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_关于蔺相如的事迹

_关于蔺相如的事迹

时间:2022-04-03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_关于蔺相如的事迹1.古代部分(20首)览  古〔晋〕卢 谌赵氏有和璧,天下无不传。与之将见卖,不于恐致患。蔺生在下位,缪子称其贤。昭襄欲负力,相如折其端。这首诗可以说是蔺相如的诗体传,概括了蔺相如的主要业绩。所以,诗中对蔺相如的敬慕心情,是很炽烈的。

_关于蔺相如的事迹

1.古代部分(20首)

览  古

〔晋〕卢 谌

赵氏有和璧,天下无不传。 秦人来求市,厥价徒空言。 与之将见卖,不于恐致患。 简才备行李,图令国命全。 蔺生在下位,缪子称其贤。 奉辞驰出境,伏轼径入关。 秦王御殿坐,赵使拥节前。 挥袂睨金柱,身玉要俱捐! 连城既伪往,荆玉亦真还。 爰在池绳会,二主克交欢。 昭襄欲负力,相如折其端。 眦血下沾衿,怒发上冲冠! 西缶终双击,东瑟不只弹。 舍生岂不易?处死诚独难!

棱威章台颠,强御亦不干。 屈节邯郸中,俯首忍回轩。 廉公何为者,负荆谢厥。 智勇盖当代,驰张使我叹!(www.guayunfan.com)【简介】卢谌(285—351),东晋语言学家。字子谅,范阳涿县(今属河北省)人好老庄之学。任太尉掾。洛阳陷于匈奴,北依刘琨。曾被刘聪与刘粲所虏。粲败,复归刘琨。为司空主簿。后至辽西,辽西破,归石季龙,任国子祭酒。冉闵诛石氏,谌随冉闵军于襄国,被杀。卢谌清敏有才思,善写文章,也工书法。其诗作《赠刘琨》、《览古》等较著名。原有集,已失传。

这首诗可以说是蔺相如的诗体传,概括了蔺相如的主要业绩。作者处于乱世中,四处奔波不已。他把天下统一、以致太平的愿望,寄托在文武全才的英雄人物身上。所以,诗中对蔺相如的敬慕心情,是很炽烈的。

览古书怀

〔唐〕李 白

醉骑白花马,西走邯郸城。 扬鞭动柳色,写革空春风生。 入郭登高楼,山川与云平。 深宫翳绿草,万事伤人情! 相如章台巅,猛气折秦嬴。 两虎不可斗,廉公终负荆。 ……

【简介】李白(701—762),李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生于安西都护府所属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少年时即显露才华。其诗雄奇豪放,人称“诗仙”,与杜甫齐名。存诗990余首,有《李太白集》。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年)春,是李白路过邯郸时的“览古抒怀”之作。诗人追怀赵国历史上众多的英雄人物,赞扬他们的聪明才智及所建树的业绩,表现了诗人“志在经世,为国立功”的思想。

夜送赵纵

〔唐〕杨 炯

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简介】杨炯(650-693),唐代诗人,华阴人。12岁举神童,授校书郎,崇文馆学士,卒于婺州盈川令任所。他恃才傲物,对朝士的虚伪作风极加讽讥,为时所忌。杨为“初唐四杰”之一,擅长五律。其边塞诗气势较胜,尤其《从军行》写得慷慨雄劲。但有些作品未能尽脱绮艳之风。原有集已散逸,有《盈川集》。这首诗是送行之作。作者的朋友赵纵是邯郸人,作者自然想起了闻名天下的连城璧和义贯古今、完璧归赵的蔺相如,以璧喻人,以送君为还璧,表露了作者对朋友的敬慕期待之心和本人的深情厚谊。

咏史之一 渑 池

〔唐〕胡 曾

日照荒城芳草新,相如因此挫强秦。 能令百二山河主,便作樽前击缶人。

【简介】胡曾(839—?),唐诗人,邵阳(今属湖南)人。咸通中举,进士不第。后为路岩、高骈诸人幕僚。其诗通俗明快。有《安定集》十卷,今逸;《咏史诗》一百五十首,皆七绝,依据儒家传统思想评价历史人物及历史事实,每为后来讲史小说所引用。

蔺相如全璧赋(以“智勇双高,功名永著”为韵)

〔唐〕独孤授

昔日赵氏且衰,为暴秦所易,徒称割城以求璧,然必背约而弃义。将受其祸,敢图其利?安定存乎变通,得失击乎愚智。筹量未决,君臣大恐;赖缪子之荐贤,得蔺生之勇。语之不怍,观者咸悚。庶将城入而璧留,焉使赵轻而秦重?夫其壮节惟一,至宝无双。奉草芥之使,至虎狼之邦。于是秦王自以强可临弱,志扬气高。谓我匹夫,不难以制;谓璧无足,尚安得逃?方坐章台之中,列万乘之雄,群臣陪位,使者趋风。因发检以求璧,陈结观而表衷。浮光烂兮镜吐,润色皎以冰空。语未及于前约,宝方传于后宫。果无有傥城之意,欲坐收获璧之功。蔺君乃探物揣情,沈机内萌;谲指瑕以复取,遂立言而未平。摅壮心而激发,抗英辩以纵横。怒生,午耸,怒目电惊。且使辱命,将焉用生?请以臣之头璧,俱碎君之轩楹。我合诡以全变,彼示诈而望诚。九宾之礼徒设,间道之使已行。义必付于知己,色无惧于就烹。卒能成两国之胜负,骇千古之威名。然则宝也且所据神异,取之不可以侥幸。几星碎以弃秦庭,终月圆而还赵境;复得曜丛台之瑰丽,增昴宿之辉影。于物也善价斯存,于国也懿图惟永。是知兴衰之大略,社稷之远虑,必假贤豪,用能能辅助。何全璧之事立?亦全国之功著。诚乎得士且昌,惟其善驭。

【注】独孤授,生卒时间不详,唐大历十四年进士,又举博学宏词。

蔺相如秦庭返璧赋(以题为韵)

〔唐〕李 为

有和氏兮旷代之珍,有蔺生兮非常之人。全重宝以藩赵,在轻生以抗秦。既获我心,信卓哉于千古;不辱君命,能使乎于四邻。相如于是咏《东山》之诗,考西郊之役。巾车脂辖,匪朝伊夕。徘徊怅望,沉吟感激。誓杀身而报主,欲张胆而吞敌。蹈虎尾而若闲,遇鲸口而无惕。期一言以复命,得连城而致璧。苟大信之或亏,岂微躬之是惜。授使遄征,不遑底宁。望紫气之函谷,出黄沙之井陉。既臻天府之地,遂造云龙之庭。秦君方临丹陛,按青萍。耀国华,振朝经。建翠凤之旗,则天收光景;伐灵鼍之鼓,若地出雷霆。然后命谒者先告,令使者后进。将恃威以逞暴,欲爱宝而损信。曷英勇而知机,弗诡词以恭顺。温如之质既美,嶷然之姿乃振。且抗敌之见欺,将杀身而不吝。西邻之言是责,南山之节斯峻。何大国之无良,为匹夫之取俊。不然者,何以遭贾傅之《过秦》,为相如之慕蔺。连城弃诸,良玉归欤。且告秦言已矣,复为赵宝焉如。洁诚求之何晚,被褐怀之已远。生刍之质空存,白虹之气不返。

【注】李为,生卒时间不详,唐代大中时进士。

长平吊古

〔宋〕文彦博

此子徒能读父书,兵降始信蔺相如。 却今后代承家者,每到长平戒覆车。

【注】文彦博(1006—1097),字宽夫,汾州介休人。进士出身。因处理西夏边防事务有政绩,升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曾镇压王则起义。任宰相。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以太师致仕。司马光秉权,荐居国相位。废除新法。后章为相,降其职。有《潞公集》。

蔺相如墓

〔宋〕范成大

玉节经行虏障深,马头酾酒奠疏林。 兹行璧重身如叶,天日应临慕蔺心。

【简介】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曾使金,坚强不屈,几被杀。晚年退居故乡石湖。其诗题材广泛。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桂海虞衡志》、《吴船录》等。

此诗为范成大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金国时,途经蔺相如墓所做。当时邯郸已陷入金人手中,金强而宋弱,形势俨如当年的秦赵对峙。面临着生命危险,范早有心理准备,决心以蔺相如为榜样,宁死也要保全国体。后来,范成大果然不辱使命而归。

蔺相如墓

〔金〕田天泽

叠翠峰峦步幛新,上卿庙貌万年春。 可怜完璧归来后,邦里萧萧也入秦。

【注】田天泽,时任泽州知府。

——(摘自山西省《泽州府志》)

七绝咏蔺相如

〔明〕高 启

危计难成五步间,置君虎口幸全还。 世人莫笑三闾懦,不劝怀王会武关!

