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散文(3篇)_关于蔺相如的事迹

散文(3篇)_关于蔺相如的事迹

时间:2022-04-03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散文(3篇)_关于蔺相如的事迹(三)散文(3篇)千古相如没有亭台楼阁,不见石马牌坊。蔺相如是我省古县人,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文学大儒冯梦龙最敬佩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壮举和“引车趋避”的大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廉、蔺以及赵奢、赵括、李牧五人的合传。司马迁在赞语中对其余四人的功勋只字未提,而独赞蔺相如一人。忧国忧民的蔺相如不顾病情,自告奋勇,愿协助赵括抵抗秦军。

散文(3篇)_关于蔺相如的事迹

(三)散文(3篇)

千古相如

没有亭台楼阁,不见石马牌坊。但见一截横陈的残碑、一株茂盛的古树,连天的萋萋芳草覆盖着一座冢墓。

这就是你的坟墓吗?这就是你最后的归宿吗?赵上卿蔺相如!这里没有秀丽优美的风景,却有着连绵不绝的游人。是什么让他们心仪已久,不远万里而来?为什么每个到墓前的人都神色凝重,满脸的虔诚?赵上卿蔺相如,你何以能赢得人们亘古不变的敬重?

对于赵国的追寻,今天的我们仅能凭着《史记》中的几个零散而有限的故事来想象探寻。(www.guayunfan.com)三家分晋,胡服骑射……百年历史风云,赵国留给后人的似乎仅仅是赵武灵王、廉颇、蔺相如,还有那位风流千古的秦始皇的母亲……然而,历史的烟云又淹没了多少可歌可泣的人物啊!而你,蔺相如,依然熠熠生辉,光彩照人,千百年来被人敬仰推崇!蔺相如是我省古县人,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山西名人》、《古县志》均有翔实的记载。

踩着松软的芳草,绕墓三匝。我在思索:相如墓前这些古往今来的人们啊,你们又在追寻着什么?穿越千年时空,我约会古今众人,洗耳聆听他们的声音。

清代岳阳知县赵时可,他羡慕相如起于青萍之末而一举成名平步青云的际遇:“怒发卤庭客,逊颇何太音?纯臣正白璧,满腹葱丹心。赵瑟无妨鼓,秦盆亦叶音。当年贤宦者,谋国何太深?”

清代进士赵董,他追求蔺相如名满天下万古流芳的名声:“智勇兼全仰大名,宝丰村外列坟茔。松虬老去余生气,风雨秋来带怒声。”

文学大儒冯梦龙最敬佩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壮举和“引车趋避”的大度。他说:“和氏之璧何足为重?相如之意,只恐秦王欺赵得璧,便小觑了赵国,将来难以立国,倘索地索贡,不可复拒,故于此显个力量,使秦王知赵有人也。”他并赋诗一首:“引车趋避量诚洪,肉袒将军志亦雄。今日纷纷竞门户,谁将国计置心中?”

一代史学宗师司马迁,他用历史学家的眼光来评价:“知死必勇,非死者难,处死者难也。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廉、蔺以及赵奢、赵括、李牧五人的合传。司马迁在赞语中对其余四人的功勋只字未提,而独赞蔺相如一人。在他看来,任何赫赫战功都会随时光流逝而去,而蔺相如这种为维护国家尊严处死地“知死必勇”的无畏气概和“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磊落胸襟,方可“名重太山”、流芳千古,才值得大书特书。我想,这既是蔺相如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凭吊、缅怀他的原因所在吧?

