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附记:历史真的被误读了吗_关于蔺相如的事迹

附记:历史真的被误读了吗_关于蔺相如的事迹

时间:2022-04-03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据悉,该铜戈的发现是赵国名臣蔺相如出土文物在国内的首次发现。也就是说在这支铜戈里,充满了关于蔺相如的职务、地位、能力以及褒扬的信息。其实,许多人以为历史上蔺相如的官职是宰相,正说明了蔺相如在人们心中的历史地位。

附记:历史真的被误读了吗_关于蔺相如的事迹

附记:历史真的被误读了吗?

张港的《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一书出版后引起很多读者的关注,特别是《蔺相如不曾为相》一文先后被大量报纸、杂志、网站转载,引起众多读者的注意。事实果真如此吗?本文拟通过延续两千年的蔺相如历史文化遗存,去追溯那远去的历史,以求还原其真实的历史面目。

张港先生在《蔺相如不曾为相》一文开头就说:“京剧中有一个著名的传统剧目《将相和》,这里的‘将’就是廉颇,这里的‘相’自然就是蔺相如了,于是,许多人就以为历史上蔺相如的官职就是宰相。其实,蔺相如从来就没有做过相。”

显然,张港先生的意思是说,蔺相如是戏剧化了的人物,而并不是史事中的蔺相如,“蔺相如从来就没有做过相”。

记载蔺相如史事最权威、最完整的当属大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可是翻遍书中所有内容也没有任何记载蔺相如为相的片言只语,据此,张港先生便得出结论:“历史被误读了。”(www.guayunfan.com)其实,现有历史书籍里没有记载并不意味着史实就没有发生,秦焚书坑儒烧掉了多少历史的真实,留下了多少记载的空白?现在没看到记载,不等于原来无记载!要研究发现真实的历史,我们不仅要看史籍记载,更应看重历史文化的遗迹与遗存,新的考古发现比历史书籍的离散记载更真实可靠,作为证据也更有说服力。

令今人不得不信服的是确实存在这样的文化遗存和考古发现,那就是上世纪80年代在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八道沟镇葫芦套村发现的战国时期赵惠文王亲赐给名臣蔺相如的一件铜戈,这件珍贵的国家一级历史文物现被吉林省博物院作为“镇馆之宝”收藏。铜戈援部上扬,中部起脊前锋呈弧尖状,内有刃。铜戈一面有两行铭文,刻画十分清晰。据悉,该铜戈的发现是赵国名臣蔺相如出土文物在国内的首次发现。吉林大学考古所的林云、吴振武先生对铜器铭文进行了研究,铭文为:“艹年丞(蔺)相女(如),邦左囗鹿智冶阳。”两行铭文中间的穿孔下有一“肖”(赵)字。从戈铭上看,“艹年”为赵惠文王二十年,即公元前279年。据《史记》记载,该年恰值蔺相如参与渑池之会逼迫秦王击缶而被拜为上卿之年,官位在大将军廉颇之上。

既然蔺相如与廉颇同为上卿,在赵国政坛上其资历又不如廉颇,那么为何会位在廉颇之上呢?

铜戈上的铭文字义给出了答案,这里的“丞”字足以说明,蔺相如事实上是当时赵国的丞相。

“艹年丞(蔺)相女(如)”意思就是“赵惠文王二十年丞相蔺相如”,后面的“邦左囗鹿智”,邦指国家。左,本意辅助,古同“佐”。鹿系甲骨文字形,在本字中指“鹿与鹿并足而立、比肩而立”,还比喻政权、爵位,如“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史记·淮阴侯列传》)。“智”字从知从日,“知”义为“说得准”、“一语中的”。“日”指“日子”、“每天”。“知”与“日”联合起来表示“每天都能一语中的”。本义:聪明一世、一生聪慧。除中间一字辨识不清外,这几字的含义用现代汉语表达出来就是“辅佐国家政权智慧无比”的意思。“冶阳”二字,冶是铸造的意思,古今未变,阳是明亮、温暖、明显的、凸出的意思,连起来应该就是“冶铸(这支铜戈)用以表彰奖励发扬光大”的意思。也就是说在这支铜戈里,充满了关于蔺相如的职务、地位、能力以及褒扬的信息。它是赵惠文王下令铸造并亲赐给蔺相如的至宝,是对蔺相如功勋的肯定和奖赏,是地位和权力的象征,而并非普通兵器。