【简介】高启(1336—1374),明初诗人。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元末陷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为吴中四杰之一。明洪武初,召修《元史》,为翰林院国史编修。授户部右侍郎,不受,归乡。授书自给。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殿基修府治,被人告发,获罪腰斩。因高启所作《上梁文》中有“龙蟠虎踞”四字,被明太祖视之为同党,也被杀。高启诗爽朗清逸,又能文,有诗集《高太史全集》,文集《袅藻集》、《缶鸣集》等。

此诗咏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的功绩。末两句以屈原不敢协助楚王与秦王会盟之事,极力渲染与秦约会的危险性,以反衬蔺相如的卓越胆识。

七 律

〔明〕汤显祖

轻抛少室践云除,见说衙斋好读书。 物论几年推蕴籍,宦情今日喜萧疏。 人行涿野砧声外,雁绕漳河木叶初。 早晚邯郸应驻节,马卿原爱蔺相如!

【简介】汤显祖(1550—1616),明戏曲作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临川镇,1955年设立抚州市)人。早年即有文名。在戏曲创作方面,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作有传奇《紫箫记》、《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五种。后四种合称“临川四梦”。

五律过回车巷

〔明〕卢龙云

国事艰危日,君心属望初。 抗秦堪奋剑,全赵且回车。 虎斗谁争长,鹰扬计未疏。 列侯多策士,谁更似相如!

【简介】卢龙云(生卒年不详),字少从,广东南海(今广州市)人。明万历年间由进士宰邯郸。复补长乐,累迁贵州参议。曾续编《邯郸县志》、《四留堂稿》等。

七律丛台怀古

〔明〕蒋 彬

西风吹我上丛台,台上烟霏四面开。 车巷虎牙今不起,渑池凤辇哪能回。 山河寂寞市朝变,弦管萧条猿鸟哀。 登眺不须伤往事,百年相遇且衔杯。

【简介】蒋彬(生卒年不详),全州(今广西属县)人。进士出身。嘉靖二年(1523年)任广平知府。此诗着力写赵国贤相蔺相如的高贵品质及其英雄业绩。

七古蔺相如宅

〔清〕英 

书生手无缚鸡力,书生寸舌能扶国! 扶国胸藏十万兵,只身敢入嬴秦域。 怒吒秦王慷慨谈,秦庭一时皆失色。 秦虽强横吞诸侯,壮士气盛秦难逼! 不辱君命不辱身,应变惟仗胆与识。 有胆怀璧竟完归,有识回车能屈抑。 强秦不敢问连城,老将负荆亦屏息。 上全国体下全交,凭将刚克于柔克。 壮哉相如能兼得!

【简介】英(生卒年不详),号戟门,隶清满洲正蓝旗,吉林长白人。丙壬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举人。穆宗同治二年(1863年)以名孝廉初宰邯郸县,以忧去,于十一年复任。曾筹资主持修葺丛台。

七律丛台怀古

〔清〕张 藩

丛台高耸接云衢,主父当年启霸图。 地辟民驯新教化,龙蟠虎踞故王都。

买丝竞绣佳公子,完璧争夸烈丈夫。 太息英雄归梦影,空留遗址傍城隅。

【简介】张藩(生卒年不详),字楚乔,鉴湖(今浙江绍兴)人。布衣。曾为英幕僚。

七律咏相如

〔清〕王锡九

全凭肝胆固金汤,豪气真堪慑虎狼。 完璧终教归赵国,奉盆那肯屈秦王。 威如函谷风云壮,功在常山日月光。 叱咤余音听来歇,河声呜咽送斜阳。

五绝回车巷咏蔺相如二首

〔清〕窦克勤

(一)

能叱秦王暴,方回赵相车。 若非操胜算,社稷惧丘墟。

(二)

一避国威壮,将军亦负荆。 强邻虽虎视,不敢数加兵。

五古回车巷思蔺廉二贤

〔清〕金德嘉

矫矫蔺相如,桓桓御秦寇。 完璧出秦关,以身殿其后。 折冲尊俎间,鼎镬亦可就。 岂爱十五城,义不受秦垢! 人臣急公家,精诚塞宇宙。 异哉廉将军,纤纤为私斗。 应之以谦冲,交欢若婚媾。

呜呼回车人,高风邈难遘!

【简介】金德嘉(生卒年不详),字会公,号豫斋,广济(今属湖北)人。康熙进士,官检讨,参与明史修订工作。为文宗法韩愈、欧阳修。致仕回乡,著书二十余年。及卒后,门人私谥贞孝先生,有《居业斋文集》。

七绝赵城杂咏

【清】郑方坤

廉蔺祠前野鸟啾, 罗敷潭畔水悠悠。 英雄儿女俱黄土, 作达应登酒务楼。

【简介】郑方坤,生卒年不详。福建闽南人(实为建安人),字则厚,号荔乡,清初著名文士。清雍正元年(1723年)中进士,雍正五年(1727年)任邯郸县令。因政绩卓异,最后升至兖州知府,其间曾做过登州(今山东蓬莱)知州、武宝(今山东惠民县)知府。郑氏在邯郸期间纂修了《邯郸县志》(1730年),撰写了《邯郸士人小传》、五古《邯郸行》、《赵城杂咏》等,皆为其诗作代表。后又撰著了《蔗尾集》、《经裨》、《五代史话》、《全闽诗话》、《清名家诗抄小传》。其中《裨注》被收进纪晓岚主编的《四库全书》。

莒山题蔺相如庙

〔清〕朱 樟

一失连城间道行,前川明月接蒲津。 毋劳血溅已归赵,不待鸡鸣早脱秦。 瑶草暗迷完璧路,好山犹对负荆人。 从堂灯火邯郸瑟,不及此乡祷祀频。

(摘自山西省《泽州府志》)

【注】朱樟,清雍正十年任泽州知府,此诗为蔺庙重修时所作。_关于蔺相如的事迹

2.民国部分(3首)

旧作录奉鲁迅先生

〔民国〕蔡元培

几多恩怨争牛李①,有数人才走越胡②。 顾犬补牢犹未晚,只今谁是蔺相如。

【注】①牛李,指唐代大臣牛僧孺、李德裕出于个人恩怨,互相倾轧,加速了唐朝的灭亡。史称“牛李党争”。(www.guayunfan.com)   ②越胡:越地在南,胡地在北,比喻遥远荒凉的地方。

【简介】蔡元培(1868—1940)年,浙江绍兴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1892年中翰林,1902年提倡民权,倡导革命,与陶成章组织光复会,密谋武装起义,次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北大校长。因支持李大钊倡导的新文化运动,宣传劳工神圣,五四运动后被迫辞职。1927年任国民党政府大学院院长,改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九一八”事变后,与宋庆龄、鲁迅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开展抗日活动,后病逝于香港。有《蔡元培集》。

1933年1月,作者抄录旧作七绝两首,奉赠鲁迅先生,此为其二。作者在诗中谴责国民党当局没有容人度量,只为私党利益考虑,把有才干的人士视为政治异己撵得无家可归。讥讽国民党统治集团中竟没有一个像蔺相如那样顾全大局的人物。

五古夏日游后湖慨然思古

〔民国〕王琴堂

斜阳动池影,炎嚣淡与沉。时有微风来,清凉扇我襟。 行行入仄径,绿槐鸣夏禽。览奇目无暇,偶被芳苔侵。 信步跻高台,杳无人迹临。萋萋废茎草,蔼蔼远树林。 对此感茫茫,低徊寄遐心。遐心安所托?高义廉蔺深。 在昔蚕食时,砻威虎狼钦。负荆释疑憾,刎颈契断金。 既怀报国忠,复协僚友忱。意气倾人命,微嫌何足寻! 斯人叹长在,世运成古今。忽忽三千年,不闻回车音。 凭栏独惆怅,月色黯山岭。麇鼯向我斗,蟋蟀为我吟。

【简介】王琴堂(1859—1932年),字韵泉,号啸山,邯郸城里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举人,三十年(1904年)进士。后游学日本,精英、日两国语。归国后任徐州师范学堂监督。民国时被选入临时省议会,次年署理安肃县(今河北省徐水县)知事。晚年注重社会慈善事业。喜书法,画梅也很有名,尤精《说文》。诗文质朴醇厚,有《唾余轩文集》等。并曾两次总纂《邯郸县志》。

五古回车巷慨然而作

〔民国〕王琴堂

邯郸重游侠,血气刚且。睚眦争纤微,寻仇不知返。 人命细与发,许身言必践。泰山与鸿毛,宁复重轻柬? 黥骨脂韦羞,得毋养太浅!振衣过古巷,我思郁以缅。 廉蔺不相能,回风驻行宪。尚逞抚剑勇,胜败两无免。 祥刑不徇生,国土惧双殄。相如识洵卓,颇也机善转。 令誉驰千秋,轮踪护苔藓。麻直蓬蒿,兰蕙馨九畹。 奈何此邦俗,流波尚湍悍。毋乃德教遗,诗书欠濡染。 所望牧民者,移风洗碾。

