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邬毛银:走马塘文化守护人_鄞地乡土文化

邬毛银:走马塘文化守护人_鄞地乡土文化

时间:2022-03-2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邬毛银:走马塘文化守护人_鄞地乡土文化邬毛银:走马塘文化守护人邬毛银,1948年生于宁波,祖籍奉化西坞。邬毛银闻讯后毅然决定,放弃经商,返回走马塘,追随陈万丰、杨古城老师,动员村民组织文保员队伍,保护走马塘历史文物。邬毛银连续三届自费参与,把走马塘进士村的文化内涵用文字配以照片制成版面,中国旅游投资洽谈会主办方被他的行为所感动,腾出最佳场地供邬毛银展览。

邬毛银:走马文化守护人_鄞地乡土文化

邬毛银:走马塘文化守护人

邬毛银,1948年生于宁波,祖籍奉化西坞。小学毕业后就业。18岁插队落户到走马塘。1987年知青返城,在江东开店个体经营,后转钟公庙街道。2005年停业,重返走马塘,致力于古村保护和开发,成为“第二故乡”的文化志愿者。

1965年,18岁的邬毛银被江东区东胜街道以知青名义,安排到茅山公社走马塘村插队落户做了农民。他做过村办砖瓦厂工人,开过大型四轮拖拉机,因工作出色多次出席县、地区知青积极分子代表会议,成为知青学习的榜样。

务农期间,他深受村民关爱,农忙时能分享他人家里带来的点心,回家时能吃上邻居大嫂、大娘为他备好的饭菜。

一次深夜,他病得不轻,是六七个村民轮流抬着他往返奔走20多里路,又在他们悉心照料下得以康复。(www.guayunfan.com)大嫂、大娘见他光棍一条,便挽亲托媒,促成他与邻村杨家的一位农家女结为夫妇。同时,邬毛银在走马塘买下一间老宅,作为居所,邬毛银这才名副其实地成为走马塘村的村民。

以上经历,使他与走马塘村结下难以分离的情感,让他终身感恩,视走马塘为他的第二故乡,因自己作为走马塘人的一员而感到骄傲。

20世纪80年代,知青返城后,他自谋职业在江东百丈街开了一家百杂店,积累了资金,在长丰置办了一套商业用房和一套住宅。经商十八年,邬毛银事业有成,可他依然牵挂着他的第二故乡走马塘。

2000年春,陈万丰先生在筹建宁波服装博物馆时,去走马塘调查红帮裁缝相关事务,发现这个古朴典雅、民风淳厚的村庄竟是小巷深深,古风盎然,大量明清建筑保存完好,花式繁多的石花窗令人眼花缭乱,在高大的马头墙之间坐落着三四个气势不凡的祠堂,让他惊讶不已。他査阅了走马塘陈隆佐先生在“文革”中保存下来的族谱,又去天一阁翻阅史料,得出结论:在这样一个仅有600余户人家的千年古村中,自北宋端拱年间到元、明两代,该村陈氏共出过76名进士、4位尚书、8位侍郎、9位大学士、7位大夫、7位翰林,历代共有朝官、地方官、学官计165人,载入《宋史》《明史》的有5人,在宁波地方志中列传的有20人,对一个村一个家族来说,无疑是一个值得夸耀的奇迹。这一发现让他喜出望外,约同杨古城等有识之士对走马塘村作系统实地考察。

邬毛银闻讯后毅然决定,放弃经商,返回走马塘,追随陈万丰、杨古城老师,动员村民组织文保员队伍,保护走马塘历史文物。一夜间村民从梦中醒来,发现自己是睡在大堆的文物上,兴奋不已。村民陈隆昌、陈隆佐和区文保员鲍贤昌等更是抱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其中。

经陈万丰、杨古城等人的努力,通过鄞州区文管办邀请省、市各方相关专家共同认证,走马塘是名副其实的文化村、进士村、生态村。宁波、浙江乃至《中国文物报》、香港《大公报》各大媒体都争先恐后报道了这个发现,有的甚至率先为走马塘冠以“中国进士第一村”的美誉。

邬毛银只有小学文化,但他崇尚文化、尊重有识之士,甘为陈万丰、杨古城、鲍贤昌等文化人士充当马前卒,抱着一颗热爱第二故乡的赤子之心,为开发走马塘能成为宁波的旅游景点奔走呼号。一年365天,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他肩背一个大挎包,手提几只文件袋,装得鼓鼓囊囊,开口闭口离不开一个主题——走马塘,谈得投机便从包中取出一叠打印资料塞进对方手中。朋友说他“走火入魔”,他仍然是我行我素,沾沾自喜,津津乐道。2005年走马塘被列入市级历史文化名村,他放弃经营了18年的个体商铺,独自回到第二故乡走马塘,他还利用自己在走马塘的一间老宅,率先办起了“振兴走马塘,复兴南来第一山”资料室。

南来第一山即是茅山,是明末史学家全祖望起的名。走马塘与南来第一山颇有渊源,走马塘人的始祖陈矝安葬在茅山,其子陈轩在墓地搭草舍丁忧三年,常向南眺望,见数里外有一处宝地风水极佳,遂在那里购地建房、定居发族,即是现在的走马塘村。

