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诉不尽忠怨之情_关于屈原的故事

诉不尽忠怨之情_关于屈原的故事

时间:2022-04-02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诉不尽忠怨之情_关于屈原的故事司马迁曾在史记中写道:“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种忠怨是屈原创作诗篇的动力,也是《离骚》最基本的感情基调。掌握了《离骚》这一结构层次,对屈原诉说忠怨之情的内容也就不难理解了。屈原的这两种担忧,充分体现了他忠心为国为君的爱国心。忠于楚国、忠于怀王、忠于人民,这“三忠”是屈原摆脱不掉的宿命。

诉不尽忠怨之情_关于屈原的故事

司马迁曾在史记中写道:“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他的这种“怨”,不是怨恨的“怨”,而是一种因尽忠而被误的“忠怨”。这种忠怨是屈原创作诗篇的动力,也是《离骚》最基本的感情基调。

众所周知,屈原是为了振兴邦国才推行变法改革,实行“美政”,过程中他可谓废寝忘食,竭忠尽智。但是他“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一片赤忠之心,却得不到理解,后遭谗被弃。他满腔凌云之志,欲振兴楚国,使百姓安居乐业,可无论他怎么努力,却始终唤不醒昏庸的君王,眼看着楚国被强秦哄骗,损兵折地,马上就要陷入国破家亡悲剧,可自己却竟被疏离流放,救国无门。对于一位“博闻强志,明于治乱”的政治家,一位刚正不阿、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来说,面对此种遭遇怎能不生怨?

是啊,作为一个“忠而被谤”,因爱国变法而获罪,眼看国家就要濒临灭亡,却爱莫能助的人,激怨之情必然十分深厚!所以,屈原的感情便如山洪暴发,滚滚直下,铸就了这篇积忿幽深、催人肝胆、撼人心魄的长篇诗作冥冥《离骚》。

在诗中,屈原尽情抒发内心的积怨,大胆指责怀王道:“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我伤心的不是我们君臣将要离别,而是你不守信用,辜负了我的一番心血。最后,他还在诗尾伤心欲绝地写道:“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既然不能一同完成我们昔日的理想,推行正确的政行,那么我将像殷朝直言进谏的贤臣彭咸那样,投水而死!(www.guayunfan.com)从整首诗来看,屈原对怀王的积怨很深,甚至想到了以死明志。屈原是忠贞的,更是刚烈的,他对待楚国和怀王的忠心让人不觉肃然起敬。所以,要想真正理解屈原在《离骚》一诗中表达的感情,忠怨之情确实可作为全诗的一条主线。

《离骚》一诗从整体结构来看,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从开篇到“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主要是写屈原忠心报国、洁身自好所遭遇的矛盾和不公正的待遇,将其与楚国黑暗势力的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二部分则是从“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到诗篇结尾,主要写屈原被奸人谗害后,不言放弃的精神和由此引发的内心冲突,以及最后的抉择。掌握了《离骚》这一结构层次,对屈原诉说忠怨之情的内容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离骚》开篇,屈原先庄重而自矜地介绍了自己高贵的出身、奇异的生辰,还有父亲因对自己抱有极大的期望而赐予的“美名”。在这里,他强调自己与楚王同宗共祖的出身,是想表明他对楚国兴衰肩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点明了他至死不离开楚国的原因。而他强调父亲为他起的名字,则是为了指出正则,是正道直行,严于律己的意思。灵均,是禀赋良善,公平公正的意思。以此表明自己一生所信奉的德行和品质,为自己忠而不去埋下伏笔。接着,屈原诉说自己非常重视修身养性,增强自身才干,从而表达了自己献身君国的愿望。

诗中屈原用“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来表达自己不能尽忠职守的担忧。他主要是担心时光飞逝,时不我待,没等自己有所作为就老了。因此他便在“内美”的基础上“重之以修能”,抓住一切时间来充实和提高自己,以不负日后君王的重用。然后又用“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来表达对怀王的担忧。他担心楚王再不抓紧时间勤于政务,楚国的前途就令人担忧了。因而,他劝导楚王“抚壮而弃秽”,自己愿做他的先导,希望日益衰败的楚国重新振兴。屈原的这两种担忧,充分体现了他忠心为国为君的爱国心。

因而,屈原便开始尽心竭力地主持变法改革,倾尽全力促成六国结盟。“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屈原说他这样做不是为了自己能够受到君王的赏识以及别国君王的尊敬,更不是害怕自己因楚国的衰亡而遭受祸患,仅仅是出于对楚国的热爱和对怀王的忠心。可是,屈原的这番赤胆忠心并没有得到怀王的理解。相反,他一系列的富国强兵的措施却触犯了守旧贵族的利益,从而招来了他们残酷的打击和迫害。

屈原在《离骚》一诗中为大家展现的是楚国社会令人窒息的黑暗,还有怀王令人可恼可气的行径。“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表明楚王昏庸不察,信谗毫无主见。不仅如此,他还“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可谓反复无常,令人难以相信。事实上,屈原所生活的时期,因怀王不善于处理内政,外又有强秦压境,楚国已处于岌岌可危的地步。因而黑暗的现实才造就了屈原悲惨的遭遇,可见其忠而被弃是楚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屈原的忠怨之情是诉不尽的,他满腹的委屈最终的归处也不过是自己早已打算好了的——随身葬入江中。由此可见,屈原所抒发的忠怨,落脚点归根结底还是落在了“忠”上。忠于楚国、忠于怀王、忠于人民,这“三忠”是屈原摆脱不掉的宿命。他的“怨”事实上就如同深爱着丈夫的妻子怨恨丈夫不忠,但是迟早还是会原谅他一样;也如同父母爱孩子,怒其不争,可是又不忍心将其撇下不管,还是会为他闯的祸收拾残局。因而,屈原的这种“忠怨”,不过是发发牢骚而已,并不见得是真的义愤填膺地指责怀王,他最终也只能是折磨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