“岂止后人,当时赵国人就爱戴他,拥护他!”身旁一位老人的话打断我的思绪,并将我带回那遥远的战国时代,我眼前不禁浮现出那悲壮感人的场面……

秦、赵相持于长平。赵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欲派赵括代替老将廉颇为三军主帅。这时已病笃的蔺相如闻讯匆忙赶至王宫,劝赵王说:“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不知合变也。”但昏庸的赵王听不进蔺相如规劝,执意任用赵括为帅。赵国不能断送在黄口孺子之手!忧国忧民的蔺相如不顾病情,自告奋勇,愿协助赵括抵抗秦军。于是在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四十万赵军中多了一辆马车,车上躺着气息奄奄的蔺相如。当行军到北平一带时,长途颠簸已使蔺相如气若游丝,自知不久于人世的蔺相如叫来赵括千叮咛万嘱咐:秦将王龁才能平平,却连续击败我国名将廉颇,足见秦军之强大。故与秦军作战,宜在坚守,避其锐气,切不可冒然出击!并安排后事:“我本此地人,死后就将我葬在故土吧!”说罢撒手西去。赵军失去智多星,赵国倒了擎天柱。四十万赵军哭声震天,泪飞顿作倾盆雨。赵括这厮打仗不怎么样,笼络将士、稳定军心的手段还是有的。否则,在随后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绝境中,孤军奋战坚守了近两个月是不可想象的。赵括下令:全军将士每人捧一把黄土埋葬贤相。噩耗传开,家乡的人们也自发赶来。四十万将士,四十万捧土,四十万颗心;数万村民,数万捧土,数万颗心……送葬的队列整整排了20多公里。每个人都是哽咽失声,泪流满面。于是,哀思满腔化为泪,泪洒黄土土成泥。赵括流着泪走在队伍前列,走到坟前,双膝跪下,把第一捧黄土撒在蔺相如的灵寝上,身后的将士和村民依次下跪磕头,把带着体温的一捧捧黄土覆压上去……葬礼进行了四五天,黄土堆了四五天,相如墓竟然堆成了一座六七米高的小山丘。由于大家的双手紧捏黄土,又拌和着泪水,黄土竟被捏成一块块的泥土,致使坟墓像许多石头堆砌而成。这种奇异的土质在别处还真没见过。

我躬身拾起一块黄土,捧在手里,凝眸而视。是啊,有亭台楼阁的地方是没有这种黄土的,有石马牌坊的陵寝地也是没有这种黄土的。赵上卿蔺相如啊,这样的黄土是你最好的墓志铭。一个人在身后能配享这样的黄土,那他必将和黄土一样千秋不朽!

本文作者:刘晓明 摘自《山西日报》

寻访三晋历史名人故里

蔺相如:智勇兼美的谋臣

寻访精神:容

寻访地理:蔺相如墓

在今山西古县蔺子坪村,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上卿,在强秦意图兼并六国、斗争逐渐尖锐的时候,不仅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让秦国的图谋屡屡受挫,更难得的是,他有容人之量,以大局为重,“先国家而后私仇”,是一位胸襟广阔的政治家。

游走于文明积淀厚重之地的文人,难得轻松。举手投足,踏足郊野,所见所闻,时时魂牵梦绕,一瞬间,时空轮转,千年故地,多少古圣先贤浮现眼前。历史与现实、灵魂与存在,古今交错,“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睹旧物,思幽情,对比不堪的现在,遥想莫测的未来,令人疯狂的想法,沉重负担,渐渐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这恐怕不是文人的多愁善感,而是山水空气之间,精灵弥漫,历史太重,故事太多,与现在格格不入,令人窒息之故。

所谓“文明积淀厚重之地”,譬如山西。听说大名鼎鼎的蔺相如之墓在山西、在古县之时,既惊讶又坦然。惊讶是因为,古县距生我养我的故乡——霍州不到100公里,而且霍山绵延,一脉相承,老乡中的前辈,竟有如此名流大腕?坦然是因为,山西的名人、名地太多,几乎每一座山脉、每一片土地都承载着太多的历史文化,所谓“厚重山西”是也!

