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庄兆民:耕耘在民间文学的沃土上_鄞地乡土文化

庄兆民:耕耘在民间文学的沃土上_鄞地乡土文化

时间:2022-03-2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庄兆民:耕耘在民间文学的沃土上_鄞地乡土文化庄兆民:耕耘在民间文学的沃土上庄兆民,鄞州区高桥人,1942年2月生,贫农出身,1962年8月参加工作,在职进修,1994年毕业于杭州大学成人教育学院。然而耕耘民间文学这块土地,是我一生的梦想和守望,开弓没有回头箭,只有勇敢无畏,不能退避三舍。在民间文学创作的梦想和守望中,取得了一点成果。《宁波农谚集锦》于2009年被列入宁波市级非遗名录,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入围奖。

庄兆民:耕耘在民间文学的沃土上_鄞地乡土文化

庄兆民:耕耘在民间文学的沃土上

庄兆民,鄞州区高桥人,1942年2月生,贫农出身,1962年8月参加工作,在职进修,1994年毕业于杭州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小学高级职称,热爱民间文学创作,先后加入宁波民间文艺家协会、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著作有《宁波农谚集锦》、《王瑞伯传奇》等。

我从小长在农村,村旁有条很有名气的千里河,听到的看到的,都是千里河埠童话般的风光。

春天田野上的花朵,夏天空中的萤火虫,秋天纺织娘的歌声,冬天屋檐下的麻雀,她们都有一段动人而美丽的故事。特别是夏天的傍晚,村里的人们,聚拢在大树下纳凉,老人们谈论着各种民间传说,有惊悚的、传奇的、情缘的、神话的。我听得如痴如醉,真想把这些传说记载下来,供人们共享,从此这就是我一生的梦想和守望。

从小学开始,我看了很多的中外民间故事,到中学时代一有空闲,就开始写流传在千里河一带的美丽传说。特别使人难以忘却的,是在宁波五中求学其间,写了一篇《千里河岸老瓜农》,得到了语文老师吴宏炎的好评,在他的精心指导下,在写作上有了进步,得到了学校的好评。

参加工作后帮助乡村宣传队编写小戏《补油菜》、《一道墙》等参加区县汇演,得到了好评。还协助创办主编过月刊《高桥文艺》,编辑过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协助高桥文化站编写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甬上风物·高桥卷》一书,书中我共选写了各类文章37篇。

1984年,我调入高桥乡搞成人教育工作,从事厂村职工农民的文化技术教育工作,经常接触一些老农民、老职工,在和他们促膝谈心中获得了不少老祖宗遗传下来的生产和实践知识,比如“稻老米,麦老皮”,“秋分勿抽穗,割来喂老牛”等。

光阴如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从教育岗位退休了,起初感慨万分,无所事事。2004年宁波市民协突然来电,要我为新创刊的《宁波风》写一篇稿子,我花了几天时间写了一篇《恒德堂杂货店》,居然在《宁波风》中刊了出来,这使我心底的守望之门又被打开了。心想人退休了,思想不能退休,再不能过着悠然自得、淸闲安逸的晚年生活了,自己还有余热可以发挥,只要身体还能动,定与后生争英雄

于是我把自己几十年来积累下来的素材重新翻了出来,提笔编写民间文学,想给群众提供一点精神食粮,服务社会,造福桑梓。

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老祖宗几千年来从辛勤劳作中总结出来的有关作物栽培技术的农谚,整理和编著出来,定名《宁波农谚集锦》。

在编著的过程中,碰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谁识半枝莲,可和毒蛇眠。”为了弄清这句农谚的含义,熟悉半枝莲的性状、特性和生长环境。为获得第一手资料,我就冒酷暑顶寒风,走南闯北访舍问老,深入生活实地学习考察,行走几十里,釆访上百次。曾与乡土医生一起,历时两个月,上章水镇密岩深山采草药,对半枝莲的生长环境和特性,有了全面的了解。它是生长在水沟边的一种小草,叶对生茎四棱,蓝色小花开半边,其味微苦,清热解毒,是治蛇毒的良药。

为了写作与科普相结合,创办种植过百草园,至今尚保存了一百种实用草药标本

为了得到几句海产鱼草的谚语,我亲自到象山海岸去釆风,回来路上电闪雷鸣,浇了一身雨水,得了一场病,弄得头昏眼花。有人劝我,退休了该享享清福了,民间文学不是我们草根能搞的,就是搞出一点名堂来也没有什么用。

然而耕耘民间文学这块土地,是我一生的梦想和守望,开弓没有回头箭,只有勇敢无畏,不能退避三舍。只有迎难而上,最终才能胜利地到达彼岸。

我深知,上苍给我的时间不多了,我必须要和时间赛跑,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与时俱进与上苍争夺每一分钟的时间,把自己一生积累下来、装在脑海里的素材,尽快写出来与众人共享。我废寝忘食地艰苦奋斗着。把每一分钟时间都用在民间文学的创作上,几次在写作中伏案而睡。夜里醒来脑海中突然映射出浮花浪蕊的故事情节,就翻身而起,把情节记录下来。我终于采摘了胜利之果,长篇《宁波农谚集锦》和长篇《王瑞伯传奇》两本书,于2008年由宁波出版社出版。