邬毛银为给时任市委书记的巴音朝鲁提建议,花了半个月时间,起早摸黑写了近万个字,尽管文句不流畅,但他已道出了走马塘村民的心声和美好的愿望。邬毛银建议把茅山范钦墓地、走马塘进士村、红帮裁缝发源地孙家漕,连成一线成为鄞州区新的旅游景区。他的建议得到了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政府的重视,不但派员与邬毛银接触、交流,各级领导还都曾参观过邬毛银开办的“振兴走马塘,复兴南来第一山”资料室。巴音朝鲁还为他签了名,填上参观日期。

2007年,“中国进士第一村”被市政府列入旅游开发项目,市、区、镇政府拨资三千万整改古村走马塘,其中有邬毛银奔走呼号的一份辛苦。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在新建牌楼的两根石柱上前后选用的竟是他与朋友胡金富撰写的两副对联:集陈氏千年功德;扬中华一脉风采。天下文章冠陈;地方青史乡音。

2005年、2006年、2007年,中国旅游投资洽谈会在宁波囯际会展中心召开。邬毛银连续三届自费参与,把走马塘进士村的文化内涵用文字配以照片制成版面,中国旅游投资洽谈会主办方被他的行为所感动,腾出最佳场地供邬毛银展览。邬毛银向前来参观的会员分发资料,并表示凡来走马塘旅游需要他陪同的,均可与他电话联系,他将竭诚提供服务。会议期间,报社、电视台相继报道了他的事迹。

慕名与之联系来走马塘旅游的,不下数千人。邬毛银的资料室成了众多旅游者的联络处、息脚点,渴了喝口茶来,热了擦把脸去。人多时忙不过来就连对门邻居陈如平、胡惠娣夫妇等都被邬毛银招聘来当义务招待员。外出旅游最担心困难时举目无亲,遇上陈如平夫妇、邬毛银等这样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热心人,无异于他乡遇故知,不亦乐乎!

2010年,邬毛银入选上海世博会“三百宁波人家故事”,走马塘“中国进士第一村”在上海世博会的银屏上首次向世人亮相,为宁波文化名城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2年5月14日,邬毛银受区文化部门领导委托,为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采风团鄞州行”来走马塘采风,要村里做好接待工作。有朋从远方来,不尽地主之谊岂不令人尴尬乎!

邬毛银找来几个六七十岁的闲人恭候在进士广场牌楼外。下午2时,迎来了“《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采风团鄞州行”近十名文坛名家。走马塘村民陈武金、何瑞娣、小妹向贵宾敬茶洗尘,令文坛名家真情流露,交口称赞:“有一种回家的感觉。”邬毛银向贵宾敬赠《中国进士第一村——走马塘》《走马塘》两册及与胡金富合作的《走马塘景点二则》《走马塘楹联说》。《人民文学》原主编韩作荣、《芳草》总编刘醒龙、江西省作协主席陈世旭、《星星》诗刊主编梁平、《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重庆作协副主席李元胜、天津文学院院长肖克凡、甘肃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杨建仁、鄞州区文联石堂为邬毛银个人资料室签名留念。

进士林广场最为吸引眼球的就是那一排名为“中新屋”的老房子,高大的马头墙,宽敞的南忽戗,三只象征着走马塘族人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的荷花池,为走马塘第一胜景,给贵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贵宾质疑:“民居为何不朝南,在山墙上开了这么长的一排窗。”邬毛银解释:“因为民居紧挨着老祠堂,子孙把最好的风水供给了老祖宗,这是民间必须遵守的风俗,谁也不敢越轨。”并说:“走马塘村没有美轮美奂惊世骇俗的恢宏建筑,它的平凡更能凸显出‘中国进士第一村’历代官员恪守祖训清廉报国的高风亮节。荷花池中的荷花即是走马塘人的村花、族花。并真诚地希望众位文坛名家能用你们的睿智,妙笔生花,把‘貌不惊人’的‘中国进士第一村’走马塘介绍给全国人民。”

走马塘村的“百年诊所”与千年古树“蟹肚脐”近邻,获一联戏言:百岁青囊馆责病魅武功尽去;千年蟹肚脐育子孙文采横行。内涵丰富的“石花窗”令贵宾目不暇接,代表作有人物类八仙、文字类乾坤、吉祥类九洞结、花草类荷花。把村民的志向情趣活跃于石窗之中。更有一窗雕刻淳朴,把固定的石窗演变成两扇开关自如的石窗,被誉为浙东第一窗,邬毛银、胡金富撰联:古雨润两牖两牖映日月;奇石雕一窗一窗观乾坤。得到贵宾赞语:“不错,值得一看。”并摄影留念。邬毛银资料室的“资料”一扎扎、一袋袋之多也让贵宾叹为观止。尤其是《芳草》主编刘醒龙对走马塘古村情有独钟,感慨地说:“文化首先是属于人民的,不是那么宏大和高高在上,而是蕴藏在民间的那些让人觉得很亲近的东西。”这是刘醒龙先生对我们这些老态龙钟的“招待员”、“三脚猫”的导游,资料室“平凡”的收藏的包容,让我们这些下里巴人如沐春风。