【简介】作者痛感所谓“游侠子”不明大义,为小事而仇斗,视人命如草芥的愚昧现象,所以借将相和的历史故事来鉴今,赞扬了蔺相如识大体、为国忍辱的精神,肯定了廉颇知过能改的行为。并指出,“游侠子”这种不良现象的产生,在于缺乏教养。_关于蔺相如的事迹

3.当代部分(19首)

浣溪沙三看回车巷

〔当代〕刘秉彦

赫赫雄风保国臣,暮年不晓自怡神。 挡车三次气凌人,丞相回车三退让。 负荆老将愧登门,高风演唱到如今。

(选自《赵璧》1988—1999专号)(www.guayunfan.com)《将相和》观后述怀

〔当代〕刘秉彦

一样山川万代人,奈何争位不同春。 长留悔过千秋恨,欲慰将军无处寻。

【注】刘秉彦(1915—1998),河北省蠡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入伍。抗日战争时期,任第十军分区参谋长、司令员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第二纵队二旅旅长、冀中军区第二纵队参谋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华北军区防空军司令部参谋长、代司令员,军委防空军参谋长,参加了抗美援朝,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历任第三、第七、第八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81年任中共河北省委书记、河北省省长、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是第一、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七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98年7月21日在石家庄逝世。

七律咏蔺公相如

〔当代〕董福东

世道艰难染路尘,两番千里赴强秦。 树声怪鸟啼清夜,一阵狂风散彩云。 巧借指瑕归完璧,硬令击缶夺三魂。 回车莫谓真无力,社稷安危系一人。

【注】董福东,河北省曲阳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七律贺蔺相如纪念馆落成

〔当代〕朱志武

2003年8月9日,位于磁县南城乡羌村的一代名相蔺相如纪念馆落成,千年胜迹蔺公墓冢和祠堂重新修葺扩建,对外开放。这是我市古赵文化史迹的又一处瑰宝,感慨系之,欣然命笔。

蔺公遗址何处寻,磁州羌村墓森森。 一扌不黄土埋忠骨,三楹庙廊祀英魂。

冲冠怒发曾完璧,击缶渑池折强秦。 千古胜景展新貌,世世香火代代心。

【注】朱志武,原河北省邯郸地区行政公署专员,邯郸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登丛台

〔当代〕王君清

既入邯郸籍,习作邯郸人。 筑台成霸业,回车定乾坤。 敬业勤学步,忠职毛遂心。 凭栏山色远,铁马驰囱林。

(选自《赵璧》1988—1999专号)

沁园春题回车巷

〔当代〕郭卿海

小巷幽幽,和风习习,岁岁春光。想云生旌面,先归赵璧;声传缶底,再屈秦王。按剑将军,回车丞相,千古高风流韵长。人去也,看负荆阶下,顿断名疆。

悟来情热衷肠,乐释尽前嫌处庙堂。念兵戎未息,君当戮力;干城永固,谁敢跳梁。前代名踪,后人师表,喜见新碑立道旁。回眸望,揽红霞万朵,起舞朝阳。

过相如村赞蔺相如

〔当代〕高 华

渑池捧缶逼秦和,颈血将喷霸主。 倚柱冲冠归赵璧,回车巷谱负荆歌。

(选自《赵璧》总第十一期)

永遇乐·丛台怀古

〔当代〕郭子玉

秋染丛台云山垂画,情坠千古。曲巷回车,胡衣骋射,列国同瞠目。照眉池畔,梳妆楼下,但见美人歌舞。一时间,邯郸王气,直冲吴越秦楚。

谁曾逆料,称门藏蔺,霸业终成灰土!白起旌飞,残垣烟血,丘壑埋忠骨。忍辞宗庙,咸阳道上,衰草长封归路。猛回首,相如墓地,翠烟绕树。

(选自《赵璧》总第十一期)

回车巷吊蔺相如

〔当代〕葛锡琦

巷陌寻常万古新,周秦日月照今人。 争权之辈休经此,逐臭官场愧对君。

咏和氏璧

〔当代〕袁其蓁

赵国连城璧,潜光庋璞深。 不缘逢慧眼,何以惹贪心? 拙计秦炫鼎,奇功蔺护琛。 宝轻人格重,佳话乃良箴。

【注】袁其蓁,河北武安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邯郸市诗词楹联协会理事。

读王士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当代〕袁其蓁

蔺相功勋实不磨,渑池会后伏廉颇。 曲秦直赵当时议,千古雄风此地多。

蔺相如

〔当代〕郭梦亭

回车巷口迎朝阳,将相和时国运昌。 欲问家乡何处觅,彭城镇上蔺家庄。

七绝祭奠先贤

——蔺相如墓地重修落成有感

〔当代〕黄玉成

完璧归赵智夺秦,将相和风照汗青。 故地重现旧时貌,以史为鉴国兴盛。

【注】黄玉成,河北省磁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五古忆国相

〔当代〕王柱民

睨柱发冲冠,只身抱璧还。 渑池辱秦王,智斗鸿门宴。 将相刎颈交,小巷礼数宽。 僻乡埋忠骨,青史话美谈。

【注】王柱民,河北省磁县人民政协副主席。

蔺相如墓地三咏

〔当代〕孔令德

其一 重修蔺相如墓地奠基有感

千秋能有几明臣,风云战国一舍人。 完璧初见报国志,击缶又挫虎狼心。 大义高情回车巷,治国安民赵上卿。 荒林重晖忆前贤,精忠长昭日月新。

【注】孔令德,河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民俗学会会员、诗词楹联学会会员。邯郸市戏剧协会理事、诗词楹联学会理事。时任磁县文化教育体育委员会主任,兼文联主席。

其二 重修蔺相如墓地落成开放有感

金风丽日清秋天,名胜重辉喜讯传。 殿宇巍巍改旧貌,墓草青青换新颜。 难忘贤达慕蔺意,更钦赤子历艰难。

文物兴游愿初遂,再谱精忠报国篇。

其三 满江红贺千古名相蔺相如纪念馆剪彩

千古名臣,傲古今,尊民争传。护金瓯。生死度外,拔地参天。社稷危难见奇志,将相和好沥肝胆。任诸侯纷争秦焰烈,自岿然。觅相迹,走中原;慕忠烈,访幽燕。更有廊庑起,藏史留丹。贤相英风贯日月,古赵名胜壮河山,看太行起舞滏水腾,喜空前。

读史咏蔺相如三首

〔当代〕孔令德

其一 咏“计救缪贤”

赵王一怒势千钧,谁信宦令能逢春? 只缘舍人有奇谋,自使走燕逊十分。

其二 咏“渑池相会”

完璧初归赵王城,又闻渑池击缶声。 满腹经纶忠义胆,擎天柱国做上卿。

其三 咏“抱病进谏”

王谓将老难御秦,易帅赵括驭三军。 长平惨败滴滴血,浸红抱病进谏心。

七律蔺相如庙抒怀

〔当代〕李海风

千古悠悠英名传,名臣光耀天地间。 拳拳衷肠社稷重,铮铮铁骨玉璧还。 渑池浩气荡碧血,丞相高风遗华篇。 驻足羌村流连久,静听松声叙当年。

【注】李海风,河北省磁县文化教育体育委员会副主任。

题回车巷

虽在小巷急回车,为国忍辱免内戈。 负荆请罪传佳话,千古歌颂将相和。

(邯郸县“廉颇祠”管理处供稿)

歌曲:相如赋

——为央视“广场大家唱”走进曲阳而作

作词:白明惠作曲:天音

我从每一块石头里看见你, 你是咱家乡生成的一块璞玉。 我以崇敬的心情雕刻你, 你的大智大勇高风亮节自成威仪。 我看见了你,我看见了你, 你的灵魂活在拙朴的石头里。 我看见了你,我看见了你, 雕刻之乡就是相如故里。

不辱使命你完璧归赵, 拜为上卿你谦和仍如布衣。 街巷回车你不计较个人恩怨, 一事当先你总是考虑国家大义。 廉颇为你感动,朝野为你感动, 你感动了史学家的如椽大笔。 江河为你感动,日月为你感动, 你感动了年年岁岁的花香鸟语。

我从一块块石头里看见你, 你像一座高山巍然挺立。 每一阵风吹来啊,都在咏唱你的坦荡, 唱一曲“将相和”心中有天地!_关于蔺相如的事迹

附1:《将相和》教案(小学版)

一、教材说明

本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蔺相如和廉颇在文中同是熠熠生辉的人物。“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个故事着力刻画了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则着力赞扬了廉颇的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精神。蔺相如的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言辞无礼,充满不满情绪。理解廉颇的这段话,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廉颇英勇善战,威震朝野,战功赫赫,这是实情。甚至在“渑池之会”中维护国家尊严也有他一半功劳,因为“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但是,对于蔺相如的认识,却失之偏颇。蔺相如虽不能持刀作战,但他的唇枪舌剑,同样为赵国保住了尊严。何况,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他均是以性命来逼秦王,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现在璧在我手里,你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可以说,蔺相如也堪称一员猛将,只不过他出入的是没有刀光剑影的战场,但战斗同样是惊心动魄的。

