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燕赵和合精神及其现代意义_关于蔺相如的事迹

燕赵和合精神及其现代意义_关于蔺相如的事迹

时间:2022-04-03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燕赵和合精神及其现代意义_关于蔺相如的事迹五、燕赵和合精神及其现代意义——读《廉颇蔺相如列传》有感世人多知道,战国时代的燕国,发生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此后,“慷慨悲歌”似乎成为燕赵文化的精神特质或河北人的文化性格。蔺相如知情后,为避免冲突,常回避与廉颇相会。廉颇“能放得下”的和合精神,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最后,要团结合作,实践和合精神,周围从属性的因素也不可忽视。

燕赵和合精神及其现代意义_关于蔺相如的事迹

五、燕赵和合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读《廉颇蔺相如列传》有感

世人多知道,战国时代的燕国,发生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这位不畏强暴的壮士,路过易水河,告别送行的人时,曾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成为“燕赵自古多感慨悲歌之士”的来由之一。此后,“慷慨悲歌”似乎成为燕赵文化的精神特质或河北人的文化性格。其实,燕赵文化的精神内涵、河北人的文化性格,还有北方文化和北方人的另一面,那就是质朴厚道、重义尚和、团结合作的精神。这一点,《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了鲜活的范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廉颇是赵国大将,而蔺相如不过是宦官首领缪贤手下一个门客,在社会地位和等级名分方面,属于完全不同的阶层。后来,由于蔺相如出使秦国,以大智大勇“完璧归赵”,不辱使命;又因在渑池之会上,不畏强秦,敢于“以颈血溅大王”,冒死相争,终于迫使秦王为赵王敲击了一下缶,为赵王挽回了面子,也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两次大功,蔺相如被“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这使居功自傲的廉颇感到不快。廉颇说:“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扬言,见相如,必辱之。蔺相如知情后,为避免冲突,常回避与廉颇相会。上朝时,自称有病,不想与廉颇争位次的先后。一天,相如出门,望见廉颇,要身边的侍从引车躲避(邯郸至今尚有当年的遗迹:“回车巷”)。侍从们认为蔺相如胆小怕事,感到难以接受,他们抱怨说:我们离开亲人来到您的门下,是羡慕您的高义。今日您与廉颇阶位相同,廉颇口出恶言,而您却畏惧逃避,还有比这更怯懦的吗?庸人尚且感到羞愧,何况将相呢?我等鄙陋,请辞去我们吧。蔺相如挽留他们并解释说: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呢?侍从们回答:当然是秦王。蔺相如说:在秦王面前,我尚敢辱其群臣,又何况廉将军呢?我再三思虑,秦人所以不敢加害于赵,是因为有我与廉将军在。如果我与廉将军两虎相斗,那受害的将是我们赵国啊!我不与廉颇计较,并不是畏惧对方,而是“先国家之危而后私仇”。廉颇闻之,深感惭愧,不惜“肉袒负荆”,在众人面前向蔺相如请罪。从此二人言归于好,成为生死之交。这一完整动人的历史底本,后经文学艺术家的加工演绎,成为民间广为流传吟唱的戏曲————《将相和》。

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所昭示的“先国家之危而后私仇”的和合精神,有哪些历史启示和现实意义呢?(www.guayunfan.com)首先,要正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的层次性,清醒地意识到“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引起人际矛盾最常见的原因,莫过于人们在名誉、地位、身份诸方面的虚荣心。这种虚荣心使人们相互攀比,由此导致不和。廉颇作为驰骋疆场的赵国名将,当“门客”身份的蔺相如以大智大勇立下大功,在地位上超过自己时,产生不快,也属于人之常情。但是,这种人之常情,发生在常人身上,尚不会造成太大的危害。但如果发生在像廉颇、蔺相如这样举足轻重的国家政要身上,后果就非同小可了。小则会造成政治纷争,大则会祸及国家民族。因此,对待群体内的矛盾冲突,一定要考虑后果,主动化解,决不能意气用事。

其次,和合精神来自于容人之量,高层人物更要有容人之量。这个“量”指人的胸怀。常言道,“宰相肚里能撑船”,人有多大的量,能干多大的事。人的胸怀,固然与人的修养有关,更与人的眼界和责任意识有关。廉颇居功自傲,恶言相加,蔺相如听到后,心里未必舒坦,他完全有能力与对方争个高低。难能可贵的是,蔺相如没有这样做,因为他识大体,心中有大局,懂得“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大义。心中有了大局,就有了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坦然和雅量。对此,太史公司马迁评论甚是深刻:“相如一奋其气,威信(伸)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智勇双全)矣。”再次,和合精神作为化解群体内部矛盾的重要原则,这样的氛围,需要大家来营造。假如蔺相如一再做出高姿态,廉颇仍旧放不下,那么后果仍旧不会和合。廉颇可贵之处,在于不仅知过能改,而且诚心悔过。试想,一个颇有威望的大将军,当着众人的面,向另一个人“负荆请罪”,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诚心啊!常人做不到的事情,廉颇做到了。他与蔺相如能不成为“生死之交”吗?廉颇“能放得下”的和合精神,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甚至是领导干部,有时也能做些“自我批评”,表面上也能“放得下”,但一牵扯到自己切身利害的事儿上还是放不下,疙瘩解不开。这是因为心里缺少一个从大局出发的“诚”字。有了“诚”,才能去“负荆”;能负荆,才能与人生死相交。我们不怕有矛盾,有矛盾而能诚心化解,不就是和合精神吗?

最后,要团结合作,实践和合精神,周围从属性的因素也不可忽视。你看,廉颇由于与蔺相如争功,闹了情绪,说了过头的话,形成了矛盾冲突,将相失和。廉颇的确有些过分,蔺相如一再忍让,结果连门下的侍从也有些看不下去。他们愤愤不平,纷纷说主人胆小怕事,甚至要离开蔺相如。蔺府的下人也许没有恶意,也许出于对主人的感情,但终是意气用事,属于个人之间的狭隘感情,而不是胸怀全局的大公之情。蔺相如做到了对手下人晓之以礼,申之以义,平息了他们的情绪。如果换上当初的廉颇,岂不成为火上加油?所以,要形成团结合作的和合局面,有些从属性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古人云,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在日常生活中处世说话,可不慎乎?

我们党历来就非常重视团结、联合。在我们的党章中,把增强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作为党员的必备条件之一。要求党的干部要有全局观念,善于团结同志,包括团结同自己有不同意见的同志一道工作。现在,我们党所坚持的一系列根本制度和实行的内外方针政策,都体现着团结、联合、合作的精神。例如,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关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关于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关于坚持和完善民族的区域自治制度,关于对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的方针,以至于在外交上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等,我们共产党人的这种和合精神,正是传统和合精神的发扬光大。

(李振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