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最有力的盟友_大宋名相

最有力的盟友_大宋名相

时间:2022-04-02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最有力的盟友_大宋名相赵普罢相之后,被贬为河阳节度使,远离了北宋的权力中心。经过苦苦等待,再拨开重重迷雾,赵普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意,因为他找到了一个最有力的盟友——赵光义。更为蹊跷的是,皇位继承事件的主要当事人之一赵光义,居然不在现场。皇后派出亲信王继恩去召皇四子赵德芳入朝,名为安排后事,实则抢夺皇位。

最有力的盟友_大宋名相

赵普罢相之后,被贬为河阳节度使,远离了北宋的权力中心。按照赵匡胤的想法,他应该从此安分守己,在心满意足中过完余生。可惜,这只是赵匡胤一相情愿的想法,赵普被贬之后非但没有善罢甘休的想法,反而积极推进着一个惊天动地的计划。当时,赵普的势力已经被赵匡胤打得七零八落,但这些势力并没有得到彻底剿灭,这些人像赵普一样静静蛰伏在各个角落,只待时机成熟,就会跳出来汇成洪流,形成滔天之势。更为重要的是,赵普本人参与了北宋政权的建立和稳固,对于政权内部的玄机再清楚不过了,基本上什么事都瞒不了他。应该说,赵匡胤的仁慈,在很大程度上帮了他,但是在赵普这里,这份仁慈则成了害他的毒药。

当然,如果赵普想要通过自己的势力反击赵匡胤,将无异于螳臂当车,何况他的势力已经被打残,且正被赵匡胤高度警惕中。在这种情况下,赵普作出了准确的判断,那就是一边韬光养晦,一边暗中联络那些与赵匡胤存在矛盾的势力,以期对赵匡胤发起致命反击。这个时候,赵普的想法已经很明朗,既然不可能通过正常手段上位,就只能通过自己的手腕达成所愿。可惜,赵普举目四望,整个北宋政权内部能够和赵匡胤抗衡的,或者敢于和赵匡胤抗衡的人基本没有,联合北方的辽国发难赵匡胤,又不在赵普的考虑范畴内。作为当时最受瞩目的政治家之一,这点见识赵普还是有的,何况郭无为的下场已经摆在那里。

经过苦苦等待,再拨开重重迷雾,赵普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意,因为他找到了一个最有力的盟友——赵光义。赵普和赵光义以盟友关系共同对付赵匡胤,这一想法乍看上去简直有些痴人说梦。作为赵匡胤一奶同胞的亲弟弟,同时又深受赵匡胤的信任,赵光义自然是北宋政权最坚定的拥护者,怎么可能和赵普一起对付赵匡胤。但问题就出在这里,赵光义是北宋政权的坚定拥护者,但他并不是赵匡胤集团的坚定拥护者,这一说法看似矛盾,实际上则透着血淋淋的事实,而这个事实的名字就叫作利益。

赵光义是武将,政局稳定之后便被隔离在国家核心权力之后,如果他想要进一步争取自己的利益,没有一位朝中重臣的帮助是无法想象的。而赵普虽然执掌朝野权力多年,却唯独没有染指兵权,他想要成事,得到一位得力武将的支持至关重要。当然,北宋的武将密如繁星,对付皇帝这样的事又必须保证机密,那些没有胆量和能力,尤其是利益无关者,根本没有考虑的必要。因此,赵光义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恰好此时的他也和赵匡胤之间生出嫌隙,赵普自然有办法让他生出异心。不管怎么说,在赵普和赵光义共谋举事的那一刻,北宋王朝除了居于核心和正统的赵匡胤集团,另一个足够强大的集团便宣告形成了。(www.guayunfan.com)其实,以赵匡胤的智慧,对于自身皇权的漏洞,能够堵住的都已经堵住了,但问题最终出在了他最为倚重的文臣武将身上,真可谓防不胜防。我们前面已经说过,赵匡胤虽然有篡夺后周之举,但是其人足够仁德,极少对人举起屠刀。包括后来降服的大批敌国君主,也只是被他接到了京城供养,哪怕是用武力强行征服的人也不例外。而赵普被弃用,虽然未被赶尽杀绝,心中却怨恨大于感激,他不甘心就此远离政治核心,卷土重来势在必行。那么,赵光义又为什么要铤而走险,选择和赵普一起对付自己的哥哥呢?