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上,是缘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缘于他们共同的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矣!这在他们的语言中都有体现。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将相和”的故事才成为历史上一段光彩不灭的佳话。(www.guayunfan.com)二、学习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召集、大臣、允诺、廉颇、抵御、侮辱、拒绝、战袍、完璧归赵、负荆请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4.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建议

1.《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学本课,可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另一种是,先通读一遍课文,大体弄清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引导学生去研读每个小故事;最后再综合从各个故事中得到的认识,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人物作出评价。

2.指导学生给三个小故事加小标题是一种概括能力的训练。学生按课文中已出现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概括当然可以,基本符合故事内容的其他概括方法也应肯定,关键是要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至于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只要学生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不必要求过高。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完璧归赵”的结果是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这是他在“渑池之会”后晋升为上卿的前提。而蔺相如晋升为上卿,是将相产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将相之间的矛盾才有了解决矛盾的“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就是这样联系起来的。

3.本课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学本课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思考·练习”第一题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见解说具体、说清楚。多数学生可能说喜欢蔺相如,有些学生会说喜欢廉颇,可能还有说喜欢赵王的,因为他善于用人,论功行赏。只要言之有理,就应加以肯定。如果有学生说喜欢秦王,也应让其陈述理由,但应加以疏导,不能为了体现个性阅读而否定了基本的是非观念。

4.在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时,可结合“思考·练习”第三题,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组织交流讨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梳理,理出那些围绕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对那些跟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可启发学生课外去研究。

对思考题列举的问题的讨论,应使学生认识到:秦王叫人记录赵王为其鼓瑟一事,是为了说明秦王可以指挥赵王,他们之间是不平等的,这对赵国是个奇耻大辱。而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是为了说明两国之间是平等的,从而维护了赵国的尊严;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蔺相如又拼死保护赵王,因此“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5.课文较长,可让学生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故事练习有感情朗读。

6.三个故事情节都比较生动,适于演课本剧。可鼓励学生在课内或课外排练并演出。可以演整篇课文,也可以演其中的一个故事。

7.本课生词较多,应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自行解决,个别较生僻的,教师可略加指点。

下列词语解释供教师参考。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理屈:理亏。

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渑池:地名,在今河南省渑池县境内。

示弱:表示比对方弱,不敢较量。

瑟: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鼓瑟,就是弹瑟。

缶:古代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四、参考资料

战国,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的一个。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上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秦国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

大夫,一种官职,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一级的大夫。卿,一种官职,分上卿、中卿、下卿。上卿是诸侯下面最高的官职。廉颇在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的时候,因伐齐有功,已经被提升为上卿。蔺相如也做上卿,但由于是文官,上朝集会时,位置在廉颇的右边。秦汉以前以右为尊,所以课文中说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_关于蔺相如的事迹

附2:廉颇蔺相如教案(中学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案例(甲)

周丰香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一篇传统课文,收入新教材选修课程《史记》中。

本文我已教过多次,对课文知识点了然于心。在以往的教学中,除了积累文言知识外,还尝试了不少教学形式,如分角色朗读、改编剧本、演课本剧、写人物评析等,效果还是不错的。今年拿到教材后,总觉得不想再重复过去的教学思路,而想有点变化,以顺应当前新课程改革之潮流。(www.guayunfan.com)经过再三思考,我安排了如下四个活动。

探究学习一:宋代陈亮是这样评价蔺相如的:“言有重于泰山,相如也是。相如真丈夫,真男子,真大圣人,真大罗汉,真菩萨,真佛祖,真令人千载如见也。”陈亮为什么会如此赞美蔺相如?结合课文,说说原因。

陈亮评价中的几个“真”字使这个问题如一块巨石投进了学生的心湖,而这正是我想要的效果。讨论场面非常热烈,不到10分钟,学生就总结出了相如在三个故事中体现出的大勇、大智、大德。在回答问题时,学生都能做到有理有据,课文引用比较熟练,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也基本到位,我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的回答做了几处点拨和纠正,大部分时间只是做了一个微笑的倾听者。讨论结束时,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蔺相如真如陈亮所说的‘言有重于泰山’吗?古代有个叫王世贞的人对此有不同看法,同学们课后去看他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吧。”这个问题的提出是为了激疑,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便于更好地完成课后的阅读作业。

探究学习二:你认为蔺相如成功的背后有哪些因素在起作用?

这个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的细节问题。学生往往羡慕蔺相如的成功,并且把成功归为他的大勇、大智、大德等主观因素,而忽视了文本中的其他交代。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在我的点拨下,学生找出了好几个方面,如缪贤的慧眼识才,赵王的大胆用人,廉颇的军事保障及勇于改过,秦王的贪婪、怕死、沽名钓誉等。更为可喜的是,有的学生还看到了当时的社会形势是秦王“欲与赵为好”,而不想真正与赵翻脸。这个问题不仅训练了学生的筛选归纳信息的能力,更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效果非常好。

探究学习三:你欣赏廉颇吗?他有什么特点?

这个问题相对简单,学生不难总结出他有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勇于改错的特点,但其中有两个难点,学生可能挖掘不出来,对此我做了点拨,即廉颇在赴渑池前诀别中的寥寥数语表现出的深谋远虑以及在负荆请罪中表现出的非凡勇气。

探究学习四:用对联分别概括廉颇、蔺相如的特点。

问题刚打到屏幕上,学生马上沉静了下来。为了让学生写出高质量的对联,我给学生提供了两个范例:

1.章台会,无足智神勇何求保玉璧;将相和,非大度广怀怎言安邦国。

2.宰相深谋远虑留名青史,将军坦荡如砥威震古今。

通过这两个范例,讲清拟写对联时的内容要求和形式要求。十几分钟后,大多数学生完成了,没完成的还在咬文嚼字。当堂有三个学生自告奋勇,读了自己的作品,博得了一片掌声,下课铃声也同时响起。

课后,我收集了所有对联,加工修改后打印成稿,并且写了按语,发给了全体学生。学生看到经老师润色的对联后非常感动,非常珍惜,也增添了不少自信。

下面就是我为学生整理的对联打印稿。

牛刀小试,初露锋芒

——《廉颇蔺相如列传》对联集锦

高三·二班

师(按语):亲爱的同学们,虽然我们认识没有多久,但你们那敏捷的才思已使我难忘。面对着妙语佳句,我欣喜地拜读着,兴犹未尽,特辑录部分,与同学们共享。

1.完赵璧,会渑池,千古辞令,谁可纵横捭阖,有他相如丞相;破齐兵,取阳晋,古今战场,何人横刀立马,是我廉大将军。(赵友东)

2.大肚能容活罗汉,知错能改真丈夫。(赵友东)

2.负荆请罪,能伸能屈方显英雄本色;完璧归赵,有智有勇大展谋士风流。(宗成龙)

3.将军背上可负荆,宰相肚里能撑船。(宗成龙)

4.有智有谋,完璧归赵显神勇;知耻知羞,负荆请罪见高风。(肖克强)

5.完璧归赵,以神勇胜秦;将相和欢,凭德厚传世。(肖克强)

6.完璧归赵观相如之智勇;负荆请罪察廉颇之谦虚。(魏巍)

7.会渑池,少足智怎得秦王击缶入赵史;避廉颇,乏旷怀何留将相和欢传后人。(李娟)

8.完璧归赵相如显神威,负荆请罪廉颇亦大勇。(郭宗强)

9.智勇双全,完璧归赵赞相如;心胸坦荡,负荆请罪歌廉颇。(张春蕾)

10.相如舍己,文将比武将,终能完璧归赵;廉颇爱国,官场如战场,遂成刎颈之交。(匡素素)

11.丞相有勇有谋完璧归赵,名垂青史;将军能伸能屈负荆请罪,万古流芳。(房娜娜)

12.将相和而安家邦,文武并而治天下。(张义升)

13.完璧归赵,神勇盖世,威震千古;负荆请罪,心胸坦荡,名扬九州。(韩沛赤)

14.渑池胜归,幕后英雄凭谁属?负荆请罪,心系祖国胸何宽!(韩美)

15.智勇双全,留完璧归赵美誉;虚怀若谷,传将相和欢佳话。(袁莹莹)

16.无足智神勇,怎能完璧归赵护国威;非胸怀坦荡,何言负荆请罪将相和。(林雪)

17.廉颇神勇设兵宴,相如拼命保国尊。(李林燕)

18.敢拼敢搏,威震诸侯;能忍能让,德泽后世。(解锡仑)

19.外斗强秦完璧归赵,内和良将保家卫国。(刘佳)

点 评

寻找课堂教学的突破口

庹 莉

以对联为突破口,使一堂原本可能枯燥的文言教学顿时鲜活起来。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困扰着广大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教师在教学中容易不知不觉地落入眉飞色舞、一讲到底的自我陶醉的境地中。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周老师这节课让我们眼睛一亮。借助探究性学习形式,变被动听为主动去探究,由此解读文本、分析人物性格及拓展思考等,打破了文言课堂的沉寂。前三个问题的设置打破常规,问得好,激疑趣答,相信课堂会很活泼。尤其是探究学习四的设计,成为本课的一大亮点:借助“对联”的形式让学生去概括廉、蔺二人性格特点,通过学生对文章内容、作品人物形象的分析,培养了学生查找、分析、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更不必说还能与高考语言运用之中“对联”这一考点相吻合。整个课堂精彩纷呈,亮点层出。师生合作默契完美,无可挑剔。

但读完课例后,我不能不提出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困惑: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如何去落实才能达到文道的和谐统一呢?

