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残阳如血_关于范蠡的事迹

残阳如血_关于范蠡的事迹

时间:2022-04-01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残阳如血_关于范蠡的事迹亭子里,年轻的范蠡正在抚琴,他的琴声总是能让人陶醉其中,让人忘记一切烦闷的事情。那夜醒来之后,范蠡便开始着力总结他的军事政治以及经济方面的理论。而范蠡赖以完成事业的经商理论,总结起来有3个方面。范蠡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农末俱利”。所以范蠡的辉煌,也仅限于他自己了。后来社会对于范蠡理论的不重视,也许范蠡想到过,也许没想过。范蠡并不是神,他也不能对什么事都未卜先知。

残阳如血_关于范蠡的事迹

亭子里,年轻的范蠡正在抚琴,他的琴声总是能让人陶醉其中,让人忘记一切烦闷的事情。一旁的文种安心地饮茶,带着惬意的表情,望着远方的景色。

文种感慨道:“茶香,琴美,人间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留恋?”

范蠡笑道:“有啊。比这更香的茶,和更动听的琴。”

文种摇摇头,笑道:“你总是喜欢跟我抬杠。”(www.guayunfan.com)“你还不是一样?我对你说的话,你为什么不听?”

文种笑道:“我为什么总要听你的?我偏就不听,偏就要跟你作对。”

范蠡叹气,“可是如果你听了我的话,我这么多年就不会这么寂寞了。”“美人在怀,还会寂寞?”文种问。

范蠡说道:“美人我所欲,文种亦我所欲。”

“那勾践呢?”文种笑问。

“勾践……”范蠡想了想,他说:“勾践是一道难解的题。”

“那么你解开了吗?”

范蠡边抚琴边说道:“不是所有的题都有解,也不是所有的题都有答案。勾践这道题,留给后人去解吧。”

文种却哈哈笑道:“你范蠡都解不开,后人如何能解?荒谬,荒谬啊!”

荒谬啊……

范蠡从梦中醒来时,发现枕巾已经湿了。

他已经许多年没有梦到文种了,每次梦到他,他们都会在那个亭子里,抚琴、饮茶、聊天。

好像这世上还有另外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他们永远都年轻,永远都在饮茶一样。

“夫君醒了?”一旁的西施问。

范蠡看了看西施,问她:“你是何时醒的?”

西施抬手,拭去范蠡眼角边尚未被风干的泪水,道:“我也刚醒,听到夫君喊着文种的名字,然后就看到夫君闭着眼睛流泪。”

范蠡自嘲地笑了笑,说:“人老了,就容易想起年轻时候的事,就容易伤感。”

“我们都老了。”西施说。

“但是天地却未老,天地好像永远都不会老。”范蠡说。

西施抚了抚范蠡头上的白发,说:“不是好像,天地本就是不老不死的。”

“那活得短暂的人在这天地之间,争来夺去又是为了什么呢?”范蠡问。

西施说:“大概是和小孩子一样,为了开心吧。你看,小孩子喜欢用泥巴做成城墙,以及很多他们想要做的东西。但是做完了之后呢?他们会把那些城墙全都推倒,重新再做。其实整个过程完全没有任何意义,但他们就是喜欢,因为这个过程让他们开心。”

范蠡点头,“对,开心最重要,但是开心之余,总要留下些什么。因为我们毕竟不是小孩子。”

“夫君想留下些什么?”西施问。

范蠡说道:“我想将毕生所学编著成册,希望在我人生中的最后一段日子里,能将这些前人的智慧整理出来,做些真正有用的事情。”

那夜醒来之后,范蠡便开始着力总结他的军事政治以及经济方面的理论。他将家业交付给两个儿子,自己则放下一切,安心编著。

首先,他决定将计然留给他的智慧记录在书中,后来他又结合计然的理论与自己的实践经历,总结出一套经济理论来,最后写成《计然》和《商经》两本书。这两本书流传后世,造福千秋万代。

范蠡的从商经历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越国到齐国的薄姑,那时候他开垦荒地、置办产业,运用经济规律与交易理论,将一个简陋的小渔村建设成为当时的经济枢纽。接着他又散尽家财,来到陶地,重新开启贩卖朱砂的产业。