所谓文人,决不是如我一般,略知皮毛、孤陋寡闻之辈,当是浸淫于博大精深文化之中的智者。当然,也不一定是文化程度高、学位高、职称高的学问家才行。在山西这块传统文化的聚集地上,可能一个老农、一个工人、一个小职员,普通人举手投足、一言一行,或许就是一种文化的深刻领悟,因为文化早已沉淀为民俗,抑或是人情世故。所以,沉重的人很多,窒息的感觉弥漫着。

所谓窒息,实在是“痛”之所致。何来的“痛”?千古悠悠,沧海桑田,先人之美名也罢,壮举也罢,放在变幻莫测的现实之中,如电影中的蒙太奇,不停地快速切换,让人无法接受,不堪时间之重,痛在古今之变,独怆然而涕下。

赵人蔺相如

《史记》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到今天,中华历史汉之前,最翔实、最可靠的文字记载,仍然只有《史记》一家。而司马迁,伟大的历史学家,曾记载了英雄蔺相如的事迹。

《史记》说:“蔺相如,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缪贤,太监,蔺相如是他的门客,出身微贱,如何能名垂青史呢?三件事: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也叫负荆请罪吧)。

赵惠文王时,得天下美玉,叫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说要用15座城池换璧。赵王一时手足无措:把璧给秦,怕秦城不可得;不给吧,秦强赵弱,怕秦以兵来打。缪贤推荐,蔺相如奉璧入秦。

秦王本来就是恃强凌弱,想霸占宝物,接见蔺相如时只顾赏璧,绝口不提用城交换的事,蔺相如一怒之下,持璧睨柱,说:“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秦王大惊失色,退步求和,假装要划城给赵。蔺公早就识破其诡计,要秦王斋戒五日再说,随后悄悄派人从小路归璧于赵。等秦王再召见时,蔺相如坦言,璧已归赵,因怕秦不守信,必须先割地再给璧,不行的话,你把我煮了吧!秦王一想,杀了相如也不能得璧,算了吧,放相如一马。这就是“完璧归赵”。他不辱使命,赵王大喜,封为上大夫。

后来,秦攻打赵国,杀了两万多人。秦王根本没把赵放眼里,准备与赵王渑池相会,借机羞辱一番。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好个蔺相如,挺身而出,端着个盆子(缶瓦)非得让秦王敲,秦王大怒,不干。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这就要玩命呐!吓得秦王只好听命,于是赵国的史官写下了:“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这就是“渑池会”,相如功大,封为上卿。

《史记》中的人物分为三个级别:本纪、世家、列传。秦王最高,在本纪之中也属前列,帝王中的帝王;而蔺相如地位很低,和廉颇一起在列传第二十一,也就是百姓中的豪杰。以百姓之位,敢叱咤帝王,弄得秦王狼狈不堪,可见相如之忠、之胆。

两次交锋,奠定了蔺相如在赵国的地位,他官职被提拔,比攻城野战、声名显赫的廉颇还高。廉颇不服,百般相辱,而蔺相如却一退再退,百般忍让。手下人看不过去,说相如没骨气,再这么下去,没人愿意打下手了。蔺公一笑,说,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谁厉害?下人说,当然是秦王了,蔺公曰:“以秦王之威”,我蔺相如敢“廷叱之,辱其群臣”,为什么我单就怕廉颇呢?告诉你们吧,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在,如果我俩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我之所以忍让,是因为“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负荆请罪,二人遂成刎颈之交。这就是“将相和”,蔺公深明大义,顾全大局,感动了廉颇,名传天下。

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描写的人物不少,除廉、蔺二人,还有赵奢、李牧等名将,但我们注意到,在文章末尾所加评论的“太史公曰”中,凡67字,字字千金,全部是表彰蔺相如的,全文如下:“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蔺河·蔺公祠

司马迁只是说,“蔺相如,赵人也”,并没有其籍贯、故里、墓葬和后裔等的记载。近年来,孟繁仁先生等一批学者通过对史料及实地的考证、考察,得出了蔺相如系古代岳阳县(今古县)宝丰村人,其后裔为避秦王迫害举族移居到赵城许村和洪洞县等地的结论。