廉颇蔺相如教案(乙)

教学目的

1.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2.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3.学习文言实词词义辨析的方法。

教学设想

教这篇课文,应当考虑以下两点:

(1)这是学生升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必须以单元知识和训练的精神为指导,着重培养学生诵读、领悟和积累的习惯。

(2)本文是一篇史传,篇幅又较长,要使学生在熟悉人物言论行事、认识人物思想品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领会作者在文章布局上的用心,就必须有效地利用评点。因此,诵读加评点是这篇课文的基本教学方式。

关键是要读得充分。本文尽管篇幅较长,但可读部分很多。对可读部分要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例如有关事件背景部分及过渡性的句段可以一读而过;有关人物思想品质、精神境界的句段,可以反复朗读、品味;个别精彩的段落则应熟读成诵。

在课时安排上要考虑到:

(1)在高中语文全套课本中共选《史记》四篇,本文是第一篇,似应对司马迁作比较详细的介绍,以利今后的学习。

(2)本文实词涉及词的本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知识,应很好地加以整理,使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

(3)要求背诵的部分最好能当堂成诵,以减轻学生负担。

据此,本文拟用四课时教读:

第1课时:介绍作者和有关课文的内容的历史背景,讲读课文第1至5段。

第2课时:讲读课文第6至13段。

第3课时:讲读课文第14至18段,背诵第17、18两段。

第4课时:讲读最后三段,连贯背诵最后五段,人物分析总结,整理实词。

教学进程

预习要求:

由于课文较长,可以采取分段预习的方式。先指出课文可分三部分,即“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第一课时前预习第一部分,要求如下:

(一)复述蔺相如“完璧归赵”一事的梗概。

提示:要叙述得简而明;要抓住“被荐——对策——献璧——取璧(使人怀璧归赵)——斥秦王”这条线索;要用自己的话来说,不是翻译原作。

(二)把能表现蔺相如胆识的语句画下来,并反复品味。

提示:要想想缪贤为什么敢于推荐蔺相如、赵王及群臣为什么同意派蔺相如使秦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

(三)在书上标出段落顺序。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略)

二、司马迁和《史记》简介

1.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阙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附注:可预备一张中国全图,讲述时指出司马迁游踪的大致方位。

2.《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

《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我们将会对此有深刻的体会。

三、时代背景简介

战国(前475—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教法:在讲解上述内容之后,可以先画一个《赵大事纪年表》,按课文填写可填的项目,然后提问学生:

“完璧归赵”“渑池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各发生在哪一年?

赵大事纪年表

附注:此表与《史记六国年表》在个别地方有出入,但渑池会的年代是以《史记六国年表》为依据的。

四、检查预习情况:学生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五、讲解课文第1至5段

1.阅读课文第1至2段。先解释“合传”体例,然后提问:

①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廉颇拜为上卿时,蔺相如为“舍人”,地位相差悬殊。补充:传的后半部叙述廉颇事迹较多。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②“为宦者令缪贤舍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宦者令地位低微,况为宦者令舍人乎!又,为蔺相如被荐使秦设伏。)

注:括号内的话是答案要点,其中加着重号的语句即点评语,可写在黑板上。下同。

2.齐读第3段。

①让学生概括大意。(故事缘起)

②指出“求人可使报秦者”为本段关键句,并加以分析。(为相如出场作铺垫)

③提问:本段写赵国君臣议而不决,有什么用意?(烘托相如胆识)

3.齐读第4段。

①指出古代宦官不得干预朝政,当时又有荐人不当一并治罪的规定,然后叫一个学生重读“臣尝有罪”至段末这一部分,让全班学生仔细品味。

②叙史贵简。从这个原则出发,能不能将这段话改写为:“于是缪贤荐蔺相如,王许之。”(不能)

③讨论中可提出一些辅助性问题:缪贤是怎样的人?(挺身而出,亦有胆识。)对表现蔺相如有什么作用?(先虚写一笔)画出关键语句。(“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4.齐读第5段。

①教师将蔺相如的对策语连贯起来朗读一遍,然后带领同学分析它的特点。(见事深刻、决断明确——真乃快人快语;对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

②联系上文说说在安排主要人物出场上的特点。(设伏——陪衬——虚写——一出场便不同凡响。)

5.整理前五段词语。

①通假字:斧质(鑕)可予不(否)奉(捧)璧

②古代惯用语:“见”用于表示被动(徒见欺)

“于”也用于表示被动(幸于赵王)

试比较二者的不同。

六、布置作业

1.熟读下面两段话:

①“夫赵强而燕弱……则幸得脱矣。”

②“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宁许以负秦曲。王必无人……臣请完璧归赵。”

2.朗读第6至13段。熟读如下两段:

①“大王欲得璧……俱碎于柱矣!”

②“秦自穆公以来……孰计议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第1题

主要看能否读出语气,能否基本上成诵。

二、讲解第6至13段

1.学生朗读“大王欲得璧……俱碎于柱矣”这段话之后,提出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①这段话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秦王无意偿赵城。”)蔺相如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注意行文前后照应。)“章台”——“列观”;“以示美人”——“传之美人”。

②划分这段话的层次。(述“奉璧”使秦经过;斥秦王无礼,说明“复取璧”原因;预防秦王“强夺”之策。)

③讨论这段话的内容及表达方式: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借赵群臣语揭出秦王要害)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由抑转扬,缓和气氛)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说明赵方诚意,以退为进)

说“斋戒五日”一事(“修敬”是关键,为要求秦王“斋戒”五日设伏,何等周密)

不可“逆强秦之欢”(又何等委曲)

“戏弄”(“怒发上冲冠”之由,照应上文)

“臣头与璧俱碎于柱”(一夫决死,万乘莫当,秦王入我掌中)

④从秦王的反应来看,这段话有怎样的特点?秦王“辞谢”是否仅仅因为“恐其破璧”?(这段话义正词严,切中秦方要害,使秦王理屈词穷。)

⑤从这段话看蔺相如的策略。

提示:要联系上下文,例如上文未提赵王“斋戒五日”一事;要着眼于“完璧归赵”的全过程。

“璧有瑕”(“复取璧”的办法何等巧妙)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向秦王提出同样要求的前提,暗藏归璧于赵的计划,使秦王入彀。)

“拜送书于庭”(为提出“设九宾于廷”设伏,这关涉到相如的下一步计划,以进为退。)

⑥小结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有胆识,有智谋,善于相机行事,掌握主动)

⑦要求全班同学将这段话重读一遍,再抽查个别学生,看看是否已达到基本成诵。

2.学生朗读“秦自穆公以来……孰计议之”这段话后,提出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①指出这话是在“九宾礼”上说的,要求学生细读有关注释,体会蔺相如说这番话的意图。

②划分这段话的层次。(声称璧已送回赵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甘愿受刑)

③这段话的要害是什么?(“先割十五都予赵”——击中秦王要害。抓住这个要害,则蔺相如之使人持璧归赵,要求“设九宾于廷”等等做法之用心,无不豁然而明。)

④这段话还有哪些特点?(解释“令人持璧归”,归罪于秦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故秦王之受欺,咎由自取,而相如不过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先割十五都予赵”检验秦王是否有“易璧”的诚意;自己承担“欺大王之罪”,与赵王无关。)

⑤快速背诵练习:把这段话齐读两遍,然后抽查个别学生。

3.试简要回答下列问题,体会《史记》写作上的某些特点。

①次要人物的处理。

作者是怎样描写秦王的?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传之美人及左右”——正面;“左右皆呼万岁”——侧面。极写秦王之贪及傲慢。“恐其破璧……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正面写心理及动作,表现其狡诈。“秦王因曰……毕礼而归之”——正面写人物语言,表现秦王在关键时刻能从大局着眼,有大国之君的风度。)

②说说下面两组细节的作用

a.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表现相如怒不可遏的神情,很传神)

b.左右皆呼万岁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写出秦廷的气氛:前者写狂喜之态,后者写懊丧之情,而两者皆源于贪利。)

三、巩固学习的收获,齐背蔺相如的两段话

四、布置作业

1.熟读第14至21段,准备背诵最后五段。

2.完成练习第四至五题。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抽查个别学生,背诵蔺相如的两段话。

