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兵制改革_大宋名相

兵制改革_大宋名相

时间:2022-04-02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兵制改革_大宋名相对于此次兵制大改革,赵普有一段极为精辟的论述,实际上乃是他改革的理论基础。事实上,建立北宋政权之初,正是赵匡胤进行兵制改革的最佳时机。与此同时,这种战时临时组建的统帅部,还会被赵匡胤糅进副职武将和主职文官。由赵匡胤发起,由赵普主持的此次兵制大改革,让当时的宋朝军队为之面貌一新。

兵制改革_大宋名相

对于此次兵制大改革,赵普有一段极为精辟的论述,实际上乃是他改革的理论基础。赵普认为,国家权力自古都是由兵权和政权组成,此二者有一个本质的区别:兵权宜分不宜专,而政权宜专不宜分。如果国家兵权集中在某位将领手中,朝廷就会对他失去有效的节制,这位将领很容易因手握重权而生出异心。与此同时,如果国家的政权分散到多人手中,将很难出台统一政策,国家治理注定会举步维艰。

有了这样的理论指导,赵普在谋划一系列政权和兵权策略时,就能够拥有足够的高度和深度。比如赵匡胤建立政权初期,看似一切风平浪静,实际上却暗藏不尽杀机。试想,一旦赵匡胤像后周世宗柴荣那样英年早逝,其麾下大将谋权篡位几乎会成为板上钉钉的事。而赵匡胤出身行伍,多少有一些意气用事,他并不信自己的结义兄弟会篡夺自己的江山。另外,以石守信为首的结义兄弟,也是赵匡胤倚重的重要军事力量。若在此时解除他们手中的兵权,很容易让人寒心,甚至激起他们的不满和反叛。

赵普却能够冲破这些思想局限,他不遗余力地游说赵匡胤,一定要尽早将兵权收归国有,庆幸最终得到了赵匡胤的认可。事实上,建立北宋政权之初,正是赵匡胤进行兵制改革的最佳时机。首先,大家至少在名义上都拥护赵匡胤,他在这个时候发布命令,一定能够得到最广泛的支持;其次,赵匡胤的亲兵部队实力强劲,任何想要违背其命令的人,不仅要担心被扣上欺君罔上的罪名,还要担心遭到实际征讨;最后,以“义社十兄弟”为主的将领,虽然手中握有重兵,但他们的势力均在赵匡胤之下,尤其政治羽翼并未丰满。在这种情况下,赵匡胤才得以成功举事,顺利完成权力过渡。

当然,将权力收归国有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如何划分和驾驭才是关键。对此,赵普的改革思想还是分权,具体就是把军队的人事权和指挥权一分为二,人事权继续由枢密使掌管,指挥权则进一步分成三大块:包括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三人共同管理禁军部队,是为“三衙”体制。需要提出注意的是,“三衙”虽然都是武将,但枢密使基本都是文臣,这也是有宋一朝“以文制武”局面的开端。(www.guayunfan.com)发动大规模作战的时候,赵匡胤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通常会临时任命一些将领统辖军队,战事结束后再各归其职。这样既可以防止握有重兵的将领在战时做强,也可以防止指挥作战的将领在平时做大,实际上是人事和指挥二权分立的升级做法。与此同时,这种战时临时组建的统帅部,还会被赵匡胤糅进副职武将和主职文官。其中,副职武将通常和皇帝的关系更近,主要在军事上牵制主职武将。而文官则通常被任命为监军,以便在兵政上牵制主职武官,同时充当皇帝的耳目。

不得不说的是,这种军事体制虽然有利于维系皇权,在战场上却会不同程度制约军事主将的正常发挥。但凡事有利必有弊,我们衡量一个制度是否合理,以及制定和推行这一制度的人是否独具智慧,要看这种制度是否适用于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赵匡胤在以赵普为首的文官集团帮助下,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为了改变当时“主弱将强”的不利局面,采用这种政策方针显然无可厚非。经过如此一番梳理,宋朝的军官可谓“彼此相制,罔敢异志”,武将篡权的局面基本得到了遏止。

军队部署方面,赵普向赵匡胤提供的政策以“相互制衡”为原则,实际上还是“分权”思想的演变。虽然名义上皇帝是天下兵马的统帅,但他不可能顾及全国所有驻军,因而必须由将领代管。而如果兵权落到有异心的将领手中,对于皇帝来说,将等同于自取灭亡,至少也是自找麻烦。为此,赵匡胤将一半禁军派往全国各地的军事要塞驻扎,另一半则留在京师附近驻扎,同时又在都城内和皇宫内安排两股防御力量,以求全面拱卫中央权力。由于两部分禁军实力相当,如果地方军队有变,可以派中央军去平叛;如果中央军队有变,也可以调地方军队来平乱,是为“内外相维”政策。

在此基础上,赵普还别出心裁地想出了“更戍法”,并且得到了赵匡胤的认可。具体来说,就是国家的所有军队,都要不断地更换驻地,以防他们在同一个地方驻扎时间长了以后无限制地坐大。这个政策当中,最大的亮点是中央禁军和戍边禁军的换防,在当时有一举三得之妙。首先,可以避免戍边禁军尾大不掉,威胁中央权力;其次,也能够让中央禁军在行军途中和边境作战中得到锤炼,保持其作战能力。或者说,在这一政策的贯彻实施下,根本就没有中央禁军和戍边禁军之分了;最后,还能让禁军士兵对全国地形有所了解,以便在作战的过程中增加胜算。

总体来讲,赵匡胤治兵遵循了赵普提出的三条原则,即少、严、精。首先是少,主要指士兵的年龄,因为年少的士兵身体强壮,思想单纯,很容易培养成为优秀的职业军人;其次是严,主要指对军队的管理,赵匡胤对各级士兵奖惩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规定;最后是精,主要指对士兵的磨砺,在赵匡胤的授意下,赵普进行了各种训练科目的设定,同时派遣文官和经验丰富的将领讲解兵法,赵匡胤还曾亲自给士兵上课,并且用自己的战斗经历现身说法。

由赵匡胤发起,由赵普主持的此次兵制大改革,让当时的宋朝军队为之面貌一新。但是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次兵制大改革也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那就是君将之间的不信任,而且这种不信任经过制度和法律规定,一直深化到了各级军官和基层士兵当中。发展到后来,皇帝对将领的要求,以及上级军官对下级军官的要求,都是忠诚大于能力,以至于大批能力平庸的将士得到提升任用,导致了宋朝“养兵而不强兵”的异常局面,彻底背离了赵匡胤和赵普最初的治兵初衷。对于这种局面的形成,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会在后续内容中逐步阐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