在我国古代社会,同一朝代的皇位继承,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叫“父死子继”,另一种叫“兄终弟及”。如果从在位皇帝的主观意愿来讲,基本上都偏重于前者,也就是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赵匡胤也是这种想法,从他已经作出的相关安排来看,在他百年之后,继承皇位的人应该是他的皇次子赵德昭。换句话说,北宋王朝的皇权,将在赵匡胤一脉传承延续,赵光义一脉将永远作壁上观,至少在法律和名义上是这样。在赵普鼓动之下,赵光义的心思活转了:既然皇位更替程序里有“兄终弟及”一条,为什么自己不努力尝试一下,争取过一把皇帝瘾呢?

史料记载,赵匡胤的母亲杜氏在临终前,曾经把赵匡胤叫到床前,赵普在旁记录遗言,杜氏情绪激动地问赵匡胤:“知道你为什么能做天子吗?”

看看身边的赵普,赵匡胤心中一百个明白,但是为人至孝的他也动了感情,只能敷衍了事说:“都仰仗太皇太后(指杜氏)隆德。”

杜氏已经没心思说这些口水话,直入主题说:“你能做天子,只是因为后周世宗皇帝早死,继位的皇子年幼,后周大臣和武将们怀疑幼主的能力,因而才让你有机可乘。如今,我将要离开人世,实在不愿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你的身上,因而你一定要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指赵光义),不要传给未成年的儿子(指赵德昭)。(杜氏死时,赵匡胤34岁,赵德昭14岁,但杜氏不可能知道赵匡胤享年多少,也就不可能预知赵德昭以多少岁即位,因而此说杜撰痕迹明显。)”

赵匡胤在这种情况下能说什么呢?只能支支吾吾地表示同意,再说一些诸如让杜氏注意身体,必定长命百岁之类的话。

赵普从旁记录,然后将记录内容封入金匮,是为“金匮之盟”。

对此,我们暂且不论杜氏有没有眼光看出她所说的继位问题,或者说是不是赵普和赵光义教她这么说的。只说在皇位继承问题上,赵普乃是一个外人,就算杜氏能够看清这一问题,并且想要管这件事,也应该是召见自己的两个儿子,即赵匡胤和赵光义,怎么可能让赵普参与其中呢?更为蹊跷的是,皇位继承事件的主要当事人之一赵光义,居然不在现场。而赵匡胤虽然对母亲孝顺至极,但是在皇位继承的大是大非上,恐怕不会如此轻易就范。事实上,从此则史料记载中,我们只能得出一个可靠信息,即在皇位继承问题上,赵光义和赵普动用了杜氏的名义,再无其他。

宋开宝九年(976),赵匡胤病体沉重,眼见时日无多。皇后派出亲信王继恩去召皇四子赵德芳入朝,名为安排后事,实则抢夺皇位。而这个时候,局势已经紧张到空气凝固,赵光义和赵普更是通宵达旦不敢入睡。而被皇后寄予厚望的王继恩,早已被赵普策反,一出宫门就直奔赵光义府中送信。实际上,就算他没有被策反,当时的开封城已经被赵光义和赵普牢牢控制,仅凭一个王继恩实难有所作为。赵光义得到消息,立即在王继恩的带领下闯入皇宫,皇后见事情有变,毫无主张,只是求赵光义不要伤害他们母子。赵光义应允,并许以富贵,皇后便退出寝宫,挡在赵匡胤面前的最后一道防线就此消失。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史官只用了四个字记载——烛影斧声,第二天赵匡胤就驾崩了。可笑的是,后世有很多人对“烛影斧声”四字乱加解释,以表明赵光义得位之正,实为自欺欺人之说。当然,也有人责怪史官不负责任,非要把一场宫廷政变写得如此含糊其辞。对此,我们倒应该设身处地为史官考虑一下,赵光义既得皇位,史官们便是他的臣子,能够将事件含糊其辞地写出来,已是他们所能做到的极限了。而赵光义又允许这样含糊其辞的记载留世,表明他想与当朝后世的明白人保持心照不宣,诸君自可见仁见智了。

对于此次皇位继承事件,还有一个评述混淆视听,就是所谓的“千古疑案”。其实,但凡疑案,不过是有人欲盖弥彰,其目的也不过是遮己之丑罢了。我们只要找出这个人,再找出他惧怕的事情是什么,疑案皆可大厘理清脉络,有些简直可以水落石出现代刑侦法则当中有一条“利益就近”原理,就是在找不到嫌疑人的情况下,试看当事人的死对哪个人最有利,借此找出嫌疑最大的那个人,结果总是十拿九稳。“烛影斧声”之后,赵光义荣登皇位,赵普也由此重获相权,个中玄机不言自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