2.检查练习第四、五题的完成情况。

二、用提问方式导入新课

问题:蔺相如这次赴会跟上次出使的身份有什么不同?(官职不同:上次是以舍人充当使者,这次是以上大夫充当国君副手)从什么地方看出?(唯书“相如从”,他人不书;“顾召赵御史”。)跟上次出使相距几年?(三年)

三、进行新课

1.讲解第14至16段(“渑池之会”)

①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行的?(“其后,秦伐赵……杀二万人。”补充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在战后有举行双方国君会晤的惯例。)这样的背景说明了什么?(赵是以战败国身份与会。)

②秦王为什么主动提出举行这次会晤?赵王为什么“畏秦,欲毋行”?(秦王不怀好意,借会晤取得战场上没有取得的东西,所以赵王畏秦诈骗。)

补充史实:秦一向以诈和力制诸侯。前340年商鞅伐魏,以“为好会”为名骗魏主将公子昂来会,然后扣留他。魏失主将,大败。前313年,张仪以献地六百里诱使楚怀王与齐断交。齐楚断交后,张仪改为献地六里。

③学生齐读廉颇送别赵王时说的那一段话,然后提问:

根据这段话说说廉颇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考虑到渑池会的最坏结果:秦方扣留赵王。以“请立太子为王”击破秦的阴谋。说明他谨慎持重,对敌斗争坚决,有长远眼光。)作者详写这段话有什么用意?(为“廉蔺交欢”张本。)

④学生默读第15、16两段,复述渑池会上的斗争经过,然后提问:

从蔺相如跟秦方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过程可以看出什么?(秦方蓄意进行挑衅;蔺相如不畏强暴。)

赵王认为蔺相如“功大”,是否有理由?(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表示了敢于跟秦斗争的决心。)

⑤廉颇是否也有功呢?(有。“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一句暗写廉颇。以军事力量作后盾,挫败了秦方以武力相威胁的阴谋。)

2.讲解第17至21段(“廉蔺交欢”)

①指出这部分要求背诵,然后齐读。

②划分本部分层次,为诵读作准备。(相如“拜为上卿”→廉颇“宣言”→相如“避匿”→相如答舍人谏→廉颇“负荆”)

③在你看来,这部分的核心是哪一句话?(“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国家之急”是指什么说的?(强秦加兵。)“私仇”又是指什么说的?(“两虎共斗”)

④诵读蔺相如“夫以秦王之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一段话,然后回答问题:明人李贽评相如“引车避匿”一事说:“节节见相如智勇俱妙。”试结合这段话说说“妙”在什么地方。(相如深知廉颇公忠体国之心,故以“秦王之威”相比,又以“国家之急”相许,足见其胸襟阔大,如此方能使廉颇顿悟己非。)

⑤廉颇始而“宣恶言”,闻蔺相如语即“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这前后对比说明了什么?(说明他的居功自傲是他思想中次要的一面,所以听了蔺相如的那一番话后十分感愧,立即从计较个人得失的立场转到维护国家利益的正确立场上来,表现了他公忠体国、勇于改过的精神。)

四、巩固收获,齐读17~21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17~21段。

2.想想本文在选材和布局上有怎样的特点。

3.完成练习第三题,归纳解词的方法。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快速背诵练习

1.逐层练习背诵。

①相如拜为上卿(提示:“位在廉颇之右”为此层核心句。)

②廉颇“宣言”(提示:由两段话组成,前一段说原因,重在比功劳;后一段说行动,这是此层的核心句。)

③相如“避匿”(提示:包括“称病”不朝和“引车避匿”两件事,由此引出舍人进谏。)

④相如答舍人谏(提示:这一层是重点,要结合诵读进一步理解内容,要读出语气。)以下各点可供参考:

a.舍人的话乃世俗之见;

b.相如问“孰与秦王”,使人反思;

c.“顾吾念之”以下乃相如正意,居高临下,使人叹服,真乃字字金玉,掷地有声;

d.要比较下面两组句子的语气: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反问中包含递升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反问兼感叹

⑤廉颇“负荆”(提示:核心是“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这一句,要表现自责很深的语气。)

2.贯穿背诵。

二、选材及布局研究

1.有人说,第2段“蔺相如者,赵人也。为宦者令缪贤舍人”一句可删。理由有二:(1)删去此段则第1段和第3段衔接得自然;(2)此句与第4段开头“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重复。试据文章布局的道理给予反驳。(不可删的理由有二:(1)本文是一篇“合传”,廉蔺二人,一将一相,相互配合,对维护赵国的安全起了重要作用。按《史记》体例,在传记开头将二人并提,表明二人的事业是密不可分的。(2)这样开头既突出了廉颇的战功,又突出了蔺相如的出身低微,可使读者了解缪贤举贤、赵王破格提拔、廉颇“宣言”而后“负荆”的深刻意义。)

2.相如奉璧使秦一节是按怎样的层次来叙述的?

这样的布局有什么好处?(在献璧后作者依次描绘了蔺相如三次有步骤的行动:取璧、保璧、归璧,无不紧扣着和氏璧的命运。这样的布局使蔺相如如同置身于一个五光十色的舞台,其机智果敢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3.本文第12段已将“完璧归赵”故事叙述完毕,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在全文结构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揭露了秦王“以城易璧”的骗局,肯定了赵反欺骗斗争的胜利;另一方面又暗示秦王恼羞成怒,导致对赵采取军事行动,由此过渡到下文。

4.从来史笔求简。试比较下面两组话,说说哪一种写法好。

①a.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b.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勇而有谋,宜可使。”

②a.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臣等不肖,请辞去。”

 b.于是舍人相与谏蔺相如,欲辞去。

(b的写法不好。①用b的写法,则缪贤敢于荐舍人去充当使者、赵王同意召见相如,均不可得而知,视国家大事为儿戏,不符合史家选材原则。②用b的写法,略去谏的内容,则下文“独畏廉将军哉”失去所本。)

5.紧接本文,原作还有这样一段话:“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畿,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后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其明年,赵奢破秦军于阏与下。”

说说这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表示参考题,下同。

(这是对上文的补笔,略写“廉蔺交欢”后五年间赵国的大事,从侧面赞扬廉蔺二人精诚团结,在军事上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三、整理字词

1.检查练习第三题的完成情况。

2.分类。

A.一词多义类:

负:①依仗(负其强);②承担,使承担(宁许以负秦曲);③背着(肉袒负荆);

  ④辜负(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⑤背弃(负约不偿城)

引:①把箭射出去(引而不发);②拉(欲引相如去);③延请(引赵使者蔺相如);

  ④掉转(引车避匿)

幸:①侥幸(则幸得脱矣);②表敬用(大王亦幸赦臣);③宠幸(幸于赵王)

小结:①抓住一个最基本的意思;②结合上下文内容加以引申。

B.引申的一个特殊种类——词义随用法的变化而变化:

①名词活用如动词。

衣:穿(乃使其从者衣褐);刃:杀(左右欲刃相如);舍:安置住下(舍相如广成传舍)

②形容词、动词的活用。

完:使……完好(臣请完璧归赵);毕:将……进行完毕(毕礼而归之);归:送回(毕礼而归之);破:把……弄破(恐其破璧);急:使……急、逼迫(大王必欲急臣)

小结:要注意变化后的意思跟原义是有联系的。

四、布置作业

1.背诵最后五段。

2.明人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认为,“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他的理由是:“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戮相如于市,武安君(秦将白起)十万众压邯郸(赵都),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你同意这种观点吗?_关于蔺相如的事迹

附3:廉颇蔺相如教案(大学版)

历史的浪漫:司马迁的蔺相如叙事

济南大学 蔡先金[1]

内容提要:司马迁在为蔺相如列传的过程中,从搜得的旧闻中选择了三个典型的“故事”予以叙述,它们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退让廉颇,但在处理与加工这些“故事”的过程中,司马迁尽力发挥了其卓越的想象力,表现出非凡的叙事艺术技巧与能力,并以历史浪漫主义的态度塑造了蔺相如的人物形象,令史学与文学的结合恰到好处,无愧创作出的《史记》被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关键词:司马迁 史记 蔺相如 叙事 浪漫(www.guayunfan.com)历史是由许多事件组成的,这些事件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在史学家的笔下就成了运用语言文字编织成的“故事”,即使遵照孔子“修辞立其诚”的原则,史家们也是基于已掌握的历史资料以及自身的“才、学、识”对于“历史事件”予以必要的加工与创造,无论如何,当“历史事件”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时候,那“故事”只能是“历史事件”以语言文字的形式而存在了,或者可以说,这些“故事”是所谓“历史事件”照在语言文字上的影子,至于语言文字这面镜子的质量高低是要取决于史家的“制作”与“创造”水平的。司马迁作为一位卓越的史家,将其“故事”书写于《史记》,既具有历史的现实主义白描,也不乏历史的浪漫主义手法,现实与浪漫、历史与文学结合之完美,真可谓前无古人而后无来者,亦无怪鲁迅评价司马迁《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对于蔺相如的叙事就具有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所具有的典型历史浪漫色彩,十分值得后人思考与回味。

