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有关蔺相如的成语典故_关于蔺相如的事迹

有关蔺相如的成语典故_关于蔺相如的事迹

时间:2022-04-03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有关蔺相如的成语典故_关于蔺相如的事迹十二、有关蔺相如的成语典故(一)成语典故表现蔺相如英雄行为的怒发冲冠形容大怒的样子。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及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具体内容参阅“完璧归赵”条目。出自蔺相如之口的1.布衣之交布衣之交,亦作贫贱之交,常指老百姓之间的交往,亦指显贵者与没有官职的人相交往。

有关蔺相如的成语典故_关于蔺相如的事迹

十二、有关蔺相如的成语典故

(一)成语典故

表现蔺相如英雄行为的

怒发冲冠

形容大怒的样子。意思是因愤怒而使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及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具体内容参阅“完璧归赵”条目。(www.guayunfan.com)出自蔺相如之口的

1.布衣之交

布衣之交,亦作贫贱之交,常指老百姓之间的交往,亦指显贵者与没有官职的人相交往。源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及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可欺,况大国乎!”

2.坚明约束

此成语源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谓秦王曰:‘秦穆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坚:守。明:明确。约束:遵守信约。坚明约束,意思是坚守同盟,遵从信约。

3.五步之内

此成语源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缶”,瓦质乐器。秦人常敲击它来作歌唱的节拍。五步之内,比喻极近的距离。亦作“五步间”。

4.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意思是指两雄相争,必有一个受伤,不会有好的结局。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蔺相如用这番话讲述将相和好的重要意义和自己避让廉颇,以国事为重的博大胸怀,告诫大家在内部问题上,不能取两虎相斗之势。

5.胶柱鼓瑟

胶柱鼓瑟,是指把柱用胶粘在瑟上,弹不成调。后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典出《史记·颇蔺相如列传》。秦赵长平大战前夕,赵王起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为将,取代廉颇。蔺相如坚决反对,不顾重病在身,抱病进谏,说:“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不知合变也。”但赵王固执己见,仍用赵括为帅,以致有长平之败。

6.徒读父书

此成语源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与赵兵相距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时赵奢已死……赵王因为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不知合变也。’”战国末,秦与赵战于长平,赵王中了秦国的反间之计,以赵括代廉颇为将。蔺相如指出:赵括白读其父赵奢的兵书,不懂得领会变通。结果,赵括四十万将士被秦军坑杀,赵括也被杀。“徒读父书”,比喻只知空谈前人的理论,不能领会变通。

7.过耳之言

此成语源自《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戏曲剧本选集〈将相和〉第二十二场》:“同心为国,哪有此事?过耳之言,不可听信。”“过耳之言”,意思是指某些不值得认真对待的话。

8.物阜民熙

此成语源自元·高文秀《渑池会》第二折:“我则待罢刀兵,安社稷(音黍),则要的物阜民熙,则俺这为臣子要当竭力。”物阜:物产丰富;民熙:人民安乐。“物阜民熙”,亦作“物阜民安”。比喻太平盛世,物产丰富,百姓安康。

表述和蔺相如有关的事物的

1.完璧归赵、璧还

完璧归赵,原意是指把和氏璧完整无缺地归还赵国,后泛指完整地物归原主。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渑池之功、渑池相会

渑池之功,原意是指蔺相如随赵王应秦王之约,在渑池硬令秦王击缶,维护赵国尊严的功劳。后引申为在外交上大智大勇,不卑不亢,建立功勋。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相如缶

此成语源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与秦王会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缶,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于是,秦王为赵王击缶。”战国时,秦、赵渑池之会,赵大夫蔺相如为了维护赵国尊严,曾迫使秦王击缶。“相如缶”,比喻屈辱豪强或豪强被屈辱。

4.西缶雪耻、秦王击缶

此成语源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秦昭襄王依仗强大的国势,向赵强索传国之宝“和氏璧”。蔺相如带璧入秦,当庭力争,使得以完璧归赵。公元前279年,蔺相如随赵惠王赴渑池与秦王相会。会上,秦王强使赵王为其鼓瑟,而秦王却不肯为赵王击缶。蔺相如以“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相威胁,终于迫使秦王“为一击缶”,从而为赵雪耻。七国之中,秦在西方,故称秦王在渑池会上所击之缶为“西缶”。“西缶雪耻”,比喻折服强敌,为国雪耻。

5.相如折秦

相如折秦,原意是指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相会中,以大智大勇挫败秦昭襄王欲骗取赵传国之宝和侮辱赵国君臣的壮举。后引申为敢于屈辱强权,表现大义凛然,不惧强权的气概。唐李白《自广平乘醉走马六十里至邯郸登城楼览抒怀》一诗中写道:“相如章台巅,猛气折秦赢。”后演化为“相如折秦”。

6.将相和

将相和,这一典故是指大将廉颇和赵相蔺相如和好之事。后用来表示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共同对敌,或双方因故产生分歧后,重归于好。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意思是背着荆条向对方认错请罪。荆:荆条,古时鞭打人的刑具。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8.刎颈之交

刎颈之交,意思是指杀头也不变的交情,即生死之交,形容是最好的朋友。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9.连城之价

此成语源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襄王闻之,使人遣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秦昭襄王为了得到赵之和氏璧,愿出十五座城池换取,可见其价值之高。“连城之价”,形容物品珍贵,价值极高。

