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第一节首创福州船政局_关于左宗棠事迹

第一节首创福州船政局_关于左宗棠事迹

时间:2022-04-03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首创福州船政局_关于左宗棠事迹自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我国大门以来,左宗棠就意识到要兴复中华,驱除外侮则必须先要自强。左宗棠选择的第一项实业就是开创船业,在福建马尾山下创立福州船政局。由是,左宗棠开始逐一着手福州船政局的兴建工作。局址已定,左宗棠则与日意格草签各项合同,正式和法国确定造船合作事宜。清廷也深知造船一举非为小事,正被四方瞩目,于是同意左宗棠尽快交接船务,办妥即前往陕甘地区任

第一节 首创福州船政局_关于左宗棠事迹

自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我国大门以来,左宗棠就意识到要兴复中华,驱除外侮则必须先要自强。而欲自强,则非得采取魏源、林则徐等人所提的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列强对中华的兴趣首在沿海地区,然后逐渐深入内地,以“温水煮青蛙”的效果麻痹清廷统治者,让清廷以为他们只是志在通商而无他求。于是,列强在中国肆虐就越来越明目张胆,以致把中国的尊严践踏在脚下。

左宗棠通过多年对西洋各国的研究,知道他们并非只求通商这么简单。两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国失去的不仅是各通商口岸的大部分经济收入,更有领土主权、司法主权、外交主动权等各项国家主权。主权丧失,远比经济利益的损失严重,它意味着一个国家的尊严和子民已经被他国蹂躏。任由他人践踏、蹂躏,左宗棠以为之所以出现这种令人不堪、引以为耻的后果,究其本源是因为国家的懦弱和贫穷。因此,自强求富才是结束这种羞辱的根本之道,而最直接的自强求富之法就是兴实业,夯实国家经济基础。为此,左宗棠等有识之士便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走出了一条发展洋务运动以求国家自强富裕之路。

左宗棠选择的第一项实业就是开创船业,在福建马尾山下创立福州船政局。而促使他作出这项决定的,便与海防直接相关。因为列强就是凭借坚船利炮从海上打开中国大门的,中国的外侮首先就自毫无抵抗力的海防开始。列强可以骄横恣肆,就是因为他们有船炮作技术支持。为此,在寻求自强的途中,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仿制轮船。

因此可以说,开创福州船政局,根本上就是近代海防的产物。左宗棠期冀通过使用自建的船炮,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办法达到驱除外侮的愿望。而他的这项决定,在当时遭遇了来自国内国外的诸多阻挠。(www.guayunfan.com)轮船对于海防的重要性,谁都无法不正视,然而对于自造轮船,却颇有一些人持有异议。他们以为造船耗费巨大,收效缓慢,而且造船学习西洋技艺会使人误以为孔孟之道为无用之学,担心到时会造成人心解体而国亡。这些反对意见,有些无非是借口、非难,而有些则看似荒唐但实则触及文化学习层面。有人以为当时如大学士倭仁、监察御史张盛藻等人提出人心解体的担忧是荒唐的,但其实并非完全荒唐。他们虽则排斥西学,以孔孟之道为宗,思想有些狭隘,但是他们狭隘的思想里,很显然有着国家意识形态方面的东西。中学、西技的背后,就是文化在做支撑,后来洋务派越走越远,以致20世纪开始全民西学,后来更打出“打倒孔圣庙”的口号便验证了他们以为学习西艺会导致人心解体的担忧。而那时,清廷确已消亡。

他们的以意识形态来维护一国存亡的方向大致是对的,因为一国之文化和思想都不复存焉,则已非本国。但是,完全排外,完全自大,而不视当时国际环境之恶劣,以及西学强国之必然趋势,一味反对西学,最终的归宿必然也是亡国。为此,既欲自强,又不欲亡国,则西学中用,取长补短方为上策。因此,左宗棠则持反对意见,不顾纷起的诽谤,历陈自造轮船之益。有人以为购买或租借轮船可以快速御敌,现买现借现用,又不必耗费巨大。但左宗棠以为购买、租借不如自造,因为买或租都只能解决一时之需,还要看人眼色,时时受制于人,处于被动状态。而自造轮船,则可保永久,因为既得造船原理和机器,造船厂地址、造船资金、专门人才等都很好解决。造船厂设在马尾山下,资金可以筹措,人才方面可以开设专门学堂,请外国专家教授造船技艺和原理。而且,左宗棠以为西艺之中,以造船为最难,只要把最难的攻破了,其他诸如造枪、造炮等,则容易多了。一通百通,以造船业为核心和基础,把技艺学到家,则可以迅速扩张其他轻重工业,自求长远发展之道,而不用再受制于人。如此一来,国家想不强盛都难。

左宗棠如是想,便如是上疏。清廷在争论一番之后,自觉受列强侵略之苦已久,遂批准了左宗棠建造轮船的设想。由是,左宗棠开始逐一着手福州船政局的兴建工作。

因为造船在中国实属首例,左宗棠对于船务也并不熟悉,因此在技术上还是要请教洋人。左宗棠请来了当时在江汉关税务司任职的法国人日意格,以及法国退役军官德克碑作为顾问,与他们共同商讨造船事宜。英国公使威妥玛一听中国要自建轮船,而且请的是法国顾问,便出来阻挠,说中国还是以租借或者购买轮船为上策。表面上他的建议是为中国省钱省力,实际上是不希望中国把洋务兴办起来。英国是晚清史上第一个以炮船打开中国大门的侵略国,如若中国都能够自建炮船,以及其他军功武器,那么他便失去了侵略优势,从此不敢再肆意妄为。而且,如果清廷要购买轮船,他还能从中获利。但是左宗棠要自建轮船,还邀请来他国顾问,英国一来感觉面子上过不去,二来也多了几分警惕。英、法、德、美、俄等诸国,在侵略中国上,是处于竞争关系的。

