的作品,小部分作于西周后期,以民歌为主。由于《诗经》的作者成分复杂,产生的地域广阔,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各个时代从各个地区搜集来的民间乐歌,由官方搜集和整理,并对作品进行加工整理后,制作成乐歌。在秦代焚书坑儒时,《诗经》也没能幸免。但由于《诗经》易于记诵,所以到汉代又得以流传。汉初,赵之毛亨、毛苌,凭记忆写下了《诗经》的内容,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对于这首《东山》诗作,东汉的卫宏在《诗序》中认为作者是周大夫,朱熹则以为是周公,现代研究者多认为是战士之作。有人并认为此诗是写战士久戍,与周公东征无关。笔者认为,该诗极有可能就是失传的蔺相如诗作。论据如下:

1.“国风”收录的作品,大部分为东周时期的作品,小部分作于西周后期。蔺相如所处的战国时代正处于东周后期,在时间上是符合的。同时,蔺相如生活于东周中后期的战国时代,对于《诗经》的内容应该是了解的,在这种情况下他还会写另一首《东山》吗?

2.谁是东山一诗的作者,东汉卫宏在《毛诗序》中说:“《东山》,周公东征也。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至于大夫是谁却没有指明,而蔺相如也做过东周时赵国的大夫。值得一提的是毛亨、毛苌二人也是根据记忆辑录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今天我们读到的《诗经》,是由汉学大儒毛亨、毛苌注释的“毛诗”。孔子删定《诗经》后传给了子夏,子夏传给了曾申,曾申传李克,李克传孟仲子,孟仲子传根牟子,根牟子传荀卿,荀卿传给毛亨。可惜,毛亨生不逢时,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整天以语《诗经》为事的毛亨也大祸临头,携带家眷一路仓皇从鲁地北上,一步步远离尘嚣,最后到相对荒僻但水草丰美的武垣县(今河北省河间市,当初属赵国的北部)居住下来,隐姓埋名,甚至化装成本地人。这也是后来史家有的称他为鲁人、有的直接称他为河间人的原因。直到汉惠帝撤销了“挟书律”,天下太平了,毛亨才敢正大光明地重新整理《诗经诂训传》,并亲口传授给他的侄子毛苌。他们两人都有在赵国土地上长期生活的经历,并搜集散失民间的诗歌编入《诗经》一书,因此,对赵国上卿蔺相如的诗有所了解应是肯定的。因此我们猜想:是不是蔺相如的诗作散失赵国民间后又被毛亨、毛苌收集并编入了书中呢?卫宏在作诗序时是不是将蔺相如的诗作误当成了周大夫或者他不敢肯定作者究竟是谁而有意将作者模糊为周大夫呢?

3.《诗经》中收录的《东山》一诗反映的是一名战士出外远征多年未归,在胜利返回途中思念家乡、家人的情景,表现了对战事的厌倦、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从蔺相如的经历和主张看,这首诗反映的正是他的思想。我们知道,他出生贫寒。传说他幼年时,父亲死于赵国与秦国的一次战争中,后他随母亲背井离乡,逃亡到外地。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个故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希望利用自己的智慧阻止战争的思想,可以说他是厌倦战争、反对战争的。但是大家知道,在战国乱世中,战争又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蔺相如又是如何做的呢?司马迁在《史记》中给我们留下了赵惠文王二十八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今河南南乐县)而罢”的记载。有人认为,这是蔺相如发动的一次并不成功的战争,因为刚刚离开赵国不远。还有的认为平邑曾属赵国所有,蔺相如带兵到边界附近就半途而废了。我们认为这些观点都是值得商榷的。评价一次战争是否成功,应着眼于其军事目的。《史记》记载,赵献侯十三年“城平邑”,这就是说平邑城本来是属于赵国的,但是记载战国时魏国史实的《竹书纪年》一书分别记载有“魏襄王六年秦取我焦”及“齐师伐赵东鄙围中牟”、“晋烈公五年,田公子居思伐赵鄙,围平邑”等语。《通鉴外纪》卷十也记载:“(周威烈王)九年,齐伐赵东鄙,围平邑。”也就是说,平邑曾被齐国侵占。作为上卿,蔺相如虽然反对战争,但对于收回被齐国侵占的国土却是义不容辞的。基于此,笔者认为:蔺相如攻齐实际上打的是一次收复国土的战争,国土收复就达到了战争的目的。因此,蔺相如“至平邑而罢”,既不是无功而返,更不是半途而废,而是成功收复国土,凯旋而归。在胜利之后,蔺相如咏《东山》之诗,表达胜利后的思乡之情完全在情理之中。(www.guayunfan.com)4.至于为何将本诗起名为《东山》,笔者认为这与齐国处于赵国东面的地理位置有关。当时齐国境内的泰山称为“东岳”,齐国南部境内的蒙山也被称为东山,与蔺相如同时期的孟子就曾说:“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登东山而小鲁。”当时蒙山为齐鲁两国的边界,巧合的是,蒙山脚下有个城也叫平邑,因是春秋时鲁国大夫季平子的食邑而得名,至今,在蒙山南侧平邑县境内有个村名还叫齐鲁地。这充分说明在战国时鲁国日益衰弱,蒙山也就是东山已完全被齐国占领。蔺相如以“东山”作为诗名,应是指代齐国,隐喻战胜齐国收复失地的战争。

5.《东山》在控诉战争的视角上,与后代相同题材的作品有很大不同。其他作品主角通常是平民,他们多受战争之苦而流离失所,例如《石壕吏》《新婚别》;或者是从征兵的角度,控诉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木兰诗》《兵车行》。而《东山》的主人公是一位参战的士兵,参加的是被人视为正义战争的东征,并且以胜利一方的身份凯旋。由此可见《东山》一诗虽然是以战士之视角描写,但体现的并非全是战士之感受,它还写出了战争的正义性,表达了上层统治者的思想。这不正是当时蔺相如所处地位与思想的真实写照吗?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诗经中的《东山》一诗,就是李为在《蔺相如秦庭返璧赋》中所指蔺相如所咏的《东山》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