一、“和氏璧”:一个叙事的隐性焦点

司马迁对于蔺相如的历史叙事是从“和氏璧”开场的。话说“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然后围绕秦赵之间争夺“和氏璧”这一主要矛盾展开。当然,出场人物中的主角是蔺相如,而赵惠文王、秦昭王、廉颇、缪贤等只能全为配角了。叙事结构亦不复杂,一是时间流程就是蔺相如从赵国出使秦国,一是空间设置重在秦廷一处。叙述方式主要是精彩对白,再辅之以必要的神态描写,起到“点睛”之效果。但主要人物蔺相如真正出场之前,司马迁却安置了一个铺垫,即由宦者令缪贤先作介绍性的引荐,以说明蔺相如智勇双全,不同一般。

“和氏璧”成了叙事中的一个重要符号,不时地在事件中显现出来;“和氏璧”又似乎成了叙事中的一个重要的比喻,在象征着一些美好的事物。“和氏璧”到底为何物?璧,一种环状玉器。《说文解字》云:“璧,瑞玉,圜也。”《尔雅》云:“璧大六寸谓之宣;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肉,身也;好,孔也。但在古人心中,玉器一般都带有一些神秘色彩与神圣之德,如《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春官·典瑞》云:“圭璧以祀日月星辰。”《礼记·礼器》云“大飨”“束帛加璧,尊德也”。“和氏璧”则更为神秘与神圣,乃至有些荒诞了。最早记载“和氏璧”的当是《韩非子·和氏第十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韩非子善用寓言说理,《韩非子》全书寓言有三百一十余则,“和氏献璧”显然是其中之一,目的亦是用来说“法”,是故此故事无法考证。后人传此寓言故事,便渐渐历史化,宋毛晃撰《禹贡指南》云:“《水经》:荆山,在南郡,临沮县东北注南条山也。卞和得璞玉于是山,楚王不理,怀玉哭于其下。后玉人理之,所谓和氏之璧。”由此可知,“和氏之璧”可能为一真实存在之物,亦可能为一虚构之乌有。倘若为一真实宝物,那么楚国不可能轻而易举地流失,他人亦难得之。倘若为一乌有,那么“和氏璧”就真的成为一个语言符号而已,而无须再探其实了。如果说蔺相如“完璧归赵”故事的历史真实性不得不受到质疑的话,那么其叙事的文学性却应该得到肯认,这更恰恰反映出司马迁“罔罗天下放失旧闻”以作《史记》之事实,同时也反映出司马迁的历史浪漫主义态度。在这方面司马迁是有坦言的,如《五帝本纪》云:“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苏秦列传》云:“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刺客列传》云:“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又言荆轲伤秦王,皆非也。”但这并不妨碍他为传记文学开辟天地,成就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之目的。

“完璧归赵”的传闻嫌疑从其叙事之“可疑”与“悖谬”中亦可得到一些佐证。一是按照蔺相如的说法,“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那么“和氏璧”具有唯一特性,赵惠文王如何得到楚国珍宝“和氏璧”的姑且不作任何交代,而秦昭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此璧具十五城之价,这有些玄暂且不说,单就说蔺相如奉璧西入秦一事,就令人既感觉到一路充满危险,又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国之重宝就如此轻易出行?二是蔺相如在秦廷上臆断秦王无意偿给赵国城池,然后通过谎称“璧有瑕,请指示王”的欺骗手段获璧,并当众辱骂秦王:“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然后以死要挟秦王,这对于一区区使者有如此之举动似有显太过,其可信程度则大大降低。三是秦王竟然能够在受到侮辱的情况下,听从蔺相如编造的“斋戒五日”的谎言,并在“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然后迎来的却又是蔺相如的一顿咆哮式的怒骂:“秦自穆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结果是秦王“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这倒有些超出常理,令人对于虎狼之国的秦王产生些许卑弱如绵羊之感,这不是与一直渲染的秦贪而强之论有些相悖了吗?四是秦王不杀蔺相如的理由十分值得推敲,因为其理由是担心“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事实上,秦强而赵弱,且秦恃强凌弱,怎么会有这一虚弱的理由呢?可信的结果却应该是“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总的来说,传闻与现实之间从逻辑上是有差距的,传闻的加工是不考虑常理的,反而会更加渲染与夸张了,这虽然可能有悖于史实,但对于增强叙事的艺术效果却大有裨益。

“和氏璧”无疑是“完璧归赵”整个故事的一个焦点,在这个故事的叙述过程中,“璧”字出现次数为35次,占全文1177个字符的比例约为3%,可知“璧”字使用频率之高。整个故事是围绕“和氏璧”争夺矛盾展开的,可谓跌宕起伏,险象环生。当矛盾发展到极点时,蔺相如两次以死相搏,差一点就丧失了生命,一次是“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想来个玉石俱焚;一次是相如知欺秦王之罪当诛,请就汤镬,视死如归。由此看来,如果说蔺相如出使秦国是故事的显线的话,那么“和氏璧”又是故事的另一条重要的隐线,其“运动”流程图分别可以描述为:

蔺相如:赵国——入秦——章台——广成传舍——秦廷——赵国

和氏璧:赵惠文王——蔺相如——秦王——蔺相如——从者——赵惠文王

司马迁在这一环式的流程中完成了一个叙事的“闭和”,没有留下多余的“缺口”,可谓匠心独运了。这一叙事的“显线”与“隐线”显然是相吻合的,若形影不可分离,只是一显一隐、一人一物、一主一次而已,但皆不可小视,亦不可或缺,即倘若没有“和氏璧”,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也就没有了依托与存在理由了。司马迁对于蔺相如“完璧归赵”故事的叙述倒可以适用现代美国学人华莱士·马丁的一段话作为解释了:“知道什么对人有意义,历史学家就有了一个主体;知道人的思想、感情、欲望,知道它们的变化无穷的表现形式,以及作为它们的中介的社会结构,历史学家就能形成一个假设,以解释某件事为什么如此发生。这个假设决定着哪些事实将受到审视,以及它们将如何被联系起来。”[2]

二、“渑池之会”:叙事结构的张力

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秦赵渑池之会,尽显蔺相如的外交事功。在叙事上,司马迁拉紧了结构上的张力,既有悲壮之感,又有惊心动魄的场面烘托。赵王畏秦,故出行时有诀别的意味,司马迁叙事时仅用廉颇诀别语突显其悲壮:“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这不只是“渑池之会”叙事前的铺垫,更重要的是烘托出一种紧张而压抑的气氛,为后来渑池的一次酒会上双方表现出复仇式的对抗埋下了伏笔。

“渑池之会”叙事的张力主要表现在酒会上的角逐与对抗、斗智斗勇。在中国礼乐传统里,酒会本来应该是钟鸣鼎食的一派和谐,这正如《诗·鹿鸣》的一唱三叹:“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忄兆,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然而,秦赵两王的对抗却恰恰发生在宴乐使用上,这对于当时周人宣扬的礼乐制度是一种极大的讽刺。秦王起先发难:“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赵王在经意与不经意、自觉与不自觉、情愿与不情愿间受到了秦王一辱。蔺相如绝地反击,渑池于是成了不见硝烟的战场。司马迁以惊世骇俗之笔做出如下叙事:

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这种叙述不免含有一些夸张的成分,但仍旧能够表现出蔺相如的外交风格,将生命的价值在外交场合用到了极致,因为他除了勇气、大义之外,唯一可用的外交本钱就是生命了,而在此种情况下,言语的力量远远不足以抵的生命力量,所以除了在言语上不向秦人示弱外,蔺相如又一次选择了“赴命”——“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结果赵人赢得了脸面与士气,略微扳回了一局,亦可以“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从这两次“某年月日”的记载来看,司马迁要么不知其事件发生的确凿时间,要么是有意识地忽略不记,作为史学家的司马迁很有可能只是再次“罔罗天下放失旧闻”,而不知其事件之发生时间了。

秦人在没有占上风的情形下,心有不甘,终于显示出强秦之威风,直接向赵人索要土地:“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讨价还价,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谁人不知咸阳为秦之首都,索要咸阳就意味着索要整个秦国啊!“十五”这个数字在此已第二次出现了,这可能是秦人对于多数的一种习惯用法,而不是确指其数了,因为秦人原先允诺割让给赵国的也是“十五”城,或者还有一个可能,那就是在这些故事的传闻过程中传闻者有使用“十五”数字的偏好,倘若如此,我们就更有理由确信有关蔺相如的叙事的传闻性,而缺乏第一手的确凿史料了。蔺相如在整个外交活动之中常常能够化被动为主动,表现出不卑不亢之态度,赢得了外交的大获全胜,其结果是:“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蔺相如的勇谋应该说胜过了当时的很多军师了。