不过清廷并没有再受威妥玛的欺骗,断然拒绝了他的假好意,命令左宗棠全权处理造船洋务。左宗棠为此暂时撇开内外压力,与顾问一同先选局址,再派人到欧洲去采购造船机器与船槽诸务。

选局址最重要的就是考虑它的战略位置,要易守难攻,以保证造船大业顺利进行,以免受到战争的侵袭。马尾处险要之境,前江后山,江险山高。前面所临之江即为闽江,沿闽江而上60公里是福州,而下80公里为五虎门海口,沿岸多岛屿、炮台,易于防守,只要多设水雷,敌舰便难以进攻。因此,选择马尾建局,可保大业顺举。左宗棠描述局址全貌为“宽大二百三十丈,长一百一十丈,土实水清,深可十二丈,潮上倍之,堪设船槽、铁厂、船厂及安置中外工匠之所”。

局址已定,左宗棠则与日意格草签各项合同,正式和法国确定造船合作事宜。就在此时,西边的捻军战事紧急,清廷欲令左宗棠快速就任陕甘总督,以镇乱抚民。可福州船政局建造之事还没有正式动工,此番西去,岂不是要使之半途而废?左宗棠赶忙上奏,请求把建局造船事务都安排妥当,选好接班人再往陕甘地区赴任。而同时,被左宗棠物色为接替人的林则徐女婿沈葆桢也与百余名流乡绅联名上书,奏请清廷“诚使督臣左宗棠驻闽中,豫将赴甘之师先行部署,俟外国工匠毕集,创造一有头绪,即移节西征”,以免造船功未成而被“四夷所笑”,以致“天下寒心”。清廷也深知造船一举非为小事,正被四方瞩目,于是同意左宗棠尽快交接船务,办妥即前往陕甘地区任职。

左宗棠于是加快与法国方面的沟通,劝服沈葆桢接任造船事务,并建议清廷让他全权打理,“凡事涉船政,由其专奏请旨,以防牵制”。另外,经费问题交由署理布政使周开锡、福州将军和督抚负责,人事方面则由胡光墉全权负责。而他在部署了前期人事、购置各项机器、制定船政并艺局章程等事宜之后,才放心离去。

不过,在西域的十数年里,左宗棠一直都密切留意福州船政局的进展,唯恐清廷受人蛊惑致使大业夭折。也正因为此,左宗棠才会在做好人事部署、定好章程之后才敢离开福建。他不信任清廷委派的人物,而相信自己的眼光。果不其然,清廷原本希望由新任闽浙总督接办船务,而新任闽浙总督吴棠并不赞同开办船业,因此在船务上处处与沈葆桢为难。沈葆桢和左宗棠多次上疏历陈其罪,清廷于是才把他调走,而再次接纳左宗棠的建议,任命沈葆桢为总理船政大臣,调度一切船务。

另外,合作方法国也来打中国的主意,他们派出法国在福建的税务司梅里登和副领事巴世栋前来骚扰,先是劝说清廷不要浪费力气自建轮船,后来又强说造船业归属海关,因此要由他们总管。如此类无理阻挠,船政局据理坚拒,造船业务由是得以继续进行。

1869年,经过船政局四年的不懈努力,第一艘中国自建轮船“万年青”终于下水试行成功,并且驾驶员皆为中国学员。一路向北,直到开进天津,“万年青”的成功试水,打破了各方以为中国不能自建轮船的妄断,引得中外看众一片惊呼,“诧为神助”。左宗棠于西北闻讯,激动不已,他的第一项洋务终于为国扬威了。

不过,反对派并未因此而放弃干扰,他们甚至还以船耗巨大,国家已与洋人议和,中国不再需要海防为由提议暂停建造轮船。清廷拿捏不定主意,便咨询左宗棠、曾国藩和沈葆桢,得到他们坚决反对的一致意见之后,同意继续造船。到1873年,沈葆桢在任8年一共制造舰船15艘。可惜的是,后来这15艘舰船由于中法战争,全部毁于一旦。

福州船政局一直经营到1907年,因为“管理不善,经费支绌”而暂停,至此共造船40艘。前期所造船只,如第一艘“万年青”号,主要还是由洋人教员助力建造的,并且质量、排水量与他国相比还有很大距离。后来,根据与洋人的雇佣协议,在中国学员全部掌握造船原理和技艺之后,沈葆桢便遣散日意格等洋人教员,一并任由国人自造。在前期的15艘舰船中,150匹马力轮船有9艘,80匹马力轮船有5艘,另一250匹马力轮船1艘。所造大多为军船,少数商船。沈葆桢之所以敢遣散全部洋人教员而任由船政学堂学员自造,这与他派遣留学生到英法留学学习有关。因为任教的洋人并非精匠,他们所教的多为旧式轮船,与是时西方先进轮船根本无法比拟。何况,洋人教员和工匠多为了一己私利,常常耽误造船大业。因而,沈葆桢认为,只有把他们遣散,把聘请他们的资金用在造船上,由学成归国的国人自造最先进轮船,才能真正成事。果然,沈葆桢的大胆作为赢得了大家的肯定,船政局后期所造轮船,连当初极力阻挠的英军也不得不惊叹其精致实用。

历经数十年,福州船政局在一片反对声和诸多阻挠下顽强开建,最后以斐然的成绩为中外人民展示出中国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虽然后来它终究还是没落了,但它的意义更多是在于它的开创性,不仅带动许多开明人士纷纷投入独立自强的洋务运动当中,更唤醒了国人自强救国、实业兴国的爱国心,为腐朽没落的晚清增添一色异样的光泽,在中国近代抵御外侮的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