我们知道,由于战国时期六国文字各异,故铜戈上的铭文目前仍有个别字未被准确辨识。同时,那一时期,各国对丞相一职的称谓也并不完全相同,只是秦统一以后才定型。据考证,丞相为官名,是中国古代皇帝的股肱。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无所不统。丞相制度起源于战国。秦从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开始,设左、右丞相,但有时也设相邦,相邦是丞相的助理。司马迁著《史记》时避讳汉高祖之名讳,称“相帮”为“相国”。秦统一后只设左、右丞相。此即中国宰相制度正式称谓的开始,秦武王二年离赵惠文王亲赐给蔺相如戈仅三十年时间。因此,刻在蔺相如戈上的“丞”字只能是丞相的意思。查历史记载,前281年魏冉任相,两年之后的前279年蔺相如就当了丞相。

但是,《史记》没有记载蔺相如为相,却记录了平原君曾“三去相、三复位”,很多人认为除乐毅、魏冉、田单等人短暂为相外,其他时间都是平原君为相,这容易造成蔺相如不曾为相的误解。

另外,史书虽然没有发现蔺相如为相的记载,但他确实有为相的实权和能力。首先,他握有实权,位居大将廉颇之上;在能力上,文的一面上过小学的都知道,这里不再多说;武的方面他也曾率领赵军讨伐齐国,并收复了被齐国吞并的原属赵国的平邑城,之后又率军北上藁城,修筑赵国边防军事要塞。蔺相如在任丞相的十四年里,实现了赵国的稳定,扩大了赵国治理的疆域面积。

其实,许多人以为历史上蔺相如的官职是宰相,正说明了蔺相如在人们心中的历史地位。事实正是如此,蔺相如的忠勇、节义、智慧无人能比。一是爱国。爱国是蔺相如思想的内核。将相和的根源实质上是因为蔺相如和廉颇有着共同的爱国思想,缘于他们共同的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矣!因为爱国,他们抛却了个人恩怨,留下了千古美谈。二是无我。无我是蔺相如的人生境界。无我,蔺相如才表现得无私无畏,显示出超人的胆略,发挥出过人的智慧,做到临危不乱,宠辱不惊,应对有方;无私才能以国事为重,对同僚百般忍让,捐弃前嫌,将相和好,携手卫国;才能在敌人面前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敢以颈血溅秦王。三是智慧。智慧是能力。唇如枪、舌如剑,靠的是有智慧。蔺相如能够在国家用人之际脱颖而出,正是因为他能够完成别人不能完成的任务。四是谦和。谦和是修养。对待敌人针锋相对,毫不留情;对待同事,即使对方欺负到自己头上也不去计较;对待想离开自己的下人,也不是恼怒,甚至惩罚,而是耐心做说服工作,充分体现了他以原则而不是以情绪处事的风范。五是节义。节义是操守。战国时期有一个很突出的现象:既有能之士经常转投异国。如乐毅、范雎等人。即便廉颇在被撤职后,也怒而攻打取代其职务的乐乘,后奔魏国,再到楚国。其继任者虞卿,更是为了朋友私情放弃相位出走他国,给赵国带来莫大损失。蔺相如则不然,即便在后期受到冷落、疏远,甚至弃而不用,仍然抱病进谏,传说他还依靠自己的力量组织抵抗秦国的入侵。如果他要投靠他国,相信会有不少国家欢迎他去,但他没有这样做,这就充分体现了他高尚的气节。正是由于具备这些闪光的人格特点和完璧归赵、渑池挫秦、率军收复失地平邑、抱病进谏等功绩,蔺相如的形象才相传千年毫不褪色,他的许多思想及行为艺术才始终闪耀着夺目的光芒,激励后人去探索、挖掘、学习,并且发扬光大。