在民间文学创作的梦想和守望中,取得了一点成果。

《宁波农谚集锦》

该书搜集记叙了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凝聚的智慧和汗水,全书共搜集了1156条农谚。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瓜果蔬菜、花卉草药、禽畜鸟蜂、海产鱼草、淝水、管理、防病治虫、农业气象和其他农事、农谚歌谣的次序排列编著而成。虽然目前的气候和环境有所变化,然而这些农谚在现实的生产上依然具有实用价值。

《宁波农谚集锦》若不加以搜集整理,传承发展,将烟消云散,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宁波农谚集锦》于2009年被列入宁波市级非遗名录,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入围奖。

《王瑞伯传奇》

宁波王瑞伯,20世纪50年代在宁波一带流传甚广,王瑞伯拳打天妃宫,智取怪和尚。《王瑞伯传奇》由宁波出版社出版后,深受读者的好评,宁波有一位周总看了此书后,当即与上海献文影视有限公司法人联系,准备拍摄电视连续剧,后因经费问题搁浅。

《四明风云》

2009年,上海极光影视广告有限公司Magic影视制作中心的独立制片人,陈盈颖先生来访,共同创作了30集电视连续剧《四明风云》,并撰写详细拍摄提要。后因投资原因,拍摄未成。

《四明风云》故事记述了龙盘虎踞、奇妙莫测的四明山区,在哀鸿遍野、夜枭悲啼的岁月里,革命先烈陈爱中、吕云洲、李敏等狂歌傲笑,横戈而战,用生命和鲜血谱写的革命之歌,感动和教育了山区的民众。故事以人们口头流传的,以一个山民的爱恨情仇为主线,展现了一个普通群众走上革命道路的斗争史。

《田野精灵》

因宁波天之鹰影视动画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军先生之邀,我创作了96集动漫科普故事《田野精灵》。故事描写了天荣庄园内,以小蜜蜂晶晶和泥匠蜂妮妮为首的一群爱憎分明的精灵们,为了保护新品种油菜不受蚜虫的侵害,经过千辛万苦,邀请来七星瓢虫,从而战胜蚜虫和其密友黑头多刺蚁的科普故事。故事跌宕起伏,争斗惊心动魄。目现全书已创作完成,即将出版。

《四明龙脉

这是一部反映明代嘉靖年间,出生在鄞西章水洪家车村的堪舆大师目讲僧名誉全国的书。他在江南一带,寻龙点脉,观水化煞,为百姓堪舆,鄞西高桥宗祠、佘家祠堂、鸟纱漕头等,都是他的作品。

目讲僧那爱恨情仇、悲欢离合、扑朔迷离的人生故事,于20世纪60年代曾在宁波一带流传甚广。

《四明龙脉》一书,记叙了目讲僧堪舆与爱情的传奇故事,从而渗透了堪舆的经典,书中用现代科学水文、地质、生态,宇宙、星体、气象、磁场、人体与微波的理念,来解释易学中的风水,是一部深入浅出的堪舆入门书。全书十五余万字,在2012年6月18号搁笔完成,通过努力准备由相关出版社出版。

《岁月痕迹》

这是一部纪实长篇文学,记录了鄞西章水长沙潭村,千百年来的岁月痕迹,窥一斑知全豹,落一叶而知秋。以一个村庄千百年来发生的人和事为主线,描写了庄氏族人的政事风云、地貌环境、古今韵事、民间传说、风云人物等。在编纂的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史料,走访了健在的老人。本书真实而生动,从而折射出江南水乡的变迁。全书共十万字,已完成初稿,准备整理出版。

《逆水行》

是一部长篇儿童文学作品,反映了农村小学生的校园生活。初稿已完成,在整理修改中。

《瓜园记》

是一部长篇反映农村题材的作品,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农村里一群年轻人,与传统思想作斗争的故事。初稿基本完成,在整理修改中。

《乾坤玉尺注释》

明朝嘉靖年间,名誉全国的堪舆大师目讲僧,他在一生的寻龙点脉中,记载下了两部大作:《寻龙点脉》、《乾坤玉尺》。

《寻龙点脉》一书,已被目讲僧本人在宁波南门外袓关山八角楼下扯毀,而《乾坤玉尺》一书在奉化沙田村李善海的老房子内找到重抄本。因正本破旧不堪,于民国二十五年重抄。在原书诗画的基础上,加上详细的注释,供后人参考。

发表在县市以上各级刊物的短篇民间故事有:《良心堂药店》、《龙须草》、《江边夺粮》、《梁圣君治虫》、《恒德堂杂货店》等十余篇。

甜酸苦辣一味全有。心不老,人就不老,梦想一生,守望一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