同年9月,“《人民日报》中国作家采风团鄞州行”中有5位文坛名家在《人民文学》上热情洋溢地赞美了走马塘,文章中还提到了邬毛银和他的资料室。

肖克凡在《厚土鄞州》中写道:踏入走马塘九百一十五号宅院参观,灶台水缸,书案茶几,楹联古朴,屋檐滴翠,一草一木皆有来历,堪称鲜活的民居生活博物馆。……进士第一村——这几乎就是留存至今的鄞州仕子博物馆。

梁平在《走马鄞州》中写道:一个当年从宁波下乡来走马(塘)村的知青,专门赶来为我们做向导……他认为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在村里把这个小小的陈列室建起来了。邬毛银的自豪感染了梁平,梁平接着写道: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作为走马(塘)村人,那是一种恒久的骄傲。

宁波著名书法家曹厚德先生素闻邬毛银以赤子之心回报第二故乡走马塘,不辞劳苦,忍辱负重,十余年如一日,竭力弘扬走马塘的文化底蕴,深为感动。自述:应毛银老弟索书资料室联出句云“振兴走马塘”嘱对上联。丁唯真女士兴起脱口而出“录荟汗牛阁”,得到曹老赞语:可谓妙句天工也!以八十又三岁高龄欣然书联:录荟汗牛阁,振兴走马塘。赠与邬毛银。现今“《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采风团鄞州行”文坛名家的签名和曹老的墨宝成为邬毛银资料馆的一大亮点。

邬毛银资料室对外开放已有8年,接待近8万人次。最让邬毛银难以忘怀的是,他还接待过来自俄罗斯的公民和一位95岁高龄的老人。同时,为宣传走马塘,他还写了百余篇文章在各类报纸、杂志上发表。陈万丰先生对他撰写的文章作了最为贴切的评语:一张密密麻麻的新闻稿,一位实实在在的热心人,一个普普通通的文保员,一颗红红火火的爱国心。邬毛银执着的奉献精神是民间文化工作者敬业的一个缩影,他的言行渐渐地征服了群众,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理解和支持。为此,八年中他十次获得“优秀文保员”等荣誉称号。

宁波知青博物馆还为邬毛银特设了一个展厅,陈列了他在走马塘村插队落户时用的家具和他使用过的农具。讲述了一个宁波知青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是走马塘人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他,讲述了一个宁波知青返城后回报第二故乡走马塘的种种事迹。

2011年11月22日,邬毛银获评姜山镇“精神富有标兵”。他的颁奖辞是:悠悠古村,千年历史,全纳入赤子心胸;两鬓清霜,花甲之年,重信仰而轻名利。他把青春献给第二故乡;他用余生守护走马塘。这是镇政府和广大民众对他工作的认可,是赋予他最高荣誉的褒奖。

邬毛银获此殊荣增加自信,决定将他设立的资料室提升为“档案馆”,他的举措得到镇政府、村委会的支持。邬毛银租下原资料室对门、隔壁两间房间,设置为“进士村书画室”。

“进士村书画室”有两块珍贵的匾额,其中一块是“南来第一山”,是千年普安寺唯一幸存的遗物,为四川布政使陈玥题;另一块为少了半个堂字的“遗忠堂”匾,为宋理宗赵构书。这是邬毛银“资料馆”万余件藏品中可以称为文物的两件作品。其次是一块水泥制品,上书“紫来桥”三字,为民国二十五年甘园老人书。甘园老人即民国著名建筑师陈露芗。

最让邬毛银感激的是,走马塘旅游开发公司成人之美,把荷花池旁小院内三间楼房无偿供邬毛银使用。邬毛银如鱼得水,把它们布置成“走马塘历代进士陈列室”,也是76进士的档案室,与楼下走马塘村村史陈列厅浑然一体,更具规模。76进士人物画像出自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何业琦,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盛元龙、陈亚非等名家之手。

这座四间一弄,楼上私立、楼下公办独具一格的“资料馆”,经整修后书墨飘香,浓缩了、蕴藏了中国进士第一村的历史、文化内涵,使这座明堂宽畅、独门进出的小院,更显得清静雅致。它将成为走马塘人的骄傲,向世人展示他们的先贤76进士的风釆。

为庆贺邬毛银“走马塘历代进士陈列室”的建立,献上一联:人文千古秀为读书郎倍添豪气;山水一色清催有志者重振雄风。

“资料馆”顾名思义,不能光注重于经济效益,它注重的是一个“全”字。邬毛银“资料馆”收藏的大半被常人视为毫无经济价值,因为但凡在报纸杂志上发表的与走马塘相关信息,即使是片言只语,邬毛银都视为至宝珍藏起来。邬毛银“资料馆”无愧于一个“全”字。到了走马塘,不去“资料馆”,那你可真是虚行一场了!

(胡金富撰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