说实话,出发去寻访蔺公墓地之前,心里颇有些惴惴不安。即使史学界已有众多史料的证明,但墓地这种文物,只要一天没有挖掘,没有科学的鉴定,谁也不敢把话说死。

不过,据说最有经验的考古学家,有时靠的是多年的经验带来的敏锐的感觉,或者叫灵气。我虽不懂考古,但实地寻访一趟,采些民风,找点感觉,也不至于惊了蔺公在天英勇之灵吧?还是去去的好。

春日,先到安泽县住下。之所以先到安泽,是因为安泽、古县本是一县,而蔺公故里,据说离安泽近,离古县远。同行的史壮宁君生在安泽,长在安泽,他在故乡还有采访任务。

次日,出安泽县城,沿沁河向北,依山而进。我开玩笑说,吃了安泽的水,粗了脖子细了腿。壮宁兄说,缺碘的水不在这片,这片是好水,况且这几年的改造,几乎见不到你说的那种状况了。

没想到确实是好水,沁河清清洌洌,加上周边的山、新鲜的空气,心情畅快,兴致勃勃。不远,岔开路,沿一条小河蜿蜒而上,壮宁说,这就是蔺河。

《岳阳县志》记载:“蔺河,县北八十里,从宝丰村后蔺公墓发源……入沁河。李灼诗‘蔺水潆洄独系情即此。”

未见蔺公墓,先睹蔺河情。在和川镇,蔺河旁,我们进了酒厂。酒亦有情,名叫“将相醇”。小小酒厂,老板朴实,话不多,热情好客。小镇民风淳朴,司机连师傅给手机充电,路边小店的人二话不说,还招待喝茶,聊了半天。

没想到,回来一查,这和川镇,曾是蔺公祠所在。更没想到,一路的好兴致,也就从这小镇往后,戛然而止。

痛并不快乐着

出河川,进宝丰,就从安泽到了古县,山势开始陡峭,蔺河水越来越小不说,铺天盖地的小煤窑、小焦化厂来了。

脏!空气脏,地下脏,水也脏,路边的人竟有许多说着南方话(温州炒煤团?),害得我们一路问去,差点走错路。终于,在一个小山洼里,看到了高高大大的土堆,一阵狂奔,来到跟前,这就是蔺相如墓了。

小村子叫李(蔺)子坪村,墓前三块不同时代的碑,确定了它就是一代豪杰的葬身之地。

田里的老人接过我递的烟,说:唉!这墓让毁坏了。他说原先是大的一堆,“文化大革命”期间,炸毁了一半,像路边那样的参天大树,原先有很多很多。

我在墓的西边,平生头一次见到了盗墓洞,圆圆的,能容一个身子,起码有三四处。三块石碑分别是民国七年(1918年)、1960年、2000年立的,记载了蔺公的生平。

老农当然讲了许多传说、故事,在田里,在山边,在风中,我听着,时不时抬头看,前面不足500米处那黑乎乎的小煤窑,我就这样,怀念了一会那“一奋其气,威信敌国,名重太山”的蔺公,走了。

有两件事,让我拜谒之旅变得不痛快:一是安泽县政府的人说,安泽、古县有一个协议,安泽宣传荀子,古县宣传蔺相如。就这样,把两个老祖宗分了。二是蔺公墓周围那些煤窑、焦化厂,在青山碧水之间“张狂”得不行,蔺公就这样看着他们“吃祖宗饭,断子孙粮”。

我是个理想主义者,可能你会这样说。是的,我宁可沉浸在司马迁那激扬的文字中,在心中树起古圣先贤的形象,也不愿看到,我们厚重的文化所赖以生存的土地,在一天天变黑变脏,变得那么功利,那么面目皆非。

也许,我们有钱了,百姓富裕了,但是有一天,当你从一个个黑窟窿旁掩鼻而过的时候,会不会想到地下有一个智勇双全的先人,他怒发冲冠而无可奈何?!