司马迁善于运用叙事的张力结构。《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齐鲁夹谷之会,其叙事结构与渑池之会十分相似,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可以作一简单比较:齐鲁夹谷之会凸显的是孔子用礼外交而获胜的故事。鲁定公十年夏,齐鲁两国君会于夹谷,发生了一场乐礼之争,当时孔子摄相事,智勇处置。事件叙述如下:

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于是旄羽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则左右视晏子与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荧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奈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实。”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孔子在用乐方面,不堪齐人之辱,以礼规范,驱除东莱的夷狄之乐,以彰显夷夏之别,树立华夏正统之地位。当齐人以优倡侏儒戏辱鲁君时,齐景公及齐人自取其辱,结果同样是以鲁人及孔子取胜为圆满结局。这也说明司马迁在历史故事的叙述中,充满了自己的史识,宣扬“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非“以夷狄之道”,对于以强凌弱的霸道行径是予以贬斥的,同时也在宣扬儒家之风范,那就是杀身成仁与取义。渑池之会与夹谷之会何其相似乃尔,在叙事上亦可谓是历史上“惊人的相似一幕”。

三、“退而让颇”:佳话之平铺直叙

在蔺相如叙事中,司马迁又选择了“退而让颇”的故事,以说明蔺相如在人际关系处理上的大度与技巧。在战国之际,各国既需武将又需谋士,有勇无谋不可以成事,有谋无勇那只能是纸上谈兵,徒有虚名而已。但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武将还是具有某种优势心理。蔺相如与武将廉颇之间就产生了“文”与“武”、“软”与“硬”之间的矛盾,首先是廉颇向蔺相如发起了挑衅,而蔺相如却以退让为策略,避免了“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的局面的发生。

事情的起因是蔺相如“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惹得廉颇心理失衡,对于蔺相如显得十分不服气,便想寻机侮辱蔺相如。“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然而蔺相如并没有像对待秦王一样处理与廉颇之间的矛盾与罅隙,而采取了避让的办法。“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蔺相如并不是无原则地退让,而是要向那些不理解的人做出必要的解释。蔺相如倘若一味退让,那也就不会得到廉颇及他人的理解。蔺相如抓住别人不理解的机会,借机向廉颇传达一种纠正其错误的信息,结果确实如其所料。司马迁叙述主要是采取对话的方式,因为对话才有利于辩论事物的曲直,才有利于信息的传递。对话的情况如下: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曰:“不若也。”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蔺相如绝对具有辩才,层层推进,以理服人。读者可以从这种叙述中体会到蔺相如与廉颇之间的人格差异,一者表现出宽容、大度、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尚胸怀;一者则是显露出狭隘、妒忌、自私的一面,结果廉颇虽为大将军亦是羞辱难当,惭愧之至,不得不对蔺相如心悦诚服,然后“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蔺相如避免了与廉颇发生正面冲突,将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让廉颇自我反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错误,以至于达到良好的团结的目的。蔺相如这种坚忍行事,深知在人际关系处理上让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于是乎“负荆请罪”、“刎颈之交”成为了千古佳话与民族语言中的固定搭配的成语。

四、蔺相如智勇形象之塑造

在《史记》之前,蔺相如之事迹未见于史籍记载,即使专记战国之人事的《战国策》亦为疏忽,《史记》之后,史家与史书对于蔺相如亦不再有其他记载,即言《史记》是唯一可资后人查阅蔺相如事迹之资料。司马迁虽工于典籍,但对于史料中渺茫无信息的蔺相如事迹却无典籍可寻,只能根据传闻为其立传了。相对于“包举大端”的“纪”来说,“传”虽然是以“委曲细事”,但是,既然立传,人物形象之塑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司马迁可能深为传说中的蔺相如故事所打动,其构思与叙述的文学性也就不言而喻了,何况以人物传记为重要形式来反映历史是司马迁的首创,以传记方式来塑造人物形象也是司马迁的得心应手之事。于是乎杨树增先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史记》要写人,就要选择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人的特征和人的相互关系,选择那些足以体现这些特征与关系的现象,它已不满足被动地再现历史生活,它要精选、组合最富有特征的生活现象,即进行艺术典型化工作。蔺相如传记就是这一艺术典型化的产物。司马迁创造的蔺相如人物形象,无疑是经过艺术的选材、加工与概括的,唐司马贞的《索隐述赞》似乎已经揣测到了当时司马迁创作时的心思,通过“述赞”的表述恰到好处地再现了司马迁所要塑造的蔺相如人物形象:“清飚凛凛,壮气熊熊。各竭诚义,递为雌雄。和璧聘返,渑池好通。负荆知惧,屈节推工。”这也不难看出,在这一典型之中,既有战国时候纵横辩士形象的影子,又有将者的风范与特征。

战国纵横家实为那个时代风云变幻形势之产物,群雄崛起,逐鹿中原,他们大多为策辩之士,纵横游荡于各诸侯之间,穿梭外交于强弱之际,超常发挥才智,显得游刃有余,既可以舌退百师,又可以成就利禄,其思想、智谋、手段、策略基本上是当时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最好办法。蔺相如具有战国纵横家的一些显著特征,首先同大多纵横家人物一样出身贫贱。蔺相如者,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按照廉颇的话说就是“相如素贱人”。其次是在辞令和外交技巧等方面能够通辩辞,会机变,全智勇,长谋略,能决断,能够像其他纵横家一样以布衣之身庭说诸侯,也可以纵横之术解不测之危。当赵国危难且无人能够出使秦国之际,赵王苦于“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蔺相如适时挺身而出,不辱使命。他既能“玩”时局于股掌之间,又能像戏猴一样玩耍秦昭王,常常化险为夷,屡占上风。此正如宋李明复撰《春秋集义》所云:“然渑池之会,蔺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秦虽虎狼犹不敢动。”再次,他能够像其他纵横谋士一样知大局,善揣摩,智能双全,又不乏仁义,以自己的人格魅力降伏了武将廉颇,终成刎颈之交,以至于后世骄肆之人不解其委。如《晋书·列传第五十五·刘毅》云:“毅,骄纵滋甚,每览史籍至蔺相如降屈于廉颇,辄绝叹以为不可能也!”这些望其项背之人怎知蔺相如精金美玉之人品已从烈火中锻来,揿天揭地之事功已像薄冰上履过?

蔺相如虽非武将,却具有为将者的品质,浩然正气直逼秦王,未曾使赵受辱。《孙子兵法·计第一》云:“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蔺相如一样不缺,俨然为将者,而或超之矣。这正如太史公所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同时亦如后唐房玄龄撰《晋书卷六十七·列传第三十七·温峤》云:“蔺相如,赵邦之陪隶,耻君之辱,按剑秦庭。”蔺相如一旦领兵,则稳操胜券。《史记·赵世家第十三》记载:“(惠文王)二十八年,蔺相如伐齐,至平邑。罢城北九门大城。”蔺相如虽非帅者,却具有帅之气象,表现在用将上亦有主见。赵孝成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由此可知,蔺相如点将恰如其分,而知其短长。是故,赵得蔺相如,秦人惮焉,而不敢窥兵井陉。

司马迁塑造的蔺相如形象在后世得到了广泛接受,在《四库全书》中检索“蔺相如”关键词,竟得586卷中883条匹配,无论在经书注疏中还是在礼书引用中,皆奉蔺相如事迹与形象为经典。如明林希元撰《易经存疑》说到“谦”卦“六四”爻时云:“若蔺相如之让廉颇,寇恂之屈贾复,彷佛此爻之义。”明朱朝瑛撰《读诗略记》释“扬之水”时云:“蔺相如之释憾于廉颇也,曰:‘秦之不敢加兵于赵,徒以吾两人在也。’语意正与此诗相类。”蔺相如形象与故事亦流行于民间,后人歆羡蔺相如不已,司马相如以至于为之更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云:“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蔺相如形象为何能够如此深入人心而传之于后世呢?这主要得益于司马迁在对待历史人物塑造上表现出浓郁的浪漫特质,时亦唱起旧日的歌谣,时亦做起旧日的传奇梦,无论是完璧归赵还是渑池会通,以至礼让廉颇,皆能够臻于完美地创造出那种具有“历史浪漫”特性的蔺相如人物形象,这就是司马迁无论在史学创作还是文学塑造上的过人之处,其“历史著作往往体现出人们所熟悉的文学情节(喜剧的、悲剧的、传奇的、讽刺的),而它们所获致的统一最终基于种种美学的或伦理的关注”[3]。所以,从司马迁的历史叙事中可以发现,他既是历史良才,又是伟大的传记文学家,在虚实、繁简之间把握了一个恰到好处的“度”,创造出了一个个永垂不朽的光辉形象与叙事范例,这也恰恰验证了唐刘知己《史通·叙事第二十二》中的一段史学骘评之语:“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至若书功过,记善恶,文而不丽,质而非野,使人味其滋旨,怀其德音,三复忘疲,百遍无,自非作者曰圣,其孰能与于此乎?”

【注释】

[1]作者简介:蔡先金,男,江苏宿迁人,现为济南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

[2][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4页。

[3][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