他能有这么大的魄力,敢这么做,并不是因为他有多么狂妄,而是因为他早已将经济规律牢牢掌握在手中。他玩经济,就像文人玩笔、厨师做菜那样熟练。而范蠡赖以完成事业的经商理论,总结起来有3个方面。

首先,就是计然教过他的那一条,“审贵贱”。解释来说,就是把握好出售货物的时机。用粮食举例,范蠡会通过农时,用预测庄稼的丰收程度来预测粮食的贵贱。要记得,是你玩经济,而不是让经济玩你。你必须走在市场的前面,能早早看出市场变化,而当那些变化真实发生的时候,你已经做好了准备。

第二,就是不论你卖什么商品,不论这商品是什么性质,你都必须保证商品的优质。如果商品开始变质,那就宁可丢掉也不要卖出去。不过在那之前,你就应该预测到商品变质的问题。你在将商品买进的时候,就已经要将这个问题考虑进去。在玩经济的过程中,只要发生哪些让你措手不及的、未曾料到的事情,就说明你早已失去了先机。

第三,就是资金一定要迅速流转。从古至今,在风水学上,人们一向是把水当做财,水就是财,财就是水。

如果水长期不动,就会变成死水,变成臭水。人要使用的,必须是新鲜的水,死臭的水只能让身体变坏。如果你害怕断水,那就要屯一些水。但是,这些水必须时常更换。货币也是如此,流通起来的货币才是能赚钱的货币。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国家这么重视GDP,这么努力鼓动老百姓花钱。钱不是用来积攒的,而是用来流通的。攒着不花的钱只是些无用的废纸而已,只有当它们实现自身的交换价值时,它们才是钱。

范蠡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农末俱利”。农自然就是指农民,末,则是指商人,也就是他这种商人。而农末俱利,就是指农民和商人都要获得利益。在范蠡的思想中,如果农作物卖得太贱,农民的利益则会被损害,农民的利益一旦遭到损害,就将不再努力生产,农田荒芜,渐渐地,作为商品的农作物就会变少。而如果把农作物卖得太高,商人就赚不到钱,赚不到钱的商人就不会再积极去收作物,最后就会降低贸易流通的速度。只有将作物限制在不低于30,又不高于80的幅度中,才会实现农末俱利。

说到底,所谓农末俱利,就是要双赢。只有实现双赢的经济,才是健康的经济。恶性竞争也好,一时暴利也好,都不是真正的赚钱之道。

就好像,水少了会旱,水多了会涝一样。钱财也需要如流水一般平稳进出。如果你要进更多的财,你需要做的并不是打开闸门,而是应该先扩宽你的水路。

在当时那个年代,范蠡提出的这些经济思想是十分卓越的,甚至放到现在,也是很超前的。可惜在那个重农抑商的农本位的封建社会里,范蠡的农末俱利的思想并不被重用。所以范蠡的辉煌,也仅限于他自己了。就算他已经将毕生智慧全部写在书中,那些书籍还是没有被人重视起来,在中国的漫长历史中,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真正的智慧,只有到了能够理解这个智慧的社会出现时,才能显示出它的光辉。范蠡是很聪明,只可惜他生得太早了。如果他能生在当代,生在21世纪,他的成就更会卓越不凡。

后来社会对于范蠡理论的不重视,也许范蠡想到过,也许没想过。范蠡并不是神,他也不能对什么事都未卜先知。就好像他不会知道现在的人们可以拿着一个小方块将全世界的数据都联系起来,就好像他不可能知道,人们也能够腾空而起,降落在那如同白玉的月亮上面。

范蠡在他的书房内写下《商经》的最后一笔,他好像完成了一个巨大的工程一样,长长舒了一口气。他放下笔,走出书房,来到院子里。此时正是深秋,院中的柳树早已枯黄,满地都是残破的枯叶。

春华秋实,天地固然如此,何况人呢?

范蠡的一生应算是相当精彩了,他做了许多的事,其中有些很有意义,有些其实没有什么用处。但不论什么事,只要你做过,它就有价值。

他望向西方,在那里,已经落下一半的残阳,用如血的鲜红色染透了半天的霞云。

一如未来和过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