也许,我们文明了,人人知书达礼,但是有一天,当你翻开厚厚的《史记》,回到那悠远的过去,突然发现那样一个有骨气、有个性、有魅力的英雄,他就在你身边,而你无处可寻、无法寄托的时候,厚重的文化让你心痛不已!

(本文作者:房华,摘自《山西晚报》)

不朽的蔺相如

汽车在霍岳山脉奔驰,穿过洪洞,进入古县,时而沉入山谷,满目是青翠;时而飞上山巅,一览众山小。随着山路的蜿蜓曲折,我的思绪也在起起伏伏。此行的目的是拜谒蔺相如墓,这是我珍藏很久的一个心愿。还在读书求学的时候,我就在课本上读到了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从此,蔺相如的高大形象就矗立在我的心中。可是,我没有想到蔺相如的墓就在霍岳山中的古县。得知此情,我就决计去拜谒这位不朽的名臣。

山,越钻越深;水,越行越幽。在这灵秀的山水间,我又一次回味起蔺相如的勋绩。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有《廉颇蔺相如列传》,从其中的记载看,蔺相如一生主要做了四件事,概括起来说就是:完璧归赵、逼秦击缶、回车避让、直言上谏。四件事不算多,与我们当今不少地方每年都有大举措、大动作,要开几个工程、办几件大事的壮举相比,显然有些少,有些微不足道。然而,仅就这四件事就足以惊天动地,就足以名垂青史了!

蔺相如平生办的第一件事是完璧归赵,这是他初出茅庐的第一次露脸。此前他仅是宦官缪贤的一位舍人。缪贤犯了罪,欲逃亡燕国,蔺相如知道后劝阻他:“燕王过去亲近您,是因为您是赵王的宠臣,亲近您是为了讨好赵王。如今您犯了罪,燕国弱小,害怕赵王,绝不会收留您得罪赵王,说不定会活捉了您献给赵王。”缪贤听了蔺相如的话,茅塞顿开,然后按蔺相如说的去向赵王请罪,因而得到了赵王的赦免。

时隔不久,赵惠文王得到了一块名闻天下的美玉和氏璧。这是一件意想不到的好事,赵王十分高兴,爱不释手。没想到这意想不到的好事却招来了意想不到的难事。秦昭襄王知道了,也想得到这块美玉,来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对于赵国来说,秦国要强大好多,不给和氏璧不成,得罪了强秦便可能有“血光之灾”,可是,拱手相送,秦要是不给城池岂不是上当受骗!如何处理这件难事,赵王一筹莫展。此时,缪贤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蔺相如就这么由舍人变为使臣,临危受命,出使秦国了。

果不出所料,秦王在章台接过蔺相如呈上的和氏璧后喜出望外,自己反复观赏,又送给后宫美人观赏,就是闭口不谈割让十五座城池的事情。见状,蔺相如对秦王说:“和氏璧有个小瑕疵,让我指给您看。”接过后,蔺相如双手握紧,连退数步,倚柱而立,声色俱厉地说:“秦国想要这块玉,赵国文武大臣都不主张给,认为秦贪婪无度,又十分强横,不会给赵十五座城池。我对他们说,秦不会因为一块玉而影响自己的信誉的!大家才勉强同意了,于是赵王斋戒五日,十分隆重地将美玉交给我,让我奉献给大王。没想到大王在寻常馆舍接待我,又把美玉送给后宫美人欣赏,就是不提给城池的事情,所以我只好要回这美玉。大王若是威逼我,我就和美玉一块撞碎在柱子上。”