10.价值连城

价值连城是价重连城在民间传言中演化形成的。具体内容见“价重连城”条目。

11.价重连城

价重连城,原指和氏璧价值十五座城池,后形容物品十分贵重。出于《韩非子·和氏》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荆山得到一块玉璞,拿去献给楚厉王。所谓玉璞,就是没有加工过的玉璧,外面包着一层石质。王使臣及玉人(专门治玉的技师)辨认,都说是石头,因此判他诳君王罪,砍掉了他的左脚。武王继位后,卞和又把玉璞献给武王。武王、大臣和玉人还是把它当作石头,又把他的右脚也砍了。后文王继位,卞和不敢再献,只是抱玉在荆山哭了三天三夜。文王派人询问缘由,卞和说,我非为失脚而悲,而是为好玉被当成石、忠心奉献被认为是欺君而哭。文王让人把璞玉外面的石质凿开,果然是一块晶莹透亮的玉璧,确属稀世珍宝。于是,被列为楚国国宝,以卞和之名命名为和氏璧。后来战国时,赵惠文王得此璧,秦国愿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取和氏璧。至此,又叫赵璧、连城之璧。唐朝杨炯诗曰:“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后来,形容价值高的宝物,就叫连城之宝或价重连城。

12.一字连城

一字连城,形容文章非常有价值。“连城”一词原意是指和氏璧价值连城,源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一字连城”源自北齐魏收所撰的《魏书·彭城王勰传》:“高祖令崔光读《暮春群臣应诏诗》,至勰诗,高祖乃为其改字。勰对曰:‘臣露此拙,赖蒙神笔赐刊,得有令誉。’高祖曰:‘虽琢一字,犹是玉之本体。’勰曰:“陛下赐刊一字,足以价等连城。”

13.连城璧

此成语源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襄王闻之,使人遣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战国时,赵惠文王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襄王愿以十五城换此璧,因其价值连城(连成一片的好多个城池),故称“连城璧”或“连城玉”。“连城璧”,比喻宝玉或国宝。

评价蔺相如其人其事的

1.名重泰山,智勇兼之

名重泰山,指名望高,可像泰山一样五岳独尊。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在评价蔺相如时说:“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避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2.蔺舌

此语源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于上卿,位于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之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赵将廉颇以蔺相如被拜为上卿而不服,说自己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不过是凭口舌得到上卿。“蔺舌”,指建树功勋的言辞。也指说客。

3.廉蔺

廉蔺,原意是指赵国的将相廉颇、蔺相如,后寓意将相贤明和睦,一般用在双方的团结和好方面。源自《后汉书·孔融传》:“曹操致书孔融曰:‘昔廉、蔺小国之臣,犹能相下。’”后人逐步把廉蔺单用,引申为上意。

4.久怀慕蔺

久怀慕蔺,源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后来,就用“慕蔺”表示对贤者的钦慕。因长期怀着慕蔺的心情,故有此语。多用于对初见或未见的人表示钦仰的客套话。

5.蔺生诡夺

此成语源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襄王闻之,使人遣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城予赵。相如称受璧需斋戒五日,秦王无奈,只好应允。相如估计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蔺生诡夺,意思是智取。

6.相如怀抱

此成语源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赵相国蔺相如不但完璧归赵完成了使命,而且在渑池会上,当秦王请赵王鼓瑟之后,以拼死精神威胁秦王,使之为赵王击缶,从而维护了赵国尊严,此可谓大智大勇。然而,他为了赵国的大局,为了将相和睦,宽容大度,不与廉颇争锋,终于感动廉颇,使之登门负荆。这种在强秦前面的智勇与在同僚之间海涵求睦的精神,就是所谓的“相如怀抱”。“相如怀抱”,形容大智大勇、能伸能屈、包容海涵的人格。

7.唇枪舌剑

此成语源自元高文秀《渑池会》第一折:“凭着我唇枪舌剑定江山,见如今河清海晏,黎庶宽安。”唇枪,嘴唇如枪。舌剑,舌头似剑。“唇枪舌剑”,形容争辩激烈,言辞犀利。多用于辩论、争论、争吵的场合。亦作“舌剑唇枪”、“唇剑舌枪”、“舌枪唇剑”。

8.对答如流

此成语源自元高文秀《渑池会》第二折:“秦公见小官对答如流,秦公大喜。”比喻答话如流水一样,迅速、顺利。“对答如流”,形容口才流利,思维敏捷。

9.济国安邦

此成语源自元高文秀《渑池会》第四折:“丞相原来有济国安邦之策,扶危救困之忧,忠孝双全,人中之杰,俺廉将军万不及一。”“济国安邦”,比喻治理和保卫国家,使之安定巩固。亦作“定国安邦”、“安邦定国”、“安邦治国”。

10.无缚鸡之力

此成语源自《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昔战国时赵人蔺相如,无缚鸡之力,于渑池会上,觑秦国君臣如无物。”缚,捆。“无缚鸡之力”,形容力气很小。

11.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意思是人都有怨恨,无恨无毒就不是真君子和大丈夫。源自元高文秀《渑池会》(杂剧)第四折中:“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某乃廉颇是也——今日我用副帅吕城看相如去,若相如严词和会,某去陪话;若他有害吾之心,某别有计较。”这一成语,后来有的又演化为“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二)和蔺相如有关的谜语

1.蔺相如不与较,盖极重之也。(谜底:其器廉以深)

2.蔺相如回车避之。(谜底:老将至矣)

3.名相如实不相如。(谜底:其容有未必然者)

4.相如引车避廉颇。(谜底:轮回)

5.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谜底:回车换行)

6.三让廉颇。(谜底:相忍为国)

7.相如避廉颇。(谜底:回车)

8.蔺相如避见廉将军。(谜底:回车)

9.相如引车避匿(威廉·退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