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慈善第一人_大宋名相

慈善第一人_大宋名相

时间:2022-04-02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慈善第一人_大宋名相范仲淹在邓州知府任上期满三年,按照惯例,应该进行调派。范仲淹立即下令开仓放粮,以赈济受灾百姓,避免了饿殍遍地的惨况。与此同时,范仲淹还做出了一系列举措帮助百姓渡过灾荒。由于范仲淹的大力运作,杭州虽然处于重灾区,但是老百姓的生活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对于在苏州设立义庄,范仲淹的子女持反对意见。除此之外,范仲淹在第二故乡长山也创办了义庄,只是规模相比苏州要小一些。

慈善第一人_大宋名相

范仲淹在邓州知府任上期满三年,按照惯例,应该进行调派。而此时的范仲淹已经到了颐养天年的人生阶段,所以他主动上书,请求朝廷让自己到风景秀丽的杭州去,很快获得朝廷的同意。于是,在宋皇祐元年(1049)正月,已经年过花甲的范仲淹登上了前往杭州赴任的道路。到了杭州之后,范仲淹照例上书向赵祯表示感谢,然后就开始每日寄情山水和诗词了。在范仲淹看来,西湖是当年范蠡隐居的地方,此时正好契合了他的心境。至于范仲淹在朝廷里的政敌,看到他远赴杭州,也终于不再以他为患,范仲淹的晚年看似可以安然度过了。

但是,就在他到任杭州的第二年,江浙地区忽然出现大面积水灾,洪流吞噬了无数农田,杭州也在受灾之列。范仲淹立即下令开仓放粮,以赈济受灾百姓,避免了饿殍遍地的惨况。与此同时,范仲淹还做出了一系列举措帮助百姓渡过灾荒。首先,他向朝廷申请修建基础设施,得到朝廷的允许和支持后,他立即带领灾民开始行动。如此一来,不但可以加强杭州地界抵御灾害的能力,同时也让大量百姓得到工作机会,从而能够养家糊口;其次,范仲淹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从那些未受灾且物产丰饶的地区大量调集粮食,囤积在杭州向百姓出售,从而避免了不法商贩随意抬高物价;最后,范仲淹还大搞划龙舟等娱乐活动,彻底扫清了杭州百姓受灾之后的心头阴霾。

由于范仲淹的大力运作,杭州虽然处于重灾区,但是老百姓的生活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为此,朝廷还对范仲淹颁发了嘉奖令,赵祯更是派遣钦差大臣到杭州封赏范仲淹。当时,有人攻击范仲淹,认为他在大灾之年贩卖粮食,又大举开展工程建设,还进行各种娱乐活动,乃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当然,这种攻击在事实面前很快不攻自破,因为其他地方的百姓都在流离失所,逃荒的队伍连绵百里不止,道路两旁尽是被饿死的百姓。而杭州不仅本地百姓生活无虞,其他地方的百姓也有大量在杭州得到安置,范仲淹的做法虽然有反常规,但是其积极作用是不容否定的。

除了这次大灾,范仲淹在杭州任上的大部分时间都比较清闲,在他的诗作当中,也留下了很多记述当地名胜的文字。下面摘录一首《和运使舍人观潮》:(www.guayunfan.com)何处潮偏盛,钱塘无与俦。谁能问天意,独此见涛头。海浦吞来尽,江城打欲浮。势雄驱岛屿,声怒战貔貅。万迭云才起,千寻练不收。长风方破浪,一气自横秋。高岸惊先裂,群源怯倒流。腾凌大鲲化,浩荡六鳌游。北客观犹惧,吴儿弄弗忧。子胥忠义者,无覆巨川舟。

从这首诗当中,不仅可以看出范仲淹的文才恢宏和胸襟广阔,也能看出他的心中已经全然没了政事牵挂。这个时候,范仲淹已经是一个垂暮的老人,且常年病痛缠身,能够被杭州美景涤荡一番身心,其心情之愉悦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即便范仲淹已经忘了政事,但心中还是留存着对百姓的牵挂。这一次,范仲淹把目光投向了家乡父老,他要为自己的家乡做一点事,具体来说就是创办义庄,或者说做慈善。

在我国古代,乡土观念向来都是深入人心的,读书人更是讲求衣锦还乡。很多成就一番事业的朝廷大员,最终也会选择落叶归根,回自己的家乡置办田地并修建宅院。范仲淹的身世比较特别,他的家乡是苏州,出生在真定府,又在长山长大,最终定居在了洛阳,并且在全国各地做官。但是在范仲淹的内心当中,一直把江苏当成自己的家乡,因而他总是想着为这里的百姓做些事情。于是,当创立义庄的想法出现后,很快就在范仲淹的头脑中酝酿成行,并随之付诸实际行动了。

所谓义庄,就是有钱人置办一个较大的独立产业,不设定具体的拥有者,交由专门的团队运作,以救助贫弱者为责任的民办机构。范仲淹救助的主要对象是他的同族,为了明确救助的目标,他还重新修订了族谱,同时也得以把母亲和自己的名字写了上去。范仲淹此举,可谓大人大量,我们前面说过,范仲淹母子最初乃是被当地范氏扫地出门的。虽然继父朱文翰并没有为难他们母子二人,但是寄人篱下的屈辱,从范仲淹年轻时愤然前去应天府读书就可见一斑。

对于在苏州设立义庄,范仲淹的子女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范仲淹既然已经把母亲谢氏埋在了洛阳,就应该把洛阳当成家乡,即便要建立义庄,也应该在洛阳。当然,闲居洛阳的朝廷大员数之不尽,却从来没有人建立义庄。因此,子女们也在劝范仲淹放弃此举,改为在洛阳置办田园,然后回去养老。范仲淹的回答颇具智慧,他告诉子女们,置办田园是为了自己,而创立义庄则是为了别人,二者不可相提并论。何况自己年事已高,大兴土木修建园林,动辄数载,多则十余年,自己恐怕等不到那个时候了。退一步讲,洛阳的园林比比皆是,主人多是自己的故交挚友,想要去哪里都是畅通无阻的。

主意已定,范仲淹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在苏州陆续购置了良田上千亩,从此极大限度地保障了当地范氏一族的生活。事实上,范仲淹之所以创办义庄,还有更深一层的考虑,那就是为苏州范氏一族的后人创造基本读书条件。我们前面已经说过,科举制度的出现和实施,打破了士大夫阶级对国家权力的垄断,再贫贱的人都可能通过科举考试一飞冲天,成为真正的富贵者。江浙地区自古就是我国读书人的盛产地,其强大的知识底蕴自然不容忽视,但是其基本的社会保障也可谓作用甚大,而范仲淹创办的范氏义庄就是一个缩影。

范氏义庄自创办以后,历经数代,直到日本入侵才被破坏,前后持续时间长达800余年。除此之外,范仲淹在第二故乡长山也创办了义庄,只是规模相比苏州要小一些。在范仲淹的带动下,其子孙也多有为义庄出钱出力者,他们或者耗资置办良田,或者直接将自己的良田转给义庄,遂成就了我国历史上时间最早、资历最深、作用最大和持续时间最长的慈善事业。1977年,范仲淹后裔范止安先生还曾创办“景范教育基金会”,对我国多个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