秦王怕他撞碎美玉,连声道歉,当即摊开地图,指着割让的城池。蔺相如要秦王斋戒五日,方肯交出美玉。五日后,秦王斋戒完毕,却发现蔺相如早派人从小路将美玉送归赵国了。这就是流传千古的完璧归赵故事。

接下来的故事该是逼秦击缶了。秦王有意要侮辱赵王,就精心策划了一个渑池盟会。会上,秦王和赵王把盏同饮,酒过三巡,秦王微醉,对赵王说:“寡人听说赵王精通音乐,请弹奏一曲吧!”出于礼貌,赵王弹瑟而歌。没想到刚刚弹毕,秦国的史官马上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命赵王弹瑟。这显然是有意侮辱赵王,侮辱赵国。一旁随行的蔺相如怒发冲冠,挺身而出,捧起一个瓦缶要秦王击奏。秦王当然不肯。蔺相如逼近一步,怒斥道:“如果不击,五步之内我的颈血就会溅在您的身上。”近侍要杀蔺相如,他怒目大睁,一声大喝,吓得他们退后数步。秦王无奈,只好敲了一下瓦缶。蔺相如马上对史官说:“记下: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命秦王击缶。”秦王讨了个没趣,又见赵国军队严阵以待,无可奈何,只好罢了。蔺相如保全了赵王的面子,捍卫了赵国的尊严!这一来,他的声名远播。回到国内,赵王感念他的功劳,拜他为上卿。这便惊动了一个人,这就是赵国的老将廉颇。廉颇为国征战,出生入死,立下过汗马功劳,此刻官职却低于蔺相如。蔺相如的接连升职,让他憋了一口闷气。他扬言要是遇到蔺相如,非给他个下马威不可。这便有了后世家喻户晓的故事:回车避让和负荆请罪。

说来也巧,这一日蔺相如乘车外出,走在巷中,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威风凛凛地过来了,眼看就要与之相遇,蔺相如忙吩咐车夫调头回车,拐进了另一条僻巷。廉颇趾高气扬地过去了,蔺相如却匆匆忙忙地回车了。这退缩忍让的行为激怒了众位门客,大家纷纷辞行,说跟着他太受窝囊气。蔺相如劝慰大家说:“依诸位看,廉将军和秦王谁更厉害?”

门客们说:“廉将军当然比不上秦王了。”

蔺相如说:“我不怕秦王为什么却怕廉将军?当今秦国不敢侵犯赵国,是因为我与廉将军同时在朝辅政,倘若我们两人争斗不和,秦国就会趁乱而举兵伐赵,国家就会遭难。”

众门客点头称是,对蔺相如更加敬重了。

消息不胫而走,传到了廉颇的耳中,老将军大为感动,自愧不如蔺相如胸襟宽大,便背负荆杖,到蔺府跪拜请罪。于是,中国历史上便有了一位忠贞耿直、知错就改的英雄形象。此后,廉颇和蔺相如结为刎颈之交,从而维护了赵国的大局稳定。

不知为何,正直往往会遭遇不公。在这一点上,历史和现实有着惊人的雷同。赵惠文王死后,赵孝成王即位。不久,秦军进攻赵国,老将廉颇坚守长平。秦军久攻难下,就采用离间计,散布廉颇已老,不敢应战,而秦人最怕的是赵括的谣言。赵孝成王轻信谗言,撤换了廉颇,任用赵括前去接替。此时,蔺相如病体沉重,早就卧床不起,闻讯后硬撑起身,前去向赵王进谏:千万不要撤换廉将军,他攻防有方;千万不敢任用赵括,他只能纸上谈兵。遗憾的是,赵孝成王不是赵惠文王,他没有听取蔺相如的诤谏。长平之战大败,赵括被乱箭射死不说,被俘的四十万赵国士卒竟被秦军活埋,发生了世界军事史上的一大悲剧。如果蔺相如的诤谏被采纳,如果廉颇继续镇守长平,那么,历史就会重写了。可惜,历史不会逆转,它只能用血腥的事实证明是非曲直!

