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科考之路_大宋名相

科考之路_大宋名相

时间:2022-04-02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科考之路_大宋名相《琵琶记》诗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在宋朝乃是无比普遍和真实的写照。宋太平兴国五年,19岁的寇准经过充分准备,终于开始了他的科考之路。值得一提的是,寇准在参加科考之初,就与大多数人不同。一般认为,寇准和张咏之所以要让解元,是因为张覃在大名府的名望极高,他们两个人都非常敬重张覃。

科考之路_大宋名相

《琵琶记》诗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在宋朝乃是无比普遍和真实的写照。由于五代十国对知识分子的排挤,大部分读书人都已经进入社会最底层,过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务农生活。而这种务农还与今天不同,彼时大多是到地主家做工,一年辛苦劳累下来,不仅没有盈余,很可能还要欠下很多债务。北宋建立之后,国家对知识分子的待遇大幅提升,“鲤鱼跳龙门”的科举考试制度也很快恢复,这就让读书人有了重要的社会上升通道,因而改变了千万学子的命运,而这些学子中自然就包括寇准。

科举考试通常每三年举行一次(赵光义一朝的考试比较密集,他继位之后的四年时间里便举行了三次科考,寇准参加的即是第三次),每次至少要花费一年的时间,总共分别为解试、省试和殿试三道关卡。这三场考试,每次都会刷掉大量考生,因而也可以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竞争之激烈。其次是“解试”,于第一年的秋天举行,地点分布在全国各地,由各州政府主办。考生通过此次考试之后,就可以进京参加“省试”和“殿试”了;首先是“省试”,于第二年正月举行,这里的“省”并不是指今天省份的“省”,而是指尚书省的“省”,具体是由尚书省下属的礼部主持;最后是“殿试”,在同年三月举行,且顾名思义,此次考试要在宫殿中举行,而主考官正是当朝皇帝。

由皇帝主持最后一场科举考试,有一举两得之功用,首先是能够最大限度避免主考官作弊,这样的事情在各个朝代都有,而且是绝对的可大可小;其次,皇帝也可以通过正常考试和考生建立私人关系,在古代社会,被主考官录取的考生被视为主考官的门生,在官场之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私人关系,用于维护各种各样的群体利益。而如果有皇帝主持考试,被录取的考生就成了天子门生,将有助于维护和巩固皇帝的权力。因此,在我国历史上的各朝各代,皇帝都非常热衷于主持殿试,宋朝当然更不例外。

宋太平兴国五年(980),19岁的寇准经过充分准备,终于开始了他的科考之路。值得一提的是,寇准在参加科考之初,就与大多数人不同。至于具体的不同之处,套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他属于一位“借考生”。按照宋朝的科举考试制度,考生参加解试必须选择本州,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地级市,因为寇准应该在华州参加解试。但是寇准却没有按照常规去做,而是到了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参加解试,原因很简单,在大名府参加科举考试成功的概率要比华州大。(www.guayunfan.com)至于这次考试的结果,还为寇准赢得了一次小小的辉煌。由于名声在外,当时在大名府参加考试的学生中,有两个人赢得解试第一名(即解元)的概率最大,其中之一就是寇准,另外一个人叫张咏。但就是这两个人,在考完试之后首先做的事,居然是联名给主考官写信,要求如果自己考得解元,就要把它让出去,并指名要让给一个叫张覃的考生。更加不可思议的是,主考官居然同意了他们的请求,最终果真让张覃做了解元。

一般认为,寇准和张咏之所以要让解元,是因为张覃在大名府的名望极高,他们两个人都非常敬重张覃。换句话说,张覃考取解元是众望所归,如果其他人考取解元,不但不会受到大家推崇,反而会招致骂声。事实上,这样的说法显得过于苍白,既然大家是来参加考试,就是要争取名额和名次,根本没必要推来让去。因而真正的原因,只要了解一下寇准、张咏和张覃三人的籍贯,就基本水落石出了。简单来说,寇准和张咏都是外地来的“借考生”,而张覃则是本地人。本地人考取本地的解元,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寇准和张咏遵循了这样的道理,也因而成功通过了此次考试。

第一次参加解试就高中通过,这让前往京城参加省试的寇准信心满满,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无异于给他泼了一瓢冷水。来到开封之后,有人告诉寇准,赵光义不喜欢过于年轻的人。当时的寇准只有19岁,即便在殿试中成绩合格,也可能会被赵光义淘汰掉。正在寇准发愁的时候,有好事者给他出主意,就是把填报的年龄改大几岁,由于寇准的长相比较老成,如此自然能够增加通过考试的概率。应该说,这是寇准面临的重要考验,其重要程度甚至要比科举考试更大,因为这意味着他会不会为了达到目的而放弃原则。

寇准想都没想,立即就给出了答复,《宋史·寇准传》这样记载他的回答:“准方进取,岂欺君乎?”意思是说,皇上想让我通过我就通过,不想让我通过我就不通过,怎么能为了通过考试,就弄虚作假,欺骗皇上呢?给他出主意的人无言以对。要知道,当时的考试机构并没有像样的检测设备,如果寇准想要谎报年龄,在技术上很容易做到,但他并没有这样做,而且回答得如此坚决。我们由此不难看出,寇准的性格中已经融入了极强的原则性,这无疑将在他的未来人生中起到极大作用。

然而,寇准的原则固然值得表扬,但是他将要面临的风险却丝毫不会因此减少。要知道,赵光义不喜欢年纪轻的考生,乃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通过殿试的考生,马上就会被安排工作,很多人甚至要担任国家重要机构的官员。如果年纪太轻,哪怕考试成绩足够好,也将很难胜任。更可怕的是,所谓科举考试,有时真的要靠运气,一位与寇准同科参加殿试的学生,就是因为年纪太小(只比寇准小一岁)被淘汰。而且这一次遭淘汰之后,他就再也没有考中过,以至于一生都在郁郁寡欢和穷困潦倒中度过。

因而我们说,寇准之所以能够一路通过解试、省试和殿试,虽然不失光明磊落,但实际上是冒了极大风险的。这个时候问题又出现了,既然寇准的年龄同样很小,为什么赵光义没有淘汰他呢?一般认为,寇准的父亲过世较早,他是从责任压力中长大的,这样的人必定会比较持重。另外,寇准的身型比较高大,而且经常锻炼,看上去比较有气势。赵光义之所以不喜欢年轻人,是因为他不喜欢年轻人的稚嫩,既然寇准身上丝毫没有稚嫩的痕迹,自然也就没有被赵光义淘汰的理由了。而寇准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科举考试,他的自信,他的为人固执和光明磊落,也就陪他度过了一辈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