《蔺相如不曾为相》一文也引用《史记·赵世家》记载说,“赵惠文王十四年,相国乐毅将赵、秦、韩、魏、燕攻齐,取灵丘”。《乐毅列传》也说“以相国印授乐毅”。《史记·赵世家》又记,赵惠文王十八年(公元前281年)“魏冉来相赵”。又说“齐安平君田单将赵师而攻燕中阳,拔之。又攻韩注人,拔之。二年,惠文后卒。田单为相”。乐毅、魏冉、田单这三人全是“外国人”,授之相国印都是一种临时的政治手段,他们为赵相的时间都很短。的确,笔者认为当时赵国的相国确实是一种政治安排或者说是一种最高荣誉,至于是否真的掌握实权就要另说了。

笔者有幸了解到四川涪陵《蔺氏族谱》记载:相如公又名康字邦衡,为蔺氏家族第六代孙,生三子,长子希颜字混唐,事齐君,燕人下齐七十余城,希颜公从田单以火牛阵破燕,尽复燕地,拜为上卿。次子希曾字继唐袭封仕爵。三子希孟字述唐。《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陆氏起源时说:“二世陆发,齐泯王时,拜为上卿,封为陆侯,燕师破齐,侯居于乘,卒后谥曰恭侯。婚配蔺氏夫人,蔺氏夫人据载是赵国蔺相如之从女。”可见,当时蔺相如与齐国高层的关系非同一般,难怪赵惠文王去世后太后临朝,秦国攻赵试探,齐国能出兵解围。在齐国立了大功的田单之所以到赵国为相,也许与蔺相如的延揽有关。

在蔺相如之外赵国就只有平原君为相时间较长。平原君是赵惠文王之弟,以善于养士而闻名,门下食客曾多达数千人。在赵国政治上可以说他代表王族,手下食客众多说明他势力和影响强大,但他个人能力平平,许多时候只是徒具虚名而已。有几个例子可以充分说明:一是他的门客指出的重视美人胜过重视有识之士,直到食客纷纷离去才问明原因。二是名士毛遂在他那里多年,只有靠自荐才有了出头之日。三是赵奢奉命收税而平原君家竟不肯出,赵奢以法治之,平原君竟然要杀掉赵奢。更重要的是他谋事不明,看不到事物的实质。长平之战前,他看不清韩国欲借力赵国的时局,只是把占领长平当作捡来的便宜,才鼓动赵王接受韩上党之地,并未看到长平战略地位的重要。“三去相、三复位”只能说明赵王对他的能力也是高度怀疑,用他为相的话也只是拉拢皇族借用他的名声而已,相比而论,赵王更看重蔺相如的能力,因此蔺相如确是具有为相的实权。

说起来,历史上对平原君“三去相、三复位”也存在高度质疑,《先秦诸子系年》就指出:“平原君三去相,三复位,恐未可信。”笔者亦发现,《史记·六国年表》记载“赵惠文王元年,以公子胜为相,封平原君”存在失误,查《史记·赵世家》可看到赵武灵王“二十七年五月戊申,大朝于东宫,传国,立王子何以为王。王庙见礼毕,出临朝。大夫悉为臣,肥义为相国,并傅王。是为惠文王”。四年,公子成与李兑杀公子章及田不礼,灭其党贼而定王室。公子成为相,号安平君,李兑为司寇。十四年乐毅为相,十八年魏冉为相。《魏公子传》说:“赵惠文王弟平原君。”(《范雎传》)《赵策》:“谅毅曰:平原君,亲寡君之母弟。”说明平原君是赵惠文王同母弟弟。考《赵世家》,武灵王纳惠后在十六年,惠文王、平原君皆惠后子。武灵王二十七年传国,这时惠文王不过十一岁,平原君不过十岁,直到蔺相如任丞相,平原君均没有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记载,因此平原君在这一时期任相可能性非常小。

如此说来蔺相如为相是被误读的史事真相吗?不是,无论是史实还是在人们心目中,他都是一个真正的国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