回顾蔺相如的生平事迹,我更为赞赏这位先贤的精神。在中国成语的宝库中,有不少好词都可用来赞美他。比如义不容辞、大义凛然、义愤填膺、面不改色、怒发冲冠、智勇双全、不辱使命、顾全大局,等等。这些成语既活化了他的行踪,也摹写了他的精神品格。不过,若是更简略地概括蔺相如精神,我以为他具有超常的智慧、过人的胆略、宽阔的胸怀。

超常的智慧使蔺相如每遇大事都能审时度势,提出最佳的决策。经过事实检验,他的决策总是合乎实际,能克敌致胜;总能使赵国进退自如,胜券稳操。可以说,他是一位智慧的化身。

蔺相如所处的时代是战国时期,当时烽火狼烟,兵戎干戈,时时在纷争。而在那血雨腥风的岁月,眨眼工夫,可能会有杀身横祸,因而,每一项决策的付诸实施都需要有过人的胆略。试看完璧归赵,蔺相如要回美玉,靠近柱子,痛斥秦王,那需要何种胆略?!试看渑池相会,蔺相如举起瓦缶,逼近秦王,喝退侍卫,那需要何种胆略!谈到胆略,谈到对蔺相如临危不惧的敬慕,真可用一个成语:五体投地!不过,最让人称颂的还是蔺相如宽阔的胸怀。这自然体现在他对待廉颇将军上。蔺相如没有居功自傲,没有丝毫的骄横,面对骄横的将军,他恭谦地忍让回车,这又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精神境界!他创造的精神高峰,几乎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

蔺相如的大智大勇来源于他置国家利益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他的所作所为没有一点是为了私利。他身为赵人,一切从赵国利益出发:智慧,为赵国生谋;愤怒,为赵国生威;忍让,为赵国生和。为了国家的利益,他公而忘私,顾全大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蔺相如不朽,他的精神不朽,人格不朽!

胸中翻江倒海,汽车已过重叠山峦。过了北平镇环曲不远,就进了一个山谷。山谷中有个村落,这就是蔺子坪。蔺相如的墓冢就坐落在村前。穿过岁月的风尘,历经人世的沧桑,墓冢仍然高巍在霍岳的怀抱。据说,这座墓丘是赵国将士庶人送葬时从远方捧土堆成的,从顶到底都是黄色胶土。而这一带的山沟中,是绝无这种胶土的。仅此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蔺相如是何等的崇敬。墓前有一棵树,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看着它那老迈的枝干,少说恐怕也有千年以上了。据说,先前这里大树很多,葱茏蓊郁,有一年狂热的人们昏乱了头脑,要平坟垫地,要伐树用材,可采伐到此树时,锯口中不流清水,竟然流出了鲜红的血汁。伐木者大惊,扔了工具,仓皇逃去,方才留下这古老的苍绿。树木不会滴血,但是人会有良知。也许是人的良知喷出了血液般的红色,才使狂热的年代幸存了一株历史的绿荫。

如今,荒谬的时光远去了。古县人民将蔺相如视为最为难得的文化资源、精神财富。他们已经将蔺相如墓做了规划,要按照原貌进行修复,要树立他的雕像,要陈列他的业绩,要以蔺相如为载体推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我为这一切欣喜,希望墓地重光,希望能尽快看到一个辉煌的未来。我明白面对坟丘的时候,人们会感受到墓的主人那种难得的精神。这精神可以陶冶品格,可以净化心灵,可以催发民族振兴的新芽绿树!

我在蔺相如墓冢前肃立、鞠躬,默默祈祷:

蔺相如,永恒的生命,不朽的精神!

(作者系临汾市人大主任,中国作协会员刘合心)

【注释】

[1]暴虎冯河,出自《诗经·小雅》:“不敢暴